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君鴻
(河北大學 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老子“道法自然”思想揭示了宇宙本體、世界萬物的存有和運行規(guī)律,為人類提供了對宇宙社會獨有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在老子哲學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對“道法自然”的理解自古以來就存在諸多歧義。本文意在通過對老子“道法自然”本質(zhì)內(nèi)涵、“自然”之性德、“道法自然”思想現(xiàn)實意義的辨析,為理解老子“道法自然”思想提出自己的看法。
“道法自然”一詞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對于這一概念歷來有不同的釋義。近些年,學術(shù)界對“道法自然”也有諸多探討。尹志華總結(jié)歷來對“道法自然”的觀點主要有三種:一是以河上公“道性自然,無所法也”為代表,認為“道無所法”;與之相近的是近現(xiàn)代以來蔣錫昌、張岱年、任繼愈、許抗生等,認為“自然即道”,“道法自然”就是“道效法它自己”。二是以魏晉間的《西升經(jīng)》“虛無生自然,自然生道”為代表,認為道之上還有自然,自然之上還有虛無,所以“道要效法自然”。三是以王弼“道不違自然”“道順自然”為基礎(chǔ)生發(fā)出的,唐末陸希聲、南宋范應(yīng)元所解釋的“法自然”為“法自然而然”,也就是遵循自然原則[1]。
牟宗三從境界論出發(fā)認為“道家講的自然就是自由自在、自己如此,就是無所依靠、精神獨立。精神獨立才能算自然,所以是很超越的境界”[2]79。勞思光從心性論出發(fā)認為“物各歸根,乃顯自性,而此自性即老子所謂‘自然’”[3]。陳鼓應(yīng)從哲學義認為“道以自然為歸;道的本性就是自然”[4]165。劉笑敢從“文本義”和“一致性原則”出發(fā)解析“‘道’自己師法和提倡的是‘自然而然’的秩序和狀態(tài)”[5]。他認為“道要法自然就是道要體現(xiàn)自然而然的原則,推崇自然而然的價值”[5]。他從老子哲學中的體系義和哲學義析出“老子之自然具有最高、整體、價值和自覺四個意義”[5]。
馮國超從表字學解釋說:“這里的‘自然’,指的就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即老子所說的混成之物……所謂‘道法自然’,便是指‘道’效法混成之物?!盵6]羅祥相采用哲學語義分析法認為:“‘道法自然’乃‘道效法它自己’之義?!盵7]他認為“自然”是“道”的另一個名稱,“在道之上并不存在一個比道更高的名為‘自然’的實體”[7],“‘自然’是老子統(tǒng)貫‘道’‘德’、萬物、圣人、百姓所有之活動和行為的最高原理和實踐原則”[7]。夏紹熙從認知論的視覺認為“‘道法自然’是一種認知方式,塑造著人們看待世界的獨特視角,并影響著人的思想和行動”[8]。
總之,自古以來,對“道法自然”的解釋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歷代各家用不同方法從不同視域?qū)Α暗婪ㄗ匀弧钡淖⑨尰蚪馕?,對我們理清“道”“法”“自然”及“道法自然”的涵義有很大幫助。
近現(xiàn)代以來,學者們對“道”給予了不同闡釋。馮友蘭認為:“《老子》乃予道以形上學的意義。以為天地萬物之生,必有其所以生之總原則,此總原則名之曰道?!盵9]陳鼓應(yīng)認為:道既是“實存意義的‘道’”,也是“規(guī)律性的‘道’”,還是“生活準則的‘道’”[4]2-13。劉笑敢認為:“作為宇宙的根源和根據(jù),‘道’既有‘有’的特點,又有‘無’的特點?!薄捌洹味稀琅c‘形而下’之器是貫通一體的,形而上實體也為形而下世界提供著價值標準和原則”[5]。學者們雖然賦予了“道”不同含義,但“道”作為宇宙的總根源和總根據(jù)具有最高的地位為大多數(shù)學者所認可。筆者認同陳鼓應(yīng)、劉笑敢的觀點,即“道”在老子哲學思想中是最高范疇,是絕對領(lǐng)域,是形上學概念,又是形下物質(zhì)實體,其本質(zhì)屬性是自然,呈現(xiàn)狀態(tài)是混沌恍惚,功能屬性是創(chuàng)生不息。
