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個人破產制度中的個人信息保護檢視

2022-11-27 07:33陳蘊哲
太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年5期
關鍵詞:破產法債務人個人信息

陳蘊哲

(武漢大學 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我國各主體在市場中的活動愈發(fā)活躍,主體進入市場和退出市場成為常態(tài),破產也是市場經濟規(guī)律下必然存在的一種狀態(tài),各市場主體在這一狀態(tài)中應當享有平等的法治紅利。[1]自《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yè)破產法》(下稱《企業(yè)破產法》)制定以來,隨著該法適用的普遍與成熟,主張建立個人破產制度的討論也愈發(fā)熱烈,數(shù)屆全國人大與政協(xié)會議上均有代表提出對個人破產法的立法建議。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健全破產制度”。[2]2020年8月,深圳出臺《深圳經濟特區(qū)個人破產條例》(下稱《深圳條例》),并于2021年3月1日開始實行。該條例系新中國首部關于個人破產制度的法律文件,開啟了我國個人破產制度的立法歷程。《深圳條例》共規(guī)定十三個章節(jié),從法律結構上參照了《企業(yè)破產法》的規(guī)定,囊括個人破產制度中大部分程序與實體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條例》中并沒有規(guī)定個人破產者的個人信息保護問題。除了《民法典》中覆蓋全體自然人的個人信息保護制度,與個人破產中個人信息處理及保護相關的文件《深圳條例》外,僅有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深圳市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和深圳市破產事務管理署聯(lián)合發(fā)布的《關于建立破產信息共享與狀態(tài)公示機制的實施意見》(下稱《實施意見》)。而該文件效力較弱,規(guī)定內容較寬泛,僅強調了對破產信用信息的處理以及失信行為的處理,不足以滿足個人破產制度中個人信息權益保護需求。更加值得關注的是,因個人破產制度實施的推進而造成個人破產人“社死”現(xiàn)象已初現(xiàn)苗頭:一些個人破產人因申請個人破產,其社會信用相對不穩(wěn)定并易受到其他社會主體的質疑,在生產特別是正常生活當中受到了區(qū)別對待甚至是不公正對待,或者因經濟或心理上的困窘無法正常生活。[3]這一現(xiàn)象的產生一方面是我國社會對個人破產制度接受程度不高,另一方面則是由于相關規(guī)范的不完善。在我國《民法典》對個人信息保護作出制度性規(guī)定的背景下,為貫徹實施《民法典》并完善優(yōu)化個人破產制度的適用,個人破產立法中應針對個人破產人“社死”現(xiàn)象,從個人信息保護的角度作出相關規(guī)定。

二、個人破產中個人信息保護的必要性

我國《企業(yè)破產法》中并未明確規(guī)定企業(yè)破產過程中的相關主體個人信息保護,也沒有強調破產過程中的個人信用的變化問題,一方面是因《企業(yè)破產法》立法時間較早,彼時個人信息保護意識不強,社會氛圍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企業(yè)破產法》相關制度的目的最終聚焦在企業(yè)這一主體能夠順利退出市場,對相關自然人主體的權利義務規(guī)定難免也會以企業(yè)退出市場的需求為中心規(guī)定,在此情況下對相關自然人的個人信息保護規(guī)定有所缺漏。而事實上,當相關的企業(yè)作為一種經營過程或一種交易標的存在時,企業(yè)及與其相關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將難以區(qū)分,尤其是在企業(yè)清算或者重整的場景下,相關自然人的信息也將裹挾于其中,企業(yè)將因破產清算程序退出市場或因重整或和解程序留在市場當中,但相關自然人無論如何都會繼續(xù)留在市場中進行活動,因此有必要對其個人信息進行保護。[4]

個人破產制度同企業(yè)破產制度有所不同,規(guī)定并強化對相關自然人的個人信息保護不可或缺,并應從制度本身的適用主體和影響的特殊性以及現(xiàn)行規(guī)定的不足進行分析。

(一)個人破產的主體和影響的特殊性

《深圳條例》第1條規(guī)定該條例的目的在于“為規(guī)范個人破產程序,合理調整債務人、債權人和其他利害相關人的權利義務關系,促進誠信債務人經濟再生,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由該條款可以看出,《深圳條例》的目的在于在促進市場經濟發(fā)展與優(yōu)化營商環(huán)境的要求下,建立合理的債權債務制度,保障誠信債務人的合理需求。[5]并且,該條強調了“促進誠信債務人經濟再生”的目的,表明該目的的重要性至少是與“合理調整債務人、債權人和其他利害相關人權利義務關系”并列的程度。這與世界銀行破產處理小組提出的觀點一致。[6]21此項規(guī)定與我國《企業(yè)破產法》第1條的規(guī)定有所不同,《企業(yè)破產法》所明確的立法目的更傾向于“公平清理債權債務”。

