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童謠、兒歌、讖謠辨釋及閩南童謠的特色

2022-11-24 15:16:38
集美大學學報(哲社版) 2022年1期
關鍵詞:閩南歌謠童謠

陳 芳

(集美大學 音樂學院 ,福建 廈門 361021)

童謠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文獻記載童謠最早出現(xiàn)于春秋時期的《國語》和《左傳》。《國語·鄭語》云:“宣王之時有童謠?!盵1]255《左傳·僖公五年》記載:八月甲午,晉侯圍上陽,問于卜偃曰:“吾其濟乎?”對曰:“克之?!惫唬骸昂螘r?”對曰:“童謠云:‘丙之晨,龍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旂。鶉之賁賁,天策燉燉,火中成軍,虢公其奔?!渚旁?、十月之交乎!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鶉火中,必是時也?!盵2]《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記載:有鴝鵒來巢,書所無也。師己曰:“異哉!吾聞文、成之世,童謠有之,曰:‘鴝之鵒之,公出辱之。鴝鵒之羽,公在外野,往饋之馬。鴝鵒跦跦,公在乾侯,徵褰與襦。鴝鵒之巢,遠哉遙遙。禂父喪勞,宋父以驕。鴝鵒鴝鵒,往歌來哭?!{有是,今鴝鵒來巢,其將及乎!”[3]

一、“謠”與“歌”

關于“謠”的歷史文獻記載,最早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的《爾雅》第七篇《爾雅·釋樂》:“徒吹謂之和,徒歌謂之謠?!盵4]徒歌也稱謠,意為無伴奏的歌唱,也即清唱的意思。古人認為作樂需八音克諧,即所謂非歌不弦,非弦不歌。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第109首《魏風·園有桃》曰:“心之憂矣,我歌且謠?!盵5]意思是我內(nèi)心里充滿憂傷情懷,低唱著傷心曲,淺呤著歌謠?!墩f文解字》釋謠:“謠,徒歌,從言肉聲。”[6]《宋書·樂志》:“凡此諸曲,始皆徒歌,既而被之弦管。”[7]東漢薛漢撰的《韓詩章句》:“有章句曰歌,無章曲曰謠?!盵8]毛傳曰:“曲和樂曰歌,徒歌曰謠?!盵9]357《詩經(jīng)·大雅·行葦》毛傳:“歌者,比于琴瑟也?!盵9]534意思是帶有琴瑟伴奏的叫“歌唱”。唐代李白的《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fā)。”[10]意思是我喜歡為雄偉的廬山歌唱,這興致因廬山風光而滋長。《經(jīng)籍纂詁》曰:“謠謂無絲竹之類獨歌之。”[11]朱自清的《朗讀與詩》:“詩出于歌,歌特別注重節(jié)奏;徒歌如此,樂歌更如此?!盵12]

“謠”與“歌”從古至今就是密不可分的,“歌謠包括‘歌’和‘謠’兩個部分,由于漢語各方言的差異和各少數(shù)民族語言的差別,因此中國對于歌謠的定義向來比較難以確定,主要兩種分類:一是合樂與徒歌難分;二是勞動人民口頭創(chuàng)作的民間歌謠與作家詩人創(chuàng)作的詩歌,二者的界限也不一定那么分明?!对娊?jīng)》所錄的樂歌,就有上述兩種作品的混淆而存在?!盵13]1正如杜文瀾在《古謠諺·凡例》所說:“凡工歌合樂者,概不必收;自歌合樂者,間亦可收。蓋一則本意在于合樂,非欲徒歌;一則本意在于徒歌,偶然合樂也?!盵14]鐘敬文在其主編的《民間文學概論》中說道:“就反映的生活內(nèi)容看,歌與謠并沒有什么大的區(qū)別,所不同的只是:民歌受到音樂的制約,有比較穩(wěn)定的曲式結構,所以歌詞也有與之相適應的章法和格局;民謠大部分沒有固定的曲調(diào),唱法自由近于朗誦,所以謠詞多為較短的一段體,在章句格式的要求上不像民歌那么嚴格。”[15]

歌謠隨著人類文明發(fā)展而產(chǎn)生,口傳是最直接的保存方式,另一種方式就是介質(zhì)(媒介)上的保存,在古代甲骨卜辭中一些文字記錄的片段以及殷商時代青銅器金文保存的一些古史文字中都可以發(fā)現(xiàn)形同歌謠的內(nèi)容。后至紙書的出現(xiàn),通過授集、記錄形成記載歌謠的書籍,例如《詩經(jīng)》《樂府詩集》《古今風謠》《古謠諺》等。