王弼注曰:“法,謂法則也?!盵10]66對此,王西平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的四個法,全是名詞;是說人、地、天、道的法則,都是自然而然”[11]。這種解釋似乎不合理,無法解釋王弼“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于自然無所違也”[10]66?!胺ā迸c“無所違”同義,依從、順從、效法的意思,而不是名詞“法則”。所以,我們認可通行的解釋:一是“法”為主動詞,“效法”的意思;二是“法”為意動詞,“以……為法則”的意思。
“自然”在各種注解中是爭議最大的,也是分歧最多的。在這里我們先從《老子》五處所含“自然”的文句來看: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十七章)
希言,自然。(二十三章)
《小學數(shù)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shù)學學習一定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中提供學習與實踐的機會,使孩子們深深地感受到數(shù)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激起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的興趣和親切感?!鄙罱?jīng)驗又是激活學生學習數(shù)學資源的有力武器,實施一種“基于小學生生活經(jīng)驗的數(shù)學”教學,也是數(shù)學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筆者就學生經(jīng)驗與數(shù)學的關(guān)系做好以下幾點。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五十一章)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六十四章)
《老子》中這五處“自然”從字面來看幾乎都是同一意思,“自”是自,自己;“然”是然,這樣?!白匀弧北玖x就是“自己如此”“自然而然”。上面所引五處,“自然”大義雖然基本相同,但“自然”的主體有所不同。十七章“自然”的主體是百姓。二十三章“希言自然”如果解釋成圣人、侯王少說話少強制就合乎自然,那“自然”的主體就是圣人、侯王;如果解釋成圣人侯王少說話少強制,百姓就會自然而然(向好),“自然”的主體是百姓。二十五章的“自然”的主體是“域中四大”的道、天、地、人,五十一、六十四章的“自然”的主體是萬物?!白匀弧彼鶎倬鶠閷嶓w,唯有“自然”不是實體而是實體之原本之性,不加修飾雕琢,不借外力干涉,也非主觀意向,而是渾然天成;“自然”是“道”的固有本質(zhì)屬性,是天理,是最高精神境界,是人、地、天、道,也就是宇宙萬事萬物都必須遵循效法的。
尹志華認為自然是一種原則而不是屬性,他強調(diào):“只有將‘自然’理解為一種原則,而不是任何實體或?qū)嶓w的屬性、狀態(tài),才能維護道的終極性?!盵1]劉笑敢也認為:“人所能效法的只是道所體現(xiàn)的原則或價值,也就是‘自然’,即自然的秩序、理想、原則或價值?!盵5]筆者認為“道法自然”的“自然”乃“青出于藍勝于藍”的“自然”:“自然”是“道”的本質(zhì)屬性,是勞思光說的“自性”,是對“道”的性理概括和精神提煉,“自然”出于“道”而勝于“道”,高于“道”,是“道”美好性德和崇高精神的體現(xiàn)。