個人破產制度的目的并不在于強制或懲罰,其最根本的功能在于提供一個完備的集體清償與按比例分配體系以服務于更廣泛的社會利益。[7-8]在否認其懲罰性的前提下,為誠信債務人經濟再生提供制度保障的目的更為凸顯,預示著債務人將以何種面貌重新投入生產生活當中,因此保障債務人的生存權和發(fā)展權尤為重要。從國際法層面來看,作為《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的締約國,我國有義務保障每個人公平享有相當生活水準的權利和自主促進自身發(fā)展的權利,前者即包含享有“有尊嚴的生存”的權利。從破產法的發(fā)展趨勢來看,這也是現(xiàn)代破產法的價值目標和發(fā)展趨勢,立法者逐漸開始關注對債務人的深層次保護和救濟。[9]

個人破產立法中會強調可適用個人破產制度的債務人的“誠信”或“誠實”,有時還會隱含“不幸”的含義。所謂“誠實”或“誠信”,主要是針對債務人欺詐的情形,要求債務人主觀及客觀上不能有諸如欺詐等損害債權人合法權益的行為,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個人倫理道德的要求之一,對債務人提出此要求也是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xiàn)。另外,還應當將道德風險的程度和對債務人負債情況的影響納入考量債務人是否誠實的范圍當中。[10]而“不幸”應當是在確定債務人誠信的前提下進行評估,并且可以進一步放寬至“不慎”。因為根據(jù)當代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的研究,人們容易對未來可能面臨的困難產生輕視心理,從而高估某種投資或經營的成功可能性,但在主觀上并無惡意,只是一種“樂觀的偏見”(optimistic bias)。[11]67對這一類債務人,其主觀上并無惡意,客觀上的失敗也有據(jù)可循,其“重生”具備合理性。目前我國對于債務人是否“誠實”和“不幸”的評價權力由法院行使,法院應當根據(jù)上述的基本原理,就具體情況進行分析,明確導致破產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排除惡意的債務人,只有滿足“誠實”和“不幸”的債務人才能得以適用個人破產。對債務人“誠實”和“不幸”的判定是個人破產制度得以合理適用的前提。

在明確合理性的前提下,我國應當建立一種對誠信的自然人債務人的經營失敗更為寬容的制度環(huán)境,扭轉當前對于“欠債難還”這一行為和現(xiàn)象的刻板印象。我國社會甚至于統(tǒng)治者自古以來對商人這一群體就有著強烈的不信任,往往認為“無奸不商”,而欠債在早期又多發(fā)生于商人群體中,并且往往存在于熟人之間,帶有強烈的人情意味,對誠信等道德要求較為嚴格和感性,在此情況下的“欠債不還”難以獲得社會公眾的同情與寬免,無論是什么原因債務人都應當完全清償債務。[12]另外,早期社會對于欠債不還的處理非常嚴苛,東西方社會都存在處以人身罰和聲譽罰的情況。[13]中國古代債法在調整債權債務關系,特別是涉及“欠債不還”或“無法還”的情形時,歷來遵循刑事處理的理念,傳統(tǒng)破產有罪主義長期占據(jù)主導地位。[14]官方態(tài)度影響到了民間態(tài)度,社會公眾更加認為“欠債不還”無法寬恕。而現(xiàn)在,因經濟發(fā)展帶來的交易類型逐漸豐富的現(xiàn)實,社會對于無法償還債務的態(tài)度逐漸寬容,比起早時對債務人的嚴苛態(tài)度,當下立法更加注重債務人、債權人以及社會利益的平衡,注重促進社會和諧。[15]相應的對破產的“污名化”也應當有所減緩,至少應當減緩對于誠實且不幸的自然人債務人的信用的貶損。如何減緩誠信債務人因財務失敗導致的心理壓力以及可能產生的信用貶損成為制度建設的一個方面。[16]誠信債務人的心理壓力和不當?shù)男庞觅H損來源多樣,其中因破產程序推進而導致的個人信息的不當泄露或粗疏管理致使的社會異樣眼光是不可忽視的一個來源點。

