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世林 李佩炫 楊晶偉
(信陽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河南信陽 464000)
鴉片戰(zhàn)爭之前,中國人相當自信地認為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文化都代表了人類的最高成就,但后期從內到外發(fā)生了許多重大變化。在熱兵器進入中國后,由于其熱兵器固有的殺傷力以及時效性,使大量中國人放棄了傳統(tǒng)武術,致使中國人的體質越來越弱,于是國家和個人紛紛開始提倡宣揚中國傳統(tǒng)武術,以激勵人們勇往直前。加上當時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傳播和西方思想的影響,為了不被滅國亡種,當時的政府及教育部門開始尋求改革,以期變得強大,建立了各級學校,來拯救國家危難的局面,由此學校武術的發(fā)展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賦予了學校武術新的使命和責任。
民國時期是充滿了動蕩和侵略的時期,由于受到帝國主義的不斷侵略,我國長期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內軍閥之間的相互戰(zhàn)爭使得國民流離失所。武術雖然在民國之前有可能已經(jīng)進入學校,并且設置課程內容,但數(shù)量極少,沒有廣泛普及。1914 年,徐一冰提出本國技擊是中國最古最良的體操,主張高等學校、中學師范應添授此項目,借以“修養(yǎng)勇健之體格,保存國技之精華,強種強國,亦教育之急務也”[1]。這表明了武術將要進入學校的前奏,這是歷史上首次以個人的名義提出武術進入學校的主張,但是個人的覺醒,終人單勢孤。1915 年4 月21 日,全國教育聯(lián)合會上通過了《擬請?zhí)岢袊f有武術列為學校必課》議案。此后,學校武術一日千里,迅速壯大起來。1918 年10 月14日至11月2日,在全國中學校長會議上通過決議:全國中學一律添習武術[2]。
1929 年1 月,《修正高中以上學校軍事教育方案》提出“大學本科學術科教授訓練要目表”中都有國技。1931年7月,《初級中學體育課程標準》《高級中學普通科體育課程標準》中也包括國術的教材內容。1932年1月1日,北平市各中等以下學校將國術一項列為正課,這是武術被明確列入學校體育課的開端。1932 年8月,在第一屆全國體育工作會議上,武術與體育站在同一個高度,得到重視,進一步推動了武術的發(fā)展。1932年11月,課程標準得以頒布,規(guī)定學生畢業(yè)時,至少須掌握國術一套,可見武術的地位逐漸增強。1933年11月,指定國術教授實驗區(qū)域從事實驗。1934年5月,張之江致函汪精衛(wèi),請令教育部通令,全國學校將武術列為必修課程。強制學生學習武術,是當時學校課程的眾多體現(xiàn)。
武術在進入學校體育課程之前,自古以來武術主要是在門派以及家族之間局部傳播,對于武術的發(fā)展具有一定的狹隘性。在民主思想的影響下以及社會發(fā)展的需求下,推動了各種新興武術組織的建立。國家及有關部門大力開展了各種武術活動,推動了武術的傳播及普及進程,由此學校體育課程中也慢慢有了武術的影子。中國傳統(tǒng)武術被納入學校體育課程,學校為武術的傳播增加了新的傳承方式,拓寬了傳播渠道,為武術的源遠流長作出了重大貢獻。學校武術的發(fā)展,不僅可以增強當時國民身體素質,而且對于弘揚民族精神以及推動武術的大規(guī)模傳播,具有舉足輕重的歷史意義。
民國時期,由于學校體育課新增了武術教學內容,造成了沒有足夠的教師來進行授課。當時的師資主要依賴社會力量,并且授課教師主要來自民間武術大師、國術館教練、體育學?;蝮w育系訓練的畢業(yè)生。民國初年到民國中后期,大部分學校普遍直接從民間組織聘請武術家。各種武術組織對于學校武術的師資力量的穩(wěn)定,同樣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上海精武會、廣東精武會、佛山精武會等,都曾派教師去學校任教。民間武術組織和武術社團的迅速發(fā)展,為學校武術的開展奠定了基礎,并且彌補了師資匱乏這一短板,推動了學校武術進一步發(fā)展。此后,由于學校體育課程內容的改變,來自專門武術培養(yǎng)以及體育教師學校的畢業(yè)生逐漸增多。
民國時期,傳統(tǒng)武術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沖擊下,其具有技擊屬性和健身屬性,很自然地向學校武術進行蛻變。中國女子體操學校武術課教學內容包括各種類型的武術,如功力拳等。器械包括刀、槍、劍和棍棒。北京體育學校主要上課內容包括各種常見拳法以及腿法,器械包括刀、槍、劍、戟、棍、鉤等。20 世紀初,馬良創(chuàng)造了中華新武術,中華新武術以傳統(tǒng)武術動作為基本動作元素,采用西方兵操的習練方法,在口令的調動下,分段分節(jié)的教學形式對于傳統(tǒng)的一對一師徒傳承模式來說,在教法上是一個適應時代的積極創(chuàng)新[3]。馬良創(chuàng)造的中華新武術進入學校體育課程,不僅豐富了武術教學的理論內容,而且對于武術教學過程以及方式的轉變都有極大的積極作用。
