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紅
(東平縣接山鎮(zhèn)人民政府,山東 泰安 271502)
近年來,小麥的市場需求不斷增大,山東省作為我國傳統(tǒng)農業(yè)種植和北方糧食生產的主要大省之一,在種植小麥的過程中因病蟲害的侵擾嚴重影響了正常生產。其中,泰安市麥蚜病害平均百株達到96 頭,紅蜘蛛病害平均每0.3 m 單行達到76 頭,其他病害發(fā)生面積達到約7 666 hm2,平均病株率超過了2%。由此可見,想要保證小麥的產量和質量,就要在優(yōu)化種植技術的同時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
在種植小麥前,種植人員要結合地區(qū)的氣候條件、溫濕度和土壤狀況等科學選種。肥沃的土地要選擇抗逆性、抗倒伏性能較好且株矮、莖稈粗壯、產量較高的多穗型小麥品種;貧瘠干旱的土地要選擇株高較高、抗旱性較好的中產水平品種。秋播小麥要選擇抗寒性、抗病性強的品種,采用包衣或拌種的手段處理小麥種子,能有效減少小麥在惡劣天氣中受到的不良影響,保證小麥正常生長。在選種時,種植人員要注意剔除其中破損或干癟的小麥種子,篩選時要保證小麥種子的純凈度,提高小麥發(fā)芽率。
首先,種植人員要合理選擇小麥種植地,選擇前茬作物是豆科類或經濟類作物、地面平整、有一定土壤肥力的地塊,選好耕地后再進行細化整地工作,優(yōu)化耕種方式。
其次,去除土地中的石塊、枯草等雜質,殺滅從土壤中翻出的害蟲及病原微生物。通過深翻土壤將秸稈還田,翻耕深度一般保持在20~25 cm,做好耙平處理工作,使秸稈充分發(fā)酵后能在疏松多孔的土壤中釋放有機質,提高土壤的營養(yǎng)成分。對于較淺的土壤層,可以利用深松機每2~3 年增加1 次耕作層深度。在翻耕整地過程中,種植人員還要在耕地中施入150 kg/hm2鉀肥和磷肥以及225~300 kg/hm2的氮磷鉀復合肥,再施入腐熟農家肥2 000~3 000 kg/hm2[1]。
小麥播種主要有撒播、條播和穴播3 種方法。撒播一般用于土質較為黏重和整地難度較高的地塊。條播是有利于提高功效和產量的播種方式。穴播在混套或缺肥的耕地采用較多。
種植人員要結合實際環(huán)境情況和土壤條件,選擇合適的播種方法和播種時間。春小麥一般在春節(jié)后播種,冬小麥要在9—10 月播種。受氣候影響,各地區(qū)的播種時間也不盡相同,其中東北地區(qū)一般播種適期在4 月中旬,華北地區(qū)一般播種在10 月上旬,而長江中下游平原小麥播種期在10 月中下旬至11 月上中旬。
播種時要把控好溫度、壟距和播種深度,溫度在10 ℃左右有利于小麥出芽,播種深度在3~5 cm,壟距為70 cm,并將播種密度控制在150 萬~450萬kg/hm2。
除了播種時要對麥田施基肥外,在小麥種植過程中還要合理施用返青肥、孕穗肥、拔節(jié)肥和追冬肥等。返青肥在小麥生長中起到增加穗數(shù)的作用,孕穗肥是為了促進小麥花粉發(fā)育提升結實率,拔節(jié)肥可以避免小麥出現(xiàn)花、穗、葉的退化問題,在北方地區(qū)追冬肥可以促進小麥扎根,提升天暖后的返青速度。一般小麥施肥以氮肥為主,但對不同土壤條件和生長狀況的麥田具體施肥種類和用量也不相同。