“人的因素”是個人破產制度設計的核心。[17]個人破產與企業(yè)破產一個關鍵的區(qū)別在于,企業(yè)破產的結果是企業(yè)將因破產而退出市場,其主體資格也將因破產程序的終結而消滅;但自然人債務人并不會因為破產程序結束致使其主體資格消滅,立法更應當避免因破產導致自然人債務人做出過激行為。[18]在破產結束后,自然人債務人依然需要在社會上生存,因此需要制定專門且完備的規(guī)范來保障其生存與發(fā)展的需要。

(二)現(xiàn)行規(guī)定的缺漏

《民法典》第111條對自然人個人信息可能遭受的風險以及保護需求作出回應,明確提出自然人個人信息安全可能遭受的風險,并規(guī)定其受到法律的保護;第990條將隱私權納入了人格權的范疇當中;“人格權編”第六章以整個章節(jié)的體量來規(guī)定對自然人個人信息及其隱私的保護。與過去的相關立法相比,《民法典》使用“個人信息保護”的表述,一定程度上明確了個人信息的法益屬性,將個人信息視為一種受到法律保護的利益,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定位更為明確、體系更為全面。[19]在個人信息權益與隱私權的保護方面,《民法典》通過設置不同的規(guī)則來區(qū)分隱私權和個人信息受保護權利的性質與內容。除此之外,我國《民法典》將“信用權”規(guī)定在人格權編中,第1029條規(guī)定了民事主體對自身信用評價的查詢權與異議權。該條實際上確定了民事主體對于信用評價的控制力,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信用權的內容。信用權的確立、保護對信用經濟的發(fā)展有重要意義。[20]在現(xiàn)如今的社會經濟環(huán)境下,信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影響到市場主體的經營能力以及交易機會,應當對其進行全面保護。而破產,正是會對市場主體信用產生正負面影響的行為。

在破產領域,個人破產制度在《深圳條例》出臺前幾乎沒有制度上的規(guī)定,這也是我國《企業(yè)破產法》被戲稱為“半部破產法”的原因,《企業(yè)破產法》及相關司法解釋構成了我國現(xiàn)有破產制度的主要內容?!渡钲跅l例》一定程度上在形式上補全了我國的破產制度,但從效力和內容上都“難當其任”。而從個人信息權益保護的角度來看,不論是企業(yè)破產制度的相關規(guī)定,還是個人破產制度的相關規(guī)定,都存在較明顯的缺漏。

1.《企業(yè)破產法》及相關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

我國《企業(yè)破產法》在破產的各個階段均規(guī)定了公告制度:第14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在受理企業(yè)破產申請時的公告內容范圍;第86條第2款規(guī)定破產重整計劃通過后的公告要求;第98條規(guī)定破產和解協(xié)議通過后的公告要求;第107條規(guī)定破產清算程序的公告要求;第116條規(guī)定破產財產分配方案的公告要求;第120條第3款規(guī)定破產程序終結的公告要求。除此以外,第91條第2款確定了利害關系人對破產重整計劃監(jiān)督報告的查閱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破產法》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三)(下稱《破產法司法解釋》(三));第10條規(guī)定了單個債權人對參與破產程序所必需的債務人財務和經營管理資料的查閱權。

從上述規(guī)定可以看出,我國《企業(yè)破產法》及相關司法解釋相當程度上遵循了強債權人保護主義的立場,絕大多數(shù)規(guī)定通過賦予債權人權利或者使債權人更易知情來指向債權人得以公平清償?shù)牧⒎康?。這與企業(yè)破產制度的制度目的相契合,但幾乎忽視了債務人在這一系列被公告和被查閱過程中的相關權益保護。比如單個債權人在對債務企業(yè)財務信息和經營管理信息進行查閱的過程中,可以獲得相當豐富的債務企業(yè)及相關管理人員的信息,但在《企業(yè)破產法》法律責任一章中卻沒有規(guī)定不當或惡意泄漏這些信息的責任,僅在《破產法司法解釋》(三)第10條第2款中對涉商業(yè)秘密和國家秘密的信息泄漏作出責任承擔的規(guī)定。這與權利義務責任相匹配的要求并不相符。并且在查閱過程中,即便未獲取商業(yè)秘密或者國家秘密,單個債權人或利害關系人可能或主動或被動地獲取債務企業(yè)相關人員的信息,這些信息不僅同破產程序的推進有關,同相關自然人的生產生活也相關,不當泄漏或傳播對相關自然人可能產生不利影響。從個人層面考慮,查閱過程中的相關人員個人信息權益保護也應當納入規(guī)制范圍之中。這也是努力實現(xiàn)與《民法典》相關制度相呼應的表現(xiàn)。

