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振崗,汪佳美
(西安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西安 710054)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李大釗深深影響了一批中國共產黨早期人物,不僅引領他們走上了革命道路,而且鑄就了他們對革命理想的堅定信念和獻身革命事業(yè)的大無畏精神,陜西黨、團組織的早期創(chuàng)立者李子洲便是其中之一。李大釗對李子洲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雖然塵封的史料記載不是很多,但是我們在有限的資料中仍然能夠清晰追尋到李大釗對李子洲革命生涯的重要影響。
李大釗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在他的影響下,北京大學的一批進步青年選擇信仰馬克思主義,并成長為在中國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鋒力量,李大釗的追隨者李子洲也在此列。
李大釗作為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領導者之一,是在探索中國向何處去的實踐中接觸到馬克思主義,最終成為篤信馬克思主義并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實踐的先驅。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李大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指出,李大釗同志積極投身并領導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建立北京共產黨早期黨組織,并與其他同志共同著手全國其他各地區(qū)的共產黨組織創(chuàng)辦工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組織基礎。為解決當時中國國內存在的諸多現(xiàn)實問題,李大釗從馬克思主義是什么、如何對待、怎樣繼承發(fā)展這三個方面進行了深入剖析,并探尋其內在邏輯,對馬克思主義形成了較為清晰完整的認識。
第一,關于“是什么”這一問題,李大釗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首先,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經濟理論。李大釗從剩余價值生產和資本集中兩個方面入手,指出剩余價值由勞動者勞動產生,是資本家對工人剝削關系的體現(xiàn)。李大釗詳解了剩余價值產生的兩種方式,“一是減少勞動時間,一是增加勞動的工銀”[1]。李大釗指出,資本家通過增加工人勞動時間或提高工人的勞動生產率來獲取更高的剩余價值,甚至通過雇傭婦女、兒童進行勞作,給其較少的工資,以此來減少勞工的生活費;資本家不擇手段獲取剩余價值的過程必然伴隨著資本的高度集中,資本集中在少數(shù)人手中,最終會形成托拉斯和卡特爾的資本壟斷組織,導致社會分化為有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階級。其次,闡述了社會組織進化論。李大釗認識到,有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才有科學社會主義。他認為,應該“首先應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解釋中國歷史”[2],在社會組織進化論中,李大釗認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對立是不可避免的,階級斗爭是進行社會組織改造的手段,是階級社會走向自我滅亡的途徑,而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實行社會主義,離開人民群眾是萬萬不能的,只有緊緊依靠廣大人民才能實現(xiàn)國家的長足發(fā)展。最后,闡述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論。李大釗從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的必然性、社會主義的本質、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的關系等三方面進行了分析說明。通過對俄國十月革命的認真研究和中俄兩國國情的深入剖析,澄明了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在《社會主義與社會運動》一文中,李大釗從政治、法律、經濟三個角度對科學社會主義進行了系統(tǒng)闡述,指出社會主義必須在政治上實行無產階級專政,在法律上打破舊的經濟生活與秩序,在經濟上實行按勞分配,認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在本質上具有同根同源性。
