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萍,郝明金,林雪冰,龔 蓮,史海霞,柳遠春,陳東科
在所有年齡段患者的各種類型骨與關節(jié)感染中,細菌是最主要的病原體,真菌骨髓炎較為少見,偶見絲狀真菌感染。本實驗室從1例慢性骨髓炎患者病灶死骨組織中,分離培養(yǎng)出白色側齒曲霉(Parengyodontium album),原始病灶死骨組織病理切片熒光及銀染色:鏡下均找到單個或蓮藕狀真菌孢子。
患者女,42歲。因反復左踝部紅腫、疼痛3年,再發(fā)1個月于2020年3月19日入住湖北秭歸縣人民醫(yī)院。既往于12歲左右因左踝部疼痛,無外傷史,左側脛骨骨折,在本院診斷為“骨髓炎”,經治療后(具體用藥不詳)自覺治愈無特殊不適,正常生活學習及工作。2017年1月無明顯原因出現(xiàn)左踝部腫脹、疼痛,在上級醫(yī)院診斷為“左側脛骨下端慢性骨髓炎”,予以抗感染及對癥處理(具體用藥不詳),左踝部紅腫疼痛緩解。2017年至2020年左踝部浸泡冷水后有輕度疼痛不適,無紅腫。2020年2月24日因左踝部受涼后再次出現(xiàn)疼痛并有紅腫,在本院行左踝關節(jié)CT示左踝關節(jié)在位,關節(jié)間隙稍變窄,關節(jié)面邊緣見輕度骨質增生;左側脛骨遠端見線形透亮影,邊緣骨質硬化,周圍骨皮質尚連續(xù),骨大體輪廓尚好,在本院門診診斷為“慢性骨髓炎急性發(fā)作”,予以抗感染及對癥處理,克林霉素0.9 g 每12小時1次,塞來昔布0.2 g每天口服1次,連續(xù)治療2周,效果不明顯。2020年3月19日入住湖北省秭歸縣人民醫(yī)院,體格檢查:體溫 36.4℃,脈搏 84次/min,呼吸 20次/min,血壓 100/70 mmHg。神志清楚,痛苦面容,雙肺呼吸音清,心律齊,腹軟無壓痛反跳痛,左小腿下端及踝部腫脹無破潰,皮膚稍發(fā)紅,皮溫稍高,局部壓痛明顯,左踝關節(jié)活動受限,病理征 (-)。入院診斷為:左脛骨慢性骨髓炎急性發(fā)作。左踝關節(jié)CT示:左側脛骨骨髓腔密度增高,內側骨皮質增厚、硬化,部分形態(tài)不規(guī)則;左側脛骨遠端局部見骨質破壞征象,邊緣銳利,內見死骨,并可見竇道形成,鄰近軟組織腫脹;左踝關節(jié)諸骨見骨質增生征象,踝關節(jié)間隙清楚。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 7.69×109/L,淋巴細胞0.234,中性粒細胞0.658,尿酸 233 μmol/L,紅細胞沉降率62 mm/1 h,降鈣素原 0.16 μg/L,C反應蛋白 12.31 mg/L,血G試驗<37.5 μg/L (參考值:0~ 95 μg/L),GM試驗0.99 μg/L(參考值:0~0.85 μg/L);入院抗感染(阿莫西林-克拉維酸1.2 g每8小時1次)。2020年3月25日在椎管內麻醉下行脛骨遠端開窗病灶清創(chuàng)術+置管沖洗負壓引流術,術中見脛骨遠端外側骨膜增厚,脛骨表面凹凸不平,于遠端外側探及骨竇道口,將竇道口擴大后刮取囊腔內壞死組織及炎性組織。部分病灶骨組織送病檢,標本行床邊接種血平板、麥康凱與萬古霉素巧克力平板,標本涂片革蘭染色及抗酸染色為陰性。術后第2天,左踝部沖洗引流管通暢,皮外引流管管型存在,無明顯滲漏,左足趾末梢血運、感覺及運動存在,患者訴左踝部疼痛較前減輕??垢腥荆ò⒛髁?克拉維酸1.2 g每8小時1次,阿米卡星0.6 g 每天1次)、持續(xù)沖洗負壓引流及對癥支持治療,引流管通暢。