對于質地較好、養(yǎng)分較高的高產麥田,可以用微肥、磷肥作底肥,在此基礎上施用50%氮肥、70%鉀肥和足量的農家肥,能夠讓小麥產量達6 000 kg/hm2;對于土壤有機質含量在1%~2%的中產麥田,可以在施用鉀肥、磷肥、氮肥的基礎上多施有機肥,提高土壤的營養(yǎng)成分,提高麥田的實際產量。
小麥灌溉一般采用大田噴灌的方式,種植人員應對小麥各個生長發(fā)育時期的灌水量進行相應調整。小麥從播種期到拔節(jié)期,植株較小且水分蒸發(fā)較慢,可以少量澆水。拔節(jié)后耗水量大幅增加,要及時灌水至田間持水量達70%~80%,避免小麥缺水減產。在抽穗期耗水量會持續(xù)增加,當60 cm 以上的土層持水量低于60%~65%時就要及時灌水,可以有效降低小麥田間蒸騰作用造成的干熱風影響。
除了做好灌溉工作之外,種植人員還要做好田間管理工作,通過機械和人工作業(yè)貫通麥田排水溝、邊溝和條溝,嚴格控制播種密度,避免由于密度不合理出現(xiàn)田間持水量少、苗擠、苗弱等情況而導致小麥減產。要做好雜草的清除工作,為小麥營造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還要做好水肥管理和產量結構調節(jié)等工作,保證小麥高產和質量。
麥蚜蟲一般在北方春麥區(qū)和南方冬麥區(qū)的禾本科植物上發(fā)生,溫度回升后二叉蚜在小麥拔節(jié)時期開始活躍,在抽穗期長管蚜對幼穗進行侵害,待成熟期時產生有翅蚜遷往玉米、高粱和其他雜草上隱蔽過冬繁衍,往復循環(huán)持續(xù)為害[2]。麥蚜蟲的繁殖力較高,生活周期短,是麥田中間歇性發(fā)生的蟲害,在5~10 ℃就能大量繁殖,一頭蚜蟲平均能活20~30 d,平均每天繁殖2~5 只幼蟲,在適合條件下幼蟲生長4~6 d 就又能繼續(xù)繁殖,且種類較多,還會傳播黃矮病毒,對小麥有嚴重的危害。
小麥赤霉病是由多種鐮刀菌侵染引起的真菌氣候型病害,會在空氣潮濕和降水時利用風雨傳播,在小麥出苗期到抽穗期都有可能發(fā)生,造成小麥苗、莖、穗、稈等多處腐爛、枯萎,致使植株死亡,降低小麥的發(fā)芽率和出粉率,嚴重時會使病穗率高達50%,使麥田減產10%~20%。
白粉病為害小麥地面以上的各部分器官,病孢子會在小麥葉片表面萌發(fā),分化后附著在小麥的各個部位,還在小麥表皮細胞中發(fā)育菌絲,持續(xù)繁衍,使小麥葉面產生1~2 mm 白色斑點,逐漸衍生成大面積圓形霉斑,并通過霉斑表面的白粉不斷擴大傳播范圍,導致小麥葉片發(fā)黃,影響小麥正常抽穗,最終導致小麥植株枯萎死亡。
麥田紅蜘蛛以蟲卵或成蟲的方式寄生在麥田植株根部或土壤縫隙中,越冬過后第二年2 月中旬開始活躍,迅速擴大繁殖范圍為害麥田,是山東省魯南、魯北和丘陵等地區(qū)常年發(fā)生的病蟲害。受到侵害的小麥葉片會出現(xiàn)白黃色小點,植株普遍低矮、無法正常生長。隨著當?shù)氐臍鉁夭▌訒饾u加深侵害程度,導致小麥植株萎縮,直至干枯、死亡。