2.《深圳條例》和《實施意見》的規(guī)定

《深圳條例》在相關信息公告的制度內容上沿用了《企業(yè)破產法》的相關規(guī)定。有所不同的是,第7條以一個單獨條文提出個人破產制度的建立應當“依法向社會公開個人破產相關信息”。這意味著,相對于企業(yè)破產,個人破產中的個人信息公開是一種更加明確也更為重要的要求。但遺憾的是,《深圳條例》僅規(guī)定了個人破產相關信息公開,并沒有規(guī)定在相關信息公開的背景下,自然人破產人的個人信息權益保護制度應當如何設計,既無具體規(guī)定,也無引致性的條款。這對于個人破產制度的構建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缺漏。

而在《實施意見》中,且先不論該文件的效力強弱,單從內容上看,《實施意見》的規(guī)范目標依然聚焦于個人破產信息的共享與公示和相應的信用修復機制。這至少存在兩個問題:

(1) “個人破產信息”的范圍以及“同意公開”的具體要求?!秾嵤┮庖姟分刑岢銎飘a信息的范圍包括了“企業(yè)破產與強制清算程序”和“個人破產程序”中的信用信息,并且要求經信息主體同意或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對于具體的信息類型,該條采用不完全列舉的方式舉出的類型主要為破產程序中的非債權債務內容。那么對于其他與自然人破產人相關的信息,如其生活境遇,是否能夠公開尚且存疑。但一些新聞媒體的報道中并沒有特別重視對自然人個人破產信息公開的限度。[21]并且,不光是對于自然人破產人與破產關聯(lián)不大的個人信息的保護較為粗疏,即便是個人破產信息的公開也應當更為謹慎。個人破產信息因傳統(tǒng)社會文化的影響較為敏感,在傳統(tǒng)觀念中,很多人認為“破產”是一件壞事甚至是有罪的事,其公開帶來的恥辱感較之一般個人信息公開對當事人的影響更大,極易影響到其后續(xù)生活。[22]而自然人在個人破產程序終結后還將在社會中生活,故具體哪些個人破產信息能夠公開、以什么方式公開的問題值得思考。

(2) 信用修復機制的有效性?!秾嵤┮庖姟分袑ψ匀蝗似飘a人的信用修復規(guī)定了相應的機制,以停止公示為主要手段。并且,除對失信行為被撤銷的公示期限作出規(guī)定外,并未說明常規(guī)個人破產程序的信息的公示時長,僅規(guī)定“符合信用修復的主體可以憑生效法律文書向市場監(jiān)管局申請信用修復”。這樣的規(guī)定并不能滿足自然人破產人的信用修復需求。

首先,單一的停止公示不能推動信用修復效果的實現(xiàn)。自然人個人破產信息的公開本身將帶有一定的“聲譽制裁”的意味,這并非是司法機關或執(zhí)法機關主觀意愿所在,而是受傳統(tǒng)社會文化的影響,不以制裁為目的卻對聲譽造成減損的情形確實存在。[23]在這種情況下,自然人的公共形象與社會評價不可避免受到影響,自然人主觀上極易承受負面的精神體驗。此種體驗是長期的、具有延續(xù)性的,不可能僅靠停止公示這一短暫的、具有節(jié)點性措施來實現(xiàn)恢復或者修復。并且,也因此種影響的延續(xù)性,信用修復這一理念的可行性也受到質疑。所謂“修復”,不光要求“修補”,還強調“復原”。這要求信用修復機制不光要關注到因公開給自然人破產人造成的損失,還要注意到公開之前自然人破產人的信用狀況。此種情況下,停止公示的作用更顯“捉襟見肘”了。

其次,并非僅僅是失信信息的公開會對自然人破產人的個人信息權益造成損害。不以制裁為目的的聲譽減損存在于個人破產信息公開當中。個人破產信息直接反映了自然人破產人的經濟狀況。而個人的聲譽本身就是嵌入在具體的社會經濟語境之下的:當下大眾對于個人破產制度的接受程度并不高,絕大多數(shù)人依然堅守“欠債還錢”的理念,認為破產無非就是“欠債不還”或者“欠債還不完”,自然而然對自然人破產人產生偏見,減少與其交易的可能,從而對自然人破產人造成不利影響。[24]由此不僅可能引發(fā)主觀上的精神壓力,還可能引起客觀上交易機會的減少從而造成交易利益的減損。