二、童謠與兒歌

何謂童謠?古人云“童,童子。徒歌曰語”。楊慎《丹鉛總錄》曰:“童子歌曰童謠,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盵16]童謠是傳唱于兒童之口的和諧簡短的歌謠。兒歌是勞動人民及其子弟根據(jù)兒童理解能力、生活經(jīng)驗、心理特點和欣賞趣味,以簡潔生動的韻語進行創(chuàng)作,并長期流傳于兒童生活中的口頭短歌”[13]280。

“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后,許多愛國留學青年用自己所學的西方音樂融入兒歌的創(chuàng)作之中,與傳統(tǒng)的童謠一起經(jīng)口耳相傳,逐漸發(fā)展并形成一種豐富多彩的新童謠。周作人于1914年1月在《紹興縣教育會刊》發(fā)表的《兒歌之研究》中說:“兒歌者,兒童歌謳之詞,古言童謠?!盵17]他認為兒歌就是童謠?!皟焊枋恰逅摹瘯r期歌謠運動開始才普遍運用的名稱,我國古代一般稱作‘童謠’”[18]。 “五四”運動時期是中國兒童文學萌發(fā)時期,兒歌在這個時候逐漸替代了童謠的概念,甚至還有將兒童詩也認為是童謠的看法。之后,有的學者也提出童謠與兒歌不同的看法,認為“童謠主要是指傳唱在兒童之間的、沒有樂譜的歌謠。這些出自市井之口的短小歌謠既是社會生活的鏡像,也是方言土語的寶藏,更是歷史的另一種見證”[19]。臺灣研究兒歌的學者馮輝岳、朱介凡認為童謠非兒歌。馮輝岳認為從字面上看,童謠與兒歌不同之處在于“謠”與“歌”。朱介凡認為:“童謠多是政治性的預測、諷刺,讓歷史家取為治亂興衰的論斷。童謠之所以并非兒歌,主要的一點是:童謠很少關涉兒童生活?!盵20]另一位被譽為“臺灣童謠的園丁”“臺灣囝仔王”的著名學者施福珍認為:“如果從音樂的創(chuàng)作與研究的角度來看,則‘童謠’與‘兒歌’其實應該完全不同?!{’是兒童念謠,由于其為吟誦形式,只有語言旋律,沒有音樂曲調(diào),是屬于徒歌式的吟念,閩南語稱其為‘念歌’?!畠焊琛瘎t是兒童唱謠,不但有吟誦念讀的詞,也有音樂旋律,其創(chuàng)作可超越語言旋律,徒歌或合樂均屬于此類,閩南語則稱之為‘唱歌’?!盵21]他還特別指出用囝仔歌是為了避免使用“兒歌”或“童謠”這些容易讓人造成困擾的名詞,因此以囝仔歌作為“念謠”與“唱謠”的統(tǒng)稱。閩籍學者陳耕、周長輯認為:“童謠是兒童的歌謠,童謠中最基本的是兒童的詩詞。這些詩詞大多以口頭念誦的形式來表現(xiàn),叫‘念謠’;有一些配了曲,有固定旋律,則稱之為‘唱謠’,也叫兒歌。”[22]古代“歌”與“謠”都具有強烈的音樂性,歌有曲譜,而“謠”在念誦時同樣具有很強的旋律感和節(jié)奏感,這點至今猶顯于閩南童謠之中。閩南方言是一種多聲語言,共有七聲十五韻,保留了完整的中古原音,閩南語調(diào)與音樂韻律更為接近,因此閩南童謠更加具有鮮明而生動的音樂感和節(jié)奏感。

縱觀學界各家觀點,可以看出“歌”與“謠”、兒歌與童謠都有很明顯的區(qū)別,卻也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童謠其實就是兒童的歌謠,是傳唱于兒童之口的歌謠。兒童的詩詞是童謠的基礎,若在詞的基礎上配上旋律音樂,既可以稱為“唱謠”,也可稱為“兒歌”。兒歌是孩子們的詩,是從孩子們的心性、生活、意象、游戲情趣以及兒童語言的感受出發(fā),朗朗上口、活潑有趣。童謠隨意唱來,常多出人意料,更具兒童語言特點:句式簡潔、結構自由,聲韻活潑、情趣盎然,言語直白、順口成章。一句一句快樂地唱,意境清新,所涉及的事物,宇宙人生、巨細靡遺;辭章千變?nèi)f化,但并不雜亂,充分顯示孩童的快樂與活力,是兒童心靈的自由嬉游和舒暢表達。

