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延
鹿何,字伯可,高宗紹興三十年(1160)進(jìn)士,官至金部員外郎,后以朝奉郎、直秘閣致仕,王質(zhì)、朱熹、范成大、周必大、樓鑰等都曾與他有過交游。鹿何最令時人和后人稱道的,就是他沒有踐行“七十而致事”的古制,選擇提前歸鄉(xiāng),留下淡泊名利的美名。
鹿何提前致仕的事跡出現(xiàn)在許多文人的作品中,如岳珂、張端義、劉克莊都曾記載過他在盛年掛冠求去的事情,而朱熹也曾在《挽鹿伯可郎中》中寫道:“中身謝軒冕,畢志友林泉[1]?!鼻宄R海籍詩人秦錫淳在《沐云詩話》中記載:“鹿何金部郎中當(dāng)致仕,時孝宗嘉其恬退,親揮翰墨,賜號‘見一’,贈以詩云:‘見一先生,今歸故鄉(xiāng)。逢府州縣,如朕親行。給以龍亭,載之先導(dǎo)[2]?!贝耸码m為清人記載的宋朝軼事,且暫未知出處,但也足見提前致仕在古人心中的崇高地位。
然而諸書在記載鹿何致仕過程的時候難免有溢美之詞,使其致仕時間和致仕年齡出現(xiàn)較大出入。對記載鹿氏致仕過程的材料進(jìn)行綜合考察,不僅能夠弄清其致仕的真實時間和年齡,也有利于研究樓鑰等人與他交游的相關(guān)經(jīng)歷和作品。
有關(guān)鹿氏致仕的材料主要可分為兩類。一類稱其未滿五十就致仕歸鄉(xiāng),如岳珂《桯史》中就曾說“鹿何年四十余,一日上章乞致其事”,張端義《貴耳集》記載“年四十余上章乞致其事”,劉克莊也曾說鹿氏“年未五十”或“年甫四十”就致仕而去。綜合來看,記載鹿何未滿五十致仕的材料將其致仕年齡主要集中在了四十余歲。
另一類材料則認(rèn)為他是在五十歲后致仕,但各書記載的具體致仕年齡又有不同。如鹿氏致仕時,在周必大為其踐行所作的詩題后提到“伯可年五十自郎曹乞休致”;鹿氏的好友王質(zhì)在《書鹿伯可事》一文中則說他引章謝事是在五十一歲;在《(嘉定)赤城志》中的人物篇,則明確說明鹿氏五十二歲致仕;在樓鑰為鹿氏所撰的墓志銘中則說其五十三歲致仕;清人所輯《宋會要輯稿》中收錄了鹿何致仕的詔令,在其后的小字中則說其五十四歲致仕。凡此種種,令人一頭霧水。
因此,鹿何的致仕時間和年齡,仍需一探究竟。
本文對鹿何致仕年齡的區(qū)分中,標(biāo)題“四十致仕考”并非四十周歲,而是指四十至四十九這個年齡區(qū)間,后文標(biāo)題“五十致仕考”亦同。記載鹿何四十余歲致仕的材料中,時間最早的應(yīng)該是岳珂的史料筆記《桯史》?!稐H史》卷五《見一堂》中介紹了鹿何上章致仕的基本過程以及其歸鄉(xiāng)之后直至病逝的事情:
孝宗朝尚書郎鹿何年四十余,一日,上章乞致其事。上驚諭宰相,使問其繇,何對曰:“臣無他,顧德不稱位,欲稍矯世之不知分者耳?!彼煲云湔Z奏,上曰:“姑遂其欲?!睍r何秩未員郎,詔特官一子,凡在朝者,皆詩而祖之。何歸,筑堂扁曰“見一”,蓋取“人人盡道休官去,林下何嘗見一人”之句而反之也。何去國時,齒發(fā)壯,不少衰,居二年,以微疾卒?;蜉^其積閥,謂雖居位,猶未該延賞,天道固有知云。所官之子曰昌運(yùn),余在故府時,昌運(yùn)為左帑,嘗因至北關(guān)送客,吳勝之為余道其事,今知連州[3]。
