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應(yīng)明
(鹽城工學(xué)院 人文社會科學(xué)學(xué)院,江蘇 鹽城 224051)
心理學(xué)認為,人的童年(包括少年)經(jīng)驗將對人的一生產(chǎn)生巨大而持久的影響,對藝術(shù)創(chuàng)作來說,“童年時期的經(jīng)驗,特別是那些印象深刻的經(jīng)驗往往給藝術(shù)家的一生涂上一種特殊的基調(diào)和底色,并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藝術(shù)家對于創(chuàng)作題材的選擇和作品情感或情緒的基調(diào)?!盵1]94魯敏從小與父親的疏離(父親長年在外地工作)、父親對她的漠視與冷淡、父親后來的婚外情與勞教……正是這些切膚之痛使魯敏在多篇小說中塑造了不稱職的父親形象——多數(shù)情況下父親是缺位的(如《白圍脖》《暗疾》《墻上的父親》《羽毛》《六人晚餐》《奔月》中的父親),即使偶爾在場(真實存在),也沒有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給予溫暖與關(guān)愛(如《鏡中姐妹》《月下逃逸》中的父親)。魯敏小說中的父親一般是這樣的形象:長相清秀,知識分子的身份,因長年在外地工作而發(fā)生婚外情,或被勞教,或生病,或意外,早逝。他不光造成了自己一生的悲劇,還使家庭蒙羞,讓家人陷入困頓,子女缺少父愛。作為子女(小說中多為女兒),對父親的感情也不同于常人(尊敬的、仰視的、引為自豪的),而是抱怨、冷淡,甚至鄙視;隨著年歲、閱歷的增長,又轉(zhuǎn)變?yōu)橄肽罨驅(qū)徱暋C觀魯敏有關(guān)涉及父女關(guān)系的小說,父親的形象是固定的、單一的,因此其父女關(guān)系就體現(xiàn)在女兒對父親的情感態(tài)度上,這種情感態(tài)度可歸納為怨父、戀父、審父。當然,對于女兒們來講,這三種情感態(tài)度并不一定存在時間上的先后,或是貫穿于某一個女兒成長的全過程,它們與作者的創(chuàng)作理念、人生體悟相關(guān),在不同的女兒身上也表現(xiàn)得各有側(cè)重。
發(fā)表于2002年的《白圍脖》是魯敏第一篇涉及父親的小說,帶有明顯的自傳色彩。
小說從父親的去世開始寫起,但女兒憶寧對父親的死亡并不感到傷心,反而覺得是一種解脫:“父親突然而至的死訊讓憶寧在吃驚、傷心之余大大地松了一口氣:倍感屈辱、謠言流傳的日子也許從此要畫上句號了?!逼湓蚴恰皬膽泴幊錾浆F(xiàn)在,十五年的時間,除了每年春節(jié)二十天左右的探親假,父親一直單身在南京工作,憶寧與父親共同生活的日子合算起來還不到一年的時間,這對一個成長中的孩子來說顯然不足以建立起純正的親情……”。父親的缺位不僅僅造成了憶寧父愛的缺失,更嚴重的是造成了家中男性的缺失,從而導(dǎo)致了她畸形的性觀念。她無法接受鄰家女孩撲向父親懷里撒嬌賣萌的行為,她認為這帶有強烈的性意味,非常羞恥?!秹ι系母赣H》中的父親死于一次不光彩的偷情事件(“深夜時分”“兩張電影票”暗示了這一點),留下母女三人艱難度日。當然父親在世時,也從未“對母親示意過愛戀與關(guān)心, 或是對兩姐妹有過任何親昵的動作或語言?!备赣H的死,促使大女兒王薔將婚姻當作一樁精心算計的事務(wù),要靠婚姻來拯救家庭:“婚姻的本質(zhì),就是一樁精心算計的事物,得‘劃算’‘超值’,像在汪洋中搭乘一去不返的舟楫,盡可能裝上母親、妹妹以及更多的東西”。二女兒王薇則在心智上停留于傻乎乎的童年期,除了吃,一無所長,并且養(yǎng)成了小偷小摸的毛病。姐妹倆的心理問題都源于父親角色的缺失。
