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星
(合肥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當前,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第四次技術革命已悄然而至,對人們工作、學習、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簡稱“思政教育”)作為社會系統(tǒng)的一部分,其工作的形式和內容同樣受到數字化技術發(fā)展的影響(1)呂宗瑛、劉微:《高校學生管理從智能化走向智慧化的實踐》,《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年第19期,第94-96頁。。目前,學界對大數據與思政教育的結合進行了不少研究,例如,關注大數據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創(chuàng)新探究(2)何蓓蓓、李巖:《大數據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chuàng)新探究》,《教育探索》2015年第8期,第108-110頁。、對思政教育大數據的生成規(guī)律與運用邏輯展開探討(3)劉宏達、楊靈珍:《思想政治教育大數據的生成規(guī)律與運用邏輯》,《教學與研究》2018年第5期,第84-90頁。、對大數據助推思政教育進行定性分析等(4)劉宏達、隆梅鳳:《大數據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定性分析方法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年第5期,第137-141頁。?,F(xiàn)有研究對大數據推動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諸多理論依據,但對于提升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實效性研究依然不足。本文基于數字化背景,根據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發(fā)展的形勢,系統(tǒng)分析利用數字化信息技術開展思政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進而提出富有建設性的建議,以期推動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數字化背景下產生和形成的大數據思政教育,是以傳統(tǒng)思政教育為基礎,導入數字化工具,通過多維度、可量化的數據指標收集、整理及分析,對思政教育對象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及行為習慣作出理性探討,并根據數據統(tǒng)計結果,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引導,在特定的社會政治體制、價值觀念和道德倫理約束下,組織開展符合社會環(huán)境所需要的與思政教育相匹配的社會實踐活動。
大學生思政教育以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為培養(yǎng)目標。思政教育主體需要依托特定載體,承載和傳導思政教育理念,引導學生接受思政教育元素并內化為自覺行動。第48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指出,截至2021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10.11億,20~29歲網民占17.4%(5)《第48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2021-09-15,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109/t20210915_71543.htm。。依托互聯(lián)網大數據,思政教育者可獲取豐富的教育信息。當前,大數據平臺逐漸成為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新載體并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思政教育形式的變化推動思政教育研究范式從描述和思辨研究走向量化和實證研究,呈現(xiàn)出科學量化研究的新變革(6)③李懷杰:《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轉型——以電子科技大學為例》,《思想教育研究》2016年第12期,第17-21頁。。隨著新媒體、自媒體的快速發(fā)展和廣泛應用,高等教育領域出現(xiàn)了慕課、微課等多元在線教育渠道,網絡逐漸成為開展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和大學生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學者們通過深度挖掘和建立數據分析模型,對大學生網絡行為進行整體性、差異性、動態(tài)性和關聯(lián)性等量化分析,以可視化方式對學生個體或群體的網絡行為作出趨勢預判和整體刻畫,呈現(xiàn)個體或群體的“精準畫像”,實現(xiàn)定性、定量的綜合集成。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融合大數據創(chuàng)新研究范式在一些高校取得了一定效果,如:電子科技大學基于大數據技術,開發(fā)出系列學生畫像,“尋找校園最孤獨的人”受到師生好評③;廈門大學基于大數據刻畫,首次推出個性化畢業(yè)禮物——大學四年借書單(7)《廈大圖書館送學子驚喜畢業(yè)禮:大學四年借書單》,2013-06-18,http://www.china.news.com.cn/edu/2013/06-18/4937831.shtml。;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基于學生飯卡消費數據,開展“精準扶貧”(8)劉宏達、楊靈珍:《思想政治教育大數據的生成規(guī)律與運用邏輯》,《教學與研究》2018年第5期,第84-90頁。。高校運用大數據技術采集大學生生活學習、日常管理等方面的數據,保障樣板數據的準確性、全面性和及時性,精準描述大學生的個性需求、學習過程、思想困惑、就業(yè)需求等系統(tǒng)性畫像,呈現(xiàn)出思政教育大數據量化運用和研究的新范式。