“道”作為形上之道是最高原則、總則,但是作為“混成之物”宇宙本源的“道”是“混”的。陰陽二氣之中亦有雜質(zhì),在形成萬物的過程中,產(chǎn)生真善美,也產(chǎn)生假惡丑?!暗婪ㄗ匀弧比绻切Хㄋ约海遣皇沁B同假惡丑也一起效法?所以“道”要效法的當然是真善美,“自然”是“道”本質(zhì)屬性即美好德性的集合,方值得一切效法。從歷來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釋義看,次第轉(zhuǎn)相“法”的不是“物”而是“物之性”,而且是“美好德性”。李約《道德真經(jīng)新注》效法的是“地體靜載而生物”“天德廣覆而無私”“道性忘功”,是地、天、道所呈現(xiàn)的“性”;魏源《老子本義》所注“法天之無不覆,法地之無不載,法道之無不生成而已”[12],也是法天、地、道之“性”。成玄英《老子道德經(jīng)義疏》更直接說“法地安靜”“法天清虛”“法道虛通”“法自然之妙理”,所“法”無不是“性”。河上公“道性自然”一詞直截了當點出了“道”的屬性是“自然”。所以,“自然”是指“道”自己的本質(zhì)屬性,或者稱“自我本然性”,而且是指“道”自己一切美好的屬性,是完美的、圓滿的、理想的德性,是最初的、本源的、未經(jīng)分化的、未經(jīng)外力干預(yù)、未加主觀意念的“純?nèi)恢浴被颉氨旧浦浴薄?/p>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所論是“道法自然”的“自然”,然而“自然”不專屬于“道”,從《老子》文本中五個“自然”分屬于不同的主體,可推知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道有道的自然,天有天的自然,地有地的自然,人有人的自然,把“自然”釋為“自己的美好德性和崇高精神”,釋為自己的“純?nèi)恢浴薄氨旧浦浴?,既可以回答人、地、天、道各有其自然的問題,也可以解決動搖“道”的最高地位的問題。
既然大千世界各有各的自然,而“自然”是各自的本然純性,那么“道法自然”基本義就是“道效法它自己的本然純性”。老子提出“道法自然”顯然不是為“道”找個實有的效法對象,其所效法的是“德性”“精神”,進而“道法自然”也自然超出了其基本義,而成為抽象的概括的起引領(lǐng)示范作用的原則、總則、規(guī)律,具有了哲學義、究竟義?!白匀弧笔潜举|(zhì)屬性,“道法自然”是原則和規(guī)律。人類要保有長養(yǎng)的是“自然”之性,要遵循順應(yīng)的是“道法自然”之原則、規(guī)律。按老子的說法,“法自然”就是“無為”,不“法自然”就是“有為”,二者效果結(jié)局都是不同的。顯然,老子所倡導的是:理想的方法——“道法自然”,理想的行為——“無為”,理想的結(jié)果——“自然”。
另外,因為宇宙萬物各有各的自然,“道法自然”又是原則、規(guī)律,所以我們在理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時,便可以理解為人、地、天、道是各法各的自然,即人法人的自然、地法地的自然、天法天的自然、道法道的自然。進一步說就是宇宙萬有“一切均法自己的自然”。這是從“自然”分屬不同主體的視域而言。那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法,就是“自相法”,即各法各自的自然。這從本句上句“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二十五章)亦能得知。道生萬物稱之大,天覆萬物稱之大,地載萬物稱之大,人為萬物之靈稱之大。范應(yīng)元在《老子道德經(jīng)古本集注》中解釋說:“人為萬物之靈,與天地并立而為三才,身任斯道,則人實亦大矣?!盵4]162湯一介也認為人與道、天、地是相同實體,一起稱之為四大[4]163。也就是說人作為域中四大之一,與道、天、地的關(guān)系是并列關(guān)系。同理,人法、地法、天法、道法也是并列關(guān)系,它們所法的都是自然而且是各自的自然。
然而,人、地、天、道不僅僅是并列關(guān)系,還有依存關(guān)系。從生成論的視域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四十二章)。雖然對這句話的解釋歷來眾說紛紜,但道生天地、天地生萬物(含人)為大家所認可。因此,從生成邏輯看,人、地、天、道的依存關(guān)系坦然明白。也就是說,人依存于地,地依存于天,天依存于道,道仍然是絕對領(lǐng)域、最高范疇。換言之,人、地、天的范圍是依次擴大的,人是地的一部分,地是天的一部分,天、地、人即相互區(qū)別、相對獨立,又相互聯(lián)系、相互統(tǒng)一,次第依存,統(tǒng)一于宇宙大道。