通過對《企業(yè)破產法》及其司法解釋以及《深圳條例》和《實施意見》中與自然人破產人個人信息相關制度和規(guī)定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我國立法及相關文件上對該類型的個人信息權益保護的規(guī)定并不完備。在《民法典》已明確個人信息權益保護的背景下,有必要對相關法律法規(guī)進行完善以適應《民法典》的實施。個人破產制度的行為主體是自然人,在對其個人信息進行處理時,應當考慮到保護的需求。但也因破產制度中信息需求的特殊性和信息流通的重要性,不宜照搬《民法典》的相關規(guī)定,而應當根據(jù)個人破產中各方當事人的需求和更高層次的社會公共利益需要,構建一個具有個人破產制度特色且契合落實《民法典》要求的個人信息保護制度。

三、個人破產中自然人個人信息保護的路徑完善

因個人破產制度中制度目的和主體的特殊性,兼以更好地配合《民法典》貫徹落實的必要性,應當在個人破產制度中構建完善個人信息保護規(guī)范體系。在具體完善要求上,應當從信息分類標準的確立、“告知同意”規(guī)則的適用以及個人破產當中與個人信息權益保護密切相關的各主體的責任承擔三個方面分析。

(一)確立適應個人破產特點的信息分類標準和“告知同意規(guī)則”

個人信息本身并不附有特定具體的實體利益,對其進行保護的必要性在于因某些個人信息對特定人身份具有可識別性,其不當公開甚至泄漏可能使特定主體的財產甚至人身利益受到侵犯。[25]209-212并非是任何一種個人信息都會因不當公開或泄漏導致特定當事人的權益受損,并且,自然人保護其個人信息權益不受損害也不是絕對的,法律也應當避免自然人為保護個人信息權益而對信息流通、公眾知情權乃至更高層面的社會公共利益的實現(xiàn)造成限制。[26]個人信息本身所具有的公共性屬性決定了國家對其進行利用的可能性。[27-28]因此在具體的制度中,對個人信息進行分類是實現(xiàn)個人信息權益有效保護的前提。

信用產生于市場主體之間的經濟交易行為,破產直接影響到的是自然人的經濟狀況以及履約能力,這兩類內容與個人信用密切相關,故個人破產制度中的個人信息公開應當以個人的信用信息為主。個人信用信息是個人信息的子概念,其作用對國家而言在于刻畫個人的信用形象以及開展信用規(guī)制活動;[29]對于各市場主體而言,其作用則以確定個人信用狀態(tài)為主。嚴格意義上來說,自然人的信用信息并不具有明顯的公共性,但作為交易主體,個人的信用狀態(tài)和形象直接影響到其他市場主體對該主體的交易可行性評價,進而影響到交易機會的多少與實現(xiàn)程度。不論破產人為企業(yè)還是自然人,破產主要目的依然在于使債權人獲得公平受償,只是說在個人破產制度當中,對債務人的保護應當受到足夠的重視。

個人信用信息主要包括個人基本資料、個人經濟賬戶信息、個人公共記錄以及不良行為記錄。[30-31]具體到個人破產當中,又以個人賬戶信息和不良行為記錄最為重要:因為破產直接關系到債權人能否實現(xiàn)以及多大范圍內實現(xiàn)其債權的問題,個人破產人的經濟情況是債權人們最關心的事情之一,個人賬戶信息能直接反映個人破產人的經濟情況,有必要將其公開;在不良行為記錄這一方面,主要應當公開的是與經濟行為相關的不良行為,如失信記錄,公開這一類信息是對債權人知情權實現(xiàn)的保障,有助于債權人對債務人清償能力和主觀心態(tài)的全面考量。

至于在個人信用信息之外的其他個人信息,應當以是否同破產程序推進有關為區(qū)分標準進行分類。如與破產程序推進相關,還應當進一步考慮公開該類信息是否會對個人破產人的日常生產生活造成不利影響,如果會,則不應當公開。比如個人破產人的住址,將其公開很有可能使個人破產人的日常生活受到不利阻礙,并且此種阻礙與破產程序的推進和結果的實現(xiàn)并無益處,則不應當公開。

確定個人破產中的個人信息分類標準的目的在于完善破產信息的披露制度,其意旨在于消除各當事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緩解債權人因對債務人現(xiàn)實情形不了解而產生的不安感,從而實現(xiàn)各當事人之間的信息平衡,以推動形成破產共識。