三、童謠與讖謠

歷史遺留下來的口頭文學中,不乏暗示時代變遷或政治發(fā)展征兆的童謠,一般稱為讖謠,主要收錄在后三國時代以后的文獻中。這類讖謠有用于占卜吉兇,也有用于諷刺時事、針砭時弊或預言戰(zhàn)爭成敗,抑或暗示某歷史人物或政治集團的歷史命運,甚至有的試圖預言、諷喻、判斷國家政權的盛衰興亡等。

《國語·鄭語》云:“宣王之時有童謠,曰:‘檿弧箕服,實亡周國。’”[1]255這也是西周末年著名的讖謠。簡短的兩句童謠,意思是賣桑木做的弓和箕草做的弓箭袋的人,就是使周國滅亡的人。據(jù)說當時的周宣王聽到這首童謠,就要追殺這對賣弓箭的夫婦。這對夫婦在逃亡途中恰拾女嬰,并投奔褒。而后女嬰長大,貌美如花,被褒人進獻給周幽王,并十分得寵,幽王為得美人一笑不惜“烽火戲諸侯”,以至于當真正外敵入侵時再放烽火卻無人理會,沒有諸侯救兵來搭救,最終幽王被殺,西周滅亡?!稇?zhàn)國策·齊策六》的《齊嬰兒謠》曰:“大冠若箕,修劍拄頤。攻狄不能下,壘枯丘。”[23]這首童謠所記述的是《田單將攻狄》這個歷史故事,故事內(nèi)容是齊國的大將田單在攻敗燕國之后,想要去攻打狄國。在攻打狄國前拜見了當時齊國足智多謀的魯仲連,魯仲連預言田單會敗。田單不服,拂袖而去,還是去攻打狄國,結果打了三個月未果,以失敗告終,而且死傷慘重。童謠采用夸張的手法尖銳地嘲諷了驕傲自大的田單?!按蠊谌艋迍χ纛U”說的是田單的頭盔有簸箕那么大,他的寶劍足夠的長,可以撐起下巴,如此一個英武的將軍一定是所向披靡的,可是由于他的自大和驕橫,不但沒能攻下狄國,而且還死傷累累,凸顯了他的軍事才能不足、甚至愚蠢可笑。這就是童謠的魅力,這種夸張的手法、強烈的對比和轉折,往往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據(jù)《齊策》記載,田單在戰(zhàn)敗后聽到民間流傳的童謠對他的嘲笑,便再去找魯仲連,魯指出他的失敗原因:(1)其過于驕傲、獨斷專行;(2)將士缺乏為國死戰(zhàn)的決心,軍心渙散。后來,田單再次出征時,身先士卒、一馬當先,最終攻下狄國。這個故事讓我們看到這首童謠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和戰(zhàn)斗精神?!杜f唐書·西戎傳》記載的《高昌童謠》:“高昌兵馬如霜雪,漢家兵馬如日月。日月照霜雪,回手自消滅?!盵24]描繪了唐朝初年與高昌國交戰(zhàn)的景象,形象地比喻并預言了高昌必敗的結局。這是一首歌頌唐王朝的童謠。高昌國,西域古國,在今吐魯番一帶。貞觀初年,高昌王麴文泰與西突厥結盟,輕辱唐朝,唐太宗遂派遣侯君集、薛萬均等大將證討高昌。整首童謠以“日月”“霜雪”的比喻貫徹始終,把高昌軍隊比作霜雪,唐軍比作太陽,隱喻太陽一出,霜化雪消。童謠把唐王朝與高昌兵馬之戰(zhàn)比之為“日月照霜雪”,既顯示了二者之間力量上的差異,又賦予了強烈的感情色彩,表達了正義之所在。據(jù)《舊唐書》記載,這次戰(zhàn)爭從貞觀十三年(639年)十二月唐王朝派兵開始至次年八月就攻下高昌,置為西州止,頭尾不過半年多時間,的確有點“回手自消滅”的味道。這首童謠也寓意了“反對分裂,要求統(tǒng)一”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歷史前進的車輪是無法阻擋的。北魏末年,《魏書·爾朱彥伯傳》記載的《洛中童謠二則》曰:“三月末,四月初。揚灰簸土覓真珠。”“頭去項,腳根齊。驅(qū)上樹,不須梯?!盵25]這首童謠預言爾朱氏衰敗、爾朱彥伯和爾朱世隆被殺。永熙元年(532年)正月,高歡率軍攻破鄴城,后于三月韓陵大戰(zhàn)中大敗爾朱,并斬殺朱彥伯和爾朱世隆及其同黨,應驗了童謠所說。

