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書琴
(駐馬店市中心醫(yī)院 神經(jīng)內(nèi)二科,河南 駐馬店 463000)
腦出血是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病變,通常在活動或情緒激烈時發(fā)病,存在發(fā)病急驟、病情進展較快的特點,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病死率[1]。據(jù)統(tǒng)計[2-3],腦出血急性發(fā)作的患者經(jīng)有效治療后也有70%以上的偏癱發(fā)生率,其中40%患者為重度殘疾,不僅影響患者的日常行為能力,降低其生活質(zhì)量,更會導致患者喪失生存信心,進而陷入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中,不利于患者的預后康復。目前,臨床對于該疾病的治療原則以安靜臥床、降低顱內(nèi)壓、防止繼續(xù)出血為主,但難免出現(xiàn)各類并發(fā)癥、后遺癥,不僅增加患者不適,也使之容易產(chǎn)生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不利于病情恢復,因此輔以相應的護理干預尤為重要[3]。心理護理作為現(xiàn)代護理工作的重要范疇,在穩(wěn)定患者情緒,積極主動配合治療方面具有顯著功效,更為患者的疾病轉歸奠定良好的基礎[4]。但常規(guī)的心理護理措施多由護士臨床經(jīng)驗所得,大多缺乏針對性和個性化,且護理范圍相對較為局限,護理效果并不理想。近年來,隨著人性化理念的普及,有學者[5]提出基于時效性激勵理念的心理護理在臨床患者應用中可取得滿意效果。本研究將該護理模式應用于腦出血患者中,觀察其在腦出血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駐馬店市中心醫(yī)院于2019年6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82例腦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41)和研究組(N=41),對照組合并出血位置:基底節(jié)區(qū)25例,丘腦12例,腦干15例,小腦6例。研究組合并出血位置:基底節(jié)區(qū)27例,丘腦11例,腦干13例,小腦7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jīng)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和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s]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s]
組別 例數(shù) 性別/例 年齡/歲 體重指數(shù)/(kg/m2) 病程/d 出血位置/例男女基底節(jié)區(qū) 丘腦 腦干 小腦對照組 4125(60.98) 16(39.02) 58.63±4.3321.52±0.493.32±0.1425(60.96) 12(29.27) 15(36.59) 6(14.63)研究組 4126(63.41) 15(36.59) 58.72±5.0421.55±0.533.35±0.1527(65.85) 11(26.83) 13(31.71) 7(17.07)χ2/t 0.3680.1030.3171.1140.340 P 0.5440.9180.7520.2680.952
納入標準:(1)經(jīng)頭顱CT檢查證實為腦出血患者[6];(2)初次發(fā)病者;(3)意識清晰者;(4)配合度較高者;(5)臨床資料完整者。
排除標準:(1)存在明顯腦外傷患者;(2)智力障礙或精神異常患者;(3)年齡>80歲;(4)合并惡性腫瘤患者;(5)合并其他腦血管疾病者;(6)合并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7)合并其他可引發(fā)凝血功能異常的疾病。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干預:(1)常規(guī)健康教育:以口頭講解形式為主的知識宣教。(2)飲食指導:提倡低鹽、低脂的清淡飲食,合并糖尿病患者需予糖尿病飲食指導。(3)用藥指導:介紹用藥名稱、作用、用藥方法、劑量、時間及不良反應等。(4)生活護理:維持病區(qū)的干凈整潔,為患者營造舒適溫馨的環(huán)境;合理安置患者的體位,加強對其病情的監(jiān)測;在患者病情穩(wěn)定的情況下指導其進行康復訓練。
研究組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實施基于時效性激勵理念的心理護理,具體內(nèi)容如下:(1)情感激勵:根據(jù)患者病癥和病情程度的差異進行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可通過順情解郁和深情的方式耐心傾聽患者的訴求,對其產(chǎn)生的負面情緒進行疏導和鼓勵。此外,還可邀請既往腦出血治療成功的患者分享經(jīng)驗,引導患者傾訴內(nèi)心的顧慮,針對性地幫助患者調(diào)節(jié)情緒,解答其困惑不解的問題,同時對樂觀積極、表現(xiàn)良好的患者進行表揚。(2)需求方面:鼓勵患者充分表達內(nèi)心需求,加強與患者的交流和解釋工作,幫助其了解腦出血的相關知識,糾正患者錯誤認知,及時解答患者提出的疑問,并對其提問的行為表示肯定。采用激勵性語言予以鼓勵,以穩(wěn)定患者情緒,把提高患者配合度作為主要目的。鼓勵患者不斷學習新知識,來緩解因未知帶來的無助和恐懼感。同時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疏導和勸慰時,盡量滿足患者的合理需求。(3)親情陪伴式激勵: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交流,告知家屬患者現(xiàn)階段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并共同制定解決對策,請患者家屬多多對其進行開導和陪伴,從而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4)榜樣激勵。