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念群
《RRR》是部雙雄片,它與另一部印度革命題材的《印度刺客》呼應,成為今年印度“抗英電影”的雙雄。二者都是以印度“阿姆利則慘案”后覺醒的反殖民斗士為原型,且兩片歷史人物科馬拉姆·比姆和烏達姆·辛格均就義于1940年。不同的是,后者以印度少有的革命現(xiàn)實主義傳記模式“直擊”英倫本土,再現(xiàn)了1940年印度人烏達姆·辛格在倫敦槍殺邁克爾·奧德懷爾爵士的始末,而前者則以革命浪漫主義的手筆,將印度反殖民斗士科馬拉姆·比姆神話,上演了一系列“手撕鬼子”的動作童話。
從市場反響看,摒棄印度傳統(tǒng)歌舞,采取西式影像且復刻西式敘事的《印度刺客》并沒有在西方世界激起水花,反倒是“神劇”氣質且印度歌舞貫穿始終的《RRR》,不僅擊潰《新蝙蝠俠》拿下北美首周末票房亞軍,還在Netflix國際電影區(qū)蟬聯(lián)數(shù)周冠軍。有人把《RRR》的業(yè)績歸功于其猛于虎的動作場景,誠然,一如比姆登場時比武松打虎還生猛的斗狼擒虎示例,手撕幾個英國鬼子自然不在話下。比主角更生猛的是導演的腦洞,勇闖督府一役放出百獸,不僅視覺沖擊一絕,想象力的奔放更是出人意料。
這是國家童話的訴求,而非個別導演的“精神勝利法”。
動作的生猛之外,有過《巴霍巴利王》加持的導演拉賈穆里在高強度大場景調度上越發(fā)游刃有余,絕大多數(shù)動作場景均非單一對壘,而是在CG助力下的全景調度和穿梭交互運鏡。以總督府百獸之戰(zhàn)為例,我們依稀可以看到《復仇者聯(lián)盟》紐約大戰(zhàn)的余風。此外導演還盡其所能地將歌舞與劇情融匯,比如比姆解救拉朱那場戲拍地尋人的節(jié)拍,就是此前兩人斗舞的節(jié)奏。比姆接受殘酷鞭刑的那場戲,受刑情節(jié)與歌舞完全合體,簡單的肢體語言表現(xiàn)出殘酷與不屈,歌詞基本是人物名字的重復吟唱,簡單的旋律最后迸發(fā)出煽動性力量,進而影響到背叛兄弟的拉朱改變既定革命思路。
就整體而言,《RRR》依舊難逃爆米花爽片的窠臼,敘事邏輯的漏洞或說腦洞問題隨處可見。近年印度動作片神話或說超級英雄化愈演愈烈,尤其反殖民抗英題材,夸張演繹比我們抗日神劇有過之無不及。然而稍懂印度殖民史的觀眾即知,印度抗英革命一如片中比姆和拉朱,一個為家人一個為族人,并沒有全面而統(tǒng)一的領袖,最后的獨立也多拜大英帝國的衰敗所賜。在此現(xiàn)實背景下,以《RRR》為代表的“抗英神劇”乍看上去似乎自欺欺人,很“精神勝利法”,實則不然。從近年印度的政治路線我們即能嗅出,脫胎于英國殖民地的印度并不想成為西方國家的小弟,這種獨立自主的政治追求映射到年代影視作品里,便是民族獨立斗爭的政治正確性。于是乎,個別和零星的革命被放大并上升到神話的高度,成為集體信仰,這是國家童話的訴求,而非個別導演的“精神勝利法”。
話說回來,只要侵略、壓迫和榨取在哪里,反抗和斗爭的星火就會燎原并生生不息,過去英國人之于印度如此,如今西方世界之于南斯拉夫、伊拉克、阿富汗等亦如是。不要以為自己強大便可以霸凌他人,傷痛終將因仇恨而被銘記,并成為弱小者一代代人警示、奮起和砥礪的動力。有趣的是印度獨立75年后,印度GDP趕超英國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而印度裔的里希·蘇克納接任下課的特拉斯成為英國最年輕的首相。
同樣是反殖民抗英題材,個人更喜歡2003年阿米爾·汗主演的《印度往事》,同樣是民族自信的建設,沒有雞血,沒有口號,也沒有超級英雄,卻受到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小金人提名的召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