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璐,王 兵,陳 斌,韓潔茹,常佳怡,姜德友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哈爾濱 150040)
汗證是指因人體陰陽失調、營衛(wèi)不和、腠理不固而出現的汗出異常的病證[1]。早在《黃帝內經》時代,即有關于汗證的論述[2-3],如《素問·陰陽別論篇》中云:“陽加于陰謂之汗?!焙蟠t(yī)家對汗證的論述如汗牛充棟。按汗出時間,汗證一般可分為自汗、盜汗[4];按汗出部位,一般可分為頭汗、心汗、腋汗、手足汗、偏沮等[5];按汗出顏色,一般可分為黃汗、紅汗;按汗出時癥狀可分為戰(zhàn)汗、絕汗(脫汗)[2];另外,在《黃帝內經》中尚有臟腑汗的論述,如腎陽虛寢汗、肺氣虛灌汗等[6]。
《素問·舉痛論》云:“炅則腠理開,營衛(wèi)通,汗大泄?!闭J為汗證乃因里熱蒸迫所致?!毒霸廊珪氛J為:“陽氣內虛,則寒生于中,而陰中無陽。陰中無陽,則陰無所主,而汗隨氣泄?!闭J為汗證乃因陽氣虛衰,失于固攝所致?!端貑栔苯狻费裕骸吧栔畾?,不周于身,……寢則陽氣歸陰,陰虛故汗出。”認為汗證乃因陰虛血少,營不內藏所致?!稄埵厢t(yī)通》言:“額上多汗而它處無者,濕熱上蒸使然?!薄瓣庨g有汗,屬下焦?jié)駸?。”認為汗證乃因濕熱內蘊所致。《丹溪心法》明確提出:“痰癥亦有汗?!闭J為汗證可因痰濁內生所致。《醫(yī)林改錯》言:“竟有用補氣、固表、滋陰、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盜汗,用血府逐瘀湯,一兩副而汗止?!碧岢龊棺C可因瘀血內阻所致[7]。
經過多年臨證,總結汗證的病因病機主要有以下幾點:表邪犯衛(wèi),營衛(wèi)不和,以致陽浮而津液外泄;里熱熾盛,蒸迫津液而為汗;陰寒過剩,陽不攝陰,虛陽外越而為汗;濕熱郁蒸于里,邪熱無法外達而上越出現但頭汗出;瘀血內存,阻礙氣機,津液不能暢達而為汗;另臟腑功能失調,五臟皆有汗等[8]。治療當“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以益氣固表、調和營衛(wèi)、潛鎮(zhèn)固攝、益陰生津、調和臟腑為要。
而對汗證的發(fā)病機制,西醫(yī)研究尚不明確,一般多認為是中樞神經系統(tǒng)調節(jié)功能紊亂以致交感神經系統(tǒng)過度工作,大量興奮刺激使得汗腺通過乙酰膽堿的刺激異常分泌汗液[9]。目前尚無很好的治療方法。
對于汗證的治療,常用臟腑辨證,先辨所屬臟腑,再辨氣血陰陽、寒熱虛實,若無法進行臟腑辨證,則責之于病理產物,如瘀、痰等。
清代王燕昌《王氏醫(yī)存》云:“五臟皆有汗……心虛則頭汗,肝虛則脊汗,腎虛則囊汗,肺虛則胸汗,脾虛則手足汗”之說,故汗證論治應先辨明所屬臟腑,及臟腑虛實。若病位屬肝,一般常發(fā)生于更年期婦女,并伴有烘汗的表現,常用四逆散合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疏肝安神;若病位在心,汗為心之液,除汗出的表現,一般常兼有失眠、心煩等癥狀,常用養(yǎng)心安神之藥治之;若病位在肺,除惡風畏寒怕冷等癥,還可能兼有骨節(jié)疼痛、皮膚瘙癢等太陽表證,常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治之;若病位在脾,患者常有脾胃不適、納差、乏力等表現,常用四君子湯合焦三仙等藥補氣理脾;若病位在腎,患者常兼有腰酸、足跟痛等表現,常用六味地黃丸加減治之。
除五臟汗出外,若因氣虛所致汗證,常用玉屏風散加減治之,尤擅用黃芪,另會配伍一些補腎益精之藥,如巴戟天、淫羊藿等;若因陰虛所致,則常用當歸六黃湯加減,配合滋陰藥,如石斛、玉竹、女貞子等藥治之;若因瘀血所致,則常用活血化瘀之藥如丹參、三七、紅花、銀杏葉等治之;若因痰所致,則常用化痰藥如法半夏、黃連等。
無論何種汗出,均可用生脈飲治之,其中對于參類藥的使用格外注意,體熱者常用西洋參;體寒者常用生曬參;無偏性體質常用太子參、黨參,療效甚佳。
