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豪杰
(青海師范大學 歷史學院,青海 西寧 810000)
近年來,對于晚清留學生研究較多,例如《近代中國留學生史》《中國留學通史·晚清卷》《中國留學生大辭典》等,但對于近代教育史中的概念研究較少,例如對“留學”一詞的考辨。馮天瑜先生在其著作《中國元典文化十六講》中,曾對“留學”一詞提出看法,認為“‘游學’這個詞比‘留學’要好”[1]18,但并未詳細論述。唯有劉集林先生在其文章《從“出洋”“游學”到“留學”——晚清“留學”詞源考》中進行了分析。筆者在劉集林先生研究的基礎(chǔ)上,通過對晚清“輸入外來學術(shù)用語”[2]35的辯析,補充史料,擬再次詳細地考證“留學”一詞的含義、使用歷程以及從中窺探晚清教育的轉(zhuǎn)變。清末民初之際,隨著從日本傳入中國的新事物的急劇增加,加之留日熱的盛行,掀起了翻譯日語的熱潮,“留學”一詞便是此時產(chǎn)生的一個新名詞。
“留學”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我國《舊唐書》中:“貞元二十年,遣使來朝,留學生橘逸勢、學問僧空海。”[3]5341由于當時日本積極學習中國文化,7世紀及其后200年間,出現(xiàn)了“留唐熱”,日本“總共任命了20次遣唐使”[4]64,其中有4次因故而未完成。據(jù)沈殿忠先生估計,“遣唐使總?cè)藬?shù)可能逾6000人”[5]79。這些學習者,各行各業(yè)皆有,大多在中國停留較長時間,更有甚者居住長達幾十年,并成為唐王朝的官員,例如終身仕唐的阿倍仲麻呂,科舉考試中進士及第,歷經(jīng)三朝,精通詩詞歌賦及典章制度,深得唐玄宗賞識,與李白、王維都交往甚密。但由于日本朝局的原因,在894年,正式?jīng)Q定停派。唐朝后期雖出現(xiàn)部分遣唐使,但大多為短期訪學,被稱為“請益生”或“請益僧”[6]428。唐朝對各國留學生條件優(yōu)厚,大多被安排至國子監(jiān)、太學之中學習。這些遣唐使歸國后大力宣傳中國文化,對日本后來的“大化改新”起到了推動作用,并形成了日本全面學習大唐的氛圍。此時“留學生”一詞為唐朝官方使用的特指詞,特指在唐朝長期滯留學習的外國人(隋朝雖有來隋訪學者,但在史籍記載中并未出現(xiàn)“留學生”一詞)。在隨后1000多年間的中國歷史中,“留學生”一詞仍然存在,但由于來中國學習者較少,在官方、民間都未見再次使用。清乾隆年間編訂的《四庫全書》中對“留學”一詞的記載多達近百條,但也多跟其他詞連用,其意思基本都是留下學習,而并非特指或單指。
近代的日本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開啟了全盤西化的過程,積極向英、美等國派遣留學生。與此同時,“留學”等詞又重新出現(xiàn)在公眾視野之中。當時黃遵憲曾說:“學校卒業(yè)者,則遣往各國,曰海外留學生?!盵7]26例如日本文久二年(1862年),“六月,遣教授手傅津田真一郎西周助于荷蘭留學,后二年乃歸朝”[8]17。由此可見,此時“留學”與“留學生”的含義,在日文中已經(jīng)發(fā)生了轉(zhuǎn)變,專指在本國學校畢業(yè)后,進一步去外國深造的學生。而此時的晚清雖已處于首創(chuàng)幼童留學時代,但還未廣泛使用“留學”一詞。
1870年,留美歸來的容閎“向曾國藩提出派遣學生赴美國留學的計劃”[9]43。1871年9月3日,曾國藩正式上奏關(guān)于派幼童赴美學習事宜,“擬定《挑選幼童前赴泰西肄業(yè)章程》”[10]31,其中規(guī)定了赴美幼童的人數(shù)、年限、學習內(nèi)容等。此時政府對于出國學習稱為“外國肄習”或“出洋肄業(yè)”,將學生稱為“出洋肄業(yè)學生”或“肄業(yè)幼童”。這些用詞,主要是由上奏者曾國藩、沈葆楨、李鴻章等人最先提出而后被廣泛認可的。對于19世紀80年代的留歐學生,除了用“出洋學生”一詞外,還使用其他詞語,例如福州船政學堂對留歐生稱為“出洋生徒”?!吧健币辉~顯示了船廠學生的技術(shù)水準較為低下。由此可見,所謂“留學”,洋務(wù)運動時期對應(yīng)詞匯為“出洋肄業(yè)”?!耙迾I(yè)”一詞,根據(jù)《漢語外來詞詞典》解釋,主要指修習學業(yè)。不過在此時也有個別人使用“留學”“留學生”一詞。例如,黃遵憲在《日本雜事詩》中曾寫道“學校卒業(yè)者,則遣往各國,曰海外留學生”[7]26,容閎建“留學事務(wù)所”等。