主體的依存關(guān)系明確以后,那么,人法、地法、天法、道法的關(guān)系也就明確,自然也是依存關(guān)系,或者說是遞進關(guān)系。那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法就是“轉(zhuǎn)相法”,其基本釋義就可以理解為“人以地為法則,地以天為法則,天以道為法則,道以自然為法則”。在這次第“轉(zhuǎn)相法”的過程中,人、地、天、道層層推進,最終推及“道法自然”。作為宇宙最高存在的“道”都要“法自然”,那么其所生成的天、地、人自然也必須“法自然”;域中四大都要“法自然”,那么宇宙中的萬物當然也必須“法自然”。于民雄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四句話實際上蘊含著‘萬物法自然’的意思?!盵13]尹志華也認為:“由人到地、天、道,意味著范圍的不斷擴大,最后‘道法自然’也就是意味‘一切都要法自然’,而不只是道本身要法自然?!盵1]“道法自然”顯然是原則、規(guī)律,具有普遍意義。
總之,借用宋儒“理一分殊”說,道是理一,天、地、人是分殊。那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法,可謂一法兩義:分殊而言,其法為“自相法”,人、地、天、道各法各的自然;理一而言,其法是“轉(zhuǎn)相法”,人、地、天、道次第相法。分殊而言,人、地、天、道是并列關(guān)系;理一而言,宇宙大道統(tǒng)一體內(nèi)之人、地、天、道是依存或遞進的邏輯關(guān)系。最終,道法自然,一切法自然。
考察對“道法自然”的注解論述,可以發(fā)現(xiàn)大多都是圍繞“道法自然”其然而進行的,對“道法自然”之所以然,鮮有論述或者說論述不充分。進一步說,就是對“自然”之“然”的涵義忽略了,關(guān)注不夠,沒有體現(xiàn)“道法自然”的所以然。那么作為域中四大的道、天、地、人等一切必須要效法的“自然”,何以獲此尊崇而被效法,這是值得探究的。筆者認為,“自然”具有至柔、至真、至善至美和復(fù)反的性德。
至柔是說“自然”包含柔靜不爭的特性。道的本質(zhì)“自然”是虛靜的,靜是自然的特性之一。萬物(包括人)的原本狀態(tài)是靜,萬物產(chǎn)生之后雖然蓬勃生長,但在老子看來有循環(huán)運行的規(guī)律,最后要回歸本原,即返回自然的本根,虛靜就是自然的本根,復(fù)命就是復(fù)歸到自然虛靜的本性。復(fù)命是永恒不變的法則,認識到這種法則就叫“明”。柔而不爭是自然的又一特性,老子以水比喻,成為老子最美哲學。水遇圓則圓,遇方則方,是天下之至柔,“天下莫柔弱于水”(七十八章),老子贊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保ò苏拢┧岷?、潤澤、隨順,最合于道的虛靜守柔、“無為而無不為”的特點。陳鼓應(yīng)認為:“‘柔弱’的觀念意在不可恃剛凌物、強悍暴戾,老子所說的‘柔’是含有無比的韌性和持續(xù)性的意義?!盵4]23所以老子說水最接近于道,并對柔而不爭的功用效果作了多次闡釋。唯其不爭,所以無憂,弱能勝強,柔能勝剛,不爭而善勝。
至真是說“自然”包含純真信實的特性。理解老子的真,不能僅僅從真實可見來論,道之真是至真純真,道之理自然規(guī)律自然法則是自然而然。所以老子之真,其一在于本真,真實、信實、誠實是“自然”之體性;其二在于真理,客觀、無為、至純是“自然”之法性?!独献印返诙徽旅枋觥暗馈弊鳛橐粋€實體,恍恍惚惚,彌漫不清,但精精真真,里面有物有象。“道”通過在恍惚中有跡象和有實物來說明其真實存在性,再通過精氣相搏交感生息,運化萬物,呈現(xiàn)它的“萬物之宗”。這是哲學上樸素唯物主義世界觀的較早和直接描述。難能可貴的是,老子不僅僅發(fā)現(xiàn)了作為萬物本源的形而下的實體“道”,還體察到了形而上的“道法自然”。而客觀、純真、無為是“道”本有的自然屬性。道之渾然一體是客觀顯現(xiàn),道之生化萬物是內(nèi)部變化的自然規(guī)律而不是有意為之,即便是矛盾運動也是自然發(fā)生不是外力強加,所以道所呈現(xiàn)出來的“自然”是純真無邪的、最理想的典范。
