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文華
國慶長假結(jié)束,幼兒聚在一起討論國慶見聞,說得最多的就是家鄉(xiāng)的“出臺閣”活動。臺閣,又被稱為肩膀上的舞臺,是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簡稱“非遺”),有著悠久的歷史,是家鄉(xiāng)民俗風情之一,也是寶貴的文化資源?!?~6 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指出:“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yōu)秀,激發(fā)幼兒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情感?!迸_閣受到幼兒喜愛,本班順“趣”實施《有趣的臺閣》班本課程,引導幼兒在體驗“非遺”文化中深度學習。
師:東山的臺閣節(jié)目主要有哪些?你還想了解臺閣哪些信息?
幼1:我知道臺閣節(jié)目中有很多角色,有武松、白蛇……
幼2:出臺閣前要準備些什么,怎樣保證安全?
幼3:臺閣故事都有哪些?
幼4:我想采訪出臺閣時小朋友們的心情。
…………
關(guān)于臺閣,幼兒有太多問題。結(jié)合幼兒興趣,教師建議幼兒根據(jù)問題內(nèi)容,共同合作,成立項目調(diào)查小分隊。小分隊分頭行動,收集信息,表征記錄,在調(diào)查、交流過程中不斷豐富對臺閣的認知。
《指南》中指出:“要為幼兒創(chuàng)造說話的機會并體驗語言交往的樂趣,引導幼兒清楚的表達?!睘榇?,本班舉辦了一場臺閣分享會。
第一小分隊:這是本班記錄的信息。東山有4 個臺閣故事:水漫金山、武松打虎、呂布戲貂蟬、贈塔。本班小分隊里最喜歡的故事是白娘子和小青(水漫金山中的人物)。
第二小分隊:出臺閣的道具非常結(jié)實、沉重。在資料中,本班查到了出臺閣的小朋友表面看上去是站著的,實際是坐著的,并且被綁得牢牢的,無法行動。我覺得出臺閣的小朋友辛苦且勇敢。
第三小分隊:我爸爸說出臺閣前需要做很多準備工作。誰負責抬,誰負責扮演角色等,出臺閣前,隊員都要商量好。
在分享過程中,幼兒了解到更多的臺閣信息。他們還通過自主投票,選出最想表演的臺閣節(jié)目。
在之前的調(diào)查中,幼兒明確了需要動手制作適宜的臺閣道具。用什么做?怎么做?幼兒去材料超市找出了很多材料,如大小不同的紙箱、PVC 管子、軟硬不同的各色彩紙、軟土等,還有幾個布娃娃。
臺閣有著悠久的歷史。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人物的穿衣風格。飄逸的長裙上繡滿代表吉祥的紋樣,頭飾上點綴著大大小小的珠子。本班臺閣娃應穿什么服飾?幼兒通過設(shè)計、投票,舉行服飾展覽會,終于選出了演出服。
合作活動一:量一量,一起打扮臺閣娃。小A 是一個特別喜歡手工的幼兒。這次,她依舊選擇在美工區(qū)打扮臺閣娃。她拿起白紙,看著臺閣照片,按照帽子的形狀進行臨摹??墒?,尺寸太小,不能戴在娃娃頭上。同伴小C 建議她去科學區(qū)拿一根軟尺,量一量娃娃的頭圍,再將尺寸放大。小A 照著小C 的方法測量出尺寸后,在黑色卡紙畫出輪廓,再用軟土團圓、壓扁,做出各種花型,粘在頭飾上。有了前面的經(jīng)驗,幼兒制作娃娃的裙子時,更有章法了,先量出娃娃從肩膀到腳上的長度;再選擇用無紡布裁剪出了長裙的樣子,圍在娃娃的身上;最后用軟土揉搓成長條形,繞成盤扣的樣子,壓在長裙上。
合作活動二:齊動腦,臺閣娃站起來。通過接連幾天的努力,“白娘子和小青”終于完工。幼兒把打扮好的“白娘子和小青”綁在棍子上。但是,盡管繞了好多圈,臺閣娃還是倒了下來。幼兒有點氣餒。這時,我組織幼兒討論:白娘子和小青站不穩(wěn),怎么辦?
小D:是不是箱子太輕,娃娃太重了?
小E:繞了這么多,還是會倒,是不是沒繞緊?
小F:有什么辦法讓它固定?
幼兒再一次來到材料超市。他們把自己覺得重的材料放在整理箱里,有奶粉罐、木頭積木等。起初,他們用了相對重一些的木頭積木,和棍子綁在一起,但是整理箱的重量還是比娃娃輕;接著,他們又將5個奶粉罐綁在一起,盡管奶粉罐體積比較大,但重量還是達不到要求。這時,有的幼兒提出,能不能在奶粉罐里裝上木頭積木?果然,重量增加了許多,臺閣娃終于神氣地站立起來。
幼兒根據(jù)自己的喜好,成立了舞蹈隊、樂鼓隊、臺閣隊。在約定時間內(nèi),他們開始按照分工、站位演出。可惜,臺閣隊幾個幼兒力氣小,沒抬多久就停下來,走不動了。樂鼓隊節(jié)奏不整齊,一路上不斷制造“噪音”。初次合作以失敗告終。
師:為什么會這樣?你覺得問題在哪里?
