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毛毛 童豐生
(九江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西 九江 332005)
刑滿釋放人員釋放后,融入和適應社會是其面臨的主要任務。作為社會邊緣的弱勢群體,由于歷史的偏見和現(xiàn)實原因,使得刑滿釋放人員在融入社會過程中遭遇諸多不順,致使他們陷入困境甚至重新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探究如何幫助刑滿釋放人員更好地融入社會是十分必要的。
社會融合是一個特殊群體通過某種聯(lián)系或關系融入社會,并實現(xiàn)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生活的相對平等權,能實現(xiàn)基本的信任與尊重。[1]刑滿釋放人員融入社會必須先分析刑滿釋放人員社會嵌入的環(huán)境與相互影響。格蘭特維諾( Granovetter,1993)[1]將社會嵌入分為關系性嵌入和結構性嵌入。
結構性嵌入是行動者所構成的關系網絡嵌入于由其構成的社會結構之中,并受來自社會結構的文化、價值觀等因素的影響,常表現(xiàn)為組織與區(qū)域內其他組織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受該區(qū)域內特定信任結構、文化結構、資源結構和市場結構等結構性特征的影響。[2]本研究基于嵌入性視角,從信任、資源和市場三方面來探索刑滿釋放人員社會融入的現(xiàn)狀和困境。
1.信任結構受損
信任作為一種在后天社交活動中習得的對他人行為表現(xiàn)的預期,與文化傳統(tǒng)、社會結構、制度變遷和社會轉型存在明顯的互動關系,包括情感信任、關系信任、制度信任等。[3]刑滿釋放人員釋放后,由于與社會脫節(jié)太久,長時間未與社會互動,對社會的發(fā)展與變化無法一時適應,導致對社會的信任結構受損。
信任又分為普通信任和特殊信任,普通信任是與不認識或不熟悉的人建立的信任關系,特殊信任是與家人和親戚好友建立的信任關系。[4]刑滿釋放人員釋放后,普通信任和特殊信任都處于待修補的狀態(tài),信任結構也處于重建狀態(tài),在情感方面逐漸由特殊信任變?yōu)槠胀ㄐ湃?。“他一點不給我溝通的機會,一點沒有?!毙虧M釋放人員對于家人們的態(tài)度是感到十分失望的,信任的程度也由特殊信任變?yōu)榱似胀ㄐ湃?,甚至變?yōu)椴辉傩湃?,信任結構遭到了破壞。
刑滿釋放人員不僅缺乏親密關系的情感信任,對社會和制度也缺乏信任與信心。國家針對刑滿釋放人員特制訂了安置幫教制度,刑滿釋放人員張偉被釋放后,街道安排了一名司法社工,固定與張偉聯(lián)系,并簽訂了幫教協(xié)議。社工為解決張偉就業(yè)上的困難,為他推薦了一份工作,幫洗衣工廠洗衣服,并且是包吃包住的。對社工的這份安排,張偉說道:“我不要,我這不就從一個大的監(jiān)獄跑到一個小的監(jiān)獄去了嗎?”
2.資源結構受損
資源是物力、財力、人力等各種物質要素的總稱,可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個人所擁有的資源包括個人資源和社會資源。社會資源是指“那些與個人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社會關系及財富、地位和權力?!备鶕鐣Y源理論,社會資源具體包括家庭資源、學校資源、社會支持資源。刑滿釋放人員出獄后,其原有的社會資源也會受到破壞。
家庭資源是指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涉及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資源,具體包括家庭經濟收入、居住環(huán)境、父母的工作、文化教育程度、家庭結構(是否單親、離異等)以及家庭文化氛圍等。張偉刑滿釋放后,同父異母的兄弟反目、房產被兄弟獨吞、無法解決戶口等一系列問題都說明張偉的家庭結構、社會關系、經濟收入以及個人所屬的財產等家庭資源都遭到了破壞,資源結構受損。
