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渴望成功,渴望能收獲成功后的鮮花和掌聲。然而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那是那些奮斗者們珍惜時間、堅持不懈努力的結果。
肅然起敬
原文
遠公在廬山中,雖老,講論不輟。弟子中或有墮者,遠公曰:“桑榆之光,理無遠照,但愿朝陽之暉,與時并明耳?!眻?zhí)經(jīng)登坐,諷誦朗暢,詞色甚苦。高足之徒,皆肅然增敬。
注釋
墮:通“惰”,懶惰,懈怠。
苦:指言辭懇切。
肅然:恭敬的樣子。
譯文
遠公(慧遠和尚)在廬山中,雖然年老體衰,但是講論佛法卻從未停止過。弟子中偶爾有懈怠的,遠公就說:“我就好比是桑榆上的落日余暉,光亮無法久遠,只是希望你們年輕人像朝陽的光芒,越來越燦爛?!彼謭?zhí)經(jīng)書,登上講壇,誦經(jīng)流暢洪亮,言辭神態(tài)懇切虔誠。弟子們都肅然起敬。
主題賞析
高僧慧遠老了,但他知老而不屈服于老。正因為他知老,所以格外珍惜生命,并把希望寄予身邊的弟子;正因為他不屈服于老,所以他毫不懈怠他孜孜以求的事業(yè),日日“講論不輟”?;诖耍姷降茏又小盎蛴袎櫿摺?,他定然是十分焦急而痛心。然而他不急不躁,既不痛斥,也不挖苦,只是道出了“桑榆之光,理無遠照;但愿朝陽之暉,與時并明耳”這經(jīng)典的語言。遠公以朝陽與夕暉比喻人的青年及老年,極具啟發(fā)意義,它能激勵青年人振奮精神,珍惜現(xiàn)在,不蹉跎時光,也表現(xiàn)出老年人對晚輩的激勵與殷切期望。
延伸閱讀
司馬光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當時了不起的大學問家。流傳千古、影響深遠的歷史著作《資治通鑒》就是他編寫的。
司馬光在私塾里上學的時候,總認為自己不夠聰明。為了訓練記憶力,他常常要花比別人多兩三倍的時間去記憶和背誦書上的東西。每當老師講完課,好多同學能簡單背誦下來就紛紛跑出去玩耍了。司馬光卻留在學堂里,關上窗戶,繼續(xù)認真地朗讀和背誦,直到背得滾瓜爛熟、一字不差才肯罷休。他還利用一切空閑的時間,比如騎馬趕路的時候,或者夜里不能入睡的時候,一面默誦,一面思考文章的內容。久而久之,他不僅背會了所學的內容,而且記憶力也越來越好。少時所學的東西,竟至終身不忘。他從小學習一絲不茍,勤奮努力,為他后來著書立說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司馬光為官后清正為民,公務之余常利用時間讀書,立志寫一部通志。為了把握時間讀書,他特意制作一個圓木枕頭,枕頭的妙用是睡覺時身子只要一翻動,它就會滾動,人也就驚醒了,這樣便可以起來繼續(xù)研究學問,因此稱“警枕”。每當司馬光需休息時,便枕著“警枕”。如此刻苦地學習研究,終于取得了成功,流芳百世的《資治通鑒》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chuàng)作出來的。由此可見,一個人的成功不是偶然,都是珍惜時間、努力付出的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