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肇邦
每年,當太陽到達黃經(jīng)(太陽經(jīng)度)270度之時,便是冬至之日。在中國古代,為迎“冬至”,朝廷上下例行放假,“百官絕事,不聽政”;邊塞閉關(guān),軍隊待命;于民間,“冬至三日之內(nèi),店肆皆罷市”。在澳門,坊間一直流行著“冬至大過年”(意即冬至比春節(jié)還要重要)的習俗。在內(nèi)地許多家庭都喜歡在家中吃冬至飯,但由于環(huán)境和文化等因素,港澳地區(qū)人們選擇在家中吃飯和在中式酒家吃飯的比例各占一半。當然,某些菜式只有在酒家才能品嘗,也是一個原因。
脆皮燒肉,象征健康
白斬雞和脆皮燒肉是廣東燒味不可缺少的角色,在冬至更是兩大主角。在港澳地區(qū),一直保持著“無雞不成宴”的傳統(tǒng),冬至這天吃雞,更是要取一個諧音“吉”字,有大吉大利的意思,希望討個好彩頭。而且,白斬雞并不容易處理,上好的白斬雞是用湯浸熟而非蒸制。雞的鮮嫩爽口再搭配姜蔥蓉提味去腥,在冬至當日,一定要在燒味店排隊或者在酒家預(yù)留,才能夠品嘗。香港基本上都是最純粹的白斬雞;在澳門,白斬雞則可以把蔥山在最上面,制成蔥油雞或者手撕雞。
脆皮燒肉有“紅皮赤壯”思,因其外皮色澤鮮艷酥脆,身體健康、百無禁忌之意,是老人家的最愛。但香港和澳門的做法有一個最明顯的區(qū)別,即在香港,人們會用整只豬處理,妄有不同部位如豬肋骨等可供選擇。但在澳門,絕大多數(shù)店鋪都是單純使用豬脯肉作原料,顯得比較單一。以上兩種食物基本是港澳地區(qū)冬至飯必備,若無,則是非常不吉利的事情。
另外一式是盆菜,源自香港新界的客家圍村。它本身是較為平實的菜式,但近30年來,變得越來越精致,也越來越講究。盆菜代表著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寓意合家團圓,滿堂吉慶。盆菜有六層,基本食材由最上層開始為海鮮,例如鮑魚、煎蝦。接著為炸門鰭、酸魚丸,下面是枝竹、魷魚、冬菇。最底層為蘿卜、豬皮。由開始的海鮮,到最后的蘿卜和豬皮,盡收湯汁及各類食材之精華,愈吃愈入味,這是盆菜獨有風味。盆菜的食材也有幸福的寓意。例如,魚丸表示年年有余,枝竹代表知足常樂。香港的盆菜食材比較傳統(tǒng)。澳門則五花八門,乳豬、花膠、松業(yè)蟹等食材也會添加進去。更有甚者,會用剩余的湯汁再制火鍋。
蛇羹,冬至的高貴菜式
冬至是一年之中黑夜時間最長的一天,中國人相信這天正是陰寒本T生最強烈的時候,廣東人說“秋風起,三蛇肥”,蛇羹便是一個“至陽”的選擇。這個菜式在清末年間被清末最后一科進士“江太史”發(fā)揚光大起來。在港澳地區(qū),蛇羹一般的做法是先熬一個藥材湯底,再加蛇肉、配料、調(diào)味煮成羹,吃時佐檸檬葉絲、薄脆。味道高下,全憑細節(jié)。既特色,又御寒。蛇羹被視為除侑翅之外,冬至的一道高貴菜式。如果在冬至晚餐上看到有蛇羹這兩個字,也有象征高貴、氣派的意思。
在香港人的冬至飯桌上,蛇羹就是一個湯。而如果在澳門吃蛇羹,還會配搭一個糯米飯,里面有臘腸、潤腸、臘肉甚至臘鴨,就像一個標準配置的套餐。
馬介休球,打破中西文化界限
馬介休球也是一個特別的選擇。在中西文化的交匯下,澳門十幾年來的冬至晚餐都會出現(xiàn)這個小吃,特別是在座有葡裔人士或土生葡人時。馬介休魚,是一種以葡國獨有方式腌制的批魚。馬介休球是用碎鯉魚和土豆泥炸成球,代表喜慶開心,好運齊來。這個菜式通常和其他小吃如鹵水拼盤一起出現(xiàn)。馬介休球香脆可口帶點咸味,中國人和外國人都愛吃。這個菜式可算是打破中西文化界限的最好例子。不過,只有在澳門才能品嘗。冬至意味著團圓,傳統(tǒng)節(jié)日和節(jié)氣促成了食物的相聚?!ㄗ髡呤前拈T高校餐飲旅游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