第二,關于“如何對待”這一問題,李大釗主要從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tài)度和學習運用兩個方面進行了深刻闡釋。其一,李大釗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并不是永遠不變的教條,它是能夠改造社會的一門科學理論,學習、運用馬克思主義要始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注意理論與具體國情相結合。認為學習介紹馬克思主義要用嚴謹、科學的態(tài)度,要多讀馬克思主義的經典原著,弄清楚本真的馬克思主義,這樣才能更好指導中國的具體實踐。為此,李大釗在北京秘密成立了“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吸引了包括李子洲在內的一大批知識青年加入,他們討論馬克思主義,宣傳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共產黨培養(yǎng)了一大批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十月革命后,社會上出現(xiàn)了很多反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為了廓清人們的認識,李大釗先后同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潮進行多次論戰(zhàn)。其二,在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問題的時候,李大釗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科學方法,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同時,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李大釗認識到實現(xiàn)社會主義是解決中國社會存在諸多問題的唯一正確道路,而實現(xiàn)社會主義又需要建立一個強有力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探索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同時,孕育了李大釗的建黨思想。
第三,關于“怎樣繼承發(fā)展”這一問題,李大釗結合中國實際作了深入剖析。首先,李大釗在分析總結俄國革命的歷史經過后,繼承了列寧的社會主義革命理論,認為社會主義要推翻資本主義,就必要用革命的手段,舍此別無他途。其次,李大釗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民主聯(lián)合戰(zhàn)線思想,他指出,俄國實現(xiàn)社會主義正是因為無產階級之間實現(xiàn)了聯(lián)合,最終擊敗了資產階級。中國革命區(qū)別于外國的地方就是先從學生群體出發(fā),逐步組成一個“大聯(lián)合”,掀起全國范圍內的示威游行和大罷工,以此展現(xiàn)出中國大聯(lián)合的力量。這一時期的聯(lián)合,其實就是團結的意思。1922年李大釗有了新的認識,他指出,應該打破各種階級和政黨的區(qū)分,適應革命形勢發(fā)展的需要,實現(xiàn)國共兩黨的第一次合作。毛澤東在《共產黨》發(fā)刊詞中強調的“所謂聯(lián)合,就是同資產階級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3],和李大釗的論述不謀而合。最后,李大釗提出了農民同盟軍思想。他指出,中國是一個農業(yè)大國,農民占人口總數(shù)的百分之八十,一直受到剝削和壓榨,認為農民的強大力量不容忽視。因此,他密切關注各省農民自發(fā)組織的哥老會、紅槍會的發(fā)展情況,認為農民要想不受壓迫過上好日子,就要積極地建立自己的組織,起來革命。
