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最后的石匠

2022-12-13 19:46王仲昀
新民周刊 2022年45期
關(guān)鍵詞:龍門石窟石匠老劉

王仲昀

上圖:工作中的老劉。受訪者供圖

11月正值深秋。在洛陽南郊,伊水緩慢流過。傍晚落日自西向東,照在伊水東岸的山壁上,一半陰,一半陽。站在兩岸的山腳下向上看,龍門石窟數(shù)千座壁龕平靜矗立,近11萬尊佛教造像,大小形狀各異,沿河次第鋪開。夕陽從頂端貫下,照在佛像身上,佛像被鍍上一層遠(yuǎn)古的金色。他們在上,俯瞰山下之人,寶相莊嚴(yán)。

在龍門石窟,沒有人沒聽過劉建設(shè)這個名字?;蛘?,人們習(xí)慣叫他“劉師傅”“老劉”。67歲的老劉在龍門石窟干了一輩子石匠活,這里是他另一個家,是他每天掙錢、養(yǎng)活他的地方。

今年7月,龍門石窟最響亮的名片——奉先寺盧舍那大佛,歷時228天,完成了大修。距離這座大佛上一次大修,已經(jīng)過去了50年。50年在千年大佛眼里不算久,可它幾乎貫穿很多人的大半輩子。

如今在世參與過龍門石窟修復(fù)的石匠里,老劉是唯一一個參與了50年兩次大修的人。夏天龍門石窟重新開放,盧舍那大佛獲新顏,瞬間抓住了我。同時抓住我的,還有老劉和這座大佛以及石窟之間的故事。

電話里的老劉有點冷酷,說得最多的字詞是“中”,“恁說”。可是在龍門石窟見到他,聊起他干石匠活的點滴,他有很多話想分享,邊說邊笑。龍門石窟存在超過1500年,老劉在這干活50年,在那一刻好像什么都變了,又什么都還在。

如今的龍門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也是一個“游客友好”的全國5A級景區(qū)。佛像們歷經(jīng)加固、修復(fù),看上去平靜,被保護得很好。游客們走在景區(qū)里,道路坦蕩,導(dǎo)覽完備。2022年對盧舍那大佛的大修,也和50年前完全不同。

“這次大修實際上從去年12月就開始了,但我們并沒有對盧舍那大佛本體動工,針對的是大佛所在奉先寺山體上方滲漏水治理與危巖體加固保護工程?!?龍門石窟研究院石窟保護研究中心主任馬朝龍告訴我。換句話說,這次大修更接近于加固,而50年前那次是搶救、搶修。

1972年,17歲的劉建設(shè)在學(xué)校成績平平,眼看著讀書讀不出來,被父親叫來生產(chǎn)隊,跟著村里老師傅,參與到盧舍那大佛的搶修中。在他的記憶里,那時的盧舍那大佛簡直慘烈,頭頂肉髻、身體都有窟窿。從發(fā)際線到左臉下頜,一條約10厘米的裂隙貫穿,左鼻翼和嘴唇還各有缺失,右臂搖搖欲墜。南壁西側(cè)的天王像,胸部雕刻崩落在地,需要吊裝歸位粘連。

這一點也得到了著名的石窟保護專家劉景龍的印證。上世紀(jì)60年代末,劉景龍記得當(dāng)時的盧舍那大佛左臉已經(jīng)有長長的裂縫,而南側(cè)的天王與力士更是危急,軀體殘存,和背后的巖體之間還有20厘米左右的裂隙,全部脫離山體后墜落的險情,可能隨時發(fā)生。

最終歷時四年,盧舍那在內(nèi)的奉先寺“重獲新生”,佛像的安全穩(wěn)定有了明顯改善。四年里,有20根錨桿用于盧舍那大佛的加固,灌漿量達到1200公斤。

自近代以來,龍門石窟的命運充滿曲折。距今50年前那次大修,在如今看來成為一處拐點。從20世紀(jì)初,直到70年代大修前,龍門石窟命途多舛。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前,石窟被大規(guī)模破壞、盜鑿,大批造像流散在外。追回這些佛像的路,至今仍在持續(xù)。

準(zhǔn)確地說,龍門石窟文物被西方覬覦,始于1907年之后。在那一年,有一位日后成為知名漢學(xué)家的法國人——愛德華·沙畹,不遠(yuǎn)萬里來到東方,先到沈陽,然后由東向西,一路穿過河南,最終到達西安。

