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燕 李一明
518000 深圳市第二人民醫(yī)院中醫(yī)科,廣東深圳
過敏性鼻炎亦稱為變應性鼻炎,表現為鼻塞、鼻癢、打噴嚏、大量清水樣鼻涕[1]?;颊呓佑|變應原后,在多種炎性細胞以及細胞因子的介導下,身體產生大量免疫球蛋白E,繼而導致活性物質的釋放以及臨床癥狀的產生[2]。在世界范圍內,過敏性鼻炎的患病率為10%~40%,影響過敏性鼻炎發(fā)生的因素有遺傳因素、居住環(huán)境、個人習慣、精神心理因素等[3]。過敏性鼻炎的患病率逐漸升高,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也會增加家庭經濟負擔和社會醫(yī)療負擔。目前臨床上尚無治療過敏性鼻炎的特效藥物,常用的治療手段包括健康指導、局部或全身藥物治療、脫敏治療以及手術治療等[4]。藥物治療主要應用抗組胺藥、糖皮質激素、抗白三烯藥等。脫敏治療通過接種過敏源使患者對過敏原產生耐受性,從而減輕或控制過敏癥狀,其總有效率>80%。李一明教授從事中醫(yī)臨床及基礎研究20 余年,臨床經驗豐富,現將李一明教授使用小青龍湯加味治療過敏性鼻炎的經驗介紹如下,以供參考。
過敏性鼻炎屬于中醫(yī)“鼻鼽”范疇,對應的癥狀在中國古代醫(yī)學典籍中有“鼽、嚏、鼽噴、鼽嚏”等[5]。“鼽”在中醫(yī)中有兩種釋義,一是指人體解剖部位中的面頰、顴骨,二是指鼻塞不通的證候?!氨趋敝状纬霈F于《素問·脈解》,書中記載“所謂客孫脈則頭痛、鼻鼽、腹腫者,陽明并于上,上者則其孫絡太陰也,故頭痛、鼻鼽、腹腫也”。
關于鼻鼽的病因,以風寒之邪侵襲為多,此外還涉及火熱之邪、體質因素、七情內傷、飲食失宜等[6]?!秶朗蠞健繁情T有云:“夫鼻者,肺之候。若七情內郁,六淫外傷,飲食勞役,致鼻氣不得宣調,清道壅塞。其為病也,為衄、為清涕、為窒塞不通,或不聞香臭。”風寒之邪,風邪是“六淫”之首,可與寒、濕、痰、燥、熱(火)等相合為病,其與寒邪相結合后侵襲身體,可致外感風寒證,表現為鼻塞、流清涕[7]。《鼻病諸侯》有云:“夫津液涕唾,得熱即干燥,得冷則流溢,不能自收。肺氣通于鼻,其臟有冷,冷隨氣入乘于鼻,故使津液不能自收?!被馃嶂埃螢槿A蓋,易受火熱之邪的侵襲?!端貑栃C原病式》中寫道:“鼻為肺竅,癢為火化。心火邪熱,干于陽明,發(fā)于鼻而癢,則嚏也。”體質因素,鼻鼽具有遺傳特質,體質與鼻鼽的發(fā)病及證候密切相關,比如,肺氣虛者對春季花粉反應明顯,多表現為單純鼻塞、流涕、打噴嚏,合并脾氣虛時則可出現息肉病變,肺腎虧虛者對塵螨反應強烈,且多伴發(fā)支氣管哮喘[8]。關于鼻鼽的病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風寒侵襲,肺氣虛衰;②痰濕內停,脾氣虧虛;③風邪外襲,肺經伏熱;④腎虛氣衰,溫煦無力[9]。脾氣虛衰,肺氣亦虛,腎為氣之根,腎氣虧虛,攝納無權,陽氣易耗散,腎陽虧虛,則臟器虛冷,六淫之邪乘虛而入,致臟器氣血陰陽失調。李一明教授認為水飲內停兼外感風寒是過敏性鼻炎的主要病因,素體氣虛、陽虛是病之根本。肺氣虧虛,衛(wèi)表不固,外邪風冷乘襲,津液停聚而致,然肺又賴脾腎之氣的充養(yǎng),所以“鼻鼽”的發(fā)病外為風寒濕之邪入侵,水飲凝聚鼻竅,內為肺氣虧虛,兼與脾腎之陽氣虛相關。