幼1:小朋友們都想著自己的演出,沒有商量好。
幼2:臺閣比較重,應該讓力氣大點的小朋友來抬。
幼3:跳舞的小朋友要合作好,根據(jù)統(tǒng)一的音樂舞蹈,動作、道具都要一樣。
幼4:本班要商量好再合作。
幼兒對首次演出展開了反思,提出了表演的關(guān)鍵:合作。合作的好壞直接影響演出效果。為此,他們做出了適宜的調(diào)整。力氣較大的幼兒選擇出臺閣;舞蹈隊的幼兒利用游戲時間,統(tǒng)一音樂和道具;樂鼓隊的幼兒選擇樂器,共同演奏。一周后,他們再次提出演出的意向。根據(jù)幼兒的意向,班級進行了第二次演出。這次演出不僅有統(tǒng)一的路線、動作、道具。顯然,幼兒的合作意識明顯增強。
師:這次演出感覺怎么樣?
幼1:本班舞蹈隊的動作很整齊,大家配合得很好。
幼2:出臺閣太累了,但是我堅持下來了。
幼3:出臺閣真好玩,我覺得要邀請幼兒園里的其他小朋友來看本班的演出。
這次成功體驗讓幼兒得到了滿足,獲得了成就感,想到了與他人分享這份快樂。
師:你想邀請誰?如何邀請?
幼1:我想邀請我的好朋友,他在大(三)班。
幼2:我想邀請小班小朋友,讓他們看看本班的本領(lǐng)。
幼3:我看見過別人的結(jié)婚請柬,本班也可以做一張請柬,邀請別人。
幼4:邀請函上要寫清楚時間、地點,不然別人都不知道去哪里看。
在師幼共同討論下,幼兒決定選用一張粉紅色彩紙作為邀請卡,在愛心型的邀請卡上,畫上臺閣演出的時間、地點、路線、邀請人和被邀請人。幼兒用稚嫩的畫筆,畫出了誠摯的邀請。
活動結(jié)束后,師幼圍繞“演出活動中有什么感受?”再次展開談話。有的幼兒說:“我學會了與同伴合作?!庇械挠變赫f:“出臺閣雖然很辛苦,但是我學會了堅持?!庇械恼f:“我愛我的家鄉(xiāng),因為有好玩的臺閣?!薄牭接變哼@些稚嫩的言語,我被幼兒表現(xiàn)出的快樂、自信與成長深深感染。
演出后,幼兒對臺閣的興趣愈加濃厚。家鄉(xiāng)民俗文化除了臺閣還有哪些?他們開始了新的思考。
本次課程是“非遺”項目在幼兒主題課程開展中的一個嘗試。收集和挖掘傳統(tǒng)家鄉(xiāng)民俗文化,有利于幫助幼兒了解家鄉(xiāng)傳統(tǒng)文化,有益于培養(yǎng)幼兒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萌發(fā)長大后建設(shè)美好家鄉(xiāng)的愿望。臺閣活動能夠滿足幼兒的實際需要,使幼兒在活動過程中提升各方面經(jīng)驗,獲得快樂體驗,對家鄉(xiāng)傳統(tǒng)文化的形成有一定的認識。教師應細細觀察,耐心傾聽,靜靜思考幼兒的學習內(nèi)容、方式、學習環(huán)境和與他人的互動,想一想幼兒可以做什么?在哪些方面,幼兒可以獲得提升?教師要關(guān)注幼兒參與活動的主動性、能力差異性;教師要尊重幼兒的想法,滿足幼兒的表演。
整個活動都是“幼兒在前,教師在后”,向幼兒呈現(xiàn)開放與包容。每個幼兒因其能力迥異,其在活動中的參與程度各不相同。教師鼓勵幼兒根據(jù)自己的愛好和能力,選擇相應的活動。一次次的對話過程,一次次的問題解決,全體幼兒全程參與,使其語言表達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協(xié)商能力均得到了提升。
當幼兒發(fā)現(xiàn)臺閣娃站不穩(wěn)時,教師未急于揭示原因,而是通過討論,引導幼兒自己探索,使其感悟重心平衡原理。當幼兒制作的臺閣服飾尺寸有誤時,教師引導幼兒根據(jù)同伴的建議,調(diào)整方法。教師要追隨幼兒活動中出現(xiàn)的每個問題,鼓勵幼兒通過討論、互幫互助共同解決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不斷增強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