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嬋
(上海師范大學 上海 200030)
湯溪鎮(zhèn),地處金華西部,西與龍游縣相鄰,北接蘭溪市,地理坐標為東經119.4°,北緯29.053°,鎮(zhèn)總面積106.82平方公里,下轄寺坪、禾邊程、山坊等72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
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統(tǒng)計,湯溪鎮(zhèn)人口約6.29萬,主要民族為漢族,下轄的鴿塢塔村內居住有畬族、壯族、水族、布依族、苗族、傣族六個少數民族,是一個少數民族村,其中80%村民屬畬族,所以又稱其為畬鄉(xiāng)。[2]
湯溪方言屬于吳語金衢片,在浙江中西部吳語區(qū)有著獨特的地位,它與周圍的金華話、龍游話、蘭溪話以及遂昌話都有著明顯的區(qū)別。湯溪話的分布區(qū)域大致相當于原湯溪縣境,即今金華縣西部的湯溪、莘畈、嶺上、塔石、羅埠、洋埠、瑯琊、周村、溪口十鄉(xiāng)鎮(zhèn)和白龍橋鎮(zhèn)的古方(原古方鄉(xiāng))、長山鄉(xiāng)的石道畈(原石道畈鄉(xiāng))等地。[3]
從目前湯溪方言的研究成果看,主要集中在對方言整體宏觀的描寫上,主要有以下研究成果。
在語音方面,有曹志耘的《吳語湯溪方言合變式小稱調的功能》,研究了湯溪方言合變式小稱調的主要類型及功能[4];曹志耘的《金華湯溪方言幫母端母的讀音》基本確定了湯溪方言中幫母字與端母字的讀音[5];曹志耘的《吳語湯溪方言古陽聲韻和入聲韻的演變——介紹一種無輔尾的韻母系統(tǒng)》,整理分析湯溪話韻母的古今演變規(guī)律,認為湯溪方言韻母系統(tǒng)演變劇烈,古陽聲韻和入聲韻已全部徹底丟失鼻音韻尾和塞音韻尾,也無鼻化韻,稱為一種“無輔尾”的韻母系統(tǒng)[6]。
詞匯方面,則有曹志耘的《金華方言詞匯(一)》[7]《金華方言詞匯(二)》[8],將湯溪方言詞匯分為親屬、飲食、身體等十二類進行整理收集;以及由李榮主編,曹志耘編纂的《金華方言詞典》,收錄了湯溪乃至金華絕大部分的詞匯,是一部查找方言本字及主要用法的詞典[9]。
語法方面的研究則有曹志耘的《金華湯溪方言的“得”》,討論了湯溪方言結構助詞“得”的主要用法[10];以及曹耘的《金華湯溪方言的詞法特點》,該文從方言與普通話的比較出發(fā),介紹浙江省金華縣湯溪區(qū)方言的詞法特點[11]。
根據目前所掌握的資料來看,在對湯溪方言量詞的研究上則未有大量針對性的研究。
“□”是湯溪方言中特殊的表示事物的數量的個體量詞,只要是長條形有一定直徑的物體都可以用“□”來進行修飾描寫,目前還沒找到對應的本字。如:
例1:街路上箇魚都賣完罷,一□都買不著。(街上的魚都賣完了,一條都買不到。)
“□”作為湯溪方言中一個特殊的量詞,其主要用法是作為個體量詞修飾名詞,表示名詞的數量。
同時,“□”在湯溪方言中有泛化的現象,與普通話中的個體量詞“個”、上海話中的泛化量詞“只”相似,但泛化程度不及“個”。在湯溪方言中,“□”可以用來修飾路(“一□路”)、褲子( “一□褲”)、狗(“一□狗”)、樹(“一□樹”)等大部分長條形的物體。
“孑”是湯溪方言中特殊的表動作數的專用動量詞,與普通話中話中的動量詞“下”有著相似的作用,大多數情況下與數詞一起跟在動詞后面做補語,表示動作的次數。目前還未確定本字,根據讀音使用音近字代替。如:
例2:你胡里白孔(無緣無故)打我一孑哈中?(你無緣無故打我一下干嗎?)