除了家庭資源遭到破壞,社會支持資源也受損。社會支持主要是指來自個體之外的,其他人提供的可以緩解個體不良情緒的同情或幫助,主要包括來自親人、朋友以及社會提供的影響和幫助。王強說:“出來后,感覺對這個世界都陌生了,與親戚朋友也沒有了什么聯(lián)系,出來后,自我封閉待了一段時間才出去找工作,找工作的時候,人家聽到有這種經歷的人,直接就回掉了,那個時候真是黑暗極了?!?/p>
3.市場嵌入困境
“嵌入”概念最早是經濟學家波蘭尼提出的一個經濟學分析概念,而后這一概念被引申到社會學、管理學等諸多學科領域,用于探究某個因素與實際其所屬結構之間的互動關系及其相互影響。本文中的市場嵌入是指刑滿釋放人員融入市場及其互動關系。刑滿釋放人員一直被認為是處于勞動力市場的邊緣人群,大部分刑滿釋放人員文化素質并不高,入獄前學歷也比較低,在監(jiān)獄期間,受到的教育大多是思想教育方面的,缺乏文化和技能方面的教育。刑滿釋放后,也沒有相對正規(guī)的職業(yè)技能培訓,因此他們在融入市場和就業(yè)過程中會面臨諸多的困境。當今社會日新月異,發(fā)展速度飛快,長期的監(jiān)獄生活使得王強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和勞動力市場的節(jié)奏,導致就業(yè)困難,與市場的關系也逐漸邊緣化。
嵌入更偏向于一種親密關系,注重信任、互動密切。關系性嵌入是指刑滿釋放人員從社會關系網絡中各個個體的互助支持、互惠互利等,強調個體之間的關系對刑滿釋放人員社會傾向、行為與價值觀的影響。本文主要指家人、朋友、社會與刑滿釋放人員形成的關系對其產生的行為與價值觀的影響。社會交往在社會關系網的建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建立和維護社會關系的重要手段。
1.家庭關系融入困難
作為社會的基本組成單位,家庭是個體尋求物質與情感最主要的地方。大多數刑滿釋放人員出獄后希望家人、朋友能夠接納自己,能像平常人一樣對待自己,但事實是他們的家庭結構已經遭到破壞、家庭功能已經不健全,與家人的關系、信任也隨之淡化、消失,甚至已婚的刑滿釋放人員出獄后妻離子散,父母也嫌棄他們。家庭的變故使他們重新建立家庭關系、融入社會。
2.社會交往關系融入困難
社會交往是指個體之間相互往來,進行物質、精神交流的社會活動。刑滿釋放人員社會交往的對象和范疇反映了他們融入社會的程度。刑滿釋放人員由于長期的監(jiān)獄生活和自身的原因,使得之前建立的人際關系破裂,只有家人與之保持聯(lián)系,社會交往關系單一。社會組織的支持,非正式支持主要包括家人、朋友的支持。
社會排斥是指社會弱勢群體在勞動力市場以及社會保障體系中受到主流社會的排擠,而日益成為孤獨、無援的群體。[5]社會排斥主要包括經濟排斥、政治排斥、社會關系排斥等內容。刑滿釋放人員難以融入社會的原因之一是與社會關系的相互排斥、相互抵觸。
1.社會對刑滿釋放人員的排斥
社會對刑滿釋放人員的排斥主要表現(xiàn)在勞動力市場就業(yè)的排斥和社會交往關系的排斥。不管刑滿釋放人員犯何種罪,只要是“前科”身份,勞動力市場就會有不同程度的歧視和排斥。刑滿釋放人員很容易被貼上“前科”身份的標簽,認為他們存在潛在繼續(xù)犯罪的可能性。刑滿釋放人員經過改造出獄后,對社會的危害性相對較小了,但社會公眾容易帶上“有色”眼鏡去看待他們,致使他們在生活上、就業(yè)上都面臨著排擠和不公平的對待。
2.刑滿釋放人員對社會的排斥
刑滿釋放人員在釋放后,由一個“犯人”過渡到正常的“社會人”需要社會的支持。然而社會公眾對他們避之不及的態(tài)度,使刑滿釋放人員“社會人”的身份得不到社會和自我的認同,這會導致他們產生自卑心理甚至是心理障礙,加劇刑滿釋放人員融入社會的難度。在采訪中張偉的朋友說:“張偉之前還是挺活潑開朗的,出獄后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變內向了,也不怎么說話,還總是把自己悶在家里不出來,哎,怎么就變成這樣了呢?”張偉刑滿釋放后,其性格和心理都發(fā)生了轉變,“把自己悶在家里”“拒絕與社會交往”“拒絕接受幫助”都是對社會排斥的表現(xiàn),而這種心理恰是社會對刑滿釋放人員排斥帶來的結果。
刑滿釋放人員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雙向的排斥會導致雙方的關系進入一個惡性循環(huán),會加劇刑滿釋放人員融入社會的難度。
格蘭諾維特(Granovetter,1973)[2]把社會支持網中的各類支持劃分為強弱兩類。無論是缺乏強關系的支持還是弱關系的支持,都不利于刑滿釋放人員的社會融合。
