李佳洋 劉文利
北京市朝陽區(qū)A 幼兒園(以下簡稱“A 園”)為促進本園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計劃面向全園幼兒開展系統(tǒng)的性教育。為提升幼兒父母對性教育的認識,做到家園共育,在課程實施之前,A園邀請北京師范大學兒童性教育課題組(以下簡稱“課題組”)負責人劉文利教授為該園幼兒父母進行了一場性教育主題講座。為了向幼兒父母提供更具有針對性的講座內容,課題組在舉辦講座前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了解A園幼兒父母的性知識、性態(tài)度和家庭性教育開展現(xiàn)狀。
本調查共有39 名幼兒父母參與,采用課題組自編的《幼兒父母性知識、態(tài)度、技能調查問卷》,涉及知識、態(tài)度和技能三個維度,內容包含全面性教育的八大核心內容:“人體與發(fā)育”“性與生殖健康”“性與性行為”“關系”“健康與福祉技能”“社會性別”“暴力與安全保障”和“價值觀、權利、文化、媒介與性”。
“人體與發(fā)育”部分的教學內容主要圍繞認識身體的部位和名稱。在問及“您告訴過孩子如何區(qū)分男孩和女孩嗎?”89.74%的父母表示“有”。但是,在問及“您是如何告訴孩子的”時,分別有62.86%和71.43%的父母表示是通過“頭發(fā)長短”和“是否穿裙子”來幫助孩子區(qū)分,僅有51.43%的父母會告訴孩子通過“生殖器官的不同”來區(qū)分。當問及“您告訴過孩子男孩/女孩的生殖器官叫什么嗎?”告訴過孩子男孩生殖器官名稱的父母占58.97%,但是告訴過孩子女孩生殖器官名稱的父母僅占12.82%。
“性與生殖健康”部分的教學內容主要圍繞“我從哪里來”“我是如何出生的”。當問及“您告訴過孩子他是從哪里來的嗎?”84.62%的父母表示自己說過,大部分的父母能夠簡單地告訴孩子他/她是媽媽或者爸爸和媽媽一起生的,但仍有少數(shù)父母采用童話式的解釋:“你是從星星上來的”“你是天上的小天使”。當問及“您告訴過孩子他的出生方式嗎?”69.23%的父母報告自己說過,但僅有14.81%和25.93%的父母分別使用了描述出生方式的科學名詞“自然分娩”和“剖宮產”。
“性與性行為”部分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身體感覺和保持身體的清潔衛(wèi)生。在問及“您在日常生活中會引導孩子喜歡他/她自己的身體嗎?”58.97%的父母報告“會”。但從引導的內容來看,有的父母并沒有抓住自我悅納的核心——接納自己的優(yōu)點和不足,僅僅是籠統(tǒng)地稱贊孩子“帥”或者“漂亮”。當問及“您每天都會給/讓孩子洗屁股(含生殖器官)嗎?”17.65%的父母報告“不會”,原因是他們認為孩子的屁股(含生殖器官)不需要天天洗或者不臟的時候就不需要洗。
“關系”部分的教學內容主要圍繞家庭和朋友兩方面。在問及“您的孩子有經常在一起玩的好朋友嗎?”92.31%的父母報告“有”,但有3名父母報告“沒有”或者“不知道”,這表明其對孩子的交友情況并不關注或不重視。在問及“您對孩子說過‘我愛你’嗎?”僅有1 名父母報告“沒有”,絕大部分的父母表示平時會通過親吻孩子、擁抱孩子、陪孩子玩、給孩子講故事等方式表達對孩子的愛。相應地,當問及“您的孩子對您說過‘我愛你’嗎?”所有受訪父母都表示“有”。這表明受訪父母在處理家庭成員關系時較為得當。但是,當問及“您會讓孩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嗎?”82.05%的父母報告“會”,包括“讓孩子刷牙、睡覺”“讓孩子做家務”“讓孩子把玩具讓給朋友先玩”。從父母的報告中可以看出,雖然大部分家庭關系較為和諧,但是當涉及親子關系時,仍有父母“說一不二”,缺少與孩子的溝通,忽略了孩子的想法和需求。