沙畹回到巴黎后,編成《華北訪古記》。歷史的一面是,沙畹的手稿和圖片在學(xué)術(shù)上貢獻很大,為后來中國考古提供了重要參考;然而另一面是,這些珍貴的圖文資料,刺激了當(dāng)時的西方人盜掠龍門石窟。

有人看中《華北訪古記》呈現(xiàn)的龍門文物后,找到中國的古玩商人,開出高價。這些古玩商人“接單”后,再伙同龍門當(dāng)?shù)氐氖常瑢⒃煜裢佃?,通常先運往鄭州,再到北京,最后轉(zhuǎn)運出海。

20世紀(jì)30年代初,地質(zhì)學(xué)家袁同禮到龍門石窟考察,看到了賓陽洞、千佛洞等洞窟被嚴(yán)重毀壞。洞窟內(nèi)的佛像頭顱被擊落,洞內(nèi)外佛龕造像或被砍頭,或全身被盜。慘狀觸目驚心。他在考察報告中提到:龍門之南的外凹村,許多石匠都以盜鑿龍門石像為業(yè)。石匠勾結(jié)土匪,夜里攜帶云梯、手電筒到洞窟中盜鑿。過不了多久,被鑿下的佛像、碑刻、浮雕就會出現(xiàn)在北京的文物市場上。

這些被鑿下的文物,最終流向了世界各地。美國堪薩斯市納爾遜藝術(shù)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以及日本大阪與京都的博物館里,現(xiàn)在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目前已知流散在海外的龍門石窟佛像多達200件以上,實際數(shù)字難以估量。

令人唏噓的是,龍門周圍的村落,不少以石匠為祖業(yè)。龍門昔日被盜鑿是石匠村,后來對其進行修復(fù)的人,大多也來自石匠村。龍門石窟的命運,與周邊村民的生計,在歲月變遷中不斷碰撞。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下令遷都洛陽。致力于改革的孝文帝,同時開啟文化建樹:大批能工巧匠被征召,他們來到風(fēng)水極好的伊闕。

叮叮咣咣,一場聲勢浩大、跨越多個朝代的皇家開窟造像揭開序幕。

伊水中流,兩岸山體對峙,呈天然門闕奇觀。所以石窟建造最初,當(dāng)?shù)乇唤凶饕陵I。公元604年,隋煬帝楊廣登基。當(dāng)他登上洛陽北面的邙山,南望伊闕,只見兩山相對,其間伊水穿流而來,遠(yuǎn)望猶如一座門闕,不禁感嘆“真龍?zhí)熳又T戶”在此。第二年,楊廣營建洛陽為東都,伊闕從此被稱為“龍門”。

1961年,龍門石窟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zhǔn),成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當(dāng)年,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評審會議對其評價為:龍門地區(qū)的石窟和佛龕展現(xiàn)了中國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間,最具規(guī)模和最為優(yōu)秀的造型藝術(shù)。

老劉永遠(yuǎn)忘不了7歲時第一次到石窟,見到盧舍那大佛的樣子。身高17.14米的大佛,在兒童的記憶里,“就像一座山”。當(dāng)時他不會預(yù)料到,自己未來的人生會與大佛以及其他佛像緊緊連在一起。

我在龍門石窟蓮花洞見到老劉時,他戴著紅色工帽,穿著黑色的棉外套,外套里夾一件迷彩服。成天做石匠活兒,外套上橫七豎八沾著石灰。老劉個子不高,雖然已經(jīng)67歲,但他在腳手架上活動時還算靈活。

伊水河畔。

第一次見到他時,我最深的印象停留在那雙手上。那是一雙飽經(jīng)風(fēng)霜的手,暗黃色,有脫皮。老劉說,這么多年做石匠,無非是配料、鉆孔、封縫、灌漿,再加一些更高級的“石匠活”。配料的活兒,干了大半輩子,手就變成這樣。

“以前剛開始干,配料里面都是糠醛、丙酮,這些都有腐蝕性,毒性?!崩蟿⒄f,“俺村好幾個對它過敏,聞了臉就腫,胳膊上也有潰爛。咱沒那么嚴(yán)重,但是脫皮沒辦法?!?/p>

