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昌善
(寧德人民醫(yī)院,福建 寧德 352100)
種植牙的修復效果可有效減輕牙列缺損及缺失患者不適感,提高咀嚼能力[1]。種植術成功的關鍵在于種植體于口腔的保留時間,研究表明,術后5~10年接近10%比率的患者發(fā)生種植體周圍炎[2]。種植體周圍炎主要表現(xiàn)為局部軟組織充血、腫脹、化膿等,導致種植體松動。臨床經(jīng)驗表明,種植體周圍炎發(fā)生的主要原因為種植體周圍出現(xiàn)炎癥,進而對種植體周圍黏膜及種植骨床等部位造成影響[3]。口腔不潔、免疫功能低及糖尿病等均為種植體周圍炎常見引發(fā)因素。鹽酸米諾環(huán)素可通過阻止細菌肽鏈延伸從而抑制蛋白質(zhì)合成,從而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等多種病原菌發(fā)揮殺菌作用[4]。將鹽酸米諾環(huán)素直接注入牙周袋,可使血藥濃度在24h后達到高峰,且持續(xù)時間可高達1周,從而明顯抑制局部感染[5]。國內(nèi)已有研究顯示,Er,Cr:YSGG 激光聯(lián)合米諾環(huán)素治療牙周炎可達到良好的效果,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6]。本研究就米諾環(huán)素治療對種植體周圍炎患者牙齦溝出血指數(shù)、不良反應及效果的影響作進一步分析。
選取2021年4月~2022年4月,260例種植體周圍炎患者納入研究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男70例,女60例,年齡26~74(50.05±2.35)歲,種植體植入時間1~3(2.02±0.27)年,病程2~10(6.06±0.53)個月;研究組男73例,女57例,年齡27~75(50.07±2.38)歲,種植體植入時間1~3.5(2.05±0.26)年,病程2~12(6.09±0.55)個月。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P>0.05。納入標準:(1)符合《口腔科疾病臨床診斷與治療方案》中診斷標準[7];(2)單顆牙患病;(3)近半個月未使用抗菌藥物或免疫抑制劑治療者。排除標準:(1)合并惡性腫瘤;(2)哺乳期或妊娠期;(3)合并肝腎功能代謝不全;(4)四環(huán)素類抗菌藥物過敏。
對照組實施Er,Cr:YSGG激光治療。功率設置1W,頻率設置35Hz,光纖與種植體表面平行,緩慢進入牙周袋底,纖維頭末端與種植體表面呈15°角,由淺入深,Er,Cr:YSGG激光照射時移動速度緩慢,每個種植體激光掃描5min。治療后禁水禁食禁漱口1h,常規(guī)抗生素治療3d。研究組聯(lián)合米諾環(huán)素治療,米諾環(huán)素(Sunstar INC Japan,H20100244)緩慢注入牙周袋,盡可能深入注射,注射過程邊注射邊退針,牙齦邊緣處可見藥物時停止,1次/周。注射后禁水禁食禁漱口1h。兩組持續(xù)治療1個月。
(1)治療前后菌斑指數(shù)(PLI)、齦溝出血指數(shù)(SBI)、牙周探診深度(PD)。
(2)治療前后炎性指標。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白細胞介素-1β(IL-1β)、白細胞介素-6(IL-6)及腫瘤壞死因子(TNF-α)。
(3)臨床有效率。痊愈:SBI降低>1分,牙齦紅腫、疼痛癥狀消除;顯效:SBI降低1分,癥狀明顯好轉;有效:SBI降低<1分,癥狀好轉;無效:未達以上標準[8]。
(4)治療前后血清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MCP-1)水平。抽取清晨空腹外周靜脈血5 mL,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
(5)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運用 IBM 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進行統(tǒng)計推斷;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統(tǒng)計推斷。檢驗水準α=0.05。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PLI、SBI及PD水平更低,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治療前后PLI、SBI及PD比較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IL-1β、IL-6及TNF-α水平更低,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治療前后炎性指標比較
