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第五中學 陳錦繡
政治教學是公民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中政治包括了政治、法治、歷史文化、經(jīng)濟、哲學等多個方面,是培養(yǎng)公民素養(yǎng)的有力保障。重視對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能夠培養(yǎng)學生對國家政治、法治的高度認同,從而有效進行公共參與,做到權利和義務的平衡,共同推進國家的進步和發(fā)展,并在這個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合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政治認同是高中政治核心素養(yǎng)的本質內涵,其目的在于讓學生充分理解國家政治的發(fā)展,對中國共產(chǎn)黨和社會主義體制形成真摯的情感,擁護黨的領導,鑒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念,從而在日常行為中約束自我行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人類生活和工作離不開思維活動,在思考的過程中有主觀性,也有客觀性,科學精神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客觀思維能力,學習并貫徹落實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求真務實、堅持真理,從而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采取正確的行為選擇。
社會生活離不開規(guī)則,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是正常社會秩序維持的必要條件,也是社會安定的基礎。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意識,就是讓學生懂法、學法、守法、用法,在用法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同時,也要用法律來約束自身行為,共同推動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
公共參與是國家賦予人民的權益,也是人們履行主人翁意識的表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就是要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奉行集體主義的思想,貫徹落實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參與社會治理,推動國家發(fā)展。
在高中階段,高考是學生面臨的第一要務,因此,以高考作為參照,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只關注學生卷面成績的結果,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基礎知識和應試技巧,而忽視了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政治學科的抽象性,尤其是哲學內容的學習,學生學習起來難度較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是堅持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課堂氛圍壓抑,無法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且學生在學習記憶的過程中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無法真正掌握知識的內涵,難以串聯(lián)起知識間的邏輯思維,學習效果不佳。
課本是高中政治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憑借,如果教師過度依賴對課本理論知識的講解,沒有與時俱進地結合時事政治進行教學,學生的知識就會受到限制,難以拓展學習新的知識和內容。
現(xiàn)階段,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大多還沿用傳統(tǒng)的方式,課堂教學缺乏激情和活力,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點,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長此以往,學生會形成對學習的厭煩和抗拒感。而將信息技術引入高中政治課堂,符合時代發(fā)展的要求,是對教學方式的一種創(chuàng)新,優(yōu)化了教學的模式,能讓學生更高效地參與課堂學習,強化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提供了可能。
課堂的整體教學氛圍,會影響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參與度。政治學科本身涵蓋的范圍就比較廣泛,各種理論概念學習起來比較枯燥。而信息技術在高中政治課堂的應用,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氛圍,創(chuàng)造積極的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更好地融入課堂教學當中。
政治學科涉及范圍較廣,包括經(jīng)濟、政治、哲學等方方面面,如果單純地依靠傳統(tǒng)的教師口頭輸出、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學生學習起來較為吃力,各種理論也容易混淆,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不是特別理想。如果將高中政治教學和信息技術相結合,能夠將教學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并借助現(xiàn)代化的教育技術和手段,幫助學生提高對知識的消化理解程度。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強調因材施教,根據(jù)學生的學習需求制訂學習計劃,引導學生科學地建立學習模型,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并培養(yǎng)他們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教學包括“教”與“學”兩個部分,教師為“教”,學生為“學”,“教”是服務,“學”才是目標。所以,對于高中政治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同樣也需要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信息技術為手段,促進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
作為政治學科的特性,政治認同也是其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首要內涵??偨Y高中政治學科的教學內容可以得出,學生對國家政治的認同,主要由對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以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三個方面組成。政治理念與哲學內容相輔相成,因此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如果單純地依靠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來進行授課,教師口頭講解,學生被動接收,教學的效果不是特別理想,學生無法理解,就無法形成高度的政治認同感??茖W技術的進步也推動了教育領域的改革,信息技術為教學方式的變革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了技術支撐。其中,多媒體教學設備就是信息技術進校園最為普遍的應用之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其優(yōu)勢特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時事政治作為高中政治的必要組成內容,通過與信息技術的融合,能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周邊社會以及世界的風云變化,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形成對國家政治的高度認同。