老劉不是沒有嘗試戴手套。但是他嫌棄戴手套干活,不得勁兒,就像現(xiàn)在的配料都是環(huán)保材質(zhì),但他還是覺得過去的材料沾得更牢靠。游客們來到龍門石窟,如果仔細(xì)察看山壁上的佛龕,石縫間類似水泥一樣的灰白色灌漿,那就是石匠們前不久留下的修補痕跡。

1972年剛跟著父親、爺爺還有其他村里石匠到石窟修大佛時,老劉還是個“小工”,只能從幫老師傅配料干起。干了四年,1976年他出師,成為“大工”?!按蠊ひ惨淞香@孔,我現(xiàn)在還在鉆孔。但是能做一點石匠活,就是鍛造啥的?!?/p>

在老劉眼里,只要有師傅帶,石匠的技術(shù)很快就能學(xué)會,不是最重要。“石匠最重要的是眼力,眼力要高!”

很多游客到龍門石窟,看過一次造像便離開。洛陽當(dāng)?shù)氐氖忻?,買了旅游年票,可能一年來幾次石窟。但天天在這干活的石匠不一樣,他們每天都要看這些造像。“今天的和昨天比起來,哪里掉了一塊石頭?這個月和上個月比起來,哪里出現(xiàn)了坍塌?這里的石縫現(xiàn)在長這樣,但是下雨,雨水一直沖下去,將來這是不是會被沖垮?”老劉說,這些都要很快看出來,這就是石匠的眼力,是他50年的功夫。

龍門石窟研究院石窟保護研究中心副主任范子龍就說過,“劉師傅現(xiàn)在可是我們的寶貝”。修復(fù)時用到一塊石頭,如果讓劉師傅去選,那么不管從外觀、顏色,大小、材質(zhì)包括性能,都要更契合。

“契合”即“自然”。老劉覺得,給石窟選縫縫補補的石頭,要追求自然,符合它本來的樣貌。現(xiàn)在科技進步了,很多活兒干起來更省事,效益更高。但是傳統(tǒng)人工就是更自然。

老劉還給我舉了個例子。如今龍門石窟景區(qū)用的青石板,大多機械切割,整齊劃一,速度快。“如果純手工鍛,要一直錘,太費力,但效果好,一點一坑,很均勻,不像機器弄出來的,直直的,沒有花紋,不自然,也就不好看。在龍門石窟,自然就是美。”

老劉日常工作的腳手架;老劉在石窟石縫灌漿的痕跡。

灌漿封縫,可以讓給其他工人來干,但尋石補石,還是離不開有眼力的石匠。多年形成的眼力之外,老劉還有很多自己的“獨門秘方”。龍門石窟研究院院長史家珍都承認(rèn),“我們的老技工劉建設(shè)有很多土法”。

龍門石窟作為皇家工程,有著頂級的設(shè)計,以及最適合精雕細(xì)刻的石灰?guī)r。但是石灰?guī)r也易受流水的溶解和侵蝕。

由于不是每次修復(fù)時候都下雨,洞里滲漏水不明顯,洞窟光線昏暗。為了迅速判斷保護工程對流水是否有效,老劉找到了預(yù)判的法子。他會在修好的位置貼上一張白紙,再次驗證水流的路徑。往往一場雨過后,水很快就按著他的設(shè)計路線在白紙上留下印記。馬朝龍事后來檢查,“下過暴雨后,我們看效果都很好”。

除了將一些石縫填上,老劉還給石洞中許多小佛龕都加上了一個個像雨棚的小窟檐,用于引水?!八嵌虏蛔〉?,只能引流?!崩蟿^察水的流向,然后用水硬化石灰,在合適的位置做一個V字形小排水系統(tǒng),把水流引到V字的最低點再滴落下去。

這就是老劉在過去50年里干得最多的活兒。“咱是石匠,也就是個民工,干一天是一天。咱這個人不喜歡換地方,學(xué)會一門手藝,那就一直干下去。”干完一天活之后,老劉照常提著水壺,騎著電瓶車回家去。但他也承認(rèn),一件事干了整整50年,這是當(dāng)初怎么也不敢想的。說到50年時,他伸出5根手指,比畫了一下。

老劉的工資是一天一結(jié),50年沒變過。在他的日歷里,沒有工作日和雙休的差別,只有“有活干”和“沒活干”。老劉的作息也50年沒變過,有活干,每天早上8點到石窟,下午5點半結(jié)束。