1892年,李子洲出生在綏德一個貧苦銀匠家庭,李子洲的童年時期適逢辛亥革命前夕,綏德城內軍閥稱霸,城里一片破敗景象,百姓生活極其艱難。由于家中生意蕭條,日子過得比較困苦,到了上學的年紀,因城里私塾學費太高,家里湊不夠錢送他上學,李子洲只能偷偷在私塾門外聽人念書。而且,從小時候起,李子洲便扛起生活重擔,幫母親做家務,幫父親的銀匠鋪干活,幫外祖父干農活。童年時期的窘迫經歷,在李子洲的內心埋下了反抗黑暗社會和軍閥的種子,為他后來用科學思想拯救貧苦大眾,探索救國救民之路打下了心理基礎。
1911年,受辛亥革命的影響,原本準備去西安考學的李子洲只能作罷回到綏德。次年,又因經濟原因,李子洲最終放棄了去日本的留學機會,轉入中學班繼續(xù)學習。在省城西安三秦公學上學時,很多同盟會成員在此任教,他們宣揚的民主與科學思想讓李子洲內心受到極大的沖擊。他和同學劉天章、魏野疇、楊鐘健等不僅刻苦鉆研文化知識,而且對國家大事格外關注,開始對政局更迭的中國出路問題展開深思。在此期間,他閱讀了一些宣揚民主主義的書籍,試圖在書中找到想要的答案,漸漸開始由埋頭讀書變?yōu)樽呦蛏鐣?,參加挽救民族危亡的愛國斗爭[4]。1915年,袁世凱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在全國范圍內引起公憤,在家鄉(xiāng)讀書的李子洲、劉天章、魏野疇團結校內校外進步師生,迅速投身抗議游行活動,通過散發(fā)傳單、張貼標語、街頭演講等形式,積極參加陜西民眾反日、反袁、驅陸(袁世凱爪牙,陜西督軍陸建章)斗爭。由此可以看出,在去北京大學求學之前,李子洲就在積極探索救國救民之路,只不過當時李子洲的思想中帶有一定的舊民主主義色彩。
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利,北大學子聯(lián)合其他學校的學生于5月4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游行,積極組織參與示威游行的李子洲等十人被推選為“五四”游行主席團成員。
五四運動后,李子洲正式進入北大哲學系學習,而教授哲學的正是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李大釗。十月革命后,李大釗通過大量的文章宣傳十月革命,他的馬克思主義著作、授課及演說,深受學生們的喜愛,而李子洲就是其中之一。當時李大釗為他們講授《唯物史觀》,因此李子洲有了與李大釗密切接觸的機會。在此期間,李大釗對李子洲的思想啟蒙最深刻,李大釗的馬克思主義觀深深影響了李子洲。據羅章龍等人回憶,李子洲將李大釗作為生活中的楷模,方方面面都向其學習,以至于大家提起李大釗的時候就會自然而然想到李子洲。在李大釗的影響下,李子洲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的獨特魅力,其思想由民主主義向共產主義轉變?!?920年3月,李大釗在北大秘密組織了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李子洲是最早報名加入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的骨干之一,劉天章、魏野疇等人也是研究會的骨干成員”[5]。在李大釗的影響下,李子洲與同在北京學習的陜西青年學子一起創(chuàng)辦了《秦鐘》,旨在以鐘聲喚起陜西人的覺醒。1921年,李子洲將《秦鐘》更名為《共進》,以“提倡桑梓文化,改造陜西社會”為宗旨,親自執(zhí)筆撰稿,宣傳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在陜傳播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1922年,李子洲響應李大釗倡導成立政治社團“共進社”,“共進社”的很多成員都從思想上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李子洲是“共進社”與《共進》的最早創(chuàng)始人,所以他被稱為“共進社”的“大腦”。由于李子洲出色的表現(xiàn),1923年初,他在李大釗和劉天章介紹下加入中國共產黨,表明李子洲政治上的成熟和馬克思主義觀的真正確立,從最初五四運動的參與者轉變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
李大釗不僅從思想上影響了李子洲,使他成長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而且以其優(yōu)良的政治品質感染了李子洲,使其養(yǎng)成理想信念堅定、堅持真理、敢于斗爭和為黨的事業(yè)獻身的政治品質。