百姓對于政治時事的文學表達主要都是借助讖謠來實現(xiàn)的,也是歌謠和諺語(后簡稱“謠諺”)中最常見的文學表達方式。這些童謠不一定都是來自于兒童的創(chuàng)作,或許是來自成人的編創(chuàng),教給兒童,兒童接受、模仿并學習之,于是這類讖謠很快就流傳于兒童口耳間,進一步流傳、活躍于民間。社會讖謠往往詼諧幽默、和諧押韻、朗朗上口,有諷刺不良社會現(xiàn)象或昏庸統(tǒng)治者、惡霸壞蛋的不良行徑,抑或詛咒這類不良現(xiàn)象或壞人的必將滅亡。

四、童心歸來

童謠自出現(xiàn)以來,就與社會政治生活緊密相連,最早的童謠說的就是王朝興替,之后的童謠一脈相承,順著這一方向前行延續(xù)。明代之前的童謠以政治童謠居多,明代的理學家、教育家王陽明(1472—1528年),將童謠翻開了一個新篇章,提出兒童教育核心是順應兒童的自然發(fā)展,主張順其自然、因勢利導,反對束縛,提倡唱詩以抒懷。1593年,呂坤編纂了中國第一部童謠專集《演小兒語》,收錄了46首童謠。還出現(xiàn)了其他一些反映兒童生活的童謠,如《明史·五行志》的《正統(tǒng)二年京師小兒歌》云:“雨帝雨帝,城隍土地。雨若大來,還我土地?!盵26]41明萬歷年間,劉桐、于奕正編纂的地方志《帝京景物略》,其中的童謠《都城小兒祈雨歌》云:“風來了,雨來了,禾場背了谷來了?!盵26]43這些童謠則呈現(xiàn)了當時兒童祈雨的民間風俗。清代的童謠有鄭旭旦收錄兒童日常生活童謠的《天籟集》及悟癡生的《廣天籟集》,還有杜文瀾的《古謠諺》等。鄭旭旦在《天籟集》中收錄了江浙童謠48首,他對童謠的理解是:“自有天地以來,人物生于其間。是妙文故起于天地而借萬籟以傳之……天之活潑,時時發(fā)現(xiàn)于童謠。”[27]

直至民國初年的歌謠運動,才讓社會大眾逐漸看到了童謠的價值——童心回歸,兒童不再是“小大人”。這一運動打破了千百年的封建枷鎖,終止了封建的兒童觀念,兒童本心回歸,兒童發(fā)自心靈深處的真情流露、口頭創(chuàng)作及其文學地位逐步得到社會的認識和尊重,人們越來越重視兒童的教育,并一直延續(xù)至今。童謠于2008年被批準為我國第二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具體代表性的項目包括北京童謠、閩南童謠等。2014年紹興童謠被列為第四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北京童謠表現(xiàn)了北京各個時期的城市性格和人物情感,蘊藏了我國幾千年童謠文化的寶貴資源,代表作品有《東直門掛著匾》《風婆婆》《金箍嚕棒》等。紹興童謠主要流傳于古越地中心紹興及周邊地區(qū),帶有紹興及其周圍一帶語言特點的、以兒童為傳唱主體的歌謠,代表作品有《薺菜馬蘭頭》《攤眼烏溇溇》《紹興十橋》《福全溇頭歌》《遠山山彎一枝蘭》等。

五、閩南童謠的特色

閩南童謠是根據(jù)當?shù)貎和奶攸c,以閩南方言創(chuàng)作和傳唱的兒童歌謠,唐代開始流傳,明代隨著閩南人過臺灣、下南洋,開始了廣泛傳播,主要流行于閩南、臺灣地區(qū)和東南亞華人華僑居住地,代表作品有《月光光》《火金姑》《天黑黑》等。閩南童謠內(nèi)容豐富多彩,有些是伴隨游戲趁韻而作,使兒童玩得更加快樂;有些是使用拗口語句,借以訓練兒童的說話能力;有些是母親育兒時的哼唱,讓孩子一生都懷念母親的溫暖;還有些是表現(xiàn)閩南人過臺灣、下南洋的歷史,記載了兩岸人民及華僑多年的艱辛和奮斗歷程。閩南童謠依托閩南語而存在,謠詞大多根據(jù)生活口語記錄改編,俗諺俚語,朗朗上口,音樂的節(jié)奏主要在童謠的“韻”上,韻式有一韻到底、靈活多變的特點。一首好的閩南語童謠作品往往為了使童謠整體出彩,所用詞與韻在謠中既互為錦上添花又互為斗爭掣肘,唱念有 “勁”、品讀有 “味”,風味十足。中國童謠的歷史悠久,閩南童謠正是在這厚實的傳統(tǒng)基礎上衍生與發(fā)展,再隨著閩南人的遷移,將閩南童謠帶到臺灣,閩南童謠在新環(huán)境的影響下,臺灣的閩南人又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新童謠,使得閩南童謠的寶庫更加豐富多彩。臺灣的閩南方言童謠,無論是過去的歷史遺存,還是今天的新近創(chuàng)作,既是對于古代漢語音韻的歷史傳承,也是對中原語言文化的繼承延展,同時,也記錄了閩臺兒童口頭文學萌生、發(fā)展與變遷,展現(xiàn)了閩南方言背景下海峽兩岸兒童口頭文學的獨創(chuàng)和魅力。