但與普通話中的“下”不同的是,湯溪方言中的“孑”可以直接跟在動詞之后做補語,如“打孑”“罵孑”“摸孑”等,幾乎所有的動詞后面都可以加“孑”,用來表示動作的迅速。
“刮”是湯溪方言中特殊的專用動量詞,用來表示動作次數,與普通話中的“下”意思相近。目前還未有確定的本字,根據讀音使用音近字代替。主要用在“摸”“擼”等詞之前或之后,表示手掌與物體的迅速接觸,主要有兩種含義:
1.表示手掌迅速抓起某物,一般是一次性快速地掠走所有東西。如:
例3:桌上的東西他一刮擄都擄擄去。(桌上的東西他一把都擄走了。)
2.表示手掌與他人的迅速接觸,有從一個方向到一個方向迅速掃過之意。如:
例4:他朝我刮摸便逃走了。(他摸了我一下就逃走了。)
“刮”與普通話中意思類似的專用動量詞“下”以及湯溪方言中的“孑”之間最大的不同點就在于其“快速”之義,強調動作迅猛。
“張”是湯溪方言中廣泛使用的個體量詞,用來表示事物的數量。有于普通話中個體量詞“張”相似的用法,用來修飾在平面上展開的物體。如:
例5:你替我去尋兩張紙來。(你幫我去找兩張紙來。)
與普通話個體量詞“張”的不同之處在于,量詞“張”在湯溪方言中被廣泛使用,呈現出泛化的趨向。在湯溪方言中,“張”可以用來修飾交通工具,表示交通工具的數量,如:
例6:上年家里買了一張車。(去年家里買了一輛車。)
根據前人的研究以及田野調查的結果來看,湯溪方言的量詞存在獨用現象,不僅可以做賓語,還可以充當句子的主語、定語以及謂語,且同時存在定指和不定指兩種指示性質。下面進行詳細的分析說明。
1.量名短語作主語。如:
例7:張凳去端回來。(那張凳子去端回來。)
出現在主語位置的量名短語多是定指的,實際上是“指+量+名”結構省略指示代詞之后形成的。
2.量名短語作謂語。如:
例8:天上張飛機?。ㄌ焐嫌屑茱w機?。?/p>
量詞可以與名詞組合之后單獨做謂語,大多用在存現句當中,通常用來表示突發(fā)事件,表達說話者的驚訝之類的情緒。此時的量名短語是不定指的。
3.量名短語作賓語。如:
例9:買件衣裳。(買件衣服。)
例10:等一孑,我拿副眼鏡。(等一下,我拿副眼鏡。)
與普通話中的量詞獨用相似,湯溪方言中的量名結構同樣可以充當賓語,是“數+量+名”結構省略數詞“一”之后形成的,通常這種情況下的量名結構是不定指的。
4.量名短語作為句首名詞主語的定語出現[12]。如:
例11:件衣裳箇顏色好望。(這件衣服的顏色好看。)
例12:部電腦箇電板沒用罷。(這部電腦的電板沒用了。)
湯溪方言中,量名結構可以作為名詞的定語出現在句首,從指示性質來看,此時的量名結構是定指的。
5.量名短語跟在處置標記之后構成介賓短語[13]。如:
例13:渠替些書賣賣了去。(他把那些書都賣掉了。)
例14:你替副眼鏡都扔了去罷?(你把那副眼鏡都扔掉了?)
湯溪方言中的處置標記是“替”,相當于現代漢語普通話中的“把”,量名短語跟在處置標記之后,構成介賓短語,作為整個句子的狀語出現。而從指示性質來看,此時的量名短語是定指的。
6.量名短語充當領屬標記[14]。如:
例15:渠杯茶都冰農罷。(他那杯茶都涼了。)
例16:你替我副眼鏡扔掉去罷?(你把我那副眼鏡扔掉了?)
