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曉珊, 胡勝濤, 唐 琳, 余黃合, 林 也, 張二兵, 張 逢, 劉樂平,嚴建業(yè), 宋厚盼, 劉 良, 蔡 雄*, 王 煒*
[1.湖南中醫(yī)藥大學中藥粉體與創(chuàng)新藥物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湖南 長沙 410208;2.廣東藥科大學中藥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3.湖南中醫(yī)藥大學藥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8;4.澳門科技大學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澳門 氹仔島 999078]
血筒是湘西北土家族傳統(tǒng)民族藥材,為五味子科南五味子屬植物異型南五味子Kadsuraheteroclita(Roxb.)Craib的藤莖[1]。根據土家族藥物分類法,將具有趕火敗毒、活血祛瘀、消腫止痛、祛風除濕等作用的藥物稱為“七”類藥[1],故血筒又稱“血七”,具有祛風除濕、行氣止痛、活血散瘀的功效。血筒主產于我國西南部至南部,如云南、貴州、廣東、廣西、湖南等地。血筒在各地叫法不一,容易混淆,在廣東,稱為“廣東海風藤”;在廣西,又名“地血香”“大飯團”;在湖南稱為“血筒”。由于土家族沒有文字,土家族醫(yī)藥文化主要靠“口耳相傳”或“師徒制”傳承,造成藥材來源不清、同物異名或同名異物等現象,不利于土家族藥物在臨床、科研上的應用。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傳統(tǒng)醫(yī)藥的重視,土家族醫(yī)藥的發(fā)展也受到學術界廣泛關注,對血筒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進展,尤其是對三萜類成分及其抗炎鎮(zhèn)痛作用的研究,血筒質量評價的研究也成為重點。本文從血筒的化學成分、藥理作用、質量控制這3個方面進行系統(tǒng)綜述,以期對其深入研究提供參考。
1.1 三萜類 三萜類是血筒抗HIV、抗炎鎮(zhèn)痛、抗腫瘤的主要活性成分,其主要結構類型有環(huán)阿屯烷型和羊毛脂烷型。近年來,已從血筒中分離得到64個三萜類化合物,包括環(huán)阿屯烷型53個、羊毛脂烷型9個、齊墩果烷型1個、schiartane型三萜1個,具體見表1、圖1。
表1 血筒中三萜類化合物
1.2 木脂素類 木脂素類是血筒抗菌、抗病毒、抗血小板聚集的活性成分。根據不同骨架及結構可分為聯(lián)苯環(huán)辛烯類、螺苯駢呋喃型聯(lián)苯辛烯類、二芳基丁烷類、苯基四氫萘類、四氫呋喃類等。目前,從血筒中分離得到59個木脂素類化合物,包括聯(lián)苯環(huán)辛烯類37個、螺苯駢呋喃型聯(lián)苯辛烯類12個、二芳基丁烷類3個、苯基四氫萘類3個和四氫呋喃類2個、其他類2個,具體見表2、圖2。
表2 血筒中木脂素類化合物
1.3 倍半萜類 血筒中倍半萜類化合物多以油狀存在,其相對構型較多,通過X-ray晶體衍射確定新化合物6α,9α-dihydroxycadinan-4-en-3-one(124)的絕對構型,這為倍半萜構型的確定提供依據。此外,血筒中的倍半萜類成分有6α,9α,15-trihydroxycadinan-4-en-3-one(125)、(+)-3,11,12-trihydroxycalamenene(126)、(-)-3,10,11,12-tetrahydroxy-calamenene(127)、cryptomeridiol(128)、isoepicubenol(129)、1β,4β,7α-trihydroxyeudesmane(130)、cytochalasin H(131)[20]、guai-3-en-10-ol(132)[21],具體見圖3。
1.4 其他 血筒中還含有揮發(fā)油、多糖、β-谷甾醇、胡蘿卜苷、槲皮素、二氫槲皮素等成分。血筒中的揮發(fā)油主要由萜烯和萜醇類成分組成,其中T-杜松醇(18.195%)和δ-杜松烯(11.485%)的含量最高,其次是α-沒藥醇、瓦倫烯、γ-杜松烯、橙花椒醇、α-胡椒烯、衣蘭油醇、α-衣蘭油烯等[22]。血筒中多糖主要由分子量約為40 kDa的多糖成分構成,構成多糖的單糖有D-葡萄糖、D-半乳糖、D-阿拉伯糖[23]。
2.1 抗炎鎮(zhèn)痛 血筒具有抗炎鎮(zhèn)痛作用,可用于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其發(fā)揮抗炎作用的成分為三萜類。鄧鳴等[24]研究血筒總三萜的鎮(zhèn)痛作用,結果表明,血筒總三萜對小鼠的急性炎癥反應和物理化學刺激引起的疼痛有抑制作用。血筒總三萜可緩解膠原誘導性關節(jié)炎大鼠的足腫脹疼痛,且可降低炎性細胞因子水平、抑制基質金屬蛋白酶(MMPs)活性,其抗炎機制可能是通過抑制細胞炎性因子和免疫應答,減輕關節(jié)滑膜炎癥、減少骨破壞[25]。此外,血筒還可以抑制大鼠佐劑性關節(jié)炎模型發(fā)病率,與模型組比較,血筒組大鼠關節(jié)腫脹度降低,關節(jié)滑膜增生得到抑制,關節(jié)翳形成減少,關節(jié)軟骨破壞和骨侵蝕明顯改善[26]。血筒能夠降低腫瘤壞死因子(TNF-α)、白細胞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白介素17A(IL-17A)、白介素17F(IL-17F)炎性因子水平,還能降低關節(jié)炎足趾組織MMP-1、MMP-3蛋白表達,升高TIMP-1蛋白表達[27]。