父親的缺失對女兒的影響是不知不覺的,但卻是巨大的,正如《盤尼西林》中“我”的感受:“父親常年不在家,這只是一個小小的背景,但可能正是它,決定了我生活的許多細節(jié)與走向,你接下來會知道,背景其實往往也是未來的前景?!庇姓撜哒f:“缺席的‘父親’成了想象的詮釋之地,欲望的寄托之所。父親這個在一般意義被認為是聯(lián)結(jié)家庭與外界的紐帶,在魯敏的小說之中同樣一般地表現(xiàn)為紐帶的斷裂,于是生活窘困、不安,精神乃至心理、生理的跳動不安都成了敘事中盤旋不去的支撐。”[2]作為家庭中頂梁柱父親的缺位,使母親承擔起撫養(yǎng)子女的全部責任,承受著巨大的物質(zhì)與精神壓力,她們必須面對每天的柴米油鹽,貧窮、骯臟的生存環(huán)境使她們變得世俗、卑微,甚至人格發(fā)生扭曲。她們暗中找情人,既是肉體之需,更是想獲取物質(zhì)上的利益。甚至不得不把希望寄托在女兒的婚姻上,希望女兒嫁個金龜婿來拯救家庭。她們恰恰疏忽了對子女的教育,子女的成長過程徹底被忽略。這也是魯敏小說中母女關(guān)系緊張的原因。
《鏡中姐妹》中的父親是少有的一位在場的父親,只不過他的形象更接近傳統(tǒng)男權(quán)。他雖是一名小學(xué)教師,卻和眾多男性一樣有著嚴重的重男輕女的思想,一直想要生一個男孩。對五個女兒的教育與成長漠不關(guān)心,甚至對女兒們冷嘲熱諷。這樣的父親與缺席的父親又有何差別呢?女性主義的先驅(qū)波伏娃說過:“如果女兒沒有得到父親的關(guān)愛與贊賞,她可能在未來的日子里覺得自己是有罪的,該接受處罰的;或者,她可能會到別的地方去尋求對自己的評價,對父親采取冷漠、敵視的態(tài)度?!盵3]332父親的缺位或不關(guān)心,換來的也必然是女兒們的“冷漠”甚至“敵視”。長篇小說《奔月》中小六的話也許具有代表性:“父親對我來說,就是個沒有的東西?!?/p>
由于父親的缺席,女兒在成長過程中缺少父愛,她們會有一種尋父的沖動(當然更多只是心理上、精神上的),因為兒童在成長過程總需要成年人的指引,需要“榜樣”。而“女孩子,自童年時起,不論是想滯留在女性氣質(zhì)的范圍內(nèi),還是想超出這個范圍,要實現(xiàn)或擺脫,卻都有賴于男性?!盵3]379因此缺少父親的女兒心理或人格總或多或少的有些病態(tài),最典型的就是“戀父情結(jié)”。
《白圍脖》中的憶寧一直試圖從父親的日記中認識父親,在初戀、失戀、結(jié)婚、初夜等人生重大事件上,正是父親的日記對憶寧發(fā)揮了啟蒙和引導(dǎo)意義。“無數(shù)個中午,憶寧都在迷迷糊糊中覺得自己跨越了少年時期對父親的那種單純的怨恨,相反,憶寧覺得自己現(xiàn)在已與父親處在同一個看不見的戰(zhàn)壕,憶寧正在不顧一切地用行動試著為父親詮釋并平反。”她甚至模仿父親搞婚外情,吊詭的是,她從婚外情中感受到的卻只有失望,而無法體驗父親與小白兔之間的愛情。因此到小說的最后:“憶寧好像又回到了擺著父親的那間太平間,十三年前的淚水如暴雨突至,憶寧像孩子一樣放聲大哭:爸爸,我想你?!狈路鹪谝粍x那之間,憶寧理解了父親當年的婚外情,父女之間的情感隔膜也暫時得到了緩解。但憶寧真的是哭父親嗎?她突然對父親產(chǎn)生了至深的親情嗎?憶寧其實是為父親的婚外情而感動,她是為自己而哭,她懷念父親那個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真愛,而她身處一個欲望的時代,卻已經(jīng)失去了愛的能力:“大家都不會愛了。只會做愛?!薄秹ι系母赣H》中的王薔看不得別的父女親熱,又喜歡男人味濃重、年紀比較大的男性。