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 飛, 陳必應(yīng)
(貴州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貴州 貴陽 550025)
石榴的原產(chǎn)地并非中原,而是由漢代張騫出使西域返回時帶入的。唐代元稹有《感石榴二十韻》一詩:“何年安石國,萬里貢榴花。迢遞河源邊,因依漢使搓。”[1]52宋代歐陽修也作詩云:“猶勝張騫為漢使,辛勤西域徙榴花。”[1]98上述兩詩所指正是漢使自安石國帶石榴入國之事。據(jù)劉歆《西京雜記》記載:“初修上林苑,群臣遠(yuǎn)方各獻(xiàn)名果樹……安石榴十株?!盵2]34陸機(jī)《與弟云書》云:“張騫使外國十八年,得涂林安石榴也。”[3]1128清陳溴子《花鏡》言:“其種自安石國,張騫帶歸?!盵4]51上述所稱“安石榴”即今天的石榴,因其自安石國傳入,故古時稱“安石榴”。關(guān)于“石榴”這一叫法,最早見于曹植《棄婦詩》“石榴植前庭,綠葉搖縹青”[1]13一句,描寫石榴樹之顏色。石榴既傳入,先于驪山一帶定居繁衍,而后則遍布各地。
石榴傳入后,自宮廷至民間皆頗喜愛,贏得天漿、若榴、沃丹、丹若、金龐、金罌、涂林等美名,而農(nóng)歷五月也因石榴花開得最艷而被歷代文人雅稱“榴月”。同時,或因其為中外結(jié)合之產(chǎn)物,漢代以降,歷代名家文士吟詠石榴詩詞甚多,石榴賦、石榴詩、石榴詞、石榴曲連綿不絕,而在古往今來的不斷吟詠頌譽(yù)間,所形成的石榴文化逐漸積累沉淀,意蘊豐富。
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篇提出:“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是以詩人感物,聯(lián)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qū)。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zhuǎn);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5]693四時變化必然影響萬物,而物色之變對文學(xué)創(chuàng)作感召頗深:“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迂,辭以情發(fā)?!盵5]693文學(xué)創(chuàng)作往往取材于對自然景物的體察描寫,而石榴作為“天下之奇樹,九州之名果”[1]1,自然進(jìn)入歷代文人視野,他們寫景圖貌、體物抒情,留下了為數(shù)眾多的歌詠石榴之作。
