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超,劉善軍,易文華,謝子超,劉博雄,岳 衡
1.東北大學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遼寧 沈陽 110819 2.華北科技學院安全工程學院,河北 三河 065201
煤炭是我國最主要的能源,在“碳達峰、碳中和”能源供給結(jié)構(gòu)調(diào)整的大背景下,煤炭依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nèi)占據(jù)著我國的基礎(chǔ)能源的位置。在原煤開采、運輸、洗選加工、精煤儲運以及低中階煤提質(zhì)改性等方面都需要及時了解煤的成分、含量以及混矸程度,這是掌握和監(jiān)控煤炭質(zhì)量的必要措施。傳統(tǒng)的主要監(jiān)測手段是現(xiàn)場采樣、室內(nèi)化驗,因采樣密度低、測點稀疏、工作量大、周期長、效率低等原因,已成為智能礦山建設(shè)的瓶頸,如何研發(fā)新的煤測試技術(shù),以適應新時代背景下礦業(yè)發(fā)展的需要,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衛(wèi)星遙感技術(shù)的快速興起,利用高光譜遙感進行巖礦大面積探測逐漸得到重視,由于其具有便捷、無損、快速等優(yōu)點,對礦山開采、礦井災害區(qū)域劃分及評價等方面能達到安全、高效的目的,已被廣泛地應用于巖石礦物分類、巖礦組分定量反演和蝕變信息提取等領(lǐng)域;同時一些學者也開展了煤的光譜特征和遙感監(jiān)測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1-2]。然而,由于煤在不同生產(chǎn)階段其破碎程度和顆粒大小不同,而顆粒度又是影響其光譜特征的重要因素[3-4],因此,對于不同顆粒度煤的光譜特征的深入了解和認識,從而掌握顆粒度對于煤的光譜特征的影響規(guī)律,是提升煤的光譜識別精度的重要途徑。
然而,目前相關(guān)研究主要集中在巖石或礦物顆粒對光譜特征的影響方面,如楊柏林等[5]發(fā)現(xiàn)巖石和礦物的反射光譜特征與顆粒度等表面狀態(tài)有關(guān),并提取了顆粒度的敏感波段;Salisbury等[6]實驗發(fā)現(xiàn)基頻振動帶強度與粒徑的大小呈負相關(guān)關(guān)系,并認為該現(xiàn)象是由于孔隙率造成的;Okin等[7]對不同粒徑的蒙脫石和石英反射光譜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在50~750 μm粒徑范圍內(nèi),試樣光譜反射率隨粒徑減小而逐漸增大;Reda Amer等[8]分析蝕變礦物明礬石、高嶺石、絹云母和方解石的連續(xù)參考光譜后發(fā)現(xiàn),位置、形狀和強度的變化很可能與樣品純度和粒度的變化有關(guān);Vernazza[9]等對行星巖礦進行光譜分析,發(fā)現(xiàn)巖礦顆粒度會對巖礦的光譜趨勢產(chǎn)生相應的影響;Carli和Hatcher等[10-11]發(fā)現(xiàn)試樣的光譜反射率會隨著顆粒度的減小而呈指數(shù)型增長;閆柏琨、王潤生等[12-13]發(fā)現(xiàn),不同礦物反射光譜隨粒度的變化規(guī)律存在差異性,且同種礦物在不同波段內(nèi)反射率隨粒度的變化也有所不同。余明高等[14]分析了顆粒度與采空區(qū)自然發(fā)火的關(guān)系,遺煤粒徑越小,顆粒表面積越大,對氧氣的吸附能力越強,煤的自燃傾向性越高。
上述表明,顆粒度是影響巖礦光譜特征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對于煤的相關(guān)研究較少,在所查到的文獻中,僅發(fā)現(xiàn)文獻[3]選取0.2,1,3和13 mm粒度等級煤質(zhì)進行了近紅外光譜分析,發(fā)現(xiàn)粒度越大,光譜的不穩(wěn)定因素增加,粒度對光譜有重要影響。該文獻作者選擇的粒度較大;更小的煤粉粒度在選煤廠非常常見;為此,采集了內(nèi)蒙古、新疆、山西主要礦區(qū)的褐煤、煙煤、無煙煤,制備了更小粒度的實驗樣品,制備了更小的粒度,通過測試不同煤種不同顆粒度煤樣的可見光-近紅外反射光譜,揭示了煤的顆粒度對不同煤種反射光譜的影響規(guī)律,為煤巖智能識別、煤質(zhì)定量反演時考慮顆粒度影響,從而提高煤光譜識別精度提供借鑒。