隨著童謠的發(fā)生、發(fā)展與變遷,今天的童謠依然充滿了童心、童真與童趣,并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在傳統(tǒng)童謠的基礎上已經(jīng)創(chuàng)作出了更為豐富多樣的新作品,具有濃郁的地方文化特色。這些新作品能誦能唱,甚至能舞能武,豐富多彩,反映了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童謠是兒童心靈的表達和創(chuàng)造,亦是對兒童心靈的撫慰和精神生活的滿足。隨著當今傳承方式和傳播手段的不斷創(chuàng)新,高新科技和多媒體的運用已經(jīng)大大改變了童謠傳播的速度和廣度,“童謠”不僅是兒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糧,還是當今兒童教育必不可少的內(nèi)容和形式,更是激發(fā)兒童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兒童全面素質(zhì)的有力手段。

六、結 語

童謠,古稱孺子歌、童子歌、兒童謠、孺歌、小兒語、女童謠等,清代杜文瀾也將兒謠、女謠、小兒謠、嬰兒謠等歸入童謠。童謠的各種稱謂雖然在歷史的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紛繁多樣、并不統(tǒng)一,但是,其內(nèi)涵和外延及其意義大同小異,并非截然不同。童謠是中國民間文學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口頭性、集體性、變異性,飽含著少年兒童的童心、童真與童趣。

無論是歌謠、兒歌還是讖謠,童謠就是兒童對于他們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的表達與言說,是最貼近于兒童內(nèi)心和現(xiàn)實生活、來源于兒童個體和群體社會的歌謠。縱觀童謠的過去和今天,童謠既是古時百姓參與時事政治和表達訴求的方式,也是文人墨客進行創(chuàng)作的素材來源和表達體裁,它不僅能夠還原當時社會生活、歷史事件的史實狀況,也記錄了當時的人們對某一或某些歷史事件、人物行為等等的經(jīng)驗總結、評價判斷或心聲表達。童謠以一種兒童特有的真實和質(zhì)樸言語特征,進行著更為真實有效的遺產(chǎn)保護、信息傳播和文化傳承。童謠中蘊藏的歷史信息、語言符號、聲韻特征等已經(jīng)成為當今很多學科領域進行學術研究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來源和渠道。

童謠是一種來自于城鄉(xiāng)里巷的兒童歌謠和民間俗唱,是人類孩提時代的文化初乳和心靈曙光,是兒童生活的純真之音與諧謔之語。童謠承載著每個人成年后的鄉(xiāng)愁記憶和幼年初心,總是令人終身難忘。

猜你喜歡
閩南歌謠童謠
幸福歌謠
心聲歌刊(2021年4期)2021-10-13 08:31:30
春天的歌謠
童謠里的童年
少先隊活動(2021年4期)2021-07-23 01:46:32
閩南文化傳承
快樂語文(2021年11期)2021-07-20 07:41:48
快樂童謠
吳松柏的閩南威士忌小鎮(zhèn)
海峽姐妹(2020年10期)2020-10-28 08:08:20
《春天的歌謠》
流行色(2020年6期)2020-07-31 03:28:16
閩南,閩南
商周刊(2018年12期)2018-07-11 01:27:24
閩南拍胸舞迎來臺灣小弟子
海峽姐妹(2017年8期)2017-09-08 12:16:45
呱呱童謠
宿州市| 临漳县| 阜阳市| 兴国县| 阳高县| 揭阳市| 车致| 南安市| 平罗县| 绥棱县| 景德镇市| 都匀市| 灯塔市| 宜阳县| 宜州市| 白河县| 出国| 宜兰县| 琼结县| 甘德县| 永寿县| 江安县| 天门市| 肇源县| 大安市| 岐山县| 阳谷县| 岫岩| 临邑县| 西安市| 庆云县| 丰宁| 集安市| 登封市| 亚东县| 天祝| 沙河市| 长治县| 土默特右旗| 内黄县| 杭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