她雖然從未在父親那兒獲得過關(guān)愛,但內(nèi)心對父親是依戀甚至崇拜的,總是隨身帶著父親的照片?!读送聿汀分械呐畠簳运{關(guān)于父親生前的記憶其實很少,但因為母親找的相好丁伯剛與父親相差太大,使她憤怒,她便將父親的形象理想化以對抗母親。這種對父親的想象性建構(gòu)就是她潛意識中戀父的一種表現(xiàn)。《家書》中的斯佳八歲時父母離婚,父親離去,作為舞蹈演員的母親一年四季都在全國各地奔波,每次回家都像做客一般,從未對斯佳表現(xiàn)出任何關(guān)心。斯佳在八歲到十八歲的十年中,大部分時間是跟年輕的繼父單獨相處的,繼父也成了她唯一可以依賴的對象,她對繼父逐漸產(chǎn)生了“戀父情結(jié)”。她經(jīng)常與繼父玩帶有性暗示意味的“肌肉迷藏”游戲,并且后來要求將規(guī)則改為:如果她猜對了要親肌肉一下,如果錯了肌肉就要親她一下,帶有極強烈的性暗示的意味。
這種“戀父情結(jié)”有時還伴隨著對母親的怨恨,盡管在無父的家中母女們相依為命,但我們在魯敏的小說中很難見到那種親密的母女關(guān)系,更多的是母女之間的對抗與沖突。無論是憶寧、王薔,還是曉藍、小六,她們在尋父的過程中,父親的形象越來越清晰、理想化,于是對病態(tài)的母親越來越不滿?!栋讎薄分小皯泴幭肫鸶赣H筆下的母親,在父親的日記里,他好像從來就沒有喜歡過母親。母親本身的性格和命運也許就是個徹頭徹尾的悲劇”?!秹ι系母赣H》中“母親給女兒帶來的,不僅是可疑的名聲,還有對劣質(zhì)情感的粗淺感知”?!读送聿汀分袝运{對母親找了個劣質(zhì)的相好非常鄙視,認為是對親生父親的作踐。
女兒們的“戀父情結(jié)”似乎印證了《女性心理學(xué)》中關(guān)于女性俄狄浦斯情結(jié)的描述:她青春期對父親的強烈反對,背后包含的是潛意識里對他強烈又深刻的愛。[4]195但在中國的文化結(jié)構(gòu)中,“父親”一詞有著太多的文化內(nèi)涵,而魯敏筆下女兒的“戀父情結(jié)”更多的也是表現(xiàn)在精神上,是對父親的一種想象式建構(gòu),因此可以看作是作者對于理想之父的呼喚,對人倫親情的憧憬。
楊經(jīng)建在《論中國當代文學(xué)的“審父”母題》中“將‘審父’視為一種以平視的姿態(tài)對某類先驗的秩序性存在(人情和事理)進行理性的、客觀的、帶有明顯的現(xiàn)實主義的意味的觀照和審度,而審美意義上的‘審父’可以引發(fā)知性的領(lǐng)悟、精神的啟迪和心靈的意會”。[5]隨著女兒們慢慢長大,特別是成家后為人妻、為人母后,她們對父親的態(tài)度悄悄發(fā)生了轉(zhuǎn)變,她們不再單純以需要呵護的女兒的眼光看待父親,而是將父親作為一個人,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常年孤身在外工作的男人來看,這時父親個人的遭際漸漸凸顯出來,令人同情。他不再像在家中那樣高高在上,威嚴十足,而是要忍受著與妻子無愛的婚姻,獨處的孤寂,情與性的煎熬。就如魯敏說的:“每一個回鄉(xiāng)度假的春節(jié),他是不快活的,沒有人真正了解他、體恤他——他在南京另有他的生活,他正周旋于他的個人欲望之中,他看到老家、看到我母親,是氣惱與回避的?!薄暗轿颐鲿阅信碌哪昙o,到了這男女之事不再是事情的時代,我替父親沉痛了。他的悲劇性清晰地浮現(xiàn)出來。我像理解并惋惜任何一個舊年代的中年男人那樣理解他?!盵6]
