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燃,熊玲玲,趙菊花
(四川省南充市中心醫(yī)院皮膚科,四川南充 637000)
蕁麻疹,俗稱“風疹塊”,是皮膚黏膜由于暫時性血管通透性增高而出現(xiàn)的局限性水腫,即風團。 慢性蕁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為風團每周至少發(fā)作兩次,持續(xù)時間超過6周者[1-3]。CU病因復雜,機制不明,遷延難愈,嚴重困擾著患者的生活、學習和工作[4-5]。在西醫(yī)治療中,第二代非鎮(zhèn)靜抗組胺藥為一線治療藥物,雖能有效控制慢性蕁麻疹的發(fā)作,但停藥后很容易復發(fā),難以完全根治[6]。我科通過對本院CU患者采用撳針聯(lián)合依巴斯汀進行治療,獲得了良好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2020年9月—2021年9月選取來南充市中心醫(yī)院皮膚科門診就診的符合納入與排除標準的慢性蕁麻疹患者84例,其中,男48例,女36例,年齡18~60歲,平均(40.06±12.38)歲。將84例患者用隨機數(shù)字表分為兩組。其中,治療組42例(男25例,女17例),平均年齡(39.86±12.53)歲,平均病程(3.45±0.83)個月;對照組42例(男23例,女19例),平均年齡(40.17±12.11)歲,平均病程(3.43±0.78)個月。兩組患者的一般情況(病程、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本研究方案獲得了筆者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南充市倫理委員會批準文號:2020年審137號)。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1)符合慢性蕁麻疹的診斷標準[6]。(2)18~60歲,性別不限。(3)愿意且已簽訂了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近兩周內服用過糖皮質激素或近一周內外用糖皮質激素或服用組胺受體拮抗劑。(2)孕婦或哺乳期婦女。(3)合并有心腦血管、腎、肝等嚴重的內科疾病或腫瘤、精神障礙患者。(4)一些特殊工種,如機動車輛駕駛人員、高空作業(yè)者等。(5)對依巴斯汀過敏者。(6)特殊類型的蕁麻疹(如膽堿能型蕁麻疹、寒冷型蕁麻疹、其他有感染或藥物等確切原因所致的蕁麻疹等)。
1.3 方法
1.3.1 治療方法兩組病例均口服依巴斯汀片,1次/日,10 mg/次。(商品名:思金;規(guī)格:10 mg×10片/盒;生產企業(yè):杭州澳醫(yī)保靈藥業(yè)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40503)。治療組病例同時予以撳針治療,取患者雙側“曲池”“血?!薄白闳铩毖ㄟM行撳針治療,首先對治療區(qū)進行消毒,后撕開密封紙,將無菌撳針垂直刺入上述腧穴,然后將膠布緊貼皮膚,操作過程中醫(yī)者手指勿接觸針頭,以防感染。囑患者3 d后取下,埋針期間,注意保持撳針周圍皮膚干燥、清潔,4 d后清潔消毒皮膚后繼續(xù)撳針治療。每7天為一個療程,1個療程治療2次。兩組均連續(xù)治療28天。
1.3.2 觀察指標①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的風團及瘙癢情況;②記錄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③記錄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的頭暈、嗜睡等不良反應;④治療結束1個月后,記錄兩組患者復發(fā)情況。根據2018年版中國蕁麻疹診療指南的標準判定所有病例的風團及瘙癢評分[6],具體如下:無風團,計0分;風團小于20個/24 h,計1分;風團20~50個/24 h,計2分;風團>50個/24 h以上,計3分;無瘙癢,計0分;有瘙癢,但不明顯,計1分;瘙癢明顯但并沒有影響患者睡眠等其他日?;顒樱?分;瘙癢難以忍受且影響患者睡眠等其他日?;顒?,計3分。在治療前后,采用皮膚病生活質量指數(shù)(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量表對兩組患者進行生活質量調查,包括日常行為、工作學習、癥狀感受、娛樂休閑、個人活動等五個方面,共計10個問題,每個問題計0~3分,分值越高表明CU對生活質量影響越大[7]。
1.3.3 療效判定標準[8]瘙癢評分與風團評分之和為總積分,癥狀積分下降指數(shù)(symptom score reduce index,SSRI),即療效指數(shù)作為療效評定依據。具體計算方法為:SSRI=(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療效評估標準為:①SSRI<30%為無效(無變化或繼續(xù)加重);②30%≤SSRI<60%為微效;③60%≤SSRI<90%為顯效;④SSRI≥90%為治愈??傆行?(治愈病例數(shù)+顯效病例數(shù))/治療病患總例數(shù)×100%。復發(fā)率 = 復發(fā)例數(shù)/(治愈病例數(shù)+顯效病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 19.0對本研究中的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對于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對于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中位數(shù)(四分位數(shù))[M(P25,P75)]描述,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Mann-Whitney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百分數(shù))描述,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Fisher確切概率法,檢驗水準:α=0.05,雙側檢驗。