至善至美是說“自然”包含至善純美的特性。老子認為“道”所呈現(xiàn)出來的自然形態(tài)和性德是至善至美、完美無缺、圓滿無二的。自然界的鬼斧神工所呈現(xiàn)的自然之美,小國寡民所呈現(xiàn)的唯美社會形態(tài),都表現(xiàn)出“道”的至美純美的自然屬性??梢哉f,老子的美是純美,老子的善是至善,是最高理想標準。善惡美丑有無難易長短高下前后等矛盾對立的事物自會按照其自有的方式運動,推動事物按自身規(guī)律發(fā)展變化,呈現(xiàn)其自然之善美。因為“道”的至善自然屬性,所以老子才說“上善若水”甘處下位、柔和寧靜、潤物不爭,才是性善的最好品格。
復(fù)反是說“自然”包含循環(huán)往復(fù)的特性?!独献印返谑聦懙溃骸胺蛭锸|蕓,各復(fù)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fù)命。復(fù)命曰常,知常曰明?!标惞膽?yīng)注曰:“歸根:回歸本原?!薄皬?fù)命:復(fù)歸本原”[4]124。就是說萬事萬物最終要復(fù)歸到它的本原本真自性,即“自然”本性的初始狀態(tài)。所以,老子認為“復(fù)命”是萬物運動變化的永恒規(guī)律。《老子》第二十五章中又說道:“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蓖蹂鲎⒃弧爸苄袩o所不至”是“逝”,“周行無所不窮極”是“遠”,“不隨于所適,其體獨立”是“反”[10]66。老子認為“周行”指“道”的自然運動規(guī)律,有兩種意思:一是循環(huán)往復(fù)從終點回到起點,一是遍及所有地方無所遺漏。與“周行”相對應(yīng)“反”也有兩種意義:一是“相反”,當事物發(fā)展到極處就會向相反的方向發(fā)展;一是“復(fù)返”,事物發(fā)展到盡頭最終會返回到它的本初。所以“反”也是“道”的自然特性之一。而“自然”的這一特性,形成了老子“無為”的理論根據(jù)。事物不需主觀努力,不需外力強加,就會返回到它的本始,即完美狀態(tài)最佳狀態(tài)。陳榮捷認為“返本的思想在《老子》里相當濃厚,它對普見于中國人的循環(huán)觀念,影響不可謂不大”[14]。老子發(fā)現(xiàn)的自然復(fù)反的特性,有助于人們認識事物的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并采取相應(yīng)的措施。
“道法自然”的核心價值在“自然”?!白匀弧笔恰暗馈钡谋举|(zhì)屬性,是對“道”的性理概括和精神提煉。從《老子》文本中自然分屬不同主體來看,道、萬物、圣人、百姓等宇宙間一切事物各有各的“自然”。那么,域中四大,人、地、天、道當然也各有各的自然,“法自然”就是“法各自自己的自然”,也就是人法人的自然,地法地的自然,天法天的自然,道法道的自然,人、地、天、道是并列關(guān)系是“自相法”。而從生成論來看,道作為宇宙的本源和最高存在,道生天地,天地生萬物,在道的統(tǒng)一體內(nèi),人、地、天、道是依存關(guān)系,人離不開地載,地離不開天覆,天離不開道生?!胺ㄗ匀弧本褪侨诵Хǖ兀匦Хㄌ?,天效法道,是“轉(zhuǎn)相法”,最后推及“道法自然”,形成“效法”的邏輯一貫。而作為宇宙最高存在的“道”都要“法自然”,那么,作為其創(chuàng)生之物的人、地、天當然也要“法自然”。也就是說宇宙社會中的“一切都要法自然”?!暗婪ㄗ匀弧憋@然是宇宙社會普遍的原則、總則和規(guī)律,是人類必須要遵循的。這是“道法自然”的其然。“自然”具有至真、至柔、至善至美、復(fù)反的性德,是美好德性的集合體,是那種本初的、未經(jīng)外力干涉、本自具有的、圓滿完美的純?nèi)恢?,足以為“道”及“一切”所效法。這是“道法自然”的所以然。從其然到所以然,充分體現(xiàn)了老子“道法自然”思想對宇宙社會的智慧認知,其價值在于解決了為什么要“道法自然”的問題。
老子不僅提供了“道法自然”的智慧認知,還提供了如何保持自然的這些美好性德、達成圓滿結(jié)果的行為方法——“無為”,也就是如何落實“道法自然”的問題。老子從不同層面提供了“道法自然”的行為范式。
第一,道的行為范式?!独献印啡恼旅枋龅剑喝f物依靠道而生存,道卻對萬物不加干涉;萬物功成事就,道卻不自以為功;道養(yǎng)育萬物,卻并無自己的私欲,它不主宰萬物而是順任萬物,使其自然發(fā)展。其最終結(jié)果卻是“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三十四章)。