病案1 宋某,女,23歲,2009年9月27日初診。自訴多汗三四日,兩個月前因針灸減肥,加上禁食,已乏力一月余,平素手足冷,舌紅苔薄膩見黃,脈弱。中醫(yī)診斷:汗證。治法:補氣斂汗。處方:黃芪50 g,巴戟天20 g,淫羊藿20 g,生曬參15 g,五味子10 g,麥冬10 g,山萸肉15 g,茯苓20 g。7劑,水煎服。2009年10月4日2診,汗止,力增,唯腿軟。處方:上方加枸杞子20 g。6劑,水煎服。
按語:本案為從補氣論治汗證的驗案?;颊咭驗楣?jié)食減肥致使體虛乏力,衛(wèi)表不固,腠理稀疏,津液外泄,故而治以補氣斂汗。方中黃芪50 g,不僅調和陰陽、疏通營衛(wèi),更可補氣扶正、實密腠理、固攝汗液,是為要藥[10]。另配有生脈飲(生曬參、五味子、麥冬),其中生曬參大補元氣,麥冬清熱養(yǎng)陰,五味子斂汗生津,三藥合用,能補、能清、能斂,共同發(fā)揮益氣生津,斂陰止汗之功效[11],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生脈飲能夠保護心肌,抗休克,提高免疫力[12]。另巴戟天、淫羊藿辛溫壯陽除濕,益氣力;山萸肉酸斂固攝,秘精氣;茯苓利水滲濕。諸藥合用,既補氣又收斂,療效甚佳。
病案2 申某,男,50歲。2009年6月24日初診,心房纖顫射頻消融術后二月余,多汗,無他證,舌略暗,脈尺部弱。中醫(yī)診斷:汗證。治法:養(yǎng)陰益氣、化瘀斂汗。處方:西洋參15 g,寸冬15 g,五味子15 g,枸杞子20 g,山萸肉20 g,黃芪50 g,三七粉10 g(單包),丹參20 g。7劑,水煎服。2009年7月1日2診,汗減少。處方:上方加女貞子20 g,蓮子20 g。7劑,水煎服。2009年7月12日3診,癥無,處方:二診基礎上加玉竹15 g以鞏固療效。7劑,水煎服。
按語:本案為從瘀論治汗證的驗案。對于心房纖顫射頻消融術后患者,常素體血瘀,術后氣陰兩虛、心脈失養(yǎng)。治以養(yǎng)陰益氣、活血化瘀[13]。方中以生脈飲養(yǎng)陰益氣,加三七、丹參活血化瘀,又兼以枸杞子補益精氣,山萸肉止心下邪氣、補益斂汗,黃芪補氣升氣,共奏養(yǎng)陰益氣、化瘀斂汗之功。二診時在上方基礎上加女貞子滋陰補肝腎,蓮子養(yǎng)心安神以鞏固療效。
病案3 劉某,男,30歲。2007年7月22日初診,自訴動則多汗,乏力,納差,舌邊齒痕,苔白厚。中醫(yī)診斷:自汗證。治法:健脾益氣,生津斂汗。處方:黨參20 g,白術15 g,茯苓20 g,甘草15 g,焦三仙各15 g,砂仁10 g,五味子10 g,麥冬10 g,陳皮15 g,枸杞子20 g。7劑,水煎服。2007年7月29日2診,汗減少。處方:于上方加丹參20 g。7劑,水煎服。
按語:本案為從脾胃論治汗證的驗案?!鹅`樞·營衛(wèi)生會篇》云:“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以傳于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脾為生氣之源,化生水谷津液,該患者納差,舌邊有齒痕,苔白厚,脾胃氣虛,津液不固以致汗液外泄。方中以四君子湯健脾益氣,其中黨參健補脾胃,白術助脾胃運化,佐以茯苓補利兼優(yōu),甘草調和諸藥,助補益之功?,F代藥理研究表明,四君子湯具有促進消化吸收、調節(jié)胃腸活動、刺激胃腸激素周期性釋放、抗胃腸黏膜損傷、對腸道黏膜免疫的作用[14]。配合砂仁醒脾和中,焦三仙(焦六神曲、炒麥芽、焦山楂)健脾消食,陳皮行氣化積,枸杞子補益精氣。其中黨參、五味子、麥冬組成生脈飲益氣生津,斂陰止汗。全方健脾益氣,生津斂汗,效果顯著。
病案4 王某,女,59歲。2007年6月27日初診,自訴多汗,常烘然汗出,乏力,善饑,寐差,口干。中醫(yī)診斷:汗證。治法:疏肝解郁,鎮(zhèn)驚安神,生津斂汗。處方:柴胡10 g,酒白芍15 g,枳殼15 g,甘草15 g,焦梔子15 g,太子參30 g,五味子15 g,麥冬15 g,生龍牡各20 g,茯神15 g。7劑,水煎服。2007年7月4日2診,汗少,唯乏力,寐較佳,口干。處方:上方去麥冬,加玉竹20 g,龍眼肉20 g。7劑,水煎服。