過敏性鼻炎的治則主要是扶正祛邪、調和陰陽,通過溫陽散寒、和解樞機、驅邪暢氣,促使患者自愈。韓明向教授在治療該病時有獨到經驗,其發(fā)現患者多為“本虛標實、陽虛陰盛”之證,單獨的實證或虛證鮮少,因而在治療上,標本兼治,“祛風散寒、化痰逐飲”治標,調理臟腑陰陽治本,突出脾、肺、腎的重要作用[10]。張紓難教授認為,過敏性鼻炎的病因病機在于機體陽氣不足加之風寒侵襲,治則以溫陽通竅為主,兼顧祛風散寒,通過扶正祛邪,在緩解患者局部癥狀的同時改善陽虛證候[11]。郭少武教授主張從脾肺論,脾肺虛寒為主要證型,因而在治法上主張補益脾肺、兼顧祛邪,采用玉屏風加味構成基礎方,隨癥加減,且兼顧內外,注重情緒的影響,輔以疏肝解郁之方劑[12]。張勤修教授在診療過敏性鼻炎時創(chuàng)新觀點,提出“命火-氣血論”“鼻玄府學說”等,其治法治則總結為“疏竇竅、開玄府、解雙毒、扶正氣”,更是提出了“一清、二疏、三給藥”的序貫療法[13]。吳顥昕教授認為,陽氣不足是過敏性鼻炎發(fā)病的基本原因,風寒外襲為誘因,病機為肺失宣肅、營衛(wèi)失調,自擬鼻炎寧湯經驗方以溫腎扶陽、調和營衛(wèi)。高建忠教授認為,過敏性鼻炎的病因病機在于寒飲內伏,飲邪的生成一方面是由于患者素體陽虛,運行不暢,水液停聚;另一方面是由于肺、脾、腎臟器功能失調,肺氣虛不能宣發(fā)肅降,脾陽虛不能運化,則水濕內停,腎陽虛衰不能蒸騰氣化水液,治法上則為溫通陽氣、驅逐飲邪,采用麻附蟬葶方以通陽化飲、調暢氣機。李發(fā)枝教授認為,過敏性鼻炎應從脾肺氣虛、風寒犯肺進行辨證治療,主張以御寒湯隨癥加減用藥治療。
李一明教授認為,水飲內停兼外感風寒是過敏性鼻炎的主要病因,素體氣虛、陽虛是病之根本,治法上當以益氣溫陽、散寒化飲為宜。臨床治療上,李一明教授采用小青龍湯加玉屏風、蒼耳子、辛夷為主辨證加減,老年患者加補肝腎之藥,伴咽痛、咳嗽、咳黃痰者則寒熱并用,去干姜,加入清肺熱之藥,如浙貝母、黃芩、瓜蔞等。小青龍湯出自《傷寒雜病論》,為治療外感風寒、寒飲內停的中藥方劑。方中麻黃辛、溫,發(fā)汗散寒,宣肺平喘;桂枝辛、甘、溫,解表散寒,通陽化氣;干姜辛、熱,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細辛辛、溫,祛風通竅,溫肺化飲;五味子酸、溫,斂肺滋腎;半夏辛、溫,燥濕化痰;芍藥苦、酸,微寒,斂陰止汗,平抑肝陽;甘草甘、平,補脾益氣,調和諸藥。麻黃、桂枝為君,麻黃發(fā)散歸肺經,能開腠理發(fā)汗,桂枝溫煦歸肺經,能發(fā)汗解肌,疏散風寒,兩者屬相須配伍;干姜、細辛為臣,細辛發(fā)散,既能散表寒,又能溫肺化飲,干姜歸肺經,亦能溫肺化飲,兩者屬相須配伍,且能溫化中焦。五味子、芍藥能收斂,與麻黃相反相畏配伍,防止肺氣耗散,也能制約辛散藥的藥性。半夏為佐,能燥濕,與干姜配伍,能調節(jié)津液分布。甘草為佐,能調和諸藥藥性。當前,小青龍湯治療各類疾病的研究較為豐富。呂妍主任小青龍湯的應用舉隅顯示了咳嗽、哮喘、過敏性結膜炎、過敏性鼻炎患者應用該方劑的療效,且研究表示,根據異病同治原理,凡屬水飲內停兼外感風寒之證且病位在肺者,均可從此方劑中獲益[14]。高建軍等[15]總結了張永康教授運用小青龍湯治療干咳的經驗,指出由“冰伏”所致的干咳應用小青龍湯效果較好,此處冰伏指寒邪入侵或寒涼藥物致使患者內邪阻遏,積于體內而形成的寒邪。也有研究將小青龍湯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fā)作期的治療中,結果顯示,輔以小青龍湯對患者肺功能、炎性因子、血氣指標均有顯著改善,對急性發(fā)作期的療效顯著[16]。