向患者講解腦出血治療的具體內(nèi)容、優(yōu)勢和臨床效果,定期召開病友座談會及知識講座,宣傳以往成功案例,激勵患者提高遵醫(yī)行為,調(diào)整其心態(tài)。(5)康復鍛煉激勵:①發(fā)病早期:指導家屬協(xié)助患者擺放良肢位,定時翻身,并檢查受壓部位血運情況,進行肢體按摩,3次/d,促進肢體血液循環(huán),早期幫助患者進行床上被動運動。根據(jù)患者關節(jié)活動方向及范圍來調(diào)整其運動時間和方式,從最初的上肢訓練開始,如上下左右及旋轉上肢等,時間約為10 min,3次/d;接著訓練下肢,如足踝部被動伸屈和旋轉運動,雙側膝關節(jié)伸屈運動,并對患者的腓腸肌、股二頭肌進行按摩,每天早晚各1次、3 min/次,期間根據(jù)患者的表現(xiàn)予以鼓勵和支持,肯定患者的努力與輔助,增強其信心。②發(fā)病中后期:護理人員指導患者下床進行主動運動,護士對患者的健肢進行活動,探明健肢的活動幅度及范圍,隨后作為參照,制定患肢運動計劃,遵循強度由低至高的基本原則。同時指導、協(xié)助患者保持雙手交叉,學會健側力量引導、帶動患肢進行被動運動。上肢外展、左右旋運動后,指導患者屈曲雙腿,分開一定角度,先主動伸屈健側下肢,隨后嘗試誘導患肢伸展等。并繼續(xù)使用激勵性語言鼓勵患者,針對患者關于宣教提問的回答給予表揚。
(1)采用中文版心理彈性量表(CD-RISC)進行評定,該量表由于Wu L, Tan Y翻譯修訂成中文版,表中包括堅韌、自強、樂觀3個維度,共25個條目,各條目賦值0~4分,滿分100分,總分越高表示心理彈性越理想。問卷各條目評定者信度值為0.85~0.96,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7]。(2)臨床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NDS)量表[8]總評分0~45分,評分越高說明患者神經(jīng)缺損功能越明顯。(3)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2個月后采用簡化Fugl-Meyel運動功能評估量表(FMA)評價患者的上肢運動功能,評分范圍分別為0~66分,分值越高表示運動功能越好,比較兩組間的差異[9]。(4)日常生活功能評定:采用功能綜合評定量表(FCA)[10]評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表內(nèi)含6個方面,包括自我照料、括約肌功能、轉移、行走、交流、社會認知在內(nèi)的,共計18條明細,每條明細均采用0~5分6級評分法進行評價,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越好,比較兩組間差異。由康復治療師分別于干預前及干預后進行評估。(5)生活質(zhì)量:使用方積乾[11]修訂的健康調(diào)查簡表(SF-36)對于護理前后進行評價,該量表從生理職能、生理功能、心理健康等8個維度進行評價,實行百分制,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zhì)量越高。各維度信度系數(shù)為0.7206~0.8694。(6)統(tǒng)計兩組患者對醫(yī)療服務的滿意度評價,以10分為滿分,并分為四個滿意階段,即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一般滿意和不滿意,分值分別為10分、8~9分、6~7分、 <6分。
經(jīng)由SPSS 23.0軟件處理研究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行t檢驗,以±s形式表示;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若總例數(shù)<40或最小的理論頻數(shù)<1,采用確切概率法,以%形式表示;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研究對象的心理彈性各項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心理彈性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心理彈性評分比較(±s)單位:分
表2 兩組干預前后心理彈性評分比較(±s)單位: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① P<0.05。
組別 例數(shù) 堅韌評分 自強評分 樂觀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研究組 4115.64±8.1519.39±3.29① 13.53±2.0618.56±3.00① 12.91±2.5915.02±2.50①對照組 4114.95±8.1715.97±3.77① 13.56±1.8215.78±2.40① 12.18±2.4813.20±3.12①t 0.3834.3760.0704.6331.3049.321 P 0.7030.0010.9440.0010.1960.001
干預前,兩組NDS、FMA、FCA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NDS、FMA、FCA得分比對照組更優(yōu),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各項指標得分比較(±s)單位:分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各項指標得分比較(±s)單位: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① P<0.05。
組別 例數(shù) NDS評分 FMA評分 FCA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研究組 4135.75±6.2616.28±4.86① 54.78±6.2473.39±7.45① 52.89±8.2574.26±7.21①對照組 4135.80±5.9422.52±5.25① 55.62±7.1862.68±8.64① 52.74±7.2165.28±7.94①t 0.0375.5850.4845.1420.07511.660 P 0.9700.0010.6300.0010.9400.001