《老子》五十一章進一步描述到:道生萬物,萬物蓬勃發(fā)展,萬物又莫不尊道貴德,這是因為“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對萬物不強行命令,不加干涉,總是讓萬物自然生長,因其順任,在成就萬物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五十一章)的“玄德”,既尊且貴。很顯然,“道”“法自然”,就是順自然,就是無為,其結(jié)果就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三十七章)。
第二,天的行為范式。老子說道:“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保ㄆ呤拢疤旆ǖ馈蓖瑯邮琼樔巫匀?,“不爭”“不言”“不召”,安之若素,卻疏而不漏,一切自然而然,無為無不為。《老子》又說:“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保ㄆ呤哒拢疤熘?,利而不害”(八十一章)。天道法則,自然規(guī)律,就是平均均衡,是幫助善人,是利物而不害物,而不像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余”(七十七章)。因此,《老子》在結(jié)尾給出了“人之道,為而不爭”(八十一章),即要幫助人而不是與人爭奪。
第三,圣人的行為范式。《老子》第二章寫到:“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笨梢钥闯?,圣人是尊道重德的典范,完全依從道的行為范式順任自然,功成不居,但功績卻不會磨滅消失。圣人如果“無為”“好靜”“無事”“無欲”,百姓自然會“自化”“自正”“自富”“自樸”(五十七章)。因此,圣人“為無為,則無不治”(三章)。
第四,侯王的行為范式。侯王作為百姓的統(tǒng)治者,《老子》也給他們規(guī)定了行為范式。侯王若能守道無為,萬物包括百姓將“自賓”,“自均”(三十二章),“自化”(三十七章),即自然服從,自然均勻,自我生長,自我化育;侯王不起貪欲守靜以待,“天下將自定”(三十七章)即自然安定。統(tǒng)治者如果“貴言”(十七章)、“希言”(二十三章),也就是少發(fā)號施令,順其自然,反而容易功成事遂,這便是合乎自然。
第五,人的行為范式。老子認為嬰兒是人的自然形態(tài),知雄守雌、無知無欲、純凈不染、柔靜厚德?!叭恕薄胺ㄗ匀弧本褪且皬?fù)歸于嬰兒”(二十八章)。所以,老子強調(diào)“守柔”,專氣致柔猶如嬰兒,因為“柔弱勝剛強”(三十六章);強調(diào)“不爭”,“夫唯不爭,故無尤”(八章);強調(diào)“絕學”,因為“絕學無憂”;強調(diào)“寡欲”,因為“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四十六章);強調(diào)“無為”,因為“無為而無不為”(四十八章),人只要順任自然,無為而為,就會自然發(fā)展,立于不敗之地,正如牟宗三所說這“是很超越的境界”[2]79。
老子指出了道、天、圣人、侯王直至普通人應(yīng)該遵循的行為范式——無為。“無為”是順任,就是“法自然”;“有為”是造作,就不是“法自然”?!盁o為”的最終結(jié)果是自然圓滿,“有為”的最終結(jié)果是“失之”“早已”,即失敗完結(jié)。人類對于萬事萬物要“無為”“順其自然”,這是“道法自然”所呈現(xiàn)的行為意義。
總之,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由天道及人道,可謂天人合一;由認知到行為,可謂“知行合一”。由自然到無為,再由無為回到自然,形成了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完整閉環(huán),為人類社會貢獻了其獨特的哲學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