在紀念李大釗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學習李大釗同志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6]。舊中國社會的黑暗,中國百姓遭受的多重剝削和壓迫,促使李大釗堅定了救國救民的理想。在不斷進行革命實踐的探索中,李大釗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并從此堅定其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信念。袁世凱稱帝后,李大釗在學業(yè)與國家民族的前途之間選擇了后者,毅然放棄學業(yè)選擇回國參加反袁斗爭?;貒?,為了反封建思想,李大釗通過宣揚西方的資本主義自由民主思想反對中國的封建專制思想,但后來發(fā)現(xiàn),西方資本主義思想并不能解決中國之社會問題。十月革命勝利后,李大釗將目光轉向列寧領導的俄國革命。1920年《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發(fā)表,標志著李大釗開始全身心投入到宣揚馬克思主義上來,他堅信,社會主義必然會戰(zhàn)勝資本主義。一句“試看將來的環(huán)球,必是赤旗的世界”道出面對俄國革命勝利時李大釗的欣喜之情,也體現(xiàn)出他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和共產主義必勝的信念。
作為李大釗得意門生的李子洲,繼承了其師李大釗的這種可貴政治品質。青年李子洲與李大釗在北大相遇后,人生就有了清晰的前進方向。李子洲對李大釗極為崇拜,從學業(yè)到做人,皆深受其影響,甚至連日常舉止都與李大釗非常相像。五四運動后,李子洲在李大釗的指引下加入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積極參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探討學習。回陜后,李子洲積極貫徹李大釗的指示,理想信念堅如磐石,通過創(chuàng)辦報刊、創(chuàng)辦學校、建立黨團組織及領導革命運動等方式,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在陜西的傳播。李子洲被捕入獄后,宋哲元曾問李子洲信仰什么主義,李子洲斬釘截鐵地說信仰列寧主義,并詳細地給宋哲元論述了列寧主義的先進性和科學性。面對宋哲元的威脅,李子洲視死如歸,回答道:“生死由命,富貴在天,何懼之有!”[7]可見,在任何困難面前,李子洲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從未動搖過,體現(xiàn)出一個優(yōu)秀共產黨員理想信念堅定的政治品質。
俄國十月革命后,中國國內盛行兩類思想思潮,一類是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另一類是非馬克思主義思潮。李大釗堅決與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潮劃清界限,積極展開論戰(zhàn),體現(xiàn)出李大釗堅持真理、敢于斗爭的政治品質。李大釗認為,只有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才能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并最終解決中國的社會實際問題。李大釗通過三次大的論戰(zhàn)來捍衛(wèi)馬克思主義,分別是與胡適“問題與主義”之爭、與實業(yè)派代表張東蓀等人“社會主義問題”之爭、與黃凌霄為代表的巴枯寧無政府主義之爭。在論戰(zhàn)過程中,李大釗堅持真理,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并促使一大批堅持改良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的先進愛國知識分子轉而投向馬克思主義。