《民法典》第1035條第1款確立了告知同意規(guī)則。所謂告知同意規(guī)則,或又可稱為知情同意規(guī)則,指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在處理個人信息時都應當對信息主體(個人信息被處理的自然人)進行告知,并在取得同意后方可從事相應的個人信息處理活動。[32]419

考慮到實際情形的不同,應當將個人信息使用區(qū)分為個人信息收集階段的使用和個人信息處理階段的使用,兩個階段的告知同意規(guī)則不能一概而論。在個人破產當中,前者主要指相關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對個人破產人申請資料的審查,后者才涉及到內部審查流程結束后具體個人信息的公開。因此,對收集階段的個人信息使用限制應當弱于使用階段的限制,在收集階段以滿足相關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履職要求為側重點。如希望實現(xiàn)更為全面的個人信息保護,應當在責任承擔問題上明確相關機關和工作人員的職責,并規(guī)定違法違規(guī)履職時相關主體的責任,可參照《民法典》第1039條的規(guī)定在個人破產制度中制定更為詳細的條款。

而在使用階段,因涉及具體個人信息公開,則應作出更嚴格的要求。從人格權的角度來看,個人信息受保護權利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護信息處理過程中的主體尊嚴。[33]當個人信息受到侵害時,人格尊嚴和人格自由都有面臨侵害的風險。[34]不論在何種制度當中都應重視這一問題。信息主體有權也應當最大程度地獲悉其個人信息被處理的情況,即應當被充分且明確地告知處理可能產生的后果。只有在被充分告知的基礎上,信息主體作出的同意才是符合其意愿的真實意思表示。置于個人破產之中,即要求相關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在受理個人破產申請之后、作出公示行為之前,應當明確告知個人破產人可能公示的所有信息,并將公示效力充分說明。至于應當以何種方式作出同意,《民法典》第140條指出意思表示可以以明示或默示的方式作出,而沉默形式必須要存在當事人約定或者符合當事人之間的交易習慣才可適用,沉默本身就是意思表示形式的一種例外形式。個人破產的目的雖然在于平衡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利益關系,但過程的推進依然是公權力機關為主導,在債務人與公權力機關之間不存在所謂的交易習慣,因此個人破產制度中的告知同意規(guī)則應當僅限于明示同意。

對于個人信用信息,因其對個人破產程序推進的重要性,除非涉及國家秘密,原則上應當公開;對于其中可能涉及的商業(yè)秘密,應在明確告知個人破產人公開效力后,尊重個人破產人的意愿決定是否公開。對于非個人信用信息的個人信息,當其與個人破產程序無關聯(lián)時,應以不公開為原則,以公開為例外;若與個人破產程序有關聯(lián),應先詢問個人破產人的意愿,如個人破產人明確不愿公開,當該類信息公開又對個人破產程序的推進有影響,應在不影響個人破產人正常生產生活的前提下,作模糊化處理后公開。

(二)構建個人破產信用修復制度

在構建個人破產信用修復制度之前,應當先對在個人破產中適用信用修復制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進行分析。

首先,信用修復制度通常情況下多應用于行政領域,并且以失信為前提。但在我國實踐中,所謂“失信”往往要求行為人主觀上存在過錯,甚至限定行為人“非因主觀故意”的失信行為才可以修復;又或者是在信用規(guī)制過程中發(fā)生錯誤才可以申請信用修復,這種觀點和做法過于狹隘。[35]在現(xiàn)實當中,既存在因主觀疏忽而造成信用減損的行為人,也存在無懲戒目的、行為不存在過錯但造成信用減損的某些公權力行為。個人破產中個人信息公示可能給個人破產人帶來的影響就屬于“公權力無意給相對人信用造成減損卻因某些行為帶來了減損后果”的情形。對于這一情形,在存在信用減損的情況下卻不予以其救濟渠道顯然不公,因此有必要在個人破產制度中明確信用修復制度。

其次,從個人破產制度的主體的角度考慮,信用修復不可或缺。我國對于正在破產清算程序中的企業(yè)不適用信用修復,這是因為企業(yè)在破產程序終結后主體資格消滅,自此退出市場,不再在市場中有所活動和從市場中獲得益處,換言之不會再從事與信用相關的各種行為,因此信用修復對其意義不大。不過目前亦有觀點認為在破產重整或和解程序中的企業(yè)應當適用信用修復,理由是重整與和解的目的并不在于使企業(yè)退出市場,而是推動其重生,企業(yè)還有在市場中活動的可能,應當適用信用修復以使其更好地重新進入市場?!渡钲诮洕貐^(qū)社會信用條例》(征求意見稿)第69條和第71條已做出嘗試。[36]而在個人破產中,自然人破產人在個人破產程序終結后并不會退出市場,而是重新進入市場進行各種活動。信用對于交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信用修復對個人破產人的意義重大,因此有必要在個人破產制度中規(guī)定信用修復。