干預前,兩組SF-36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各維度SF-36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生活質(zhì)量比較(±s)單位:分
表4 兩組生活質(zhì)量比較(±s)單位:分
組別 例數(shù) 生理職能評分 生理功能評分 情感職能評分 心理健康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研究組 4160.21±10.0370.56±15.2558.45±12.0579.77±16.3357.20±12.0472.49±16.5542.32±18.1069.60±22.31對照組 4160.23±10.0664.33±13.1158.47±12.0161.65±15.2157.23±12.0263.33±15.3142.35±18.0448.55±20.28 t 0.0092.0780.0085.4770.0122.7250.0084.684 P 0.9920.0410.994 <0.0010.9910.0080.994 <0.001組別 例數(shù) 社交功能評分 軀體疼痛評分 活力評分 總體健康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研究組 4162.33±11.2179.67±18.5057.21±15.1270.55±18.4057.37±12.5471.66±19.7256.41±12.7373.47±18.21對照組 4162.29±11.1971.50±12.3257.23±15.1060.33±16.2357.35±12.4963.20±10.6356.45±12.6962.46±15.58 t 0.0172.4660.0062.7940.0082.5330.0153.082 P 0.9870.0160.9950.0060.9940.0130.9880.003
研究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n(%)]
腦出血作為臨床常見的腦血管急癥,發(fā)生率約占腦卒中的15%,臨床具有發(fā)病急、進展快及致死率高等特點[12]。近年來,腦出血患病率呈現(xiàn)升高的趨勢,同時由于病情兇險,患者容易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焦慮感。因此,開展臨床治療的同時需積極采取合理有效護理措施處理患者病情,以減少不良事件出現(xiàn),提升患者的預后水平。
有研究[13]表明,開展常規(guī)護理雖能保證患者治療安全,但工作內(nèi)容過于單一和零散,無法規(guī)范、全面給患者提供護理,同時未和患者之間進行有效溝通,無法及時掌握到其內(nèi)心需求,易引起護患矛盾,對患者的機體恢復產(chǎn)生不利影響。而時效性激勵護理,以人為本,通過各種方法對患者發(fā)揮激勵作用,增強其治療信心,以促進病情康復。董倩[14]研究表示,將基于時效性激勵理念的心理護理和常規(guī)護理同時應用于急性腦梗死患者中,結果顯示,接受心理護理的患者其心理彈性和生存質(zhì)量均得到明顯改善,對該護理模式的應用價值表示認可。本研究將其應用腦出血患者中,結果顯示:(1)患者干預前研究對象的心理彈性各項指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心理彈性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基于時效性激勵理念的心理護理可以有效提高腦出血患者的心理彈性。主要由于在此次心理護理干預中,對腦出血患者從多個角度展開激勵干預,可以在疏導患者負面情緒的同時幫助患者緩和家庭關系,借助家人的關懷和鼓勵激發(fā)患者自我管理的積極性,提高患者對康復的期待和信心,從而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而通過榜樣激勵的方式,邀請既往治療成功的患者分享經(jīng)驗,則可以幫助患者增強治療的自信心,以更加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疾病和治療;配合針對患者現(xiàn)存問題的不同輔以相應的心理干預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負面情緒,給予患者充足的人文關懷,從而有效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提高心理彈性[15]。(2)患者的生理功能及生活質(zhì)量也得到一定好轉,表現(xiàn)為干預后研究組NDS低于對照組,F(xiàn)MA、FCA得分及生活質(zhì)量評分各項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說明基于時效性激勵理念的心理護理有助于促進患者生理功能的恢復,醫(yī)護人員重視患者的生理功能恢復,針對患者肢體功能的訓練可以提高患者的肌力水平,刺激患者大腦重塑運動反射區(qū),提高該區(qū)域的敏感性,緩解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癥狀,為患者的預后轉歸奠定良好的基礎。并且此方式可充分滿足患者身心護理需求,提供激勵性干預,幫助患者轉移應激源刺激,緩解患者負性情緒,減輕心理應激反應,增強了治療康復信心,從而到達提升生活質(zhì)量的目的[16]。本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基于時效性激勵理念的心理護理在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和提高其滿意度方面的優(yōu)勢,臨床護理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基于時效性激勵理念的心理護理可有效提高腦出血患者的心理彈性,減輕其神經(jīng)功能缺損,提高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功能,改善其生活質(zhì)量,患者滿意度較高,值得應用到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