《白圍脖》中寫道:“隨著年齡的增長,憶寧漸漸接受了父女之情的那種熱烈的帶有性意味的表現(xiàn)方式,雖然父親從未對自己有過任何形式的親近。”而父親留下的日記則幫助憶寧重新認識了父親:那是一個飽受情感困擾,曾在道德與情欲之間苦苦掙扎的男人,最終淪為愛與欲的囚徒,為了愛情的自由而做了個精神富庶的罪人。問題是,女兒理解了父親,就能全部認同父親嗎?就一定會愛父親嗎?小說的最后憶寧道出了心聲:“最后告訴你一個秘密——除了自己,我誰都不愛?!?/p>
對父親有限度的理解決定了女兒不能對父親的所作所為完全認同,女兒無法原諒父親的一切,魯敏本人就做不到,因為“我心里始終有一塊冷靜的去處,那是結(jié)了冰的湖面?!盵6]畢竟,父親本人的悲劇性處境不應(yīng)成為傷害女兒的借口,他對女兒的漠視與冷淡,給家庭帶來的恥辱是抹不掉的事實;女兒成長途中的無父處境是無法彌補的遺憾。而這就造成了魯敏小說關(guān)于父女關(guān)系的敘事困境:作為個體的人的父親,他的婚外情與不幸遭遇是值得理解與同情的;而作為家庭倫理關(guān)系中的父親,他對妻子的背叛、對女兒的冷漠,給親人帶來的傷害卻又是無法原諒的。因此女兒對父親的理解只能是有限度的,這種理解伴隨著質(zhì)疑與審視。王薔向母親求證了父親不愛“我們”之后,禁不住感嘆:“父親啊, 你是不幸之身, 亦是冷酷之人。我們生下來就已失怙。我們的字典里就從來沒有父親,父親是一輩子的生字?!迸畠簜兌嗝聪M幸粋€理想的父親??!長篇小說《奔月》中的小六自始至終就沒有原諒過父親。她的母親未婚先孕,父親卻在婚禮前失蹤,小六一出生就處于無父狀態(tài)。而她的母親執(zhí)拗的認為父親是犯了家族性的失蹤癥,幻想著有朝一日會回來,并不斷地假冒父親之名買各種禮物寄給小六,可小六從不領(lǐng)情,從不打開寄來的包裹。最后在彌留之際的房東身上,小六似乎看到了父親的形象,迸發(fā)出尋父的沖動——不過這只能是想象中的理想之父:“小六只希望他是個父性的人,頭腦清楚,強悍又慈悲,懂得灰色,懂得絕望,可堪小六去倚靠……她多么渴想這個父性之人啊,孤兒般地想,沉湎式地想,從一生下就開始想,幾乎想成了一個信仰?!赴?,不認識的父,無血親的父,精神的父,抽象的父,垂危的父,她肯定會趕過去的,哪怕爬過去,像螞蟻爬過整個地球,只要能認領(lǐng)到他,依偎到他,痛哭到他?!边@是女兒錐心泣血的對理想之父的呼喚,也是對現(xiàn)實之父的拷問!
小說并非自傳,魯敏的創(chuàng)作理念其實是“非現(xiàn)實”的,她不愿小說“在地上爬、在地上走”,而希望能“綴上先鋒的虛無與空靈”,讓小說“飛起來”。[7]108魯敏反復(fù)講述亡父的故事,講述無父的女兒的故事,既與難忘的切膚之痛相關(guān),更是對個體經(jīng)驗的普泛化書寫。她的那些日常家庭敘事看似充滿煙火氣,非?!艾F(xiàn)實主義”,實際上是一種“反家庭”敘事,其“深層的旨趣更在于對個體精神、本體存在狀態(tài)的哲理性揭示?!盵8]是對所謂家庭之愛的懷疑與審視,凸顯的是現(xiàn)代社會的人際隔膜與個體孤獨。
從更長遠的時間來看,魯敏的父女關(guān)系書寫又像是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先鋒作家顛覆式、“弒父”式寫作的余緒,只不過其中的父親形象已有所差別。魯敏筆下的父親不同于先鋒作家(如余華)筆下的無賴、混混,多數(shù)小說中的父親是一個有文化有修養(yǎng)、有精神追求的知識分子,故女兒們對父親的態(tài)度才會如此復(fù)雜難明,不在場的父親常常成為女兒們精神上的引路人。也因此,在魯敏“反家庭”敘事的背后,其實蘊含著一部女性成長史以及對個體現(xiàn)代性的思考。女兒們怨父、戀父、審父的多重復(fù)雜情感,是作者對人性之謎的探究與審視,對“我是誰”的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