作為李大釗的忠實追隨者,李子洲繼承了李大釗堅持真理、敢于斗爭的優(yōu)良政治品質。在加入中國共產黨后,李子洲積極參加反對軍閥混戰(zhàn)的運動,團結陜西旅京學生中的有志青年,反對北洋軍閥余孽劉鎮(zhèn)華圍攻西安的倒行逆施行為?;仃兒螅钭又藿M織榆中學生會,開展罷課斗爭,爭取到學生會代表參加校務會議的權利。1927年蔣介石發(fā)動反革命政變后,李子洲和陜甘其他領導人一起,組織西安人民通過示威游行的方式討蔣,并通過國民黨黨部執(zhí)行委員會,向全國發(fā)出通電,將蔣介石的罪行公之于眾。同時,為貫徹執(zhí)行黨的“八·七”會議決議,李子洲與省委書記潘自力先后發(fā)動與領導了清澗、渭華、三原等起義或“兵變”,有力地打擊了國民黨在陜的反動統(tǒng)治。李子洲秉承了李大釗堅持真理敢于斗爭的政治品質,在堅持真理中不斷成長,在不懈斗爭中走向成熟。
1926年4月6日李大釗在蘇聯(lián)大使館被捕。面對種種酷刑,李大釗堅貞不屈,始終沒有說出黨的秘密。4月28日,一無所獲的北洋軍閥政府對年僅38歲的李大釗處以絞刑。臨刑時,李大釗眼神堅定,高呼“共產黨萬歲”,展現(xiàn)出視死如歸的高貴政治品格,是無產階級革命者的光輝典范。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1929年6月18日,由于叛徒的出賣,李子洲等十余人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入獄,關押于西安西華門軍事裁判處的牢獄里。敵人對李子洲威逼利誘失敗后,對其進行了嚴刑逼供,李子洲始終堅貞不屈,敵人沒有在他這里得到任何信息。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下,李子洲還在獄中成立了黨支部,領導獄中同志繼續(xù)進行斗爭。他利用敵人逼他講三民主義的時機,深刻批判了國民黨反動派背叛孫中山三民主義、背叛中國革命的種種罪行。1929年夏,原本身體有恙的李子洲,由于接連受到敵人的迫害,肺病加重。在其意識清醒的時候,李子洲寫信給妹妹表示,自己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一個人的犧牲,必將喚醒更多人站起來,黨的事業(yè)必將迎來光明。李子洲的革命英雄氣概極大鼓舞了獄中其他同志,堅定了他們繼續(xù)斗爭的勇氣和決心。6月18日,李子洲同志在獄中病逝,終年37歲。李大釗與李子洲師生二人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為了共產主義事業(yè),為了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展現(xiàn)了為黨的事業(yè)獻身的政治品質。
李大釗對李子洲的影響不僅體現(xiàn)在思想上的引領和政治品質上的塑造,更重要的是教育引導李子洲走上一條積極投身革命實踐的道路。為了改變陜西乃至整個中國的前途命運,李子洲依托陜西這片沃土,在實踐中傳播思想,在實踐中建立黨團組織,在實踐中發(fā)動農民運動,在實踐中領導武裝起義,為黨的事業(yè)做出了杰出貢獻。
其一,通過刊物傳播馬克思主義。李大釗認為,要宣傳馬克思主義,首先應該開辟宣傳陣地,發(fā)表相關文章。李子洲積極響應李大釗的號召,1920年1月,身在北京的李子洲為了介紹陜西社會的黑暗現(xiàn)狀,與旅京陜籍學生創(chuàng)辦了《秦鐘》,旨在將新文化運動思想介紹給陜西民眾,以此喚醒陜西人民,自覺起來擺脫軍閥和專制者的奴役,促進人民的自由解放?!肚冂姟纷鳛橹R青年報國和服務家鄉(xiāng)的媒體陣地,將陜西地方性問題和全國新思潮、新文化有效銜接,以期達到開啟民智之目的。此外,李子洲還在《晨鐘報》《新青年》等進步刊物上發(fā)表文章,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學說?!霸u孔風潮”爆發(fā)后,李子洲和劉天章等人審時度勢,將已經停辦的《秦鐘》更名為《共進》重新發(fā)行。一方面,大量刊登介紹新文化、新思想的文章,如《中國共產黨對于時局的主張》《列寧周年紀念感言》《列寧之死與中國青年》等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文章。另一方面,響應李大釗的倡導,在創(chuàng)刊一周年之后,共進社應運而生,《共進》成為這一社團組織的機關刊物。從而使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成為一種有組織的行為,1922年,《共進》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其發(fā)表的文章中很多觀點與李大釗的主張不謀而合,為陜西早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奠定了理論基礎。北京大學畢業(yè)后,在北方區(qū)委安排下,李子洲回到陜西繼續(xù)開展革命工作。他先后在陜西三原渭北中學和榆林中學任教,在此期間,李子洲組織創(chuàng)辦了《榆林之花》《榆中旬刊》《塞聲》等刊物,通過文學和教育交融的方式宣傳馬克思主義,大大提升了當?shù)貛熒恼斡X悟。