“健康與福祉技能”部分的教學內容主要圍繞情緒及積極的情緒處理策略。當問及“您的孩子平時會因為不能滿足他/她的要求而哭鬧或生氣嗎?”92.31%的父母報告“會”。當父母遇到孩子因不被滿足而哭鬧或生氣時,86.11%父母表示會給孩子講道理,30.56%的父母會罵孩子,11.11%的父母會打孩子,25.00%的父母會對采取“不予理睬”的方式,僅有13.89%的父母報告自己會采取先安慰孩子后講道理的方式,并能夠接納和理解孩子的行為。該部分的調查顯示,受訪父母的孩子大多尚未掌握積極的情緒處理策略,亟須父母的正確引導,但是大多數(shù)父母的引導方式較為簡單粗暴,忽略了孩子在社會性發(fā)展過程中的需求和特點。
“社會性別”部分的教學內容主要涉及性別平等和職業(yè)平等兩方面。當問及“您覺得男孩可以做護士嗎?”12.82%的父母不認可,原因有“男孩不夠細致”“男孩應該當醫(yī)生”“患者不接受男護士”等。當問及“您覺得女孩可以當飛機駕駛員嗎?”所以受訪父母都表示“可以”。當問及“您覺得男孩可以玩娃娃嗎?”10.26%的父母表示“不可以”。但是,當問及“您覺得女孩可以玩刀槍嗎?”僅有1 名父母表示“不可以”。該部分的調查顯示,個別受訪父母仍存在較為嚴重的性別刻板印象,雖然大部分父母認同雙性化教育,但是就本次調查來看,似乎父母對女孩雙性化更為接納,對男孩雙性化仍較保守。
“暴力與安全保障”部分的教學內容主要圍繞預防兒童性侵害和自我保護兩方面。當問及“您告訴過孩子男孩/女孩的隱私部位是哪里嗎?”告訴過孩子男孩隱私部位的父母占82.05%,但是告訴過孩子女孩隱私部位的父母僅占46.15%。當問及“您告訴過孩子怎么判斷誰是他/她可以信任的人嗎?”66.67%的父母表示跟孩子說過,但是其中有80.77%的父母告訴孩子的判斷方法是“爸爸媽媽相信的人”。事實上,這種判斷方法并不全面,甚至存在安全隱患。
“價值觀、權利、文化、媒介與性”部分的教學內容主要涉及遵守與性有關的社會規(guī)范。當問及“您會讓孩子隨地大小便嗎?”38.46%的父母表示在特殊情況下會;也有父母認為,在有遮擋物或者沒人的地方可以;還有父母認為孩子還小,不到廁所如廁也沒有關系。兒童從出生起就開始了自己的性別認知發(fā)展。因此,在幼兒階段需要重視對孩子進行與性有關的社會規(guī)范意識的培養(yǎng),這不僅與其性別認知發(fā)展和身心健康有直接關系,還與其安全、自我認同、道德發(fā)展、社會交往、社會認同等多方面相關。
在本次調查對象中,男孩父母占66.67%,女孩父母占33.33%。但是結果顯示,跟孩子說過女孩生殖器官名稱的父母僅占12.82%,遠遠低于女孩父母的占比。這說明在性教育過程中,父母對女性生殖器官的名稱更難以開口。同時,在告訴孩子男孩生殖器官名稱的父母中,僅有13.04%的父母使用其科學名稱——陰莖,其他的父母均使用“小雞雞”“小弟弟”來代替。這也是父母對“性”感到害羞的表現(xiàn)之一。這些現(xiàn)象不僅給予我們有關“性教育應該從孩子出生起就開始進行”的啟示,同時提示我們應該用科學的語言對孩子進行性教育。
為了能夠給予孩子科學的性知識,父母需要克服這些“心理障礙”,認識到生殖器官的科學名稱是可以說的、應該說的。告訴孩子科學正確的詞匯,如陰莖、陰囊、陰道、陰唇等,能夠幫助孩子用科學的語言準確描述他們的身體部位,有利于父母理解和回應孩子;當孩子身體不適時,若孩子能用準確的語言描述自己的身體部位,有利于醫(yī)生更迅速地了解其病情。
當問及“您告訴過孩子男孩/女孩的生殖器官叫什么嗎?”時,報告曾向孩子提及男孩生殖器官的23 名父母中,僅有1 名父母知道陰囊也屬于男孩的生殖器官;報告曾向孩子提及女孩生殖器官的5 名父母中,也僅有1 名父母知道“陰阜”屬于女孩的生殖器官,另有3 名父母報告曾向孩子提及“子宮”。事實上,陰唇、陰阜、陰蒂、陰道、子宮、卵巢、輸卵管等都屬于女孩的生殖器官。
這些數(shù)據表明,父母本身對性知識的掌握并不全面,再加之存在害羞、難以開口等情況,對家庭性教育的效果產生了雙重阻礙。要真正開展家庭性教育,保障家庭性教育的質量,轉變父母的意識、提高父母的性知識水平非常重要。
