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白之白
孟浩然是個極其可愛的人。李太白浪游四海,向來目空天下:“仲尼(孔子)且不敬,況乃尋常人?”但當(dāng)他在旅途中遇到了孟浩然,便種下宿醉般的敬意。李白說,孔夫子可以不敬,孟夫子卻不得不服:“吾愛孟夫子,風(fēng)流天下聞?!?/p>
同樣忘不掉孟浩然的還有杜甫。沒有確切證據(jù)表明杜甫見過孟浩然,但人們堅信兩人曾把酒言歡,證據(jù)就是老杜在孟浩然去世后所寫的《解悶十二首》:
復(fù)憶襄陽孟浩然,清詩句句盡堪傳。
即今耆舊無新語,漫釣槎頭縮頸鳊。
以“復(fù)憶”二字起筆,可見從前曾有某種交集,否則“憶”從何來?且這交集想來也絕非泛泛,否則“復(fù)”從何來?
最有意思的是 “漫釣槎(音同茬)頭縮頸鳊”。在這里,杜甫把孟浩然的兩句詩作了簡單的連綴,糅成一句。這兩句詩分別是《峴潭作》中的“試垂竹竿釣,果得槎頭鳊”與《冬至后過吳張二子檀溪別業(yè)》中的“鳥泊隨陽雁,魚藏縮項鳊”。
杜甫合“槎頭鳊”“縮項鳊”二語為“槎頭縮頸鳊”,足見其對孟浩然作品的熟悉和認(rèn)可。在杜甫心中,孟浩然“清詩句句盡堪傳”,而在追憶孟浩然時,卻單單拈出這兩句鳊魚詩來,可見這“槎頭縮頸鳊”的來頭肯定不簡單。
“縮頸”不難理解,鳊魚體型極具辨識度,中間寬、兩頭窄,肚大頸短,縮頭縮腦,憨態(tài)可掬。而“槎頭”二字,則是極言這縮頸鳊的鮮美可貴?!断尻栮扰f傳》載:“峴山下漢水中出鳊魚,味極肥美,常禁人采捕,以槎斷水,因謂之槎頭鳊?!睗h水中的鳊魚實在太過美味,為防止吃貨們過度捕撈,當(dāng)?shù)厝艘詷渲Φ入s物設(shè)置障礙。久之,人們干脆呼此地之鳊魚為“槎頭鳊”,也叫槎頭縮頸鳊。
峴山腳下、漢水之畔,盛產(chǎn)槎頭縮頸鳊的湖北襄陽就是孟浩然的家鄉(xiāng)。
孟家祖?zhèn)鞯膱@廬“澗南園”(以下簡稱為南園)就坐落在襄陽南郭外的江村之中。孟浩然自少年起就過著漁樵耕讀、悠然自得的田園生活,就像他在《澗南園即事貽皎上人》一詩中寫的那樣:
左右林野曠,不聞城市喧。
釣竿垂北澗,樵唱入南軒。
生于此等風(fēng)水寶地,孟浩然斷然不會放過美味無比的槎頭縮頸鳊。孟浩然的詩傳下來的不多,提到槎頭縮頸鳊的卻有好幾首,比如《送王昌齡之嶺南》寫得極為真切:
洞庭去遠(yuǎn)近,楓葉早驚秋。
峴首羊公愛,長沙賈誼愁。
土毛無縞纻,鄉(xiāng)味有槎頭。
已抱沈痼疾,更貽魑魅憂。
數(shù)年同筆硯,茲夕間衾裯。
意氣今何在,相思望斗牛。
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秋天,摯友王昌齡被貶嶺南,途經(jīng)襄陽,與孟浩然相見。此去是洞庭落木的蕭瑟時節(jié),是羊公墮淚、賈誼深愁的江南楚地,襄陽的這次短聚,二人想必都是悲欣交集。
“土毛無縞纻(音同?。?,鄉(xiāng)味有槎頭”一聯(lián),寄自豪之情于不經(jīng)意之間:敝處雖無白絹、細(xì)麻衣服之類名貴土產(chǎn),好在有一味槎頭縮頸鳊還算拿得出手。本以為肅殺的秋意已由濃轉(zhuǎn)淡,緊接著的“已抱沈痼疾,更貽魑魅憂”一聯(lián),又道出了彼此皆為失意之人的無奈:于王昌齡而言,通往嶺南的貶謫之路免不了低徊感慨;于孟浩然而言,以不滿五十之年,竟不幸染上難以痊愈的“痼疾”,心境亦很難再有年少時的熱烈,不禁發(fā)出了“意氣今何在”的慨嘆。
一生眷戀山水田園的孟浩然,弱冠即歸隱鹿門山,但受家庭與時代風(fēng)氣的影響,他也有過廟堂之志。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孟浩然在長安寫下了請權(quán)貴推薦他入仕的干謁詩標(biāo)桿之作《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他身在京城而寫洞庭,其實只是為了引出最后那句“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清人紀(jì)昀贊其“不露干乞之痕”。然而,孟浩然畢竟是一個讓李白都為之擊節(jié)的不羈之人,他很快就發(fā)現(xiàn),官場絕非平生所愿,于是在《京還贈張淮》中寫下:“拂衣何處去,高臥南山南。”
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王昌齡遇赦北上,再度路過襄陽,專程赴南園拜訪孟浩然。大概是受王昌齡如釋重負(fù)的心境所感染,加之自己身上的“痼疾”頗有行將痊愈之勢,孟浩然亦大感歡欣,聚會氣氛與兩年前那次秋風(fēng)里的低沉形成了強(qiáng)烈對照。這一年,王昌齡43歲,孟浩然49歲。但誰都沒有想到,這次相見竟是兩人的最后一面。
據(jù)唐人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所記:“開元二十八年,王昌齡游襄陽,時浩然疾疹發(fā)背,且愈。相得歡飲,浩然宴謔,食鮮疾動,終于冶城南園。”
畫中古人的“坐觀垂釣者,徒有慕魚情”。
原來孟浩然此前所言之“痼疾”正是背疽,又稱發(fā)背,乃一種棘手的毒瘡。按照古人的說法,患背疽者,最忌食用魚蝦之類的“發(fā)物”。然而孟浩然不是一個愿意受到束縛的人。更何況,與平生知己歡聚于峴山腳下、漢水之畔的南園,豈能少了那尾鮮美絕倫、名動天下的槎頭縮頸鳊?
孟浩然死后,杜甫憶及斯人,一句“漫釣槎頭縮頸鳊”,隨手拈來故人詩句,真有銘心刻骨、恍如隔世之感。多年之后,蘇東坡游楚地、食槎頭縮頸鳊時,也寫了一首《鳊魚》:
杜老當(dāng)年意,臨流憶孟生。
吾今又悲子,輟筋涕縱橫。
這很容易讓人想起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中的句子:“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人生苦短,不如登山復(fù)臨水,且樂盤中槎頭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