戊戌變法之后,由于官方開始向日本派遣留學生,掀起了留日熱潮。1898年8月20日,在《太陽》雜志上就發(fā)表了一篇《關(guān)于清朝留學生》的長文,標志著“留學生”一詞在民間重新被使用?!肚灏揞愨n》稱:“世俗于游學生輒呼為留學生,筆之于紙亦然……游學二字,乃學部所奏定,普通社會中人,尚鮮有知之者?!盵11]1677其中明確指出“留學”一詞的詞義已被日本轉(zhuǎn)變,與我國自唐朝至晚清時使用該詞的內(nèi)涵完全不同。我國民間與學子都廣泛接受了“留學生”一詞,但官方并未使用。而此時我國政府對出國留學一事的官方用語已經(jīng)從“出洋”轉(zhuǎn)換成“游學”。
“游學”一詞也是我國自古便經(jīng)常使用的名詞,所謂“游學之事甚古,春秋之時已盛”[12]199,早在周朝便有“游學”一詞,孔子便是中國游學之風的標志性人物。《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周游諸侯國,一路上講經(jīng)說道,宣揚自己的思想主張。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及士人大多都喜愛“游學”,以至于“游學”之風一直延續(xù)至漢初。如《韓非子》所載:“是故服事者簡其業(yè),而游學者日眾。”[13]450《史記·陳丞相世家》載:“伯常耕田,縱平使游學?!盵14]2051民國大師呂思勉曾對此進行考證,認為“儒學定于一尊前國人游學以求博聞于學術(shù)意義重大;奇怪的是,漢代儒學一統(tǒng)后,游學意義不大,好游之風反甚于以前”[15]682。在《四庫全書》中,“游學”一詞的使用多達1000多條,可見古人已經(jīng)廣泛使用。近代以來,最早在官方文書上正式使用“游學”一詞的人為張之洞。1898年,他的《勸學篇》一進呈,立即引起了最高統(tǒng)治者以及眾臣僚的贊譽。其中“外篇”中的“游學”一詞開始在官方文書中普遍使用。
在“留學”一詞演變史上,張之洞最大的貢獻,便是將“游學”的傳統(tǒng)詞意擴展,并結(jié)合西方文化進而形成近代詞義:出國學習。與最初的“出洋學生”相比,“游學生”兼顧傳統(tǒng)與近代,且張之洞及其著作《勸學篇》在士人中影響廣泛,所以官方與士人們都廣泛認可并經(jīng)常使用“游學”“游學生”。例如,1901年《江楚會奏變法三折》提到“廣派游歷”[10]110,主要內(nèi)容便是鼓勵并獎勵“游學生”;1902年,光緒批復(fù)的奏折也提到了“游學”一詞:“準軍機大臣字寄十八日奉上諭:呂海寰奏出洋肄業(yè)學生宜防偏重以杜流弊一折?!盵16]176而此時“游學生”主要特指自費學生,官方對公派學生多仍稱“出洋學生”。之后“游學”一詞正式官方化、制度化。此后,來京外使、中央及地方官員對有關(guān)留學事務(wù)的上奏,基本都用“游學”一詞,《清朝續(xù)文獻通考》“學??级弧盵17]201中專設(shè) “游學”一章。
自1901年之后,官方與民間都廣泛使用“留學”一詞。例如,1902年留日學生團體創(chuàng)建的活動場所,命名為“清國留學生會館”;1903年,為鼓勵學生積極留學而出版的《與同志書》中,未出現(xiàn)“出洋”“游學”等字眼,而是通篇使用“留學”一詞。由此可以看出,此時民間已經(jīng)廣泛接受、使用“留學”一詞?!扒迥┬抡敝?,官方或多或少也受到留學界與國內(nèi)民間風氣的影響,不少官吏、使臣開始使用日本流行的“留學”一詞。例如,1903年,時任管學大臣的張百熙上《奏派學生赴東西洋各國留學折》,折名就用“留學”一詞;“袁世凱在1905年以來的奏議中,也常在同一奏議中將‘留學’‘游學’交替使用?!盵18]1187以往力促禁用日本新語的張之洞,也在《請獎勵職官游歷游學片》中使用“留學”一詞:“其能親入外國學堂留學者尤善。 ”[16]187