腳手架上下麻煩,他和其他石匠如今為節(jié)省時間,通常放一個電飯鍋,再從家里帶點菜,午飯時熱一熱,就在工地上對付過去了。

年輕時體力好,老劉天沒亮就起,帶好干糧,從他老家劉井村走路到石窟干活,5公里路,一走就是一個多小時,每天有兩個半小時在路上。

劉井村是龍門附近著名的石匠村。千百年來,劉井人不僅在龍門石窟,還在全國各地留下了屬于劉井人的石刻。千唐志齋的“三絕碑”、寧廈彌須山石窟、六盤山長征紀(jì)念亭、董必武題字的洛陽博物館匾額,還有如今龍門橋上陳毅元帥親筆書寫的“龍門”二字雕刻,都有劉井人的印記。

老劉延續(xù)了劉井村祖輩的石匠身份,同樣也以石匠身份走向外面的世界。從20世紀(jì)80年代起,他和另外七八名石匠就成了龍門石窟維修隊的固定隊員。但是這一批固定隊員,有時也去往天南海北,參與其他石像、石碑的修復(fù)。

往東,老劉最遠(yuǎn)去到遼寧的萬佛堂石窟,他記得坐了30小時的火車;往西,他去過寧夏須彌山石窟,還有四川的樂山大佛。去得最多的,是離龍門只有30公里遠(yuǎn)的偃師水泉石窟。他到外地,不僅幫忙修大佛,有時石碑、石獅子也會修。不同地方的石質(zhì)不一樣,龍門石窟的石灰?guī)r罕見,更常見的是樂山大佛這樣的紅砂巖,石質(zhì)更軟,下手更小心。

龍門石窟在過去50年里,就像是老劉的“大本營”。沒有石匠活,又要養(yǎng)活自己和家人,他就干點別的?!霸?0年在龍門石窟,一半時間搞文物修復(fù),一半時間搞臺階、棧道和石板鋪設(shè)。”老劉說的鋪設(shè),集中在20世紀(jì)90年代,龍門石窟景區(qū)改造升級。

手工鍛,手工鋪,一兩百斤石板扛著走,鋪設(shè)的活比石匠更累,好在那會兒老劉還年輕。如今每天走在石窟里,他清晰地記得哪些石板和臺階是自己鋪下。盧舍那大佛面前的臺階上有,賓陽洞門前棧道上有,蓮花洞門口也有。

50年來,老劉見證了龍門石窟的變化,佛龕造像被保護得更好,游客參觀越來越方便。如果把視野放得更寬,石窟的變化一直都在,持續(xù)了千百年。

在長達1500余年的漫長時光里,每一個朝代都對其進行了修復(fù)和再創(chuàng)作。古人前赴后繼,就像劉井村那些老一輩石匠們世代走向石窟,這些使得龍門石窟成為世界上營造時間最長的石窟。

北魏是龍門石窟的第一個興盛期,北魏時期的造像約占其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從平城到洛陽,龍門石窟中北魏造像多面孔清新,身材瘦長,有文士之風(fēng)。同時,西域傳入的佛教文化影響尚在,從最早開鑿的賓陽洞可以看到,佛像們又透著異域模樣。

唐朝是龍門石窟的第二興盛期,造像也與北魏時期有明顯的不同,追求豐滿體態(tài)的時代審美也在這一時期體現(xiàn)在石窟造像上,佛像面容多恬靜,有微笑。

在長達1500余年的漫長時光里,每一個朝代都對其進行了修復(fù)和再創(chuàng)作。古人前赴后繼,就像劉井村那些老一輩石匠們世代走向石窟,這些使得龍門石窟成為世界上營造時間最長的石窟。

皇家造像離不開歷史上的那些石匠,石窟的命運與石匠的聯(lián)系也遠(yuǎn)不止后來的盜鑿與修復(fù)。龍門石窟研究院研究員王振國認(rèn)為,最先讓龍門石窟享譽世間的,并非那些氣勢恢弘、富麗華美的佛教造像,而是散落在造像間的碑刻題記,書法界稱之為“魏碑”。

2022年08月03日,在河南省洛陽市龍門石窟奉先寺,整個盧舍那大佛已經(jīng)脫下“防護服”,向游客展示闊別已久的笑容。

專家們發(fā)現(xiàn),這些令清代書法大師們神魂震撼的龍門魏碑書法,并非完全出自尋常邏輯中的書家,卻恰恰是因為摻進了石匠的刀筆匠心,才有此樸拙自由的書體。石匠與石窟的碰撞,在北魏已經(jīng)發(fā)生。

