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東省中醫(yī)院心內(nèi)科主任醫(yī)師 胡世云
武俠小說中經(jīng)常有這樣一類場景:一位武林高手遭暗算,身中劇毒而昏迷。正當眾人束手無策之時,一位隱世神醫(yī)便會提出“以毒攻毒”的方法來解毒。那究竟中醫(yī)是否存在以毒攻毒的療法?又有哪些情況能夠使用這種療法呢?
“以毒攻毒”來源于明·陶宗儀《輟耕錄》的卷二十九,曰:“骨咄犀,蛇角也,其性至毒,而能解毒,蓋以毒攻毒也。”其釋義為用有毒的藥物來治療因毒而起的疾病,后指利用某一種有壞處的事物來抵制另一種有壞處的事物。
在中醫(yī)理論中,“毒”有兩層含義。一是指藥物的偏性。根據(jù)藥性的峻猛程度,藥物的偏性有大毒、常毒、小毒、無毒之分。中醫(yī)理論認為,中藥之所以能夠治病,是利用中藥具有的偏性來祛邪扶正,糾正機體氣血陰陽之偏頗,以使之恢復平衡,從而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毒”的另一層含義,便是我們?nèi)缃袼斫獾膶θ梭w產(chǎn)生不良反應及損害的程度?!吨腥A人民共和國藥典》采用大毒、有毒、小毒三級毒性分類法對中藥毒性進行分級。該分類法也是目前通用的分類方法。
武俠小說中的“以毒攻毒”,指的是上述第二層含義,即利用中藥的毒性對患者進行治療。中藥的有毒成分往往是有效成分,如川烏、草烏、雪上一枝蒿等烏頭類藥物所含的烏頭類生物堿,馬錢子中的番木鱉堿,巴豆中的巴豆油等。如將其去掉,則藥效喪失;若使用生藥,又會引起中毒。因此,臨床必須通過炮制等降低藥物中有毒物質(zhì)的含量以減少毒性,同時保持一定的藥效。
實際上,在中醫(yī)發(fā)展史中,以毒攻毒的療法屢見不鮮。柳宗元在《捕蛇者說》一文中描述了永州毒蛇治療多種疾病,“臘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踠、瘺、癘,去死肌,殺三蟲”。《淮南子·修務訓》記載了古人用烏頭、附子等毒性藥物救活瀕死者的實例。
“毒藥”砒霜入藥在我國更是擁有悠久歷史,其主要成分在現(xiàn)代俗稱砷劑,化學名為三氧化二砷。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所記述的太乙神精丹用以治療瘧疾。太乙精神丹是用雄黃、雌黃、曾青(硫酸銅)、慈石等,經(jīng)升化而得的“光明皎潔如雪”的砒霜。北宋的《開寶本草》和《本草衍義》,也記載了用砒霜治病的方子。明朝的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提到應用砒石治療各種化膿性疾病和結核性疾病。40多年前,三氧化二砷成為我國自主發(fā)明、世界首創(chuàng)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的特效藥物,現(xiàn)在依然是治療APL 的最常見一線藥物之一。
需要提醒的是,盡管“以毒攻毒”有一定的科學依據(jù),但在沒有科學指導的情況下亂用有毒藥物,可能會造成嚴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一定不要盲目嘗試民間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