其二,通過學校傳播馬克思主義。李大釗認為,以學者、教授身份開展相關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課程,是開拓馬克思主義宣傳的重要渠道。李大釗的這一主張影響了包括毛澤東、鄧中夏、李子洲在內的不少先進青年。毛澤東在后來與斯諾的談話中,稱李大釗為“真正的老師”[8]。李子洲同樣深受李大釗影響,在陜西省立第四師范學校(以下簡稱“四師”)開學典禮的講話中,他以馬克思主義者的身份發(fā)表演講,旗幟鮮明地指出,“辦學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利用學校這個陣地宣傳新思想新文化,用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武裝學生,進而喚醒廣大工農勞動者起來改造中國社會,為實現(xiàn)人類最理想的共產主義而奮斗”[9]。在“四師”的課程體系中,規(guī)定馬克思主義為必修課,人人都要學習馬克思主義。作為這門課的主講老師,李子洲將自己掌握的馬克思主義講給學生,鼓勵學生堅信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的理想,他還帶領學生深入群眾中傳播馬克思主義。經過短短幾個月的努力,綏德“四師”在陜北的影響力極大提高,成為陜北地區(qū)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中心,為馬克思主義在陜西的廣泛傳播做出了極大貢獻。
李大釗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同時也是黨的組織建設的早期倡導者和積極推動者。李大釗強調,要從思想上、組織上、作風上建黨,要不斷擴大黨的群眾基礎,要注重黨員的學習教育。李子洲積極踐行李大釗的建黨思想。他堅信:“要把革命的種子撒遍陜北! 把陜北變成赤旗的世界!”[10]在榆林中學任教期間,李子洲就成立了社團。擔任“四師”校長后,李子洲將自己建立黨團組織的想法付諸實施,并在組織內發(fā)展了一批優(yōu)秀的黨員、團員。截至1924年冬,綏德“四師”已有3名黨員。后來,經中共北方區(qū)委批準,建立陜北問題工作小組,李子洲和王懋廷作為北方區(qū)委直屬的特別通訊員,在陜北積極籌備創(chuàng)建黨團組織,并在“四師”成立陜北第一個黨小組。隨后,“四師”的黨團組織規(guī)模不斷擴大,到1926年冬,綏德“四師”400多名學生80%以上加入了黨團組織,“綏德‘四師’完全為我黨所掌控,成為陜北革命的策源地和活動中心”[11]。同時,李子洲為同學們解答學習功課和參加黨團活動之間的時間分配問題:一方面,倡導學生積極參與到社會革命斗爭活動中;另一方面,時刻督促學生加強文化知識的學習,為黨培養(yǎng)了一批既有文化和實踐能力、又有黨的組織紀律性的進步青年。他制定了黨員生活的六化標準:“(1)精神革命化;(2)思想系統(tǒng)化;(3)行動紀律化;(4)工作勞動化;(5)生活平民化;(6)興趣文藝化?!盵12]這六條標準在今天仍然值得共產黨員學習和借鑒。
為了擴大黨的組織基礎和群眾基礎,綏德“四師”的黨團組織走出校外進行宣傳。李子洲派人到榆林中學吸收黨員,在榆林中學成立黨團組織,吸收劉志丹、王子宜等人為黨團成員,后又在延安中學成立了陜北學生聯(lián)合會。1926年,經過李子洲等人的不懈努力,中共綏德地委和共青團綏德地委相繼成立。這兩個組織的成立,標志著陜北各個地區(qū)黨團組織及革命斗爭有了統(tǒng)一的領導機構,陜北的革命形勢開始向更好的方向發(fā)展。1927年2月,李大釗提出在西安建立中共陜甘區(qū)委領導機關,中共陜甘執(zhí)行委員會就此誕生,李子洲任區(qū)委常委組織部長。隨后,在李子洲等人努力下,黨團組織發(fā)展數(shù)量在陜甘兩個省達40多個。大革命失敗后,中共陜甘區(qū)委改組為陜西省委,李子洲任省委常委兼組織部長。
在李子洲等人的領導下,中國共產黨陜西組織的創(chuàng)建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并取得了良好成效,為陜西革命運動的開展乃至后來黨中央和紅軍落腳陜北奠定了良好的組織基礎。