賦中言及石榴,最早或見于東漢張衡《南都賦》:“陪京之南,居漢之陽。割周楚之豐壤,跨荊豫而為疆。若其園圃,則有蓼蕺……乃有櫻梅山柿,侯桃梨栗,梬棗若榴,穰橙鄧橘?!盵3]838所謂“若榴”,即石榴別稱。據(jù)楊衒之《洛陽伽藍(lán)記》載:“白馬寺,漢明帝所立也……浮圖前荼林、葡萄異于余處,枝葉繁衍,子實甚大,荼林實重七斤,蒲陶實偉于棗,味并殊美,冠于中京。帝至熟時,常詣取之,或復(fù)賜宮人,宮人得之轉(zhuǎn)餉親戚,以為奇味,得者不敢輒食,乃歷數(shù)家。京師語云:白馬甜榴,一實值牛?!盵6]172可見漢代自石榴傳入后,已逐漸傳播開來,但仍未普及全國,因而達(dá)到“白馬甜榴,一實值?!钡恼滟F程度。
自漢至?xí)x,因石榴逐步由皇家宮苑向士人民眾普及,故而出現(xiàn)了大量歌詠石榴的賦作,而這些賦多以“安石榴”相稱。石榴賦創(chuàng)作以晉代尤盛。漢魏時期,石榴多于賦中有所提及,而多不為賦的主體。到晉代,專篇歌詠石榴的賦作迭出,呈一時之盛。如潘岳的《河陽庭前安石榴賦》,潘尼的《安石榴賦》,夏侯湛、庾鯈的《石榴賦》,張載、張協(xié)、范堅、應(yīng)貞、傅玄等人的《安石榴賦》。而晉代以降,雖有呂令問的《府庭雙石榴賦》、梅堯臣的《矮石榴樹子賦》、顏測的《山石榴賦》等,但總體而言,未及晉代之盛。
石榴賦作以鋪排的語言描摹石榴之美。如潘尼的《石榴賦》云:“冒紅牙于丹須,披綠葉于修條,接翠萼于綠葉,綴朱華于弱干,豈金翠之足玩,實茲葩之可玩?!盵1]1紅、綠、翠、朱、金一系列色彩詞的運用,寫出石榴周身色彩之豐富。又如潘岳的《河陽庭前安石榴賦》:“似玻璃之棲鄧林,若珊瑚之映綠水?!盵1]2張載的《安石榴賦》:“似西極之若木,譬東谷之扶桑?!盵1]3以玻璃、珊瑚、若木、扶桑狀石榴之姿。而對于石榴果實的贊美,因其“千房同蒂,十字如一”“千房同膜,千子如一”[1]2的獨特結(jié)構(gòu),又加之果實鮮美,“剖之則珠散,含之則冰釋”[1]4“柔膚冰潔,凝光玉瑩,漼如冰碎,泫若珠迸”[1]5,而廣受贊譽(yù)。由是,石榴于賦中贏得“冠百品以仰奇,邁眾果而特貴”[1]3“天下之奇樹,九州之名果”[1]1的盛譽(yù)。
據(jù)《中國石榴栽培史》轉(zhuǎn)引《陜西果樹志》言:“兩晉南北朝時期,從石榴受到大量人士謳歌中可以看出石榴已經(jīng)有廣泛種植,而成為當(dāng)時人們園籬中的佳果。如果說西漢時期的石榴還以皇家宮苑種植為主,用來餉饋外賓、賞賜權(quán)臣和觀賞,那么此時則開始融入普通士人階層乃至民眾的生活?!盵7]到盛唐時期,石榴栽培進(jìn)入全盛時期,一度曾出現(xiàn)石榴“非十金不可得”和“榴花遍近郊”的盛況。在《全唐詩》中,我們可以看到多達(dá)近百首描寫石榴或與其相關(guān)的詩歌。從漢代到清代,都有石榴詩的創(chuàng)作。
早在漢代,石榴便作為文學(xué)形象進(jìn)入詩歌創(chuàng)作中?!稘h樂府詩·黃生曲三首其一》中就有“松柏葉青茜,石榴花葳蕤”[1]11之句。另《丹陽孟珠歌》中有“揚州石榴花,摘插雙襟中”[1]11;《黃門倡歌》有:“點黛方初月,縫裙學(xué)石榴”[1]12??梢?,這一時期石榴已經(jīng)傳播到揚州地區(qū),且石榴花已深受人們喜愛。漢代以降,由于石榴已融入普通士人階層乃至民眾的生活,不再為宮廷所獨有,石榴歌詠之詩愈發(fā)彰顯。如南陳江總的“岸綠開河柳,池紅照海榴”[1]2、隋魏澹的“新枝含淺綠,晚萼散輕紅”[1]22等,可見文人對石榴的青睞。