岳珂此處不僅記載鹿何的致仕年齡為“四十余”,并且說鹿何返鄉(xiāng)后“居二年”就去世了。根據(jù)岳珂在《桯史》前的自序,《桯史》成書時間應(yīng)在嘉定七年(1214),而鹿何致仕是在孝宗朝發(fā)生的事情,岳珂距離鹿何致仕的年代至少有二十余年,他也自言這是好友吳勝之告訴他的,信息的來源以及作者的生活年代都不占據(jù)優(yōu)勢。
“四十致仕”的第二則材料來自張端義的《貴耳集》卷上:
孝宗朝尚書鹿何,年四十余上章乞致其事,上驚諭宰臣,問其由,何對:“臣無他顧,徳不稱位,故稍矯世之不知分者耳?!币源苏Z奏上,始遂其請,在朝者皆以詩祖之。何歸,遂筑堂扁曰:見一。蓋取“人人盡道休官去,林下何曽見一人”之句[4]。
可以看出《貴耳集》的記載與《桯史》幾乎相同。根據(jù)張端義所作的《貴耳集》自序,可以得知《貴耳集》成書于淳祐元年(1241),晚于《桯史》,筆者認(rèn)為,張端義此文應(yīng)是摘自岳珂《桯史》。
第三則材料來自劉克莊的《后村集》,他一共在兩處提及鹿何一事:
《乞掛冠狀》載:“孝宗朝郎有鹿何者,年未五十,謝事而去,朝廷不奪其志,公卿皆餞其行?!x慈俯衿危悃,采鹿何之故事,考淳熙之已行?!?/p>
《王魏公送中舍詩》:“淳熙間即有鹿何者,甫四十謝仕[5]。”
從上面兩處,可以得出,劉克莊不僅說明了鹿氏致仕是年甫四十,并且言明其致仕是在孝宗淳熙年間,這就極大地縮小了鹿氏致仕的時間范圍。而值得注意的是,《乞掛冠狀》一文題后標(biāo)有“辛亥”字樣,據(jù)推算,劉克莊此狀應(yīng)作于淳祐十一年(1251),更晚于岳珂及張端義,但因其文中說明致仕事在淳熙年間,所以應(yīng)不算是閱覽前二書而作。
那么,綜合來看,記載鹿何未滿五十歲致仕的文獻(xiàn)數(shù)量較少且都來源于或不早于岳珂《桯史》。但《桯史》僅為私家史料筆記,也夾雜不少岳珂道聽途說之事,因此“四十致仕”的說法基本無法得到確證,還需進(jìn)一步探究。
五十致仕的材料分五十周歲、五十一歲、五十二歲、五十三歲和五十四歲致仕五種,后文按照年齡順序一一討論。
首先是周必大為鹿何餞別而寫的詩,題為《餞送鹿伯可致仕直閣兼簡吳明可致政給事》(括號內(nèi)為原文小字注):
垂車七十古來稀,況是丁年解鞅鞿。神武衣冠洪景掛,都門供帳仲翁歸。前銜新命俱郎宿,處士儒冠總少微。(《李尋傳》:少微四星主處士儒學(xué)之官。郎中以秘閣休官,故云)林下若逄龍閣老,為言臺嶺轉(zhuǎn)光輝[6]。(吳芾明可以龍圖閣直學(xué)士致仕居臺州)
題后有小字云:“伯可年五十自郎曹乞休致,特轉(zhuǎn)朝奉郎,除前職。”而在該卷卷首,則有題曰《古律詩五十二首》,后小字云:“起淳熙戊戌,止戊申臨安”。淳熙戊戌應(yīng)是淳熙五年(1178),淳熙戊申應(yīng)是淳熙十五年(1188),周必大這首詩寫于這十年之中,那么可以推測出,鹿何致仕的時間應(yīng)在淳熙五年(1178)至淳熙十五年(1188)之間,這與上文劉克莊材料中所說的淳熙年間吻合,但與劉克莊所記載的具體致仕年齡不符,周必大給出的致仕年齡是五十周歲。
第二則材料來自鹿何的好友王質(zhì),他曾寫過一篇《書鹿伯可事》,其中記載鹿何的致仕一事,載于王氏《紹陶錄》卷下,其中寫道:
君名何,字伯可,再舉登庚辰甲科,資精悍、才踔厲……無何,亟引章求謝事,年五十有一也[7]。