1.強關系社會支持的缺失
強關系支持是指與刑滿釋放人員進行強情感交流、親密接觸與高頻率互動的社會支持,主要包括家人、親戚、朋友等的支持。刑滿釋放人員是處于社會的邊緣弱勢群體,更需要來自家人、朋友的支持和幫助。張偉出生于單親家庭,刑滿釋放后,母親的不理解,兄弟的冷漠無情,使本就缺乏父愛的他,對家人更加疏遠,更加失望。家庭是提供刑滿釋放人員物質和精神支持的最強關系。張偉的自我封閉、自我放棄與其家庭關系存在的問題有很大的關聯(lián),家人的冷漠會讓張偉認為自己是被家庭拋棄的對象,導致最后自己拋棄自己。
2.弱關系社會支持的缺失
弱關系支持主要是指來自社會組織或機構的支持,主要包括社區(qū)、學校、政府等的支持。刑滿釋放人員的社會支持網絡中,除了有來自家人朋友的強關系支持,還有來自社會社區(qū)的支持。 格蘭諾維特(Granovertter,1973)[2]認為弱關系是個人在社會網中與不同群體進行社會活動的交往,因志趣不同而對個體吸引力較弱,但因交往需要而維持的一種社會關系。[8]刑滿釋放人員在與社區(qū)接觸與交往時,是渴望自己像“普通人”一樣能夠與其進行交流與交往,然而,由于被貼上“前科”身份的標簽,社區(qū)人員認為與刑滿釋放人員始終不是一個世界的人,也不能以平等的心態(tài)處理與刑滿釋放人員的關系,造成無形的心理歧視。因此,刑滿釋放人員和社區(qū)的關系實際上是一種弱關系。弱關系在與外界交流時提供了強關系不能提供的信息,是與外界接觸和交流的重要橋梁。張偉出獄后,雖然社區(qū)安排一名社工為他推薦了一份工作,但就像張偉說的,這份工作只是讓他從“大監(jiān)獄”又到了“小監(jiān)獄”。刑滿釋放人員不僅僅需要生存方面的支持,他們更需要的是心理上的支持,而社區(qū)提供的支持是維持生活的基本幫助,并沒有站在刑滿釋放人員的角度,為他們提供他們真正所需要的支持。因此,社區(qū)對刑滿釋放人員的支持還是比較薄弱的。
國外研究表明,失業(yè)對于犯罪具有巨大的推動力。刑滿釋放人員想要重新融入社會,實現(xiàn)再社會化,就必須成功就業(yè)。因此,為了這類人員的社會融入和減少再犯罪的頻率,為他們提供職業(yè)教育與培訓是一項不可或缺的措施。
職業(yè)院校作為實施職業(yè)培訓主體,與社區(qū)、監(jiān)獄建立合作關系,形成“三位一體”,采用科學的方法與介入手段對他們進行再社會化教育,在釋放前和釋放后,從就業(yè)、心理、家庭、社會交往等方面進行干預,幫助其渡過困境,重新融入社會,獲得身份認同。
監(jiān)獄企業(yè)是服刑人員“再社會化”的重要場所,監(jiān)獄企業(yè)的教育改造是影響刑滿釋放人員能否順利融入社會的重要因素。[6]當前我國監(jiān)獄企業(yè)的管理尚不完善,教育改造理念比較傳統(tǒng),過于側重勞動和監(jiān)禁這兩種改造方式,不利于服刑人員的“再社會化”。因此,要樹立個性化、專門化與職業(yè)化的改造理念,改善監(jiān)獄企業(yè)教育改造的途徑,實施結構化培訓制度,開發(fā)以就業(yè)能力為單元的課程模式,提高監(jiān)獄企業(yè)的教育水平與改造功能,幫助刑滿釋放人員獲得職業(yè)技能重新就業(yè),從而降低他們再次犯罪的可能性。
1.實施結構化的培訓制度
職業(yè)教育培訓與監(jiān)獄企業(yè)的就業(yè)是相結合的,監(jiān)獄企業(yè)是我國監(jiān)獄系統(tǒng)組織罪犯進行勞動改造的組織形式,為罪犯提供生產性、開放性和社會化的崗位。監(jiān)獄企業(yè)可以將教育培訓與監(jiān)獄活動結合起來,如針對廚房、洗衣、物業(yè)維護等監(jiān)獄活動,根據相應的行業(yè),提供相對應的教育培訓,使之在生產產品的同時,學習和獲得有用的職業(yè)技能,包括家具、商業(yè)縫紉、建筑、園藝等行業(yè)的技能培訓。監(jiān)獄企業(yè)可以實施“結構化一天”的制度,囚犯工作半天,剩下的半天可以參加職業(yè)教育培訓和其他項目的學習。這種結構化的日間制度能確保囚犯參加職業(yè)教育培訓的權利。另外,可以在監(jiān)獄設技能培訓工作坊,使囚犯可以參加正規(guī)的職業(yè)技能培訓班,并獲得相應的職業(yè)資格證書。實施結構化的培訓制度,促使監(jiān)獄企業(yè)的教育改造向個性化、專門化、職業(yè)化發(fā)展。
2.開發(fā)以就業(yè)能力為單元的課程模式