選擇變質(zhì)程度不同的褐煤(內(nèi)蒙古烏海)、煙煤(新疆哈密)和無煙煤(山西陽泉),依據(jù)原煤在開采、破碎、運輸、分選等實際情況選取塊狀、粒狀和粉狀煤樣制作光譜測試樣品。參照實驗室測定煤的理化性質(zhì)時常用的粒度,綜合劃分顆粒度等級,最終將樣品分為塊狀和如表1的12個顆粒度等級。煤樣煤質(zhì)工業(yè)分析指標見表2。
表1 煤樣品顆粒度等級分布
表2 不同煤質(zhì)的工業(yè)分析結(jié)果
采用便攜式地物光譜儀(SVC HR-1024)對煤樣進行可見光-近紅外光譜測試,波長范圍350~2 500 nm,其中350~1 000 nm波段光譜分辨率≤3.2 nm,1 000~1 850 nm波段的光譜分辨率≤8.5 nm,1 850~2 500 nm波段的光譜分辨率≤6.5 nm。
實驗在暗室內(nèi)進行,盡量保證測試環(huán)境穩(wěn)定。使用特制鹵素燈照射樣品,以模擬太陽光線。測試前以標準白板為背景進行定標,測試中每間隔10 min使用白板定標1次,將白板的反射率作為標準參考光譜。將不同粒徑煤樣放在直徑為7 cm的黑色樣品盒中,光照方向與水平方向夾角為45°,光譜儀鏡頭垂直于樣品,鏡頭距離樣品50 cm,鹵素燈距樣品中心距離為80 cm。為控制測試環(huán)境和操作人員造成的隨機誤差,進行預實驗,對典型樣品重復觀測多次,要求測試值與平均值間相對誤差不大于0.5%,待測試穩(wěn)定后開始正式實驗。實驗中對每個樣品觀測3次,取其平均值作為結(jié)果值。光譜測試實驗布置如圖1所示。
圖1 光譜測試實驗布置現(xiàn)場
圖2為褐煤、煙煤、無煙煤3種煤樣在塊狀和12個等級顆粒度下的光譜測試結(jié)果。由圖所示,顆粒度對3種不同煤種的光譜影響具有一些共性特征,主要如下:
(1)所有煤樣雖然種類不同,但主要成分均為碳(C),顏色呈黑色,因此反射率均較低,3種煤樣塊狀樣品的反射率在整個波段最高不超過16%,粒狀樣品不超過23%;
(2)不同煤種以及不同顆粒度樣品的可見光-近紅外光譜形態(tài)基本相似,即在可見光波段(380~780 nm)反射率均較低,且隨波長增加反射率略呈降低趨勢;近紅外波段(780~2 500 nm),隨波長的增加反射率逐漸升高,呈現(xiàn)單調(diào)增加的趨勢。
(3)3種煤樣顆粒度對光譜的影響呈現(xiàn)出相同的規(guī)律,即以0.10 mm為界,在顆粒度大于0.10 mm時,所有煤的光譜曲線反射率均較低,最大不超過10%,由可見光波段到近紅外波段反射率增加不顯著,且反射率隨顆粒度變化無明顯規(guī)律。當顆粒度小于0.10 mm時,光譜曲線發(fā)生顯著變化,且在不同波段變化趨勢不同:在可見光波段,隨顆粒度減小,反射光譜曲線呈降低趨勢,二者呈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而在近紅外波段,隨顆粒度減小,光譜反射光譜曲線呈增長趨勢,二者呈負相關(guān)關(guān)系。總的來看,顆粒度對光譜特征的影響在近紅外波段要明顯強于可見光波段,并隨著波長的增加越加明顯。從圖2(a)看出,褐煤在最小的顆粒度(<0.05 mm)級別,其在2 500 nm波長處的反射率高出>0.10 mm顆粒度樣品的反射率達13%以上。
圖2 不同等級顆粒度煤樣光譜曲線
(4)0.10 mm可作為顆粒度影響煤光譜特征顯著變化的臨界閾值。如圖2所示,第10等級(0.07~0.10 mm)與第9等級(0.10~0.125 mm)顆粒度光譜曲線變化幅度顯著,褐煤、煙煤、無煙煤反射率最大增加分別為4.20%,2.45%和2.35%,而大于0.10 mm的相鄰等級顆粒度的三種煤反射率的最大變化幅度也僅分別為2.80%,0.95%和1.30%。
(5)塊狀煤的光譜曲線與粗顆粒度(>0.125 mm)光譜曲線基本平行,光譜曲線差異僅體現(xiàn)在反射率的大小(塊狀反射率大于粗顆粒樣品),而形態(tài)基本一致。
圖2顯示,雖然顆粒度對3種煤的光譜都有影響,但不同煤種間也存在差異,主要如下:
(1)相同顆粒度不同煤種的反射光譜曲線存在差異(見圖3),從圖中可看出,顆粒度相同的不同煤種樣品在可見光波段反射率差異相對較小,一般不超過2%,而在大于1 000 nm的近紅外波段差異明顯,且波長越長越明顯。其中,褐煤的反射率最高,煙煤居中,無煙煤最低。而且,這種差距以0.10 mm為界,大于0.10 mm以上的較粗顆粒,3種煤相同粒度反射率的差異較小,基本小于4%;當顆粒度小于0.10 mm時,這種差距拉大,在最小顆粒度級別(<0.05 mm),3種煤在近紅外波段反射率最大差距達到13%,且波長越長差距越明顯。這表明,利用光譜進行煤種的識別時,使用小顆粒粉狀樣品的效果要好于大顆粒樣品,且波長越長效果越好。