比如,在手機、電腦等已經(jīng)普及化的今天,學生可以從抖音、電視等各個平臺上了解到最新的國際形勢。2021 年感動中國的人物中,有一個香港的獲獎者特別醒目,就是陳貝兒,他是一名香港無線電視策劃的主題紀錄片《無窮之路》的主持人,用最真實的畫面向我們展示了國家扶貧工作給人民帶來的翻天覆地的生活變化,這是中國共產(chǎn)黨“以人民為中心”最為深刻且直接的詮釋,我們都在無時無刻地感受到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國家強大和安定,給人民帶來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將內地和香港同胞的心靈距離大大縮短,也為香港融入國家發(fā)展注入了更強勁的動力和信心。此外,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我是演說家》某一期許吉如的《國強則少年強》的相關片段,在演說家富有情感的演說中感受國家強大帶給我們的安全感以及賦予我們的自由選擇的權利;還可以向學生播放電影《戰(zhàn)狼》的相關片段,讓學生感受國家為保障我國公民的安全所做出的努力。視頻將給學生帶來的直接感官體驗,讓國家的高度政治認同感直擊學生的心靈,感受我們背后穩(wěn)定、強大的國家所到給我們的一切,以國家為自豪,并將這種自豪感踐行于民族復興的偉大“中國夢”。
學生既是個體,也是社會的參與者,離不開對社會活動的參與。滲透對學生公共參與意識的培養(yǎng),能夠幫助學生了解我們國家民主管理的內容、流程和價值,發(fā)揮民主監(jiān)督的作用,同時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公德和精神,使學生成為一名有主見、有擔當、有理想的合格公民。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對課堂的主導性會制約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理論知識的學習涉及面廣、較為煩瑣,也抑制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想要提高教學的效率,讓學生充分理解所學知識并做到活學活用,現(xiàn)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是有力舉措。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創(chuàng)建合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的體驗中去感受,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消化和吸收,培養(yǎng)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
例如,在進行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2 第一單元“公民的政治生活”這一內容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向學生播放我國人民代表大會的相關視頻,讓學生通過情境觀看來了解人民代表大會召開的流程,知道國家賦予公民的民主權利,以及如何使用這些權利,感受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人民當家作主,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進而過渡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公眾參與的意識和責任,明白個人、生活與政治之間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此外,還可以向學生進行課外的拓展,要求他們觀看建黨百年的賀禮片——《覺醒年代》這一主題電視劇,在演員鮮活、富有情感與真實的表演中,帶領學生感悟先輩們對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探索和追求,感悟社會主義民主制度與西方民主的本質區(qū)別,與李大釗先生一起鉆研“何謂民主”,從而更加珍惜并合理應用國家賦予我們的權利,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并能夠約束自己,共同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
社會與國家的長治久安,離不開法律的約束,借助法律來規(guī)范人們的言行,能使人們自覺地遵守社會規(guī)則。法律既能夠起到對人約束的作用,同時還能夠保護人們的合法權益,公民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需要從基礎教育階段開始進行滲透。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法治內容的學習是重要組成部分,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意識,需要建立他們憲法至上的意識,樹立法律的權威,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認知,合理使用法律所賦予我們的權利,同時自覺履行法律規(guī)定的公民義務,成為一名遵紀守法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法律知識比較專業(yè),系統(tǒng)性較強,知識細化使學生理解起來較為困難,借助信息技術,與案例教學相結合,通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能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如何借助法律知識來解決實際遇到的問題,知道何所為,何所不為,增強他們的法治觀念和意識。微課是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相互融合而產(chǎn)生的一種新手段、新方法,能夠將知識進行系統(tǒng)化、框架性的總結,讓學生針對重點問題進行有效抓取,提高教學的效果。
比如,在進行高一政治必修1 第三課“多彩的消費”這一內容的教學時,教師一方面要認真鉆研教材,把握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并深入了解學生的生活實際,另一方面還要注意在預習任務的設置中,必須明確提出本節(jié)課程的內容和要求,讓學生知道要干什么,并且要求學生認真聽清楚要求之后才能開始活動,否則有的學生不明確教師的要求,導致盲目地預習,讓預習流于形式,影響預習的效果。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在于,讓學生了解影響消費的因素、消費的類型、消費的心理和消費的原則,從而培養(yǎng)他們分析經(jīng)濟問題的能力。那么,在上課之前,教師可以向學生布置一項預習任務,讓他們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影視資料等渠道,收集我國國民近二十年的消費結構資料,分析其變化趨勢,做好課堂教學的準備。教師可以制作微課案例教學的課件,將近二十年我國國民消費結構變化做成視頻縮影,讓學生進行觀看,通過案例來分析收入、物價的變動對人們消費行為的影響。此外,教師還可以將本節(jié)課的知識重點、學習方法、學習目標制成法制專題化微課課件,以供學生在課下進行鞏固學習,彌補課堂教學時間有限的缺陷。
培養(yǎng)高中生的理性精神,能讓他們從客觀方面進行思考,辯證地看待萬事萬物,用思辨精神來進行衡量,而不是被主觀想法和情緒所左右。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理性精神的培養(yǎng)主要通過哲學模塊內容的學習來實現(xiàn)。教師應滲透唯物辯證主義的理論,讓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綜合地認識某一事物,或形成正確全面的認知,或謹慎思考后做出合適的決策。對于學生理性精神的培養(yǎng),是學生進行思考、自主與反思的過程,這也是培養(yǎng)他們獨立思考能力不可或缺的一步。相對傳統(tǒng)的知識灌輸教學,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顯得更為重要,也更加符合現(xiàn)代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要求。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這就需要高中政治教師改革教學方式,借助信息技術手段來整合教育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能力。
例如,在進行高中政治必修4 第三單元“思想方法與創(chuàng)新意識”這一內容的教學中,唯物辯證法的理論和方法復雜,相互聯(lián)系,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學生特別容易出現(xiàn)混淆的情況。在教育階段初次接觸哲學內容,學習起來較為困難,教師就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將思維導圖和電子白板等資源進行整合應用,在單元學習結束進行總結的時候,將這一單元各個理論概念之間的思維導圖投影到電子白板上,形成整體的知識框架和體系,讓學生直觀地掌握各個理論間的聯(lián)系,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加深學生對知識理解的深度,培養(yǎng)他們的理性思維。
總之,在時代不斷發(fā)展的今天,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經(jīng)受到嚴重的沖擊,不再適應現(xiàn)代化的素質教育要求。為積極響應國家教育部提出的素質教學,作為高中政治教師,必須從素質教育的要求出發(fā),結合本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內涵,借助信息技術的支持,改革教學方式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