許多地區(qū)的小麥種植人員在防治病蟲害時,常因沒有做到科學預防而延誤防治時機。如果在病蟲害繁殖擴散且對麥田已經造成一定程度的侵害時才采取措施,往往無法達到防治效果。通過加強對小麥病蟲害的預警工作,能有效改善這種現(xiàn)象[3]。各地防治人員可以利用托普云農的病蟲害預警系統(tǒng)實時監(jiān)測小麥病蟲害,通過在麥田搭建智能化的病蟲監(jiān)測設備,將人工地面取樣工作和GPS、GPRS、移動無線網絡及遠程監(jiān)測技術等結合起來,定期采集麥田情況,并將實情信息上傳到云端的網絡監(jiān)測平臺,讓監(jiān)控人員隨時都能遠程掌控田間病蟲害情況,并將每天采集的圖像和數(shù)據信息進行分析整理,歸納到病蟲害的數(shù)據庫中,將情況反饋給相關專家進行在線診斷,讓其能根據麥田實際情況對病蟲害發(fā)生種類、繁衍情況及擴散軌跡等進行預測,從而提前制訂好相應的防治策略,在病蟲害蔓延前就采取合適的措施進行殺滅處理,從而降低病蟲害對小麥的為害程度,保證小麥產量。
以種植高產抗病品種為基礎,提高種植小麥的活性和抗病性,限制病蟲害的生長條件,是一種較為常見的防治措施,根據不同病蟲害選擇的高產抗病品種也有所不同,應結合本地區(qū)較易發(fā)生的病害情況選擇合適的高產抗病品種。比如,防治小麥赤霉病可以選擇蘇麥3 號、華麥6 號、寧7840、萬年2 號和揚麥2 號等品種;防治小麥黑穗病可以選擇吉林推廣的合作1 號或美國研發(fā)的Gaines、Omar 和Burt 等冬麥品種;防治小麥白粉病可以選擇小偃6 號、蘇肯1 號、花培28、魯麥14 號和望水白等品種;防治小麥紋枯病可以選擇豫麥13、豫麥14 和溫麥4 號等品種;防治小麥根腐病、葉枯病可以選擇93 系列、華東3 號和溫州和尚等抗病品種。
通過種植高產抗病品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強麥田對病蟲害的抵抗力,種植人員要結合各區(qū)域情況選擇種植不同抗源的小麥品種,合理布局高產抗病基因品種,將品種優(yōu)勢發(fā)揮到最大,并結合農業(yè)防治、藥劑防治等其他輔助性防治手段,更好地防治小麥種植期間出現(xiàn)的病蟲害。
農業(yè)防治技術是通過合理的手段從源頭上減少病蟲害發(fā)生的有效防治措施。
一方面,種植人員要做好精耕和倒茬輪作,定時清除自生麥苗和雜草,要對小麥進行合理密植和適時、適量的追肥工作。在小麥收割后再次翻耕麥田,使土地中的病殘體可以更快腐爛,從而減少越夏或越冬的菌源和蟲源。在田地施足基肥的同時,還要注意避免過晚或過量施用氮肥和其他肥料,從而為小麥提供優(yōu)良的生長條件,有效抑制病蟲害[4]。
另一方面,防疫人員還可以加強對產地的檢疫工作,對測試區(qū)域按照檢疫相關規(guī)程進行一系列的檢查監(jiān)測工作,在過程中若發(fā)現(xiàn)麥蚜病、小麥赤霉病、白粉病和麥田紅蜘蛛以及其他病蟲害,要立刻封鎖病區(qū),及時殺滅病蟲害,并對病區(qū)內所有要帶出的物品以及防治人員所穿的衣物消毒,防止小麥病蟲害大面積擴散和遠距離傳播。
小麥病蟲害的物理防治措施較為安全簡單,一般是指利用害蟲對色彩、氣味的敏感性和生物習性對其進行誘殺除害的方法。比如,通過在麥田間插立楊樹枝引誘麥蛾,小麥葉片萎蔫后,在田地中每隔10 m 插上一根長1 m 的楊樹枝,高于小麥秸稈35 cm,將底部埋實,每天清晨將塑料袋套在枝把上,通過輕微搖晃吸引成蟲,集中一定數(shù)量后采用合理措施將其殺死。還可以在麥田中每隔0.33~0.66 hm2放置一盆糖醋酒液,盆高于小麥秸稈35 cm,保持盆中液體深度為3.5 cm,白天蓋上蓋子,晚上再打開,堅持15~20 d,每7 d 換1 次糖醋酒液,每天早上清除盆中害蟲。