文中還曾提到:“君今居鄉(xiāng)強(qiáng)健,初無他怡,愉良有適也?!笨梢娮闹畷r,鹿何仍健在,文末還有“癸卯正月十五日泰山王質(zhì)題”,癸卯年應(yīng)是淳熙十年(1183),至此可以推斷,淳熙十年(1183)正月時,鹿何已致仕歸鄉(xiāng)并且健在。那么可以進(jìn)一步縮小鹿氏的致仕時間——應(yīng)在淳熙五年(1178)至淳熙十年(1183)之間,而王質(zhì)給出的致仕年齡是五十一歲。
第三則材料來自地方志?!?嘉定)赤城志》是南宋陳耆卿主編的一部臺州地方志,陳耆卿與鹿何都是臨海人,并且前后相隔幾十年,相比同時期的周必大和王質(zhì)二人,其記載的可信度雖然稍低,但仍然值得重視,現(xiàn)將其錄于下:
鹿何,臨海人,字伯可,歷監(jiān)登聞鼓院、通判吉州、知饒州、諸王宮教授、屯田金部郎官,年五十二乞致仕,進(jìn)朝奉郎、直祕閣官[8]。
可見,陳耆卿給出的致仕年齡是五十二歲。
第四則材料是收錄在阮元主編的《兩浙金石志》中、由樓鑰所撰的《宋鹿伯可墓志銘》。文中有多處闕漏,幸而涉及鹿何致仕年齡和去世年齡的部分尚完整,現(xiàn)錄于下:
……君生于建炎之元,至是年才五十有三,況以循良之課入為名曹,日響于用,翩然乞身而去,(下缺)節(jié),萬眾欽嘆其行也。……鑰時自敕局贅倅于臺,訪君之廬,崇岡碧溪,老木擁門,主人欣然出迎,望之使人(下缺)之賤詩而還?!贊M再過之,問君樂乎,笑曰:“不見其樂,但覺日長耳。” ……別四年而訃聞,蓋十年十月七日,哀哉[9]!
從這段話中可以得出三個關(guān)鍵信息,一是鹿何生于建炎元年(1127),二是鹿何致仕時五十三歲,三是鹿何是在淳熙十年十月七日去世。因此,推算得出,鹿何致仕應(yīng)在淳熙六年(1179)。而淳熙六年(1179)致仕,至淳熙十年(1183)去世,鹿何歸鄉(xiāng)時間顯然不止兩年,這與岳珂記載相悖。
而上文中樓鑰稱自己曾兩次拜訪鹿何,所賦之詩均收在《攻媿集》卷八。第一次拜訪鹿何“自敕局贅倅于臺”。樓鑰在淳熙元年(1174)嘗調(diào)任詳定一司敕令所刪定官,而在淳熙五年(1178)時出任臺州通判,這在《攻媿集》中也有提及。因此,鹿何致仕應(yīng)在淳熙五年(1178)之后,這與我們在周必大的材料中得出的結(jié)論一致。
后文又:
……娶應(yīng)氏知楚州寶應(yīng)縣權(quán)之女,先君十五年卒,有賢行,君自為之志,其文甚(下缺)贈安人塟于鐘暉鄉(xiāng)白隩。……十一年仲冬丙申,舉君之喪合于應(yīng)安人之墓。
值得注意的是,上文樓鑰說“訃聞蓋十年十月七日”,這里卻說十一年仲冬舉喪合墓。在喪葬禮儀上,中國古代一直都有停喪之俗,“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殯,三月而葬[10]”,宋時此舉更甚,但并非是完全按照古制執(zhí)行?!盀閾窈玫哪沟?,有將死者靈柩停放數(shù)年而不葬的;也有因下葬之日逢兇辰,往后推延葬期的[11]”,因此,樓氏所撰墓志銘中,鹿何去世和其后與妻合葬之間所差的一年,極有可能就是停喪而致,鹿妻先葬于鐘暉鄉(xiāng)白隩,鹿何子也因父而得官,既無擇墓之虞,也無錢財之憂,便是為擇日而停喪。