唐宋時期石榴詩尤盛。元稹、白居易、李商隱、梅堯臣、歐陽修、黃庭堅、陸游諸人詩中均有石榴意象。元稹的《感石榴二十韻》《山石榴花》、白居易的《山石榴花十二韻》《喜山石榴花開》、李商隱的《石榴》《石榴花》、梅堯臣的《石榴》《石榴花》、歐陽修的《榴花》《西園石榴盛開》、黃庭堅的《題安石榴雙葉》《記夢》、陸游的《山店賣石榴花取以薦酒》《初見石榴花》等都有吟詠,佳句迭出。如“榴枝婀娜榴實繁,榴膜輕明榴子鮮”[1]37“行過關(guān)門三四里,榴花不見見君詩”[1]27“榴花最恨來時晚,惆悵春期獨后期”[1]97等,詩人不僅描寫石榴的外觀,而且將主觀情感注入其中。元明清時期,石榴詩創(chuàng)作雖從未消歇,然終不及唐宋盛況。
“宋元時期,石榴的栽培、采收、儲藏和加工技術(shù)日趨精細(xì),并得到全面推廣。栽培范圍進(jìn)一步擴(kuò)大,蘇頌稱‘安石榴……今處處有之’;品種大量增加,僅《洛陽花木記》一書就記載了9個不同的品種”[7]。因石榴的“處處有之”,所以宋代詞作不乏石榴的倩影。
宋代詞家喜歡以石榴入詞,佳篇佳句層出不窮。歐陽修喜以石榴入詞,《漁家傲·端午》中“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1]173,以榴花綠楊帶雨之姿,言端午時節(jié)環(huán)境之愜意,以至于因好夢驚醒徒生懊惱:“葉里黃鸝時一弄,猶瞢松,等閑驚破紗窗夢?!逼洹稘O家傲·海榴》“六月炎蒸何太盛,海榴灼灼紅相映”[1]174,詞末寫夢醒之語,與《漁家傲·端午》有異曲同工之妙。蘇軾的《賀新郎》“石榴半吐紅巾蹙”[1]171,《阮郎歸·初夏》“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燃”[1]172,《南歌子》“無人不道看花回。惟見石榴新蕊,一枝開”[1]172。吳文英《踏莎行》“榴心空疊舞裙紅,艾枝應(yīng)壓愁鬟亂”[1]175,張先《浣溪沙》“輕屟來時不破塵,石榴花映石榴裙”[1]186,皆以石榴之景襯構(gòu)詞境,而所寫石榴嬌艷盎然。此外黃庭堅、晏殊、葉夢得、秦觀、賀鑄、周邦彥等的詞中亦多石榴意象。
除卻宋代,其他時期石榴詞創(chuàng)作也很多。如唐陸龜蒙《虞美人》“紅裙妒殺石榴花,為言客愁無不在天涯”[1]169,唐毛文錫《月宮春》“紅芳金蕊繡重臺,低傾瑪瑙杯”[1]170,元劉弦《蝶戀花》“人自憐花春未去。萱草石榴,也解留春住”[1]221,明文征明《青玉案》“庭下石榴花亂吐,滿地綠陰亭午”[1]224,清陳維崧《賀新郎》“攜酒石榴花下醉,還選腹腴親煮”[1]229,由此可見石榴入詞的悠久傳統(tǒng)。
作為文學(xué)形式之一的曲,亦喜以石榴意象穿插其間。21世紀(jì)初發(fā)現(xiàn)的五代之前的抄本曲子詞《云遙集雜曲集子》中有《傾杯樂·五陵堪娉》一曲:“臉如花自然多嬌媚。翠柳畫峨眉,橫波如同秋水。裙上石榴,血染羅衫子?!盵1]233表明早在五代之際已以石榴入曲。及至宋代,汪元量的《失調(diào)名·宮人鼓瑟奏霓裳曲》有:“綠荷初展。海榴花半吐,秀簾高卷?!盵1]234可明確石榴已經(jīng)出現(xiàn)于曲間。元曲石榴意象迭出不窮。