還可以利用害蟲喜歡在禾谷類作物上繁殖的生物習性,在麥田中插上稻草把300~450 個/hm2,每5 d 更換1 次并燒毀吸引到害蟲的稻草。也可在夜晚的麥田間用黑光燈將害蟲引誘聚集起來進行集中捕殺,也能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除此之外,對于麥蚜這類有趨黃習性的害蟲,可以在其生長初期通過在麥田中懸掛225~450 塊/hm2粘性黃板,引誘捕殺害蟲,黃板一般懸掛在東西方向。
在小麥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中,運用化學藥劑滅殺害蟲是最常見的方法之一。由于化學藥劑對環(huán)境容易造成污染,且重復使用還可能讓病蟲害產生一定的抗藥性,降低防治效果。所以在實際運用此種防治方法時要合理控制用量,選擇不同種類、毒性較小、針對性強的藥劑并交替使用,降低對小麥及環(huán)境的不良影響。
對于不同病蟲害要選擇相應的化學藥劑,小麥白粉病可以通過噴灑12.5%烯唑醇、15%三唑酮和20%三唑酮等藥劑,或噴灑2~3 次25%敵力脫、40%多硫、50%退菌特和70%甲基硫菌靈藥劑等,對小麥白粉病都有較好的防治效果。防治黏蟲可以通過對其幼蟲噴灑5%殺蟲畏粉或2.5%敵百蟲粉22.5~37.5 kg/hm2。防治麥蜘蛛可以噴酒20%綠保素乳油3 000~4 000倍液或15%噠螨靈乳油2 000~3 000 倍液或36%克螨特乳油1 000~1 500 倍液等,殺蟲效果可維持10~15 d。防治小麥蚜蟲可以使用40%敵畏·氧樂乳油80~100 mL 或4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50 mL,也可以噴灑吡蟲啉+菊酯類配方兌水50~60 kg。防治麥稈蠅可以噴灑2%西維因粉劑和2.5%敵百蟲粉22.5~30 kg/hm2,或使用40%氧化樂果乳油1 000~2 000 倍液噴霧,每隔6~7 d 噴1 次,防治效果顯著。
生物防治在小麥病蟲害防治工作中是較為環(huán)保、有效的方法,無毒、無害且不會對小麥植株和周圍環(huán)境造成污染,一般通過天敵防治、微生物防治、植物防治等方式滅殺病蟲害[5]。
天敵防治是通過引入小麥病蟲害的天敵或益蟲,抑制病蟲害繁殖和生長,比如金龜子黑土蜂、茶色食蟲虻等,可以有效防治小麥蠐螬、瓢蟲、食蚜蠅、草蛉、蚜繭蜂等。通過促進害蟲天敵的生物繁殖,能很好地起到病蟲害的防治作用。微生物防治技術是通過把一些細菌、真菌等微生物制成生物源農藥等噴灑在種植區(qū)域,破壞害蟲、病原結構,加速其衰老死亡,比如對于小麥紋枯病,可以使用假單胞菌和消蝕靈等防菌劑進行生物防治[6-7]。
在小麥的種植過程中,要結合實際的氣候條件和小麥的生長需求科學選種,還要把握好最佳播種時間,做好整地、田間管理,并合理施肥和灌溉,從而優(yōu)化種植技術。小麥種植人員可以通過加強預警監(jiān)測和種植高產抗病品種,起到對病蟲害的預防作用,還可綜合運用農業(yè)、物理、化學、生物防治技術,有效防治病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