在與父母交流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父母會擔心在告訴孩子一些生殖器官或者生育方面的知識后,會引起孩子對性行為的好奇或者過早地發(fā)生性行為。因此,有的父母在家庭性教育中涉及相關內容時會避而不談或者“蒙混過關”。如果父母不正面回答孩子關于身體的問題,就會給孩子傳遞這樣的信息——這類問題不應該和爸爸媽媽討論,他們不樂意我問這些問題。久而久之,孩子不再問父母關于性的問題。但孩子對自己的身體、對性依然好奇,依然想去探究,那就只能通過其他途徑了。
事實上,世界范圍內的性教育研究表明,性教育不僅不會讓首次發(fā)生性交行為的年齡提前,反而推遲了首次性交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并且使年輕人對自己的性行為更加負責任。[1]有效開展性教育能夠帶來很多積極的影響,如初次性交發(fā)生時間延遲、性交行為發(fā)生頻率降低、性伴侶數(shù)量減少、性風險行為減少、安全套和避孕措施的使用增加。如果父母了解性教育的這些積極結果,就更能接受在家庭開展性教育。
預防兒童性侵害是性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這部分內容的技能培養(yǎng)比知識更為重要。但是,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父母對預防兒童性侵害的認識不足。家庭性教育是預防兒童性侵害的首道防線,父母不僅需要培養(yǎng)孩子的性安全防范意識,更需要培訓孩子拒絕和逃離的技能。讓孩子學會拒絕是幫助孩子逃離性侵害危險的方法之一。父母要讓孩子知道當他們感到不舒服的時候,有權利說“不”。
同時,我們建議,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父母都要告訴孩子關于男孩和女孩生殖器官和隱私部位的名稱,因為這不僅能夠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的身體構造,還能夠讓孩子了解異性的身體構造,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減少其不良的社會行為。無論家里的孩子是男孩還是女孩,父母都要對孩子進行預防性侵害教育,因為兒童性侵害的受害者也可能是男孩。
調查顯示,父母在家庭日常生活中仍會不經意地表現(xiàn)出性別刻板印象,包括孩子的服裝選擇、玩具選擇、職業(yè)選擇等方面。幼兒階段既是性別角色和性別意識萌芽并逐漸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認知發(fā)展和人格發(fā)展的重要階段。研究顯示,性別刻板印象會對兒童產生包括人格特質、注意偏好、社會判斷、推斷決策、行為解釋、學業(yè)成績等在內的消極影響。[2]由于父母的性別刻板印象而對孩子進行約束或者遏制不僅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現(xiàn),也是對孩子權利的剝奪。孩子有權利選擇自己喜歡的衣服顏色、喜歡的玩具以及自己感興趣的職業(yè),不應該因為受到父母性別角色觀念的影響而遭到禁止。
本次調查中的受訪父母對開展性教育雖然持有積極的態(tài)度,但他們對性教育仍存在部分誤解和偏見,這是開展幼兒性教育的阻礙之一。當幼兒在幼兒園接受了性教育后,在家里卻沒有得到父母對相應知識、態(tài)度和技能的肯定和實踐,甚至給予否定和反對,那么僅依靠幼兒園性教育,效果杯水車薪。家庭性教育是伴隨著幼兒的生活所進行的,因為性教育所包含的知識、態(tài)度和技能都與孩子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如身體衛(wèi)生、自我保護、情緒情感、人際關系、社會規(guī)范等。因此,推廣幼兒園性教育的同時,促進家庭性教育的開展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