關(guān)漢卿的《雙調(diào)·大德歌·夏》“困坐南窗下,數(shù)對清風(fēng)想念她。峨眉淡了誰教畫?瘦巖巖羞戴石榴花”[1]234,以羞戴石榴花之態(tài)言閨怨之情??梢娫H女子對石榴花之喜愛,以之插戴發(fā)間。李致遠(yuǎn)的《雙調(diào)·水仙子》“萱草發(fā)無情秀,榴花開有恨。斷送得愁濃”[1]235,元好問的《雙調(diào)·驟雨打新荷》“海榴初綻,朵朵簇紅羅”[1]235,以花草樹木如萱草、高柳、榴花為寫景之物,而襯所言之情。元曲喜用石榴寫景言情,且多有佳句。如白樸的《雙調(diào)·喬木查》“恰春光也,梅子黃時節(jié),映石榴華紅似血”[1]236,張可久的《湖上晚歸》“桃花馬上石榴裙,竹葉樽前玉樹春,荔枝香里江梅韻”[1]236,不勝枚舉。因石榴的加入,使元曲之情思更加氤氳繾綣,韻味雋永。
明清時期,也見石榴入曲之傳統(tǒng)。明青蕖在《玉娥郎》中以石榴言富貴人家:“對對佳人把彩扇兒拿,三伏似火發(fā),熏風(fēng)透體紗,賞名園,開敗了海榴花?!盵1]243明蘭陵笑笑生在《山坡羊》寫道:“叫了你聲嬌滴滴石榴花兒,你試被九花丫頭傳與十姊妹,什么張致?可不交人家笑話叉了?!盵1]246因在明代插花的“主客”理論中,榴花被列為花主之一,而以孩兒菊、梔子、石竹、蜀葵、紫薇等為輔,故有“九花丫頭傳為十姊妹”之謂。清代,孔尚任在南曲名篇《桃花扇》中有“榴裙裂破舞風(fēng)腰,鸞靴剪碎凌波靴”[1]247之句。
人處天地自然之間,風(fēng)花雪月、花鳥纏綿無不激蕩心靈。歷來文人作品對石榴借物喻人、狀物言情,使詩詞章句之間彌漫著朦朧的花果幽香。元馬祖常的《詠石榴花》云:“只待綠蔭芳樹何,蕊珠如火一時開。”[1]135金王庭筠的《河陰道中二首》言:“一色生紅三十里,際山多少石榴花。”[1]134寫出榴葉的深綠、榴花的嬌艷似火及繁多。出于對“安石開花比御衣”[1]113“膏凝玉潤,光猶瑩削……紅膚貼素,揉以紫的。紅須內(nèi)艷,赪牙外標(biāo)”[1]6的喜愛,在古詩詞中石榴往往起著以物喻人的作用,其中又以女性之美為主要表現(xiàn)對象。晉張協(xié)的《安石榴賦》云:“蔭佳人之玄髻,發(fā)窈窕之素姿,游女一顧傾城,無鹽化為南威。”[1]5石榴、佳人相互輝映。宋曹勛的《題禁中黃石榴二首》說“上林別有嬌黃貴,如剪冰綃襯玉肌”[1]113,榴花已然嬌美,而言上林宮禁之中別有嬌黃貴,實則言宮中女子的空耗青春與不得自由。
以石榴直表女子之美,隨之生發(fā)出“石榴裙”的文學(xué)意象。“石榴裙”一詞出現(xiàn)于南朝梁元帝蕭繹的《烏棲曲》:“交龍成錦斗鳳紋,芙蓉為帶石榴裙?!盵1]16“石榴裙”在唐代尤為興盛,在詩歌中多有描寫,而最為著名者莫過于武則天的《如意娘》:“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1]23將自己對唐高宗的思念化為“石榴裙”上的斑斑淚痕,此句也成為描寫思念之名句。杜審言、萬楚、于蘭等詩人也有“石榴裙”的相關(guān)描寫。大唐女子把“石榴裙”染為榴花之色,石榴花火紅的色彩既映示著大唐昌盛的國運,也表現(xiàn)出唐代女子的活潑熱情。而在唐代之后的詩歌中,“石榴”這一意象則更多帶有一種幽怨、凄美的感情色彩。如宋歐陽修《榴花》“榴花最恨來時晚,惆悵春期獨后期”[1]97,感傷春愁;明趙弼《石榴花塔》“至今塔畔榴花放,朵朵渾如血淚紅”[1]143,寄托著對屈死孝婦的深切同情;清林瑛佩《浣溪沙》“朱闌殘照映榴花,他鄉(xiāng)客思總無涯”[1]230,表達(dá)了思鄉(xiāng)之情。