從2021年底開始,持續(xù)到今年7月的奉先寺盧舍那大佛大修期間,不少學(xué)者和藝術(shù)家通過腳手架,到達了大佛頭部。這是很多人50年一遇的機會。

專家們站上腳架,與大佛面對面。細(xì)細(xì)凝視之下,在場的人們無不驚嘆于大佛的美,縱使金箔在歲月中退去,但古韻仍在,佛面端莊,似笑非笑,極微妙。

作為龍門石窟最有名的佛像,盧舍那大佛由唐高宗發(fā)愿開鑿,而原型正是武則天。在奉先寺的《大盧舍那像龕題記》中有記載,“皇后武氏助施脂粉錢二萬貫”,這在當(dāng)時是一筆巨資。另在民間傳說里,武則天曾親臨龍門,在伊水東岸列儀仗,擂鼓,聲勢浩大。

今年大修同時,考古人員首次在盧舍那大佛面部檢測到金、銀元素。在史家珍看來,在建造盧舍那大佛時,很可能使用了“貼金”工藝。在盧舍那大佛身體表面,考古人員還發(fā)現(xiàn)了綠色、紅色、黑色等彩繪顏料殘留。

這些殘留指向了一點:今天人們看到的大佛呈灰色,但是在唐代建成之日,盧舍那很可能身披彩衣。這一切如《大盧舍那像龕題記》所言:“相好希有,鴻顏無匹。大慈大悲,如月如日。”

盧舍那大佛所在的奉先寺,位于半山腰上。人們?nèi)绻胍^大佛,要登上長長的石階。石階走到最后,抬頭看向大佛的第一眼,大佛的眼珠呈俯視,會有一種目光的交匯。

在一代又一代石匠的修復(fù)下,在一代又一代文物保護工作者的呵護下,在最新科技的加持下,盧舍那大佛看上去越來越年輕,佛光似乎重現(xiàn)。但佛光之下,石匠越來越老,人數(shù)越來越少。

現(xiàn)在跟老劉一塊干活的人里面,有幾位的工齡也超過20年,最年輕的石匠是49歲?!斑@里基本上看不到50歲以下的人,年輕人不愿意干,干點啥也不愿意干石匠,都是沒辦法的事?!?/p>

這一點在老劉自己家里有最直接的印證。兒子今年也40了,老劉不是沒想過讓他延續(xù)自己和祖輩的事業(yè),但他從高中畢業(yè)后就開始當(dāng)司機,轉(zhuǎn)眼也二十來年。

聊到石匠手藝失傳的話題,老劉說了好幾次“沒辦法”。夏天太陽熱辣辣曬在山體石頭上,手摸上去發(fā)燙;冬天的洛陽,在外面凍手凍腳。這活兒費力,又風(fēng)吹日曬,工資還很一般,沒辦法。

老劉的記憶里,上世紀(jì)80年代石匠的活兒還很多,村里的石匠也多??瘫?、蓋房子做門墩、過門石,都需要石匠,“現(xiàn)在都用不到這些東西了,需要石匠的地方少了,都是機器做了,慢慢就沒人做了”。

在老劉看來,機器和人工沒有對錯,彼此各有好壞,但機器代替人工,是最沒有辦法的事情。就像老劉多年前也告別了世代生存的劉井村,舉家動遷到了洛陽市郊的高層居民樓。

深秋的洛陽,天黑得很早。在老劉家小區(qū)門口,熙熙攘攘的人群穿梭不止,路邊攤坐滿了人,鐵鍋里的小炒滋啦滋啦,冒出人間煙火氣。

我和老劉站在人潮里,我問了他最后一個問題:“你們這一代人都不干了,或者干不動了,石窟修復(fù)手藝是不是就失傳了,20年后誰來干這些活?”

老劉沉默了。他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也許盧舍那大佛自有安排。

猜你喜歡
龍門石窟石匠老劉
民居攝影
龍門石窟精品文物展
石匠破案
石匠的智慧
老劉和老秦
龍門石窟,雕雕鑿鑿400年
老劉
龍門石窟:打造智慧旅游品牌
這回累不著
這回累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