民族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決定國家的生死存亡,武術作為我國的本土體育,具有從內到外錘煉品質和加強使命感的特性。當西方的洋槍洋炮轟開自詡為天朝的國門時,西方的自然主義學科思想也隨之而來,兩種不同的文化在發(fā)生激烈的碰撞[4]。民國時期,武術與國家的命運相連并被國家征用為“衛(wèi)國利器”,與其傳承方式的轉變有著內在關聯(lián)[5]。由于西方思想和改革思想對傳統(tǒng)武術的影響,武術舊的封閉式教學方法已被新的集體教學模式所取代,新的集體教學模式積極擴大了武術的傳播范圍,并促進了學校武術和武術組織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了武術的教學方法。
人是主導社會發(fā)展的主要因素,武術的發(fā)展與當時政治環(huán)境中的政府官員的參與密不可分。武術作為我國獨有且流傳至今的傳統(tǒng)運動項目,從民間門派家族進入學校層面?zhèn)鞑?,意味著其身份的官方化。因此,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尋求當時政府的幫助不失為一個好辦法。中央國術館作為非民間的社會力量,在學校武術傳播的過程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作用。因此,中華民國武術的發(fā)展離不開政府部門支持。此外,馬良是傳播新武術的主要人物,馬良本人是第47 旅旅長,還曾擔任濟南駐軍司令,作為政府官員能夠宣傳和推廣武術,對于武術的傳播發(fā)揮了很大的實際作用。
近代中國遭受帝國主義強艦利器的同時,國內局勢也混亂不堪,軍閥混戰(zhàn),社會動蕩。在國家危難之際,有志之士傳播西方思想文化,學習他們富強的辦法。蔡元培認為,由國外傳入中國的軍國主義,教育上并不是一種理想的方式,然而在中國當時的狀況,卻是必須采用的。當時的中國內憂外患,民族體質的弱化,民族精神的軟弱,國家提倡必須用武力來拯救民族于危難之間。武術作為國家的本土體育,自然而然地在歷史的舞臺上繼續(xù)闡揚光大。
無論是自然界或者人類社會,還是人的思維,都是在不斷地前進、進步的,武術作為一個現(xiàn)實存在的事物,同樣如此。在1911年革命時期,人民的精神蓬勃發(fā)展,學校教育氣氛也煥然一新。無論是文化課程,還是體育課程,從內容到形式都有了很大的變化。武術具有十分明顯的特點,不需要特殊的場地設備,因此在民國初年,已經(jīng)逐漸成為我國高等院校中廣泛被師生接受并參與的流行運動,而且武術迅速地發(fā)展成為當時高等院校運動會體育課程的重點內容之一。學校既是一個培養(yǎng)全民社會精英的良好地方,又是一個傳播知識的神圣場所。因此,無論武術的社會發(fā)展趨勢如何,武術進入學校也是不可避免的。
在我國現(xiàn)代化素質教育發(fā)展的大背景下,學校的武術教學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出現(xiàn)了表里不一的現(xiàn)象,在“表面繁榮”的掩護下,處在“名存實亡”的尷尬境地。學校武術教育已成為國家在體育課程中較重要的教學內容之一。
當前,學校武術的教學內容普遍限于極少數(shù)機械化的套路,很容易流于簡單化的形式,而難以觸及武術作為傳統(tǒng)體育所承載的精神價值[6]??菰锏奶茁穭幼饕约俺R?guī)的教學方法非常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動力。近年來,盡管武術課程經(jīng)過不斷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發(fā)生了改變,但中國教育的普遍現(xiàn)狀仍未得到徹底改變。由于武術的獨特的魅力,許多學生喜歡武術,但是卻飽受武術課的困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處于主導地位,增強學生與教師的互動環(huán)節(jié)、學生與學生的討論交流過程,提高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是當前學校武術教學過程中應該迫切關注的一點,不能流于形式,而忽視了內在[7]。時至今日,學生習練武術是為了將武術這項傳統(tǒng)體育身上所承載的文化與精神更好地繼承與發(fā)揚,“救國論”或已不再適應現(xiàn)代學校教育的發(fā)展訴求,但“體用兼?zhèn)洹钡陌l(fā)展模式仍值得人們借鑒[8]。
近代時期,我國面臨著巨大的存亡危機,祖國山河的支離破碎,國民的流離失所,不同階級、不同人群提出了不同的救國方式,其中一些愛國者意識到,只有改變民族的思想和體質,才有可能挽救國家。隨著各級各類學校的普及,對于改變國民的思想和體質均有重大作用,武術進入學校,無論是對武術的發(fā)展,還是對于增強國民的身體素質,都是一條必行之路。盡管,當時學校武術的組織形式和內容以及教學方法還遠遠不夠完善,但它為當今學校武術的發(fā)展提供了足夠的經(jīng)驗,并為當今學校武術理論的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