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玉鑫,趙東方,祁 姣,唐 玲,孫艷榮
(1.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方醫(yī)院經開區(qū)院區(qū),北京,100078;2.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方醫(yī)院骨科,北京,100078;3.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方醫(yī)院護理部,北京,100078)
頸椎病是指頸椎間盤退行性變、頸椎肥厚增生以及頸部損傷等引起頸椎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刺激或壓迫頸脊髓、頸部神經、血管而產生一系列癥狀的臨床綜合征[1]。頸椎病的發(fā)病與多種因素相關,如年齡、性別、職業(yè)、生活習慣、外傷、解剖變異、飲酒、環(huán)境等[2]。神經根型頸椎病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頸椎病類型。神經根型頸椎病由于頸椎間盤發(fā)生改變,側后方突出,鉤椎關節(jié)或關節(jié)突、關節(jié)增生、肥大[3]。頸椎病屬于中醫(yī)“痹癥”“項痹”“眩暈”等范疇,主要病機是肝腎虧虛,精髓不足,氣血衰少,盤骨失于濡養(yǎng),風寒濕邪易于驟襲,經絡痹著,氣滯血瘀[4]。神經根型頸椎病病程遷延、治療效果不佳、復發(fā)率高、患者易出現(xiàn)焦慮、依賴性差等心理表現(xiàn),有效護理方案的促進患者康復具有積極意義[5]。本文回顧運用中藥穴位貼敷干預1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護理經驗,現(xiàn)報告如下。
患者女性,50歲,2021年6月25日于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方醫(yī)院經開院區(qū)骨科門診就診,就診時主訴:頸部不適伴左側肩背痛1月,加重1周。現(xiàn)病史:患者1月前因伏案工作勞累出現(xiàn)頸部疼痛不適伴左側肩背痛,自訴休息后稍有緩解,外用膏藥后自覺癥狀未見緩解;近1周因伏案工作勞累,出現(xiàn)左側肩背痛加重,影響正常工作??滔掳Y見:頸部疼痛伴左肩背痛,精細動作無異常,無胸部束帶感,行走無踏棉感,飲食可,二便調,睡眠差,舌淡,苔薄白,脈弦緊。查體: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頸椎MRI示:C3-7椎間盤膨出并突出,其中C5-7椎間盤突出明顯,向后壓迫硬膜囊。中醫(yī)診斷:項痹?。晃麽t(yī)診斷:神經根型頸椎病。
2.1.1 選藥:赤芍10 g、當歸15 g、黃柏10 g、延胡索15 g、全蝎6 g、乳香10 g、沒藥10 g、紅花10 g、大黃10 g、姜黃10 g、鱉甲10 g、赤小豆15 g、續(xù)斷15 g、葛根10 g、地黃10 g、天花粉10 g。方中,赤芍、當歸、紅花為君,共湊活血止痛之功;延胡索、乳香、沒藥為臣,共行行氣止痛之效。赤芍兼能涼血、散瘀,延胡索行氣滯血瘀諸痛,乳香、沒藥活血定痛,消腫生肌。佐以黃柏、大黃、鱉甲、葛根、生地黃,或清瀉或滋陰或解肌或涼血以清熱緩解急性疼痛;佐以全蝎、姜黃,息風鎮(zhèn)痙,祛風止痛。