研究組患者臨床有效率更高,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臨床有效率比較(n,%)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MCP-1水平更低,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4
表4 治療前后MCP-1水平比較(ng/mL)
研究組出現(xiàn)1例輕微惡心,無需處理,對照組無不良反應。
我國牙體種植修復技術近年來大幅度提高,種植成功率較高,但仍受一系列并發(fā)癥制約,其中種植體周圍炎是導致種植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9]。種植體周圍炎發(fā)病后種植體周圍粘膜組織隨之發(fā)生膿腫、瘺管、炎癥增生等情況,對患者口腔健康造成嚴重威脅。種植體周圍炎以種植體表面菌斑聚集為引發(fā)因素,隨著種植時間延長,引起局部炎性反應,免疫功能失衡,抑制骨細胞在種植體表面的重新附著進程,植體與牙槽骨的骨結合發(fā)生障礙,導致種植失敗[10]。種植體周圍炎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11]。相關研究指出,微生物為種植體周圍炎始動因子,因此有效控制種植體周圍炎患者菌斑指數(shù),減少致病菌,對改善種植體周圍炎患者病情至關重要[12]。Er,Cr:YSGG 激光除菌力度強,無破壞性,當前廣泛應用于口腔扁平苔蘚、牙周炎等疾病的治療,當仍有少數(shù)患者照射后存在探診出血等并發(fā)癥。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PLI、SBI及PD水平更低,與對照組差異P<0.05。研究組患者臨床有效率更高,與對照組差異P<0.05。本研究使用的鹽酸米諾環(huán)素具有良好的滲透性和脂溶性,且抗菌性強,可對青霉素、四環(huán)素類耐藥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多種病原菌產(chǎn)生抑制作用。當前臨床常用的鹽酸米諾環(huán)素軟膏可于牙周袋內(nèi)直接注入,并于牙體硬組織上形成附著,從而較好的輔助牙周治療。米諾環(huán)素軟膏血藥濃度在24h后達到峰值,藥效可持續(xù)一周,因此在一周之內(nèi)均能夠對細菌感染進行有效抑制[13]。另外,研究指出,米諾環(huán)素可降低齦溝液中膠原酶活性,抑制其對牙周組織的破壞,減慢牙槽骨喪失速度,加快牙周膜成纖維細胞生長,促進牙周組織再生[14]。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IL-1β、IL-6及TNF-α水平更低,與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米諾環(huán)素可減輕牙周鈣化,一定程度提高牙髓內(nèi)感染清除率,協(xié)助Er,Cr:YSGG激光治療,進一步減輕種植體組織損傷,降低機體局部炎性反應。過去相關研究指出,米諾環(huán)素有助于抑制炎癥反應,輔助激光治療可清除牙根部結石,使米諾環(huán)素深入牙周,消除深部細菌,有效避免牙周疾病反復發(fā)作[15]。與本研究結果一致。治療后,研究組患者MCP-1水平更低,與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出現(xiàn)1例輕微惡心,無需處理,對照組無不良反應。MCP-1屬于TNF家族成員,具有趨化單核細胞的作用,可反映牙周炎性水平,發(fā)揮強烈促炎反應,研究認為,MCP-1可作為判斷種植體周圍炎預后的因子[16]。多項研究發(fā)現(xiàn),種植體30d左右骨吸收水平顯著升高,可對預后形成影響,同時炎性反應與骨反應相互作用,炎性因子高水平預示高骨吸收作用[17]。種植體周圍炎中活性物質(zhì)的抗炎及抗氧化作用可有效降低種植體周圍軟組織炎癥,MCP-1水平隨之下降,從而改善骨吸收,提高種植體周圍炎預后[18]。綜上,米諾環(huán)素治療可減輕種植體周圍炎患者牙齦溝出血指數(shù),降低炎性指標水平,提高臨床有效率,無明顯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