李大釗很早就認識到農民運動對于革命的重要性,為此,他十分重視在農民中發(fā)展黨員,建立黨組織。他認為中國是農業(yè)大國,農民人口數(shù)量占比大,農民的苦難代表了全體國民的苦難,如果不能徹底解放農民就意味著全體國民不能得到根本解放。早在五四運動期間,李大釗就提出“到農村去”的呼聲,并在《土地與農民》一文中提出半殖民地的中國,農民是革命動力的重要成分的政治判斷。中共北方區(qū)委建立后,李大釗著手開展農委工作,提出在農村中建黨這一思想,為中共北京黨組織到各地農村開展建黨活動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李大釗的思想影響下,1926年6月,中共綏德地委和共青團綏德地委成立后,李子洲提出“到民間去,開展農民運動”的口號。這一倡議提出時,適逢陜北大旱,窮苦百姓處于生活極度困難的窘境之中,李子洲帶領綏德“四師”師生一起到莊稼人中間宣傳動員,為農民指明了擺脫貧困的道路。每逢節(jié)假日,黨團組織成員就脫掉長袍,換上粗布麻衣,扛起鋤頭,來到田間地頭,邊勞動邊做宣傳。在李子洲等人的積極努力下,不少村莊建立了農協(xié),還有部分條件成熟的村子建立了黨團組織。1927年3月初,李子洲和耿炳光、魏野疇共同主持召開了陜甘區(qū)委第一次代表大會,會議通過了《目前工作計劃》。在“計劃”中,“工作集中”被作為黨開展工作的原則,并提出“黨到農村去”的口號,強調在農村大力發(fā)展黨組織的重要性。會后,在陜甘區(qū)委和李子洲等人的領導下,陜甘地區(qū)的革命斗爭形勢十分喜人,同年5月,陜西農民運動就如火如荼在六十多個縣開展起來。
李大釗指出,和平或革命這兩種手段都可以實現(xiàn)社會主義,但是和平方式往往最終會走向失敗,改造舊中國面貌一定要通過革命的手段才能最終實現(xiàn),黨團組織建立的目的,就是要領導革命運動和武裝斗爭。
李子洲是李大釗這一思想的忠實實踐者。1927年,黨中央在武漢召開了“八·七”會議,李子洲作為陜西地區(qū)的黨組織代表赴武漢參加了會議。會上,毛澤東同志分析了過去在武裝斗爭問題上存在的右傾錯誤,明確指出,今后要特別注意軍事,政權需從槍桿子中取得。返回陜西后,李子洲主持召開了陜西省委第一次擴大會議,傳達了“八·七”會議指示。會議通過了《接受中央八七決議案及其指示之決議案》,強調黨必須要到軍隊中去,應該做好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準備,時刻準備武裝起義。1927年9月底,李子洲等人作出決定,發(fā)動陜北軍閥井岳秀部下李象九營舉行武裝起義,派綏德、延安黨組織的黨員前往李象九營擴充武裝力量,唐澍與白樂亭同志前往清澗領導起義,并成立陜西軍事委員會作為起義的領導機關。10月中旬,利用思想進步的旅長石謙被暗殺事件,唐澍和謝子長等同志聯(lián)絡其他受共產黨影響的六個連及原李象九營,以“為石謙旅長報仇”作為起義口號,于10月12日在清洞發(fā)動武裝起義。幾天時間,起義軍便占領了延川、延長、宜川。由于沒有發(fā)動群眾,加之井岳秀的重兵圍攻,起義最終失敗。李子洲等人總結了失敗的經驗教訓,繼續(xù)為后面的起義積極做準備。1928年初,陜西省委根據中央的武裝起義指示,李子洲與省委秘書主任劉繼曾共同起草了《中共陜西省委第五號通告》,領導渭南和華縣的農民在渭華原上舉行起義。起義軍殺豪紳、斗地主,將沒收的財產分給貧苦農民,在渭南、華縣等地建立了40多個區(qū)、村蘇維埃政權。至8月終因力量懸殊,渭華起義也以失敗告終。
雖然李子洲領導的這兩次起義由于敵強我弱等原因最終失敗,但是武裝起義打響了陜西反對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槍聲,壯大了聲勢,培養(yǎng)了干部,擴大了群眾基礎,為陜甘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創(chuàng)造了條件,為建立和發(fā)展西北紅軍積累了經驗,“并有力地配合了全國其他各地開展的革命武裝斗爭”[13]。
習近平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李大釗和李子洲用自己寶貴的生命詮釋了共產黨人堅定的理想信念,師生二人共同為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做出了不朽的貢獻。回溯中國共產黨篳路藍縷的百年歷史,追憶李大釗和李子洲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前赴后繼的壯麗詩篇,能夠使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新中國的來之不易,更加自覺地投身于新時代、新征程的偉大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