按語:本案為從肝論治汗證的驗案?;颊邔儆谥参锷窠浌δ芪蓙y,更年期綜合征。針對這一類患者,常從肝論治,方以四逆散合柴胡加龍骨牡蠣湯?;颊吣昀希K腑失調,陰陽失衡,膽郁魂驚,營衛(wèi)失調,樞機不利,腠理開合失常以致津液外泄,故而用四逆散調和肝脾,透邪解郁,舒暢氣機;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輸轉少陽,調和肝膽,通利三焦,鎮(zhèn)驚安神[15]。方中柴胡助少陽樞機,疏肝氣、散膽火,透邪外出;酒白芍斂陰養(yǎng)血,柔肝緩急,與柴胡配伍有補養(yǎng)肝血、條達肝氣之功,使柴胡雖升散但無耗傷陰血之弊;枳殼寬胸除煩、理氣解郁、瀉熱破結,與柴胡配伍一升一降,有升清降濁、舒暢氣機之功;甘草調和諸藥,益脾和中,由酒白芍配伍酸甘化陰。以上四藥為四逆散,可調暢氣血、解郁去邪,疏肝理脾,使氣和則陰陽之氣自相順接。另外柴胡配伍龍骨、牡蠣生用鎮(zhèn)驚安神、平燥易怒;予常用茯神代替茯苓以開心益智,寧心安神,養(yǎng)精神,止驚悸;焦梔子涼心除煩,上藥用于更年期綜合征效果顯著。除上兩方外,配合生脈飲(太子參、麥冬、五味子)益氣生津,斂陰止汗。二診時患者烘汗出之癥明顯好轉,后又加玉竹滋陰,龍眼肉養(yǎng)心以鞏固療效。
病案5 李某,女,47歲。2009年1月7日初診。自訴動則汗出,惡風,骨節(jié)常痛。中醫(yī)診斷:自汗證。治法:調和營衛(wèi),益陰斂汗。處方:黃芪30 g,太子參30 g,麥冬10 g,五味子10 g,桂枝15 g,甘草15 g,酒白芍15 g,生龍骨20 g,生牡蠣20 g。7劑,水煎服。2009年7月19日2診,上癥好轉,上方加防風10 g,白術15 g。10劑,水煎服。2009年7月29日3診,上癥好轉,處方:二診處方加浮小麥20 g。21劑,水煎服。2009年8月26日4診,癥好,汗?jié)u少。處方:三診處方加地骨皮20 g,夜交藤30 g。7劑,水煎服。2009年9月6日5診,寐好轉,處方:四診處方加女貞子15 g。10劑,水煎服。
按語:本案為從肺論治汗證的驗案。桂枝加龍骨牡蠣湯[16]出自《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篇》,“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fā)落,脈極虛芤遲,為清谷,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狈接晒鹬?、白芍、龍骨、牡蠣、生姜、大棗、甘草組成,方中桂枝調和營衛(wèi)、溫陽化氣;酒白芍斂陰和營,養(yǎng)肝和血,與桂枝配伍溫陽和陰;甘草調和諸藥,與酒白芍配伍養(yǎng)營化陰;生姜、大棗配伍酒白芍調氣血、合營衛(wèi)。上五藥組成桂枝湯,外可解肌調營衛(wèi),內可補虛和陰陽,另加生龍骨、生牡蠣潛鎮(zhèn)固澀,又可潛陽入陰,使陰精下泄,虛陽不能上浮,如是則陰陽相濟,心腎交通,諸證可解,全方具有調和營衛(wèi)、潛鎮(zhèn)攝納之功,使得陰能內收,陽能固攝,陰平陽秘,津不外泄[17]?,F代藥理研究表明,該方具有鎮(zhèn)靜鎮(zhèn)痛、抗炎抗過敏、止咳平喘、解痙、調節(jié)中樞和植物神經作用[18]。另玉屏風散出自《丹溪心法》,方由黃芪、防風、白術組成,具有益氣、固表、止汗之功,尤適于治療表虛自汗及虛人易感[19]。再配以生脈飲,三方合用,調和營衛(wèi),益陰斂汗,效果顯著。
對于汗證的治療,首先宜確定疾病所屬臟腑,在其基礎上圓機活法,靈活用藥[20]。病位在肝,常用四逆散合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化裁;病位在脾,常用四君子湯化裁;病位在肺,常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化裁;病位在腎,常用地黃湯化裁;病位在心,雖無常用方劑,但總以具體病情化裁藥物,療效頗佳。其次確定疾病病理因素,有形實邪如痰、瘀;無形虛邪如氣虛、陰虛等,針對不同病理因素采用對癥藥物。治療汗證基本上每方必用生脈飲益氣生津,斂陰止汗,其次常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調和營衛(wèi)、潛鎮(zhèn)攝納;玉屏風散益氣固表止汗。據此經驗治療汗證,取效頗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