湯溪方言中的量名短語還有充當領屬標記的功能,是“人稱代詞+‘的’+指示代詞+量詞+名詞”結構省略“的”和指示代詞形成的,表示人稱代詞和名詞之間的從屬關系。從指示性質來看,此時的量名短語是定指的。
1.相同量詞的疊加
(1)量詞的單純重疊AA式
①重疊式能單獨成詞,如:
例17:豆腐塊塊切挈。(豆腐一塊塊切起來)——些豆腐切起塊塊,再……
例18:衣服件件疊挈。(衣服一件件疊起來)——衣服疊挈件件。
以上的句子,都在一個言者向聽者教授或命令某事的語境之下出現,且語氣相對委婉,和普通話中的“一X一X”的作用有著相似之處。
②量詞重疊表遍指,表示“每一”的意思,如:
例19:年年都到山里去。
例20:個個都沒出息。
以上的例句中,量詞重疊做主語,表示遍指,即表示都是如此,相當于“每一”的意思。
(2)加綴式重疊
湯溪方言中的量詞重疊還有一種特殊的形式,在兩個重疊的量詞中間加入一個中綴,構成“AXA”格式,湯溪方言中構成該形式的中綴只有“還”,即構成“A還A”格式。如:
例21:飯燒起來還是粒還粒的。(飯燒起來還是一粒一粒的)
以上例句中的“粒還?!笔侵该罪垷饋磉€是一粒一粒的,表示米飯還沒燒熟。
2.數量短語的重疊
數量短語的重疊,可分為“一AA”和“一A一A”結構,其中“一AA”結構中數詞只限于數詞“一”,其他數詞不可搭配重疊使用。
(1)“一AA”和“一A一A”在湯溪方言中都可以說,很多時候可以互換。比如:
例22:一個個來,弗要急。(一個個來,不要急。)
例23:一個一個來,弗要急。(一個一個來,不要急。)
兩種形式都可以說,且二者可以互相換用。
(2)在語用層面上,“一A一A”的使用頻率相對較高,“一A一A”有“逐一”義。如:
例24:我替些衣裳一件一件齊好。(我把這些衣服一件一件整理好。)
例25:我替些衣裳一件件齊好。(我把這些衣服一件件整理好。)
例24和例25兩句話的意思都是“我把衣服整理好”,但其所使用的語境有細微的差別。例24中后面經常會有“你一孑便替我拿拿亂(你一下子給我搞亂了。)”或者其他表示不太好的結果跟在后面,說話者強調的“一件一件”,與后面的結果形成對比,表達了說話者不滿的情緒。而例25在該層面的語用內涵則沒有那么強烈。
(3)語法結構上,在湯溪方言中,“一AA”能做主語、狀語;而“一A一A”也能做主語、狀語。如:
例26:一個個都來氣我。
例27:書一本本齊好。(書一本本整理好。)
3.量詞+概數助詞
除了量詞之間的疊加之外,湯溪方言中的量詞還可以加上概數助詞表示一個大概的數量,如:
例28:格孑都只么個把小孩,都心痛噶。(現在都只有個把小孩,都心疼的。)
例29:問:買幾斤糯米來?(買幾斤糯米?) 答:有斤把便有罷。(一斤左右就夠了。)
數量詞語是表達主觀量的語言手段,而且其客觀作用在于顯示事物具有的量后動作的次數、時長等,可一旦帶上了說話者的主觀評價,即主觀認為事物具有的量大、動作的次數多、時間長就是“主觀大量”,反之則為“主觀小量”。[15]
湯溪方言中特殊結構“量詞+把”則表示說話者主觀認為數量少,即所謂的“主觀小量”。湯溪方言中幾乎所有量詞都能進入“量詞+把”的格式中,表示一個大概的數量,且數量比較少。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吸取前人的優(yōu)秀成果,對湯溪方言中的特殊量詞以及湯溪方言中量詞的特殊用法進行探究,最終得出以下結論:1.本文所提及的湯溪方言中的4個特殊量詞“□、孑、刮、張”,有其在湯溪方言中的獨特用法,其中個體量詞“□”和“張”有泛化傾向,“孑”和“刮”的用法與普通話中的動量詞“下”有相似之處,亦有差異;2.湯溪方言量詞可以與名詞單獨構成量名結構,進入句中則稱為量詞獨用現象,從語法層面來看,湯溪方言中的量名結構可以充當多種語法成分;從指示性質來看,量名結構既可以是定指的也可以是不定指的;3.湯溪方言量詞有多種重疊的方式,一是相同量詞的重疊,一是數量結構的重疊,分別是“一AA”和“一A一A”結構。另外,特別值得提出說明的是湯溪方言中量詞可加上概數助詞“把”表示“主觀小量”。
注釋:
①□表示方言本字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