劉錚等[17]納入了肺氣虛寒型變應性鼻炎患兒,使用中醫(yī)健康管理聯合小青龍湯作為干預措施,療程結束后顯示,聯合治療使得患者各維度的生活質量均顯著提高,有利于患兒的身心健康。玉屏風出自《世醫(yī)得效方》一書,由黃芪、白術、防風三藥組成,可益氣、固表止汗。黃芪可培固正氣、固表止汗,為君。白術補氣健脾,可助黃芪之功效,為臣。防風解表祛風邪,為佐。三藥合用,黃芪補肺氣、白術重健脾、防風祛風邪,邪去表固,疾病自愈。一項系統(tǒng)評價納入15 項相關研究,分析了玉屏風散加減輔助治療過敏性鼻炎的療效,顯示出顯著療效的同時安全性亦較高[18]。李一明教授總結了前人的經驗,用小青龍湯加玉屏風、蒼耳子、辛夷為主辨證加減治療過敏性鼻炎,治以益氣溫陽、散寒化飲。所謂“益氣”即補益肺脾之氣,“溫陽”即是溫養(yǎng)脾腎之陽,“化飲”是指溫化水飲,即《金匱要略》中提到“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如脾氣充,腎陽足,則肺之宣降及衛(wèi)外功能正常,水飲得去,鼻竅通利。
患者,女,53 歲,2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鼻塞、流涕癥狀,前往地方醫(yī)院耳鼻喉科就診,診斷為“過敏性鼻炎”,予氯雷他定、孟魯司特鈉等抗過敏治療。平素怕冷,鼻塞流涕間斷發(fā)作。7 d 前因天氣變冷,鼻塞、流涕再次發(fā)作,打噴嚏,晨起時發(fā)作,遇寒冷加重,流清涕,無發(fā)熱惡寒,納可,二便調,寐一般,舌淡紅,苔白,脈浮細。查體: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干濕啰音。組方:麻黃10 g,桂枝15 g,白芍15 g,干姜10 g,細辛5 g,甘草5 g,法半夏15 g,五味子5 g,辛夷10 g,蟬蛻5 g,黃芪20 g,黨參15 g,炒僵蠶15 g,防風10 g, 炒白術15 g。中藥6 劑,1 劑/d,水煎服。二診:患者服用6 劑之后,打噴嚏、咳嗽之癥明顯改善,發(fā)作時間大幅縮短,但時有鼻塞,畏風、自汗癥狀未得到顯著改善。經查鼻腔黏膜蒼白水腫,咽后壁存在淋巴增生,扁桃體腫大不明顯,舌體淡胖,舌苔紅,脈弦細。處方:桂枝10 g,麻黃10 g,五味子5 g,茯苓15 g,炒白術15 g,干姜5 g,蒼耳子10 g,辛夷10 g,細辛6 g,甘草5 g,黃芪20 g,黨參15 g,防風10 g。中藥7 劑,1 劑/d,水煎服。三診:患者服用7劑后各項癥狀明顯減輕。
按語:患者平素怕冷,素體氣虛、陽虛。7 d前,外感風寒,傷及肺臟,肺氣虛則不能固表,導致噴嚏。加之素體陽氣虧虛、水飲內停,引動飲邪上犯鼻竅,發(fā)為鼻塞、流涕。飲邪的形成,在于陽虛水液運行不暢、停聚為飲,此外,肺、脾、腎功能失調可影響三焦水道通利,繼而成飲。治法上當以益氣溫陽、散寒化飲為宜。首診以小青龍湯為基礎,解表散寒,溫肺化飲。患者有氣虛不固之象,故加玉屏風培固正氣、固表止汗。加用辛夷,可祛風散寒,通利鼻竅止涕。加用黨參可補中益氣,調和脾胃,利于津液輸送。加炒僵蠶可祛風化痰,驅散風邪。二診患者噴嚏、咳嗽之癥明顯改善,故去除小青龍湯中的半夏。鼻塞、畏風、自汗癥狀未得到顯著改善,故加蒼耳子,可祛風散寒,通鼻竅,繼續(xù)加玉屏風固表止汗。舌體淡胖,舌苔紅,脈弦細,合并肺熱、氣血虧虛之像。加茯苓,可補益脾氣,調和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