膿液培養(yǎng)48 h未見細菌生長。病理科報告:鏡下見大量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及漿細胞浸潤,纖維化、局部見骨小梁結構,并可見死骨形成。病理診斷:(左脛骨遠端)慢性骨髓炎。病理切片熒光及銀染色:鏡下均見單個或蓮藕狀真菌孢子。骨組織培養(yǎng)(14 d)提示真菌生長,基質輔助激光解吸電離飛行時間質譜(MALDI-TOF MS)未能鑒定該分離物,菌株靶向DNA測序鑒定:白色側齒曲霉。塞默菲Yeastone YO10試劑盒藥敏結果如下:兩性霉素B>8 mg/L,阿尼芬凈>8 mg/L,米卡芬凈>8 mg/L,卡泊芬凈>8 mg/L,5-氟胞嘧啶>64 mg/L,泊沙康唑>8 mg/L,伏立康唑2 mg/L,氟康唑>256 mg/L,伊曲康唑>16 mg/L。
根據抗真菌藥物敏感試驗結果與文獻[1],4月11日起予伏立康唑200 mg 每天2次口服。2020年4月16日左踝部創(chuàng)口愈合好,無發(fā)紅及分泌物,左足趾末梢血運、感覺及運動存在,辦理出院?;颊叱鲈汉蠓⒖颠?00 mg 每天2次繼續(xù)服用1周于4月24日因經濟原因停藥。2021年4月27日CT復查:左側脛骨遠端前外側見局限性骨質缺損,邊緣骨質硬化,缺損區(qū)見軟組織密度影填充,周圍軟組織稍示腫脹。
白色側齒曲霉是一種環(huán)境腐臭霉菌,偶見于人類感染報道,主要包括皮膚感染[1]、腦炎、心內膜炎[2]、角膜炎[3]。本病例為國內首次報道由白色側齒曲霉引起的慢性骨髓炎病例。
白色側齒曲霉在分類學上曾屢次變更:從時間順序分別隸屬于過Beauveria genus白僵菌屬(Vuillemin 1912年)、Tritirachium genus麥 軸梗 霉 屬(Limber 1940年)、Engyodontium genus側齒霉屬 (Hoog 1978年),最新的研究將其歸入Parengyodontium genus(Tsang 2016年)[4]。白色側齒曲霉少見的原因之一可能是鑒定手段有限,根據形態(tài)學誤報成白僵菌。沙保弱培養(yǎng)基28℃培養(yǎng)1周,白色側齒曲霉與白僵菌菌落均為白色或奶油色,絨毛狀或棉絮狀,背面白色,延長培養(yǎng)白色側齒曲霉背面稍隆起,白僵菌背面要平整一些。培養(yǎng)2周后,白色側齒曲霉菌落仍為絨毛或棉絮狀,背面為淡黃色有較深皺折,而白僵菌背面的黃色較白色側齒曲霉稍深,菌落背面仍較平整,且菌落中心菌絲呈毛球狀隆起。鏡下白色側齒曲霉與白僵菌產孢細胞末端均呈鋸齒狀 “之” 字形彎曲。但白色側齒曲霉較白僵菌孢子梗更細長,直立,整體規(guī)則,孢子梗可見分枝,形態(tài)較規(guī)則,產孢細胞為細長圓柱形,末端變細;而白僵菌立體感更強,孢子梗較短,形態(tài)不規(guī)則。產孢細胞膨大,呈安瓶形狀。隨著培養(yǎng)時間延長白僵菌可見成簇產孢的現(xiàn)象,而白色側齒曲霉分生孢子輪生不成簇,在棉蘭染色情況下較白僵菌更容易觀察到孢子脫落的現(xiàn)象。
本例慢性骨髓炎患者無基礎疾病,無免疫功能低下的臨床證據,甲狀腺功能正常、自身免疫性抗體均為陰性;流式抗原檢測細胞計數,免疫球蛋白及補體均在正常范圍;與患者和家屬詳細討論也沒有揭示職業(yè)風險,在12歲左右左踝部疼痛,無外傷史左側脛骨骨折,在本院診斷為“骨髓炎”,患者左踝部皮膚完整無破潰,白色側齒曲霉如何入侵及寄生到患者骨組織不詳?;颊咴诮?0年時間無任何不適,2017—2020年浸泡冷水后有輕度疼痛不適,2020年2月24日因左踝部受涼后再次出現(xiàn)左踝部疼痛并有紅腫,提示左踝部受涼血液循環(huán)變慢導致局部免疫力下降,未處理至2020年3月19日病情進展。本病例分離株抗真菌藥敏試驗結果伏立康唑MIC為2 mg/L,提示伏立康唑優(yōu)于其他抗真菌藥物,與文獻[1]報道一致。
白色側齒曲霉是引起慢性骨髓炎的一種少見病原體,實驗室應延長培養(yǎng)時間,臨床須重視這種特殊病原體,以免造成漏診、誤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