以石榴寄寓情感之作迭出,或抒歡愉或表悲情,總能在其身上得到慰藉。白居易《盧侍御小妓乞詩座上留贈》“郁金香漢裹歌巾,山石榴花染舞裙”[1]28,詩中的“山石榴花”帶有嬌美之態(tài),小妓“好似文君”“勝于神女”,即使宋玉、荊王也慕羨,此處情感是喜悅、欣賞的。而其《山石榴寄元九》“商山秦嶺愁殺君,山石榴花紅夾路。題詩報我何所云?苦云色似石榴裙”[1]29,此詩感情在“思我”“憶君”,故而事物也帶上了傷感色彩,“商山秦嶺”是“愁”的、美麗的“石榴裙”此時也色似“苦云”。
因為石榴的花期較晚,所以石榴意象也往往用以表達(dá)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郁塞之情。宋晁沖之《戲成》“榴花不得春風(fēng)力,顏色何如桃杏深”[1]109,唐黃滔《奉和文堯?qū)νデ扒~石榴》“移根若在芙蓉苑,豈向當(dāng)年有醒時”[1]51,此類詩皆借為石榴鳴不平以表達(dá)詩人內(nèi)心的不平之情。唐人許渾《游靈伽寺》詩云:“碧煙秋寺泛湖來,水打城根古堞摧。盡日傷心人不見,石榴花滿舊琴臺。”[1]72物是人非、今非昔比之感借火紅的石榴花映襯,更顯對“舊琴臺”往事故人的思念。司空曙《贈李端》詩云:“楚田湖草遠(yuǎn),江寺海榴多。載酒尋山宿,思人帶雪過。東西幾回別,此會各蹉跎。”[1]69此去各東西,往昔自蹉跎,雖有海榴見證,而往后也只有睹物思人了。
石榴在歷代的歌詠傳承中,有著大吉大美的文化寓意。晉潘岳《河陽庭前安石榴賦》云:“曾華曄以先越,含榮蘤其方敷;丹暉綴于朱房,緗菂點乎紅須?;突蜔槦槪跔q入蘂龠委累;似玻璃之棲鄧林,若珊瑚之映綠水。”[1]2潘尼《安石榴賦》云:“披綠葉兮修條,綴朱華兮弱干,豈金翠之足珍,實茲葩之可玩?!盵1]1宋祁《淡紅石榴》詩云:“移植自西南,色淺無媚質(zhì)。不競灼灼花,而效離離實?!盵1]103他們對石榴質(zhì)實不媚,不競花事的品質(zhì)多加贊賞。石榴色彩艷麗,形態(tài)富貴雍容,因而寓意大吉大美。
“五月榴花照眼明”,榴花是美麗的表征。古代有以花名月份的傳統(tǒng),柳月、杏月、桃月等,而農(nóng)歷五月因其為榴花盛放的季節(jié),被稱為“榴月”。每逢榴花綻放季節(jié),亦是詩家詩興大發(fā)之時。唐元稹詩《感石榴二十韻》云:“何年安石國,千里貢榴花?!L(fēng)翻一樹火,點轉(zhuǎn)物云車?!盵1]52把爛漫綻放的石榴花比作火,而隨風(fēng)吹過花朵搖曳猶如火花躍動,可見榴月花勢之盛。