根據(jù)這篇墓志銘得出的結(jié)論是,鹿何生于建炎元年(1127),致仕年份在淳熙六年(1179),去世時間為淳熙十年(1183)十月七日。值得說明的是,前文曾提到王質(zhì)在淳熙十年(1183)正月時撰文言鹿何身體“強(qiáng)健”,而在同年十月七日就去世,極有可能是急病去世,兩則材料并不相悖。
接下來看第五則材料。這則材料來自徐松輯出的《宋會要輯稿》,其中收錄了允許鹿何致仕的詔令,現(xiàn)錄于下:
(淳熙)六年十月二十六日,奉議郎、金部員外郎鹿何年未六十,自乞休致,詔除直秘閣致仕。
后小字云:
何年五十四,未覺衰老而止足,遽求休致,上以其志可嘉,故有是命[12]。
詔令中的時間是淳熙六年(1179)十月,這與上文推斷出的致仕時間淳熙六年相合。而詔令后小字卻說鹿何當(dāng)年五十四,那么根據(jù)推算,鹿何應(yīng)當(dāng)是靖康元年(1126)生人。
而關(guān)于鹿何的生卒年信息,范成大曾在詩中提及,詩題為《寄題鹿伯可見一堂》,共三首,現(xiàn)只錄其中相關(guān)的一首:
生來于君一歲長,決去愧我三年遲。今世誰不落第二,著鞭尚續(xù)堂中詩[13]。
范成大生于靖康元年(1126),鹿氏少范成大一歲,即生于建炎元年(1127),也與樓氏所撰墓志銘相合。可知《宋會要輯稿》中小字注云鹿氏五十四歲致仕應(yīng)誤;范成大曾于淳熙九年(1182)乞休,鹿氏淳熙六年致仕(1179)也與之吻合。
綜合來看,鹿氏生于建炎元年(1127),淳熙六年(1179)致仕,年應(yīng)五十三歲,終于淳熙十年(1183),卒年五十七歲。反觀前文材料,岳珂在致仕年齡上有明顯的夸張成分,而他所云“居二年以微疾卒”也是經(jīng)不起推敲的;朋友王質(zhì)所說五十一歲致仕也極有可能是誤記使然;《宋會要輯稿》中詔令所記載的致仕時間應(yīng)該是準(zhǔn)確的,但其后小字注所說的五十四歲致仕是錯誤的,由于《宋會要輯稿》本為徐松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其中的小字部分或注明出處(如《國朝會要》《宋史》等),或不注出處,情況較為復(fù)雜,所以無法得知五十四歲致仕說的來源;而樓鑰所撰墓志銘才是唯一準(zhǔn)確記載了鹿何致仕年齡的材料。
鹿氏五十三歲致仕回鄉(xiāng)一事被諸家誤記紛紛,究其原因,在于其致仕年齡未到而主動褪去官服,成為時人推崇敬佩的淡泊名利之典范?!抖Y記》云:“大夫七十而致事?!眱伤螘r基本沿用七十致仕的古制,并且在官員致仕之后給予豐厚的待遇以保證其頤養(yǎng)天年,但大多數(shù)官員仍然不愿意提前交出權(quán)柄,因此,提前致仕在當(dāng)時社會雖為禮法所尚,真正做到這點的人仍然不多。而這也間接導(dǎo)致了作為少數(shù)人的鹿何在提前致仕之后,其事跡在傳播過程中出現(xiàn)了失實、甚至是夸張的情況,《桯史》等筆記的記載就是很好的例子。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也證明了筆記的局限性:雖然存在一定史料價值,但龍蛇混雜,難免出錯。在將其作為參證的同時,也一定要注意材料本身的準(zhǔn)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