2.1 兩組臨床療效的比較治療后,治療組、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分別為80.95%、57.14%,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570,P=0.018)。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治療總積分的比較兩組治療前總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總積分均低于治療前,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0.001)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癥狀評分比較[分,M(P25,P75)]
2.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兩組治療前DLQ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DLQI 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DLQI評分比較[分,M(P25,P75)]
2.4 兩組復發(fā)率比較治療結束1個月后,隨訪治療有效的病例,治療組復發(fā)5例,復發(fā)率為14.71% (5/34) ,對照組復發(fā)9例,復發(fā)率為37.50%(9/24) 。兩組復發(fā)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992,P=0.046)。
2.5 不良反應治療組2例發(fā)生頭暈,2例出現(xiàn)嗜睡,對照組1例發(fā)生頭暈,3例出現(xiàn)嗜睡。所有患者上述癥狀均較輕,未予特殊處理,在本研究過程中均未中斷治療。
CU是一種致敏原因不明的常見過敏性皮膚病,以反復發(fā)作的風團伴瘙癢為主要特征,復發(fā)率極高[9]。目前,CU具體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一般認為被激活的肥大細胞脫顆粒釋放一些炎癥介質(如組胺)系 CU 發(fā)病的中心環(huán)節(jié)[10-11]。而肥大細胞的活化又受到多種內源性或外源性的不同因素影響,如Ⅰ型超敏反應、慢性感染、凝血功能紊亂、維生素D 缺乏、精神因素等。包括依巴斯汀在內的第二代抗組胺藥是治療CU的一線用藥[12-13]。作為新型H1受體拮抗劑的依巴斯汀,不僅對組胺的H1受體有選擇性拮抗作用,還具有穩(wěn)定肥大細胞膜的良好效果[14-16]。林虓鈞的研究表明,依巴斯汀能抑制組胺誘導機體產生紅斑和風團[17]。此外,依巴斯汀還能減少IL-4、IL-6 等炎癥介質的分泌和釋放,抑制炎癥反應的發(fā)生,對介導CU的炎性反應遞質的釋放也能發(fā)揮有效的抑制作用[18-19]。本次試驗中,單獨口服依巴斯汀治療CU總有效率達到57.14%,并能明顯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祖國醫(yī)學在蕁麻疹的辨證論治、病因病機、組方用藥等方面有著海量的研究論述,在蕁麻疹治療學方面亦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績,說明了中醫(yī)中藥治療蕁麻疹存在的優(yōu)勢[20]。中醫(yī)學認為,撳針通過持續(xù)地刺激穴位及皮部,可使神經營養(yǎng)功能提高,并且可增強經絡間的聯(lián)系,增加針感傳導的時間,可激發(fā)經氣、宣散氣血,進而改善血氣運行,調節(jié)氣血陰陽,最終達到平衡陰陽、祛病除邪的目的[21-24]。而慢性蕁麻疹多由氣血陰陽失調,外風或內風搏結于皮膚所致[25]。曲池為手陽明大腸經合穴,善于開泄,既可疏風解表,又可清陽明之熱,為治療蕁麻疹的要穴;血海位于足太陰脾經,主血分病,可調理營血,而收“治風先止血,血行風自滅”之功;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合穴,為強壯保健要穴,可益衛(wèi)固表[26]。本課題組將此三穴合用,健脾益氣、活血祛風,從而達到防治CU的目的。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28天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相較對照組明顯提高,在DLQI的改善方面,治療組也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采用撳針聯(lián)合依巴斯汀的方法治療CU可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兩組在治療過程中僅有個別病例出現(xiàn)頭暈、嗜睡等輕度不良反應,均未中斷試驗,說明撳針聯(lián)合依巴斯汀的方法治療CU安全性好。治療結束一個月后,兩組相比,治療組復發(fā)率明顯降低,提示撳針聯(lián)合依巴斯汀有望提升CU的遠期治愈率。
綜上所述,撳針聯(lián)合依巴斯汀對CU療效確切,還能改善遠期治愈率,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