古人有折柳送別的傳統(tǒng),因“榴”與“柳”同音,故而也有“送榴傳誼”之說。如梁王筠《摘安石榴贈劉孝威詩》詩云“相望阻盈盈,相思滿胸臆。高枝為君采,請寄西飛翼”[1]18,將滿心的相思與祝福寄寓石榴,望友人得知。相傳宋人以裂開石榴籽數(shù)占卜科舉上榜人數(shù),“榴實登科”一詞即從此流傳而來。南梁陶弘景言:“石榴花赤可愛,故人多植之。”[8]1287古人多喜于庭院栽植石榴,以寄寓繁榮昌盛、和睦團(tuán)結(jié)、吉慶團(tuán)圓。宋陳師道《后山談叢》載:“廣濟(jì)衙門之上有石榴木,相傳久矣。元豐末枯死,既而軍廢為縣,元祐初復(fù)生,而軍復(fù)?!盵9]21把石榴之枯榮看作一地興廢之預(yù)兆,石榴似乎也帶上了一層奇幻色彩。
石榴不僅因其鮮美多汁而深受人們喜愛,更因其胚珠多數(shù)、種子眾多,使之有著多子多福的象征。明王谷祥《題石榴》詩云:“榴房拆錦囊,珊瑚何齒齒。試展畫圖看,憑將頌多子?!盵1]149此處化用《北史·魏收傳》魏收解石榴之典故:“安德王延宗納趙郡李祖收女為妃,后帝幸李宅宴,而妃母宋氏薦二石榴于帝前。問諸人莫知其意,帝投之。收曰:‘石榴房中多子,王新婚,妃母欲子孫眾多?!盵10]2033石榴腹內(nèi)多子的結(jié)構(gòu)使之在婚事間多受青睞,俗稱“榴開百子”。新婚時,新房中的陳設(shè),如窗花、帳幔、枕頭等,圖案上往往是連著枝葉、露出累累碩果的石榴,以此象征多子多孫;或者圖案上一群嬰孩嬉戲于石榴樹旁,謂之“榴開百子”。此外,石榴的“多子”寓意也和官爵相聯(lián)系,畫著石榴和黃鶯圖案的“金衣百子圖”,寓意著人們對未來的祝愿與期待——高官位顯,百子圍膝。
多子多福的生殖崇拜映射在石榴上,使得石榴有著母親、愛情、后代的角色寓意,在古詩詞中,這種寓意也多有反映。如宋張幼謙《一剪梅》詞云:“同年同日又同窗,不似鸞鳳,誰是鸞鳳。石榴石下事匆忙,驚散鴛鴦,拆散鴛鴦?!盵1]191宋韓元吉《謁金門·重午》詞云:“往事瀟湘南浦,魂斷畫橋蕭鼓。雙葉石榴紅半吐。倩君聊寄與?!盵1]196石榴在愛情、婚姻上寄寓著的不僅是一種美好意愿,更是一種文化積淀。唐段公路《北戶錄》載:
鄭公虔云:石榴花堪作煙支。代國長公主睿宗女也,少嘗作煙支,棄子于階,后乃叢生成樹,花實敷芬。既而嘆曰:“人生能幾?我昔初笄,嘗為煙支,棄其子。今成樹陰映鎖闥,人豈不老乎!”[11]29
石榴生命力極強(qiáng),昔日作胭脂而拋的“棄子”,竟能叢生成樹,花實敷芬。代國長公主面對此情此景,不由發(fā)出歲月易逝、韶華不再的感慨?!稘h樂府·黃生曲三首》其一云:“松柏葉青茜,石榴花葳蕤。迮置前后事,歡今定憐誰。”[1]11此詩表達(dá)了美好逝去而無可奈何之情。
石榴不僅具有實用價值、觀賞價值,其作為一種文學(xué)意象被人們帶入賦、詩、詞、曲等文體中,人們以石榴喻佳人,在大量的石榴描寫中抒發(fā)內(nèi)心情感。同時,石榴還被人們賦予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一為大吉大美之意,二為由其獨特的生物特征引發(fā)的“千子千房”的生殖寓意。在歷代文人墨客的贊美下,石榴由實用性的植物發(fā)展為一種文學(xué)意象,并由此形成深厚的文化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