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海墨
宋寧宗嘉定十四年(1221 年),南宋派出使團前往河北,與當時正在攻伐金國的蒙古大軍會談。此次會談結(jié)果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南宋使團在回國后寫成了《蒙韃備錄》一書。成為后世研究蒙古崛起初期的珍貴史料。書中詳細介紹了蒙古的風土人情,并在開頭就描寫了當時蒙古人的體貌:“大抵韃人身不甚長,最長者不過五尺二三。亦無肥厚者。其面橫闊,而上下有顴骨,眼無上紋,髪須絕少……惟今韃主忒沒真者,其身魁偉而廣顙長髯,人物雄壯,所以異也?!贝笠馐钦f,蒙古人個子都偏矮,最高的也不過約合現(xiàn)代162~165 厘米,而且都是瘦子。他們臉很寬,顴骨很明顯,都是單眼皮,頭發(fā)胡子稀疏。只有首領(lǐng)鐵木真身材魁梧,大額頭長胡子,很是雄壯,被視作異相。
與之相對應,宋朝自己在嘉祐二年頒行的征兵規(guī)定中,入伍身高要求為五尺二寸至五尺八寸(162~181 厘米)。也難怪宋朝使團會覺得蒙古人矮。
蒙古人作為游牧民族,不該天天在草原上喝酒吃肉嗎?就算身高沒上去,至少也不應該瘦啊?“游牧民族天天吃肉”,可以說是今日大眾對草原生活最大的誤解。實際上,傳統(tǒng)草原民族吃得相當差勁。1246 年意大利傳教士若望·柏郎嘉賓,奉命出使蒙古大汗國,抵達上都哈拉和林,后將這段經(jīng)歷寫成了《出使蒙古記》。他這樣記述當時蒙古人的生活:“他們吃所有能吃的東西,他們吃狗、狼、狐貍和馬,食物短缺時他們還會吃人肉以及馬的胎衣。我甚至看見過他們吃虱子……夏天他們幾乎只喝馬奶,冬天沒有馬奶,就把小米放在水里煮,做得如此稀,以至于不是吃而只能喝?!?/p>
稍晚于意大利人,法國傳教士所著《魯不魯乞東游記》則更詳細地提到,在夏天牧群的泌乳期,蒙古人幾乎只喝奶不吃肉。如果有老死、病死的牛馬,就全部做成肉干。這樣到了冬天,牧群沒有奶水了,就吃肉干和小米粥。
對于游牧民族來說,家畜是重要的財富和生產(chǎn)工具,不到萬不得已是不能吃的。因此傳統(tǒng)游牧主食是小米、糜子或青稞,再加上各種奶制品。這導致草原上普遍營養(yǎng)不良和饑荒。
清代只有蒙古貴族才經(jīng)常吃肉。普通的蒙古牧民要到過年才能吃上肉,而且是幾戶人家共殺一只羊,每戶分一點肉。在近代工業(yè)化育種出現(xiàn)之前,草原上別說是吃肉,就是奶水也如前文提到的一樣,只有夏天繁殖期才能喝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