(2)顆粒度對煤光譜特征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近紅外光譜曲線的斜率。從圖3看出,小于0.10 mm的3個顆粒度級別,3 種煤在波長大于1 000 nm的光譜曲線近似直線,不同煤的光譜直線斜率不同,無煙煤最低,褐煤最高,煙煤居中。
實驗表明,顆粒度對于煤的光譜特征有重要影響,且不同煤種影響有所差異。下面就其機理進行如下討論。
(1)當顆粒度大于0.10 mm時,煤樣的光譜反射率隨顆粒度變化規(guī)律不顯著。究其原因,當煤樣顆粒較大時,鹵素燈發(fā)出的平行光傾斜照射到顆粒表面上,以幾何光學的反射為主,顆粒堆積的隨機性造成了遮擋陰影的隨機性,進而導致煤樣光譜反射率隨顆粒度變化無明顯規(guī)律。
(2)當顆粒度小于0.10 mm時,在近紅外波段煤樣光譜反射率隨顆粒度減小而上升。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當顆粒度小于0.10 mm時,顆粒度減小造成光的散射作用增強。根據(jù)散射理論,當顆粒大小與光波長相當時,會發(fā)生米氏散射,而當顆粒大于入射光波長時,會發(fā)生丁達爾散射。當顆粒度為0.10 mm時,此時顆粒大小是近紅外光波長的一百~幾十倍,以丁達爾散射為主;而當顆粒度達到0.05 mm以下時,此時米氏散射大大增強。為進一步了解散射作用對反射率的影響,對顆粒度小于0.05 mm的粉狀樣品進行了顯微鏡粒度分析,結(jié)果見圖4所示。從圖中看出,對于顆粒度小于0.05 mm的3種煤(褐煤、煙煤和無煙煤)粉狀樣品,小于2.5 μm的顆粒分別占顆粒數(shù)量的60.5%,67.5%和64.5%,而小于1 μm的顆??偭糠謩e達到34.6%,53.5%和40.9%,而該粒徑范圍與大于1 μm的近紅外波長接近,致使這個波段的米氏散射效應增強。所以,煤樣在顆粒度小于0.05 mm且波長大于1 μm時反射率最大,同時顆粒度由0.10 mm減小至小于0.05 mm時,在大于1 μm波段反射率上升速度很快。
圖3 相同顆粒度不同煤種的反射光譜曲線
圖4 粒徑<0.05 mm煤樣顆粒分布顯微鏡分析結(jié)果
(3)當顆粒度小于0.10 mm時,在可見光波段,煤樣的光譜反射率呈顯著降低趨勢。究其原因,顆粒度小于0.10 mm時,顆粒間的團聚效應增強,即顆粒之間會因為表面張力作用相互粘結(jié)在一起,同時小顆粒也會被吸附在大粒徑樣品表面,且隨樣品粒徑的減小,比表面積越大,吸附位點越多[17],最終導致樣品表面的起伏減小,平整度增加。平整度增加使得樣品透光性減弱,表面的鏡面反射增強,根據(jù)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關(guān)系,前向反射增強,其他方向反射減弱。在本實驗中,光譜觀測方向與試樣表面垂直,并非前向反射方向,所以當顆粒度小于0.10 mm時,該方向的反射率減小。這種效應在3種煤種尤以無煙煤表現(xiàn)明顯。所以,在圖2(c)中無煙煤在粒度小于0.10 mm時,在可見光波段,光譜反射率明顯比大顆粒的低。
(4)塊狀煤樣反射率整體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塊狀樣品表面較為平整,無明顯孔隙,不存在光的透射作用,導致反射或漫反射作用強,使得光譜反射率整體較高。
通過開展不同顆粒度煤樣的可見光-近紅外光譜測試,針對顆粒度對不同煤種反射光譜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結(jié)論:
(1)不同煤種在可見光-近紅外波段的反射率均較低,且變化趨勢基本相同,即在可見光波段反射率緩慢下降,在近紅外波段快速上升。
(2)當顆粒度大于0.10 mm時,顆粒度對光譜特征的影響較小,煤樣反射光譜隨顆粒度變化規(guī)律不明顯。當顆粒度小于0.10 mm時,顆粒度對煤樣的光譜影響增大,且顆粒度越小影響越大。顆粒度對光譜特征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近紅外波段,且隨著波長的增加越加明顯。在可見光波段影響較小,反射率差異不超過2%。不同煤種光譜曲線受顆粒度的影響不同,褐煤的影響最大,煙煤次之,無煙煤影響最小。
(3)0.10 mm顆粒度是顆粒度對煤的光譜特征影響的敏感界限。利用光譜進行煤種識別時,需要考慮顆粒度的影響,同時,選擇顆粒度小于0.10 mm的粉末狀樣品效果要好于大顆?;驂K狀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