2.1.2 選穴:神經根型頸椎病由于壓迫神經節(jié)段不一,疼痛部位也不同[6]。本研究選取大椎穴、天柱穴、肩井穴、風池穴、頸椎夾脊穴及阿是穴等。大椎穴:大椎穴位于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處,根據(jù)經絡學說屬“諸陽之會”,是手足三陽經和督脈交會之處;功能是振奮陽氣,疏經通督,可上通頭頂,下至腰脊,前達胸臆,橫行手臂,達到逐瘀通痹之效。天柱穴:位于后發(fā)際正中旁開1.3寸處,屬足太陽膀胱經,主治頸項疾病,可以起到祛風解表、舒筋活絡的作用。肩井穴:位于肩上,大椎穴與肩峰連線的中點,屬足少陽膽經穴,主治肩背痹痛,臂不舉等疾病。風池穴:位于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穴相平,屬足少陽膽經穴,能夠起到祛風散寒、宜通陽氣的作用。頸椎夾脊穴:處于頸椎肌肉上,且處于督脈兩側。因其解剖位置特殊,故當刺激時既能激發(fā)局部經氣,又能激發(fā)督脈陽氣,從而通過調動諸氣而緩解病變肌肉緊張,活血化瘀達到疏通經絡的作用。阿是穴:通過經絡系統(tǒng)與臟腑組織相聯(lián)系,是治療疾病的最佳刺激點。
2.1.3 方法:患者取坐位,頭稍向前傾,取上述穴位并以拇指指腹依次按揉2~3 min,力量以患者耐受為宜。按揉后使用75%酒精消毒貼敷部位,酒精過敏者可用生理鹽水代替。將上述中藥顆粒用生姜汁調至黏稠膏狀。將調制的藥膏貼敷于穴位上,1次/d,每次貼敷4~6 h。貼敷后囑患者注意貼敷部位皮膚,若出現(xiàn)瘙癢,及時取下敷貼,若皮膚如出現(xiàn)紅腫、丘疹、水泡,應暫停治療3~5 d,待皮膚完好后繼續(xù)治療。
2.1.4 健康宣教 指導患者合理用枕,選擇合適的高度與硬度,保持良好睡眠體位,正確的睡眠體位應該是類似人體站立時的姿勢,使脊柱的頸段、胸段和腰骶部都處于正常彎曲的狀態(tài);避免長時間低頭,長時間伏案工作時,應2小時左右做一次頸項部的功能活動。
采用視覺模擬評估(VAS)評估患者疼痛程度。用10cm長度的線段進行評估,兩端分別代表“無痛”(0分)和“想象中最劇烈的疼痛”(10分),患者根據(jù)其感受程度在直線相應部位標記,從無痛端到記號之間的距離即為疼痛評分分數(shù)。此患者疼痛VAS評分為7分,為重度疼痛;治療2次后,患者VAS評分降至5分;治療4次后,VAS評分降至3分;治療7次后,VAS評分降至1分。
隨著年齡的增長及機體長期勞損,頸椎發(fā)生退行性改變,常發(fā)生頸椎間盤向后方突出、頸椎鉤椎節(jié)或椎體骨質增生等情況,其繼發(fā)的周圍組織充血、水腫等病理變化,都會對椎動脈或椎動脈周圍交感神經產生壓迫或刺激,從而引起神經根型頸椎?。?]。中醫(yī)學認為神經根型頸椎病是由于骨贅刺激等原因使患者出現(xiàn)局部水腫、充血,頸部氣血經絡瘀滯阻塞,進而引發(fā)疼痛、上肢麻木等癥狀。經絡阻滯和氣滯血瘀是神經根型頸椎病主要的發(fā)病機制[8]。故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關鍵是疏通經絡、活血化瘀。
穴位貼敷療法通過將藥物直接外敷在相關的經絡腧穴之上通過皮膚黏膜滲入體內,達到疏通經絡、調理臟腑、氣血扶正祛邪的作用[9]。穴位貼敷對血液循環(huán)有很好的促進作用,頸部肌肉痙攣得到有效的控制,緩解神經根受到壓迫和刺激,具有消炎、解痙、止痛的效果[10]。本例患者經中藥穴位貼敷療法干預后,疼痛VAS評分降低,癥狀得到有效改善。在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治療中,穴位貼敷療法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的癥狀,且穴位貼敷療法操作簡單方便、效果顯著、不良反應少、費用低、安全性高,易被患者接受,值得臨床借鑒。建議后續(xù)研究在遵循隨機、盲法、對照、大樣本設計原則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對穴位貼敷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遠期療效評價。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