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紅
2017年8月,我送丈夫曹龍勤赴新疆支教。2018年8月,我跟隨丈夫一起援疆支邊。
我想起當我第一次以家屬的身份去探親的時候,汽車在茫茫戈壁灘不知疲倦地行駛著,天山的皚皚白雪發(fā)出刺眼的銀光。我問自己,為啥要讓他來這里呢,一個月才給3000塊,就是給3萬也不來。當我被大西北的氣候折磨得夜不能寐、食不甘味的時候,我在想,我們來這里到底是為了什么?
在看到孩子揚起一張張笑臉問候老師,聽到孩子說“我的國語水平不好”,被同事問到“姥姥”這個詞的含義的時候,我想我找到了答案。這就是我們不遠千里從天鵝之城到絲路重鎮(zhèn)哈密的原因,這就是我們選擇援疆的使命。在柳樹泉農場學校,我感受到了做一名援疆教師的幸福。
我熟悉的第一個學生是艾力克木。這是一個個頭比我還高的維吾爾族男孩兒,漢語基礎不好。艾力克木第一次交上來的作業(yè)我一個字也認不出來,于是我要求他每天抄一段課文。后來,艾力克木每次上課前都會把作業(yè)交給我,字也越來越漂亮。有一天,我讓孩子們談談自己的理想,艾力克木說:“我的理想是考上河南的大學。”我問:“為什么要考河南的大學?”“要到河南去看郭老師!”他的回答擊中了我的心。
楊立彬姐弟三人都是我和丈夫的學生。楊立彬在日記中寫道:“金秋九月,陽光正好,我們的遇見是最美的遇見……”楊立彬的文章寫得比我都要好了。我想,這是身為教師最大的驕傲。
而為了提高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十三師教體局全體教師的教科研能力,我可謂傾囊相授。2019年3月28日,我在柳樹泉農場學校錄播室為十三師教師上了一堂網(wǎng)絡直播課《例談課題研究》,從此成了傳說中的郭老師,經(jīng)常會有各個團場學校的教師給我打電話探討課題中遇到的困惑。2019年7月,我結束援疆任務回到三門峽。2020年5月,我主持的課題研究從80多個課題組中脫穎而出,獲得一等獎。受十三師教體局教學研究室和師資培訓中心的邀請,我分別于2020年6月18日和2020年12月17日為十三師13所學校的300余名教師做了題為《真課題真研究真成長》《直面教學困惑,潛心課題研究》的交流報告,為教師解疑答惑。
援疆教師不僅要教孩子們更多的知識,還要用心、用情搭建起民族團結的橋梁。為拉近與維吾爾族教師的距離,我主動與他們交流,把所在班級打造成學校最優(yōu)秀的班集體,讓身在其中的每一個孩子都感到幸福。一年中,我完成了1項課題研究工作,編寫了2本校本教材,上了6節(jié)公開課,組織三門峽和新疆兩地學子進行了8次書信交流,寫下了20多萬字的教育隨筆。
我和丈夫的援疆故事感動了崤函大地,2020年我被三門峽市陜州區(qū)組織部聘為“黨員教育講師”,被區(qū)宣傳部和婦聯(lián)聘為“宣講專家團成員”。我的援疆工作雖已結束,但援疆的情懷將永駐心底,終生不忘。
(作者系三門峽市陜州區(qū)教師進修學校教師,2018年8月—2019年7月,任職于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三師柳樹泉農場學校)
(責編 韓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