此時在期刊、著作乃至奏折中,“游學”與“留學”二詞經(jīng)常交替混用,更為奇特的是,在同一個報刊或同一本書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兩詞混用,但詞義并無區(qū)別,說明了當時人們對“留學”詞義本身還未有深刻的認識。而“出洋”一詞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除有時偶用外,基本上退出了歷史的舞臺。民國成立后,清政府官方的制度性規(guī)定不復(fù)存在,所以“游學”一詞自此不再使用,無論政府與民間,均采用“留學”一詞,從此“留學”“留學生”成為專有術(shù)語名詞。
縱觀“留學”一詞的使用歷程,可以窺見晚清留學生教育中遺留舊觀念與西方思想之間的碰撞與轉(zhuǎn)型的過程,這從側(cè)面也反映了中國教育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艱辛歷程。從洋務(wù)運動時起,留學生教育開始不斷完善,從最初僅有公派留學生到后來自費留學盛行;從留歐美到留日熱潮的轉(zhuǎn)變,《中日親善教育的設(shè)施》載,僅1905年至1906年間,“留日學生竟創(chuàng)下八千人以上的記錄”[19]1。這是晚清幾十年間少有的盛況,不僅僅是國人思想的開化,更是晚清政府學習先進思想的結(jié)果。堪稱“此三千余年一大變局也”[20]94,涉及了教育的各方面,并進行了深刻的變革,引發(fā)社會各界人士高度關(guān)注與強烈反應(yīng),正如有論者所說,“教育領(lǐng)域的新舊之爭,其激烈程度并不次于政治領(lǐng)域與經(jīng)濟領(lǐng)域”[21]2,對后世影響深遠。舒新城先生也曾講過,“誠然有許多令人不滿的地方,但無留學生,中國的新教育與新文化決不至有今天”[22]1。晚清留學生教育培養(yǎng)的留學生,對我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等方面的近代化發(fā)展作出了不朽的貢獻。從詞義上看,近代的“留學”主要是指“留學外國”,是一種他國教育,“即別國的學生留在某一國家學習”[23]1,與中國古代的“游學”一詞有明顯不同,更能準確表達近代的一項新型教育——留學生教育的特點,更能體現(xiàn)中國教育近代化發(fā)展趨向,也是中國學習西方向近代化轉(zhuǎn)變的一個縮影。
綜上所述,晚清時期對于“留學”一詞的使用,其歷程較為復(fù)雜,主要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洋務(wù)運動時期,正值留學生教育開創(chuàng)時期,而此時并未使用“留學”一詞。從留美至留英,官方與民間均未出現(xiàn)“西洋留學”“留學生”等詞,而是稱其為“出洋學生”“肄業(yè)幼童”等。第二階段為戊戌變法至20世紀初,總理衙門規(guī)定,將“留學生”一律稱為“出洋學生”。但因張之洞上《勸學篇》,稱“留學生”為“游學生”,被中央政府認可,后各種官方文件中改“出洋學生”為“游學生”,“游學生”為此時官方用語,“出洋”一詞繼續(xù)偶用。且由于此時深受“留日熱潮”的影響,“留學生”一詞在民間重新出現(xiàn)并逐漸流行。第三階段為民國成立后,隨著時間推移和“西學”的不斷深入,“留學”一詞逐漸取代官方所定的“游學”,在民間使用更加普遍,官方也深受其影響,在諸多正式場合不自覺地使用“留學”一詞,進而“留學”徹底取代“出洋”“游學”,成為唯一的官方詞語,至今仍然使用。至于何以民國時期官方與民間摒棄“游學”“出洋”,而統(tǒng)一使用“留學”一詞,仍有待繼續(xù)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