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笨石頭
不知為何,每每與人聊起北京,總會提到胡同和早餐,談起王府 井與酒吧街,卻極少聊到古跡與文遺。這座文化史上重墨堆疊的城市,不能成為大眾心中的“文遺荒漠”。
法海寺壁畫與敦煌莫高窟、山西永樂宮并稱為“中國三大古壁畫”。由于壁畫真跡實在珍稀,殿內完全隔絕了光線,僅通過特殊手電照明。扇面墻上,繪有觀音、文殊、普賢三大士像。墻背面的水月觀音,堪稱整組壁畫的精華之作!菩薩面目端莊慈祥,花紋精細,似飄若動。最精彩的是身披的輕紗,刻畫出了透明而纖巧的質感,細觀卻有千絲萬縷的繁復筆觸,仿佛蒲公英聚成的絨袍,可謂神作。
慈壽寺塔
除卻菩薩玲透的絲衣,壁畫中還包含了兩大“絕技”:瀝粉貼金與疊暈烘染。瀝粉貼金的技法,在北壁的二十諸天圖上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以金粉貼于隆起部分,光影變幻中制造出類似“裸眼3D”的視覺效果。講解員打開手電筒,斜照于墻上,無數(shù)燦金線條如星夜中游動的夔龍;而疊暈烘染技法,主要見于東西壁上的荷花。層層蓮瓣以烘染定型于特定的濃淡變換與層次疊合,無數(shù)日夜的反復鋪疊,終成立體感十足的盛放粉蓮。
縱觀整個壁畫藝術,北京法海寺的地位是極其重要的。作為中國藝術寶庫的敦煌,壁畫涵蓋歷朝,而唯獨缺了明代。法海寺壁畫彌補了這塊缺失的拼圖,讓我們得以窺見一個時代繪畫藝術的最高水準??上?,這些工匠們的姓氏無從考證。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一個北京人不太敏感的名字。不過,給他們點時間,他們終會一拍大腿:“先農壇嘛!知道知道!”不過,這里更為人熟知的是一件遷移至此的稀世國寶——隆福寺藻井。
對于藻井,我是喜不自抑的。這種以精致的重復拼湊出的繁復美學,總能同時抓住氣勢與完美主義的精髓。抬起頭,眼前赫然現(xiàn)出黑漆漆的深淵入口,包裹著大明最奇絕的場景。
整座藻井,雕刻出世間各種線條組合。六層云紋翩躚飛舞,天宮樓閣精妙絕倫,天宮下揖立著彩繪二十八星宿像,宮闕中仙人天女姿態(tài)萬千,表情神態(tài)細膩傳神……如此種種,不一而足。藻井正中,裝著600年前的天文星象圖,包含星宿1400顆。許多個時代里,它曾默默為簇擁著它的藻井提供了長久的護佑。清光緒年間的火災后,隆福寺只剩下正覺殿依舊佇立。到了1977年,正覺殿也面臨拆除,人們發(fā)現(xiàn)了這幅星圖,整個藻井因而受到北京文管處的特殊保護。
難以想象的是,如此巨大的文物遺存,居然是經(jīng)過“拼湊”的產物!20世紀末,由于多次拆散遷移,隆福寺藻井已經(jīng)支離破碎,缺支少件,成了一堆棘手的木塊。經(jīng)過多方對照與研究,并求助了營造學社之后,藻井的原貌才最終被較完整地拼湊了出來。這是一座已經(jīng)遠去的寺院留下的孤星,是一個頑強靈魂掙扎刻下的最后一筆。很幸運,這樣一塊切片足夠讓我們抬起頭,在歷史的無垠星空中探尋一個時代的璀璨星辰。
北京城內,有兩座極為著名的古塔,一為遼代天寧寺塔,一為明代慈壽寺塔。細心之人或許早注意到它們相似的形制,卻少有人知道,慈壽寺塔就是對天寧寺塔的“官方高仿”!
法海寺水月觀音(復制品)局部的瀝粉貼金工藝
原隆福寺藻井(現(xiàn)存中國古代建筑博物館)
萬壽寺明代木雕毗盧遮那佛
慈壽寺塔,原本是為萬歷皇帝的母親李太后,即慈圣皇太后之生辰所建。李氏雖貴為皇太后,卻處處受到卑賤出身的牽制。天寧寺這樣的八角十三層密檐塔,在當時極為盛行。塔身上的三層蓮瓣,仿佛承托著莊嚴佛國的神圣,這與李太后“九蓮菩薩”的自封名號不謀而合??梢韵胍姷氖?,隨著塔身一層層擎入云天,李太后的地位也逐級建立和穩(wěn)固起來了。不過,由于保存欠佳,慈壽寺塔的現(xiàn)狀反不及年代更久的天寧寺塔。單從歷史與藝術價值上看,后者的地位應當是相對更高的。
天寧寺塔身外側,殘存著規(guī)模巨大的泥塑群。殘肢斷臂勾勒出張狂的姿態(tài),因此力士的眼神更加兇煞。一棱之隔,是模糊了容顏的菩薩,棱角漸消的眉眼卻在時光中更添了一份溫情。這些廢墟一樣的木骨泥塑已經(jīng)一千歲了,聽過風,見過雨,洗刷掉一切浮躁,佝僂的影子中也依稀留存著大遼的風采。
慈壽寺塔褐黃色的磚縫里,不知何時鉆出些莖骨瘦弱的野草。翠綠的,與整體色彩并不相稱,卻莫名地成了極好的點綴。千年時光,以緩慢的凋零與交替的重生,書寫著北京兩座傳奇古塔的故事。
蟄伏五年后,萬壽寺終于結束大修,開門迎客了。這座唯一能和故宮相提并論的“京西小故宮”,出落成了何種樣貌?
有趣的是,它成了北京藝術博物館的一部分,作為其最大的“展品”而存在。除此以外,還有佛造像、瓷器、書畫、傳統(tǒng)家具等五組陳列展館,以及七架梁、緙絲等多組特色展,在萬壽寺的屋宇之下大氣磅礴地鋪陳開。
二進院的大延壽殿,毫無疑問是整座寺廟最具厚重感的地方。明代木雕毗盧遮那佛,清代橫三世佛、十八羅漢像、倒坐觀音像,成為穿越四百余年保留至今的核心文物。
倒數(shù)第二進院落中的無量壽佛殿中,藏著另一件頂級文物:原長椿寺明代滲金寶塔。這座銅塔似乎與慈壽寺塔有著千絲萬縷的牽絆,均為密檐式仿木塔造型,連雕飾都一致,雖不及石塔高大,卻也足夠令看客嘆為觀止。如此體量與精致程度,實為銅塔之精品。
大禪堂后,展出了一根巨大的七架梁(即六椽栿),是萬佛樓修繕撤下的,長約10米,截面一人不可懷抱,十分壯觀;大禪堂后的假山原樣陳列,還特意保留了一段原水池的邊沿,覆以玻璃,供游客欣賞;大修中挖出一塊明代丹陛石,置于天王殿前;西洋門為中西合璧式,造型承襲圓明園,雕刻精美,頗具特色。
下午4點過后,人很少了,大殿里安靜下來。毗盧遮那佛身下蓮花座上的千佛,敏銳地抓住了余暉一角,為自己涂抹上奪目的金色;兩側十八羅漢像,袍帶上的描金和彩繪映射出七色的光彩;巨大的三世佛仍未能接收到光暈,于是安靜地貼在背后的墻上,站成巨大的歷史幕布,教人過目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