再者,從當前社會對個人破產的認識情況來看,信用修復也是必須的。盡管我國已經開始試點個人破產制度,但是公眾對于個人破產的認識并不充分。囿于傳統(tǒng)觀念根深蒂固的影響,我國大眾對于破產的理解還是容易誤認為這就是一種粗淺的“欠債不還”,而欠債不還本身在我國社會語境下是難以被接受的,債權人難以對債務人有如此高程度的寬容,因自己的債權沒有得到充分清償易對債務人產生不合理的偏見,債務人的信用遭到不合理的損害。債務人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下,生產生活受到精神上甚至是物理實質上的壓力。這種壓力來源于“私”,對其紓緩的途徑之一,就是從公的角度對其信用進行修復。

另外,《民法典》第1026條已然將民事主體的信用納入人格權的保護范圍當中,足以說明民事主體信用的重要性。個人破產人在民法的調整范圍中依然為自然人,屬民事主體,其人格權當受到法律保護,在信用受到減損之時,有權主張修復。故出于同《民法典》相關制度銜接的考慮,也應當在個人破產制度中留有信用修復一席之地。

信用修復制度應當從信用修復時限、信用修復方式和修復后法律效果三個方面分析。

1.信用修復時限:又可理解為信用信息或與信用相關行為的公示時限,指相關行為作出之后,應當經過一定時間的公示才可以進行信用修復的時限。[37]信用修復時限的意義在于實現(xiàn)市場秩序維系和信用信息主體權益保護之間的平衡,一方面通過一段時間的公示來維持信息公開措施的穩(wěn)定性以維護市場秩序,另一方面給予信用信息主體緩沖時間以期之后更好完成信用修復行為從而實現(xiàn)權益保護。[38]國家發(fā)展改革委辦公廳頒布的《關于進一步完善“信用中國”網站及地方信用門戶網站行政處罰信息信用修復機制的通知》(發(fā)改辦財金[2019]527號)(下稱《信息信用修復機制通知》)中提出,“涉及一般失信行為的行政處罰信息自行政處罰決定之日起,在信用網站最短公示期限為三個月”“涉及嚴重失信行為的行政處罰信息自行政處罰決定之日起,在信用網站最短公示期限為六個月”。在個人破產中可能出現(xiàn)失信行為,對于失信行為的信用修復時限可參考《信息信用修復機制通知》的相關內容規(guī)定三個月或六個月的時限;而對于非失信行為的公示,即與個人破產相關的個人信息的公示時限,應當視個人破產程序的推進而定,應盡可能縮短并及時更新以滿足債權人與破產人之間信息互通的時效性,其目的以推進個人破產程序進程為主,不應帶有對失信行為的懲戒性質。

2.信用修復方式:我國目前使用最多的信用修復方式即為刪除相關信息,但該方式的有效性早已遭到質疑,即使信用修復主體在公共平臺上將信息刪除,也無法保證這些信息在此之前是否被其他主體保存、傳播與使用,對傳播和使用的范圍也無法確定,有可能出現(xiàn)“信息刪除影響未消”的情況。[39]特別是對個人破產人來說,其債權人很有可能將債權債務信息和個人破產人財務信息記錄下來,這種情況下信用修復主體刪除公開信息的舉措效果甚微??紤]到這一現(xiàn)實可能,可以豐富信用修復方式的內容,一方面改常規(guī)的刪除式修復為更改式修復,當個人破產人按個人破產程序的要求完成其任務時,在公共信息平臺上對其信息進行更改或標注;另一方面,對于債務額度較小、清償難度較低的個人破產人,允許其事先采用自主解釋式的修復方式,通過提交相關材料證明其在一定時間內的清償能力,來獲得債權人及相關機關的信任,暫緩公示。