課程是系統(tǒng)習得技能的主要方式之一,監(jiān)獄可以開發(fā)以就業(yè)能力為單元的短期課程模式,采用“就業(yè)、教育、培訓”的綜合資格框架取代其授課范圍中的許多資格證書,選擇這一框架中的能力單元,并將其打包成課程,以滿足不同技能發(fā)展水平的學習者和來自不同的目標群體的需要,并聘請識字、算術、藝術、音樂和計算機課程教師,以及在園藝、酒店、汽車、社區(qū)維護、建筑和金屬貿易領域雇傭行業(yè)培訓師。每所監(jiān)獄都雇傭一名教育輔導員,負責職業(yè)教育培訓的計劃與實施。所有參與職業(yè)教育培訓和評估的人員都需持有資格證書,一旦學習者完成所需要的能力單元,將會授予證書Ⅰ、Ⅱ或Ⅲ級別的通用資格證書。通過這種以就業(yè)能力為單元的課程學習,囚犯能習得與行業(yè)相對接的技術技能,為出獄后的社會生存做準備。
刑滿釋放人員社會融合需要社會力量的參與支持,而刑滿釋放人員社會融合困境主要是由社會支持網絡中不平衡的關系力量支持造成的。社會支持網中的正式支持是由政府行政機構與司法系統(tǒng)提供的物質與制度機制支持;非正式支持則來自家庭、朋友、社會提供的環(huán)境、精神支持。社區(qū)作為非正式支持的重要力量,是刑滿釋放人員回歸社會的第一站。職業(yè)院校作為職業(yè)教育與培訓的主體,可以聯(lián)合社區(qū),共同建立“幫扶之家”,對刑滿釋放人員進行救助和矯正,解決刑滿釋放人員心理健康、就業(yè)咨詢、職業(yè)培訓等方面的問題。
1.成立心理咨詢團隊
心理健康是刑滿釋放人員順利融入社會的重要因素。心理咨詢團隊可以由職業(yè)院校的心理教師組成,或者向社會招募志愿心理咨詢師。團隊的主要任務是對刑滿釋放人員進行心理疏導和及時評價。刑滿釋放人員是社會的弱勢群體和脆弱群體?!扒翱啤钡纳矸葑屗麄儺a生自卑、憂慮,甚至是自暴自棄的心理。在社會融入過程中,身份融入、職業(yè)融入、家庭融入等帶來的一系列困境,使得他們的心理更加受挫,甚至走上再犯罪的道路。因此,加強刑滿釋放人員的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其心理障礙,是“幫扶之家”的首要任務。心理咨詢團隊應及時與剛出獄的刑滿釋放人員進行面對面的心理疏導,可以通過傾聽、澄清、同理心等心理技巧,幫助刑滿釋放人員釋放情緒,吐露心聲。另一方面,針對刑滿釋放人員在社會融入過程中,因融入困境與挫折而產生的心理問題,及時發(fā)現(xiàn)并干預指導,引導他們正確認識挫折,面對挫折。在引導的同時,給予肯定評價與鼓勵,使其重建信心,積極面對生活,正確認識自我,獲得身份認同和社會歸屬感。最后,對疏導與咨詢過的人員進行后期追蹤與反饋,形成一套完整的預防——干預——反饋的心理疏導機制。
2.建立技能培訓基地
刑滿釋放人員由于長時間與社會脫節(jié),其職業(yè)技能、交往技能都有所退化。在就業(yè)時屢屢受挫,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文化素質本就不高,另一方面一些用人單位對刑滿釋放人員的歧視,不愿聘用他們。當刑滿釋放人員就業(yè)困難,只能游蕩社會,無法生存時,他們很有可能會鋌而走險,再次走上犯罪的道路。為了讓刑滿釋放人員更順利地融入社會,避免他們再犯罪的可能,有必要對刑滿釋放人員開展一系列技能培訓。職業(yè)院??梢詤f(xié)同政府共同建立技能培訓基地,組建技能培訓團隊。培訓內容主要包括:對接監(jiān)獄企業(yè)的職業(yè)技能培訓、交流溝通技能培訓、自我心理疏導技能培訓等。刑滿釋放人員在出獄后,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進行選擇性培訓。技能培訓基地作為刑滿釋放人員融入社會的過渡基地,使其順利完成“監(jiān)獄人” 到“社會人”的過渡,成功融入社會。
刑滿釋放人員在社會融入過程中會遭遇家庭融入、職業(yè)融入、社會融入等方面的困難,一方面是由于社會和刑滿釋放人員之間的相互排斥,另一方面是因為缺乏來自家人朋友以及社會的支持。幫助刑滿釋放人員順利融入社會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不僅需要學校、政府、家人等各處力量給予支持和幫助,刑滿釋放人員本人也需要調整好心態(tài),積極樂觀地融入社會中,重新適應社會,走向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