因此,血筒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作用機制可能是抑制致炎細胞因子產生,減少足組織炎性浸潤,降低MMPs表達,減少骨和骨組織的破壞[28]。
2.2 肝保護 肝損傷與多種酶、自由基及脂質過氧化相關,血筒醇提物可降低CCl4誘導大鼠急性肝損傷模型大鼠血清中丙氨酸轉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轉氨酶(AST)的活性、升高肝組織中還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提示血筒醇提物對肝損傷有保護作用,其保肝降酶作用機制可能是增強肝細胞抗自由基攻擊能力,從而起到保護肝臟的作用[29]。此外,血筒醇提物對D-半乳糖胺/脂多糖致小鼠急性肝損傷也有保護作用,其可以降低血清中ALT、AST活性,抑制丙二醛(MDA)和髓過氧化物酶(MPO)表達,減輕肝氧化應激損傷,同時也通過抑制促炎癥因子TNF-α、IL-6的釋放,減輕炎癥反應,起到保肝作用[30]。
2.3 其他 血筒具有抗病毒作用,對血筒已分離出的化合物進行活性篩選,發(fā)現其中cycloartenone、heteroclialactone A、meso-dihydroguaiaretic acid對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抑制率分別是43%、52%、35%,具有抗乙肝病毒活性[17]。從血筒中分離得到的化合物heteroclitalactone D對人腫瘤細胞系HL-60有細胞毒性,其IC50值為6.76 μmol/L[2];dihydroguaiaretic acid則對OVCAR、HT-29/A549細胞系有抑制作用,其IC50值為16.2~36.4 μmol/L[12],表明血筒有抗腫瘤作用。此外,血筒還具有抗菌、抗脂質過氧化、抗血小板聚集、抗老年癡呆、神經保護等作用。
目前,2020年版《中國藥典》未收錄血筒,《廣東省中藥材標準》在“廣東海風藤”項下收錄[31],《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瑤藥材質量標準》在“廣西海風藤”項下收錄[32],但僅對該藥材的性狀和理化鑒別有規(guī)定,對含量測定未有規(guī)定。Wang等[33]建立了一種簡單、準確的HPLC法對血筒中6種主要成分同時定性定量分析,并且對比不同采收期這6種成分在藥材中的含量,其中5種三萜類成分在1月份含量最高,而另一種木脂素類成分則在8月份含量最高,這表明血筒中主要藥效成分含量隨季節(jié)變化而變化。高效凝膠滲透色譜(HPGPC)法可以測定血筒多糖的分子量及其分布,HPLC法可以準確地測定其單糖的種類,方法簡單可行,可用于控制血筒多糖的質量[23]。對于揮發(fā)油類成分的質量控制,焦豪妍等[34]建立了10批廣東地區(qū)不同產地的血筒揮發(fā)油GC-MS指紋圖譜,標定23個共有峰,各批次間相似度較低。此外,范衛(wèi)鋒等[35]建立了廣西地區(qū)產的12批血筒HPLC指紋圖譜,有11個共有峰,相似度在0.60以上,這表明不同產地血筒質量差異較大?,F有的這些研究僅針對某一地區(qū)的血筒建立指紋圖譜,不具備整體性,為保證血筒藥材質量及用藥安全,仍需進一步探索和完善對其質量控制的研究及質量標準的制定。
血筒具有廣泛的生物活性,且毒性較低,研究表明,血筒醇提物小鼠的最大耐受量為26 g/kg,相當于成人1 d用量的253倍[26],因此,高效、低毒的血筒具有極大的研究價值和應用前景。但是,目前尚未有統(tǒng)一的國家標準對血筒質量進行控制,對血筒質量評價的研究也較少,現有的研究也多是局限于對一個地區(qū)的藥材質量評價,且所建立的指紋圖譜未闡明色譜峰與化學成分對應關系,難以從整體上控制血筒藥材質量。因此,應在現有的研究基礎上,進一步深入探索,最好能對來自不同產區(qū)(道地產區(qū)、主產區(qū)、其他產區(qū))、不同產地的至少15批藥材進行質量評價及定性定量分析,構建中藥指紋圖譜識別模式,更全面、準確地評價血筒藥材質量,為血筒質量標準的制定奠定基礎。
土家族人民經過千百年的摸索和實踐,積累了豐富的醫(yī)療和用藥經驗,也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土家族醫(yī)藥理論體系。但土家族醫(yī)藥知識僅在民族聚居區(qū)小范圍傳播,且缺乏專業(yè)性研究,僅靠經驗理論難以令人信服。因此,土家族醫(yī)藥的發(fā)展需要借助現代科學技術及研究手段,結合現代醫(yī)學理論闡明中藥作用機理、明確中藥藥效物質基礎,從而推動中醫(yī)藥現代化進程。與此同時,也要做好藥材資源合理開發(fā)利用和生態(tài)保護,確保土家族醫(yī)藥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