3.修復效果:所謂修復,不光要“修”,還得起到“復”的作用。信用修復的法律效果能否使修復行為人的信用狀態(tài)達到信用受損之前一直是理論界爭議頗大的一個話題。從現(xiàn)實情況來看,破產本身就意味著破產人經濟狀況出現(xiàn)較為嚴重的問題,對其信用的損害并非一時而是一個長期的影響,同理,恢復也并非一日之功。并且,嚴格意義上來說,承載信息的數(shù)據(jù)可以刪除或者銷毀,但在信息數(shù)據(jù)的刪除或銷毀不能做到絕對精準的情況下,信息本身無法不留一絲痕跡。因此,信用修復行為完畢之后的法律效果也應當謹慎分析。有觀點認為可以借助時間來實現(xiàn)復原的效果,時間可以促進遺忘;也有觀點認為可以借助隱私權的保護方式;還有觀點認為可以通過增加正面信息來實現(xiàn)信用修復的目的。三種路徑眾說紛紜,相比來說,增加正面信用信息的路徑更為切實有效。理由在于:首先,對信用信息主體不利的信用信息實際上一經公布,造成的影響是不可逆的,這種影響難以通過時間得以去除,或者說需要足夠長的時間才能得以消除或被遺忘,但對于信用信息主體來說在等待的過程中喪失的交易機會過于沉重;其次,適用隱私權的保護規(guī)定容易同更為廣泛的其他交易主體和公共利益相沖突,如果認為某一信息主體的不利信用信息因出于保護其隱私權而予以屏蔽,那么對于可能與之產生交易關系的其他主體來說,在考慮和作出判斷之時很容易出現(xiàn)信息不全面導致作出不利決策的后果,于社會公共利益不公。[40]而如通過增加正面信用信息的方式,一方面有助于使信用信息主體通過其他方式重新積累正面的信用信息評價;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其他交易主體對其全面認識,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先前不利信息對其的影響,避免出現(xiàn)被“一棍子打死”的情況。

信用存在于社會當中,才能發(fā)揮其作用,凸顯其意義。除法律層面的規(guī)制外,還應當采取措施以優(yōu)化社會公眾對于個人破產制度的認識,消除社會成見。這一措施應以道德意識方面的引導為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思想的進步,我國社會公眾的心理中并非沒有寬容的心態(tài),也并非對所有的債務人都過分嚴苛,只是對惡意、故意的債務人懷有憤懣之情。而對于個人破產,社會公眾無法接受的也是借個人破產的名義逃避債務的債務人。因此對在破產過程中不誠實的債務人不光要在免責上進行限制,在后續(xù)的信用修復當中也應當通過延長公開期限、增加修復要求等方式對其施以更加嚴格的責任,以此逐漸改變公眾對于個人破產制度的抵抗心理。

四、結語

盡管個人破產制度在《企業(yè)破產法》立法之時就有學者提出,但對于社會公眾來說,個人破產算得上一個新概念,完全接受需要一定的時間。但在公眾逐步接受的過程中,我們也應當看到“吃螃蟹的人”可能受到的不合理損害,新近的自然人破產人的“社死”就是一種在制度被接受的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不合理損害,其損害影響與個人信息保護有關,并直接指向自然人破產人的信用問題。對于這一問題,一方面應從個人信息保護立法的角度來看,應以對個人信息的分類和相應類別個人信息的告知同意規(guī)則的規(guī)定為主,以期實現(xiàn)事前對自然人破產人個人信息和信用的妥當保護;另一方面針對已經產生的不合理信用損害,應當從立法上的信用修復制度和社會公眾道德引導雙管齊下,在維護自然人破產人的合理權益的同時,也要照顧到社會公眾心理,從而優(yōu)化個人破產制度的實施,推動我國社會公眾對于個人破產制度的接納。

猜你喜歡
破產法債務人個人信息
個人信息保護進入“法時代”
敏感個人信息保護:我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的重要內容
主題語境九:個人信息(1)
民法典應進一步完善侵害個人信息責任規(guī)定
破產法七十年:從政策工具到法治縮影
對債權人代位權的幾點理解
漫談債權人代位權行使要件
淺析債權人代位權行使的效力
企業(yè)破產法十年考
新舊企業(yè)破產會計制度的比較與評價
衡阳县| 茂名市| 比如县| 收藏| 沙湾县| 中方县| 沂水县| 航空| 内黄县| 基隆市| 海口市| 北辰区| 南昌县| 福建省| 德钦县| 邢台县| 阿尔山市| 南岸区| 拉萨市| 囊谦县| 库伦旗| 镇平县| 苏州市| 车险| 四川省| 高青县| 绥中县| 玉环县| 历史| 红安县| 丰县| 荣昌县| 唐海县| 黄石市| 肇州县| 赤水市| 宝山区| 井研县| 金阳县| 温泉县| 思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