在數字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政教育運用網絡平臺這一新載體,通過收集思政教育對象各方面的數據信息,了解和把握其思想動態(tài)和行為趨勢,實現(xiàn)科學引導的教育目標。大數據是助力思政教育者知己知彼、自我完善和優(yōu)化服務的有力工具。依靠大數據技術和網絡平臺,能有效把握思政教育對象的個性特征和差異化需求,更好地了解其行為方式和思想特征。據此,高校思政教育者可針對教育對象個性、需求、思想等特點,因材施教。在滿足受教育者個性化需求的基礎上,采用“同質異構”的教育內容實現(xiàn)思政教育目的。互聯(lián)網時代的信息來源渠道較為多元,思政教育者可借助大數據技術和監(jiān)測功能,從內容、性質兩個維度解決教育過程中遇到的普遍性問題,篩選典型事件。內容維度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媒介素養(yǎng)教育和網絡文化教育六個層面。性質維度強調校園事件、社會事件與思政教育對象是否具有直接的利益關系。多維度、多指標、多角度的分類,將使思政教育更具針對性。高校利用移動互聯(lián)網技術,推進智慧校園建設,利用大數據開展資助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實踐育人和文化育人等多元的思政教育形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思政教育者運用大數據技術收集大學生數據信息,不僅包括在網絡環(huán)境中挖掘的行為數據,還包括體現(xiàn)大學生思想動向的內容數據,通過檢索和識別各大數據平臺出現(xiàn)的高頻詞匯、熱點詞匯,自動抓取和計算分析,及時掌握大學生的訴求和輿情走向。當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大多建立在校園網絡數據收集與獲取的基礎上,能更加精準、客觀和科學地分析數據結果。
數字化背景下,思政教育傳播環(huán)境發(fā)生了較大變化,大數據理念的樹立,使高校更加注重運用大數據的量化圖式理念、個性化教育理念和精準研判理念開展思政教育工作(9)何蓓蓓、李巖:《大數據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chuàng)新探究》,《教育探索》2015年第8期,第108-110頁。?,F(xiàn)如今,高校思政教育融合數字化創(chuàng)新工作建立在數據信息收集的基礎上,停留于技術層面的討論,并未深刻觸及觀念變革的內涵。數字化能呈現(xiàn)個人或群體完整、真實的行為信息及其反映的思想動態(tài),將大數據理念作為高校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的新范式,能夠更好地把握大數據帶來的機遇。從以教育經驗形成的傳統(tǒng)理念,到以現(xiàn)象和事物客觀分析為基礎的數字化理念,這一轉變有效整合了時間效用和空間效用,將有力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質量。因此,高校要在保留傳統(tǒng)理念的基礎上,使數字化成為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基礎和前提,樹立大數據意識,充分挖掘有效的數據源,建設智慧化、數字化校園,采用數字化的方式完善思政教育的形式,提升思政教育的質量,助推思政教育改革。大數據技術的全面介入將使高校思政教育內容更加個性化,實施更加精準化。思政教育對象從隨機樣本擴充到由大數據收集的全部樣本,全體大學生成為思政教育的數據收集對象。在傳統(tǒng)思政教育過程中,由于數據收集受限,教師只能重點關注少數優(yōu)等學生和后進學生的成長,忽視了多數中間學生的成長,容易出現(xiàn)工作疏漏,造成一定程度的信息缺失。大數據技術的運用能有效彌補傳統(tǒng)思政教育的缺憾,發(fā)揮更全面的作用,并突破空間局限,不斷拓展思政教育的方式和途徑,有利于實現(xiàn)個性化教學、精細化服務和科學化管理等(10)潘開艷、劉宏達:《大數據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評》,《社會科學動態(tài)》2017年第6期,第64-68頁。。
高校思政教師作為思政教育的倡導者、引領者和實施者,對思政教育對象的情感認知、教育呈現(xiàn)方式的把握等方面都發(fā)揮著主導作用。受經濟、環(huán)境、社會等主客觀因素的限制,傳統(tǒng)教育模式相對單一和固化,而隨著數字化技術的革新,高校思政教育方式愈加靈活多樣。首先,數字化為掌握高校思政教育對象的情感認知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條件。思政教師的主導作用首要體現(xiàn)在與思政教育對象面對面的交流,只有充分了解和把握他們的思想動態(tài),才能合理有效地開展思政教育工作。在傳統(tǒng)教育方式中,思政教師主要依靠群體觀察、個體談心談話等方式獲取思政教育對象的情感認知。以當前的眼光加以審視,這種方式具有明顯的被動性、片面性。數字化使獲取思政教育對象的信息變得更加自動化、智能化、全面化,為思政教師更好地掌握思政教育對象的信息提供了新渠道、新途徑。其次,數字化使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內容更具針對性。傳統(tǒng)的思政教育側重于宣傳、說教、灌輸,過于知識化和理想化,容易遭受大學生的忽略和排斥,缺乏吸引力和滲透力。當前,思政教師借助大數據技術,精心打造開放、海量、包容的時空環(huán)境,使思政教育的內容更符合大學生的現(xiàn)實需求。在傳播路徑上,采用在線教育等創(chuàng)新型教育模式,彌補了傳統(tǒng)思政教育單向灌輸的不足,創(chuàng)新了思政教育工作的實施路徑。
數字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運用大數據技術開展創(chuàng)新具有緊迫性和必要性。目前,由于數字化技術對思政教育工作產生較大影響以及高校間思政教育對數字化應用程度存在不平衡的現(xiàn)象,思政教育主客體之間出現(xiàn)了新的沖突。
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便于高校思政教師了解大學生思政學習的行為畫像,從而能實時優(yōu)化信息資源的組合方式和教育形式,打破傳統(tǒng)思政教育的主被動關系,引導大學生主動學習與探索,讓思政教育更加生動、更具吸引力。大學生具有動態(tài)思維,他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更加廣泛、多樣。同時,他們是網絡社區(qū)的主力軍,接受著不同文化思潮的熏陶,隨之產生多維的思想,其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更具多元性。通過互聯(lián)網,大學生可隨時隨地接觸到海量信息和熱點事件。由于觀察角度、所處社會環(huán)境和教育背景的不同,大學生對這些信息和事件的解讀也不盡相同,在尋求自我認知和自我認同的過程中,其鑒別能力和思辨能力也在不斷提升。因此,思政教育者需要不斷自我完善,糾正認識偏差,將學習作為工作重心之一,不斷提升政治覺悟,將理論學習與教學工作緊密結合,以喜聞樂見的方式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提升他們的領悟力和判斷力?,F(xiàn)實中,部分思政教育者囿于傳統(tǒng)教育思維,依靠已有的教育經驗、教學方式和教育理念開展思政教育,過度關注教育主體,思想教育模式固化。在應對大學生行為方式的“變”與教師教育方式的“不變”中,數字化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政工作出現(xiàn)了新的矛盾(11)劉淑云、吳歡:《大數據的評價和預測功能視閾下高校建設“大思政”格局的途徑探討》,《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9年第6期,第35-37頁。。
大學生是接受新事物和運用新方法的急先鋒,對新事物、新科技有很強的適應性。數字化使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更為高效、便利、全面。思政教育者調整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以提供更具針對性的資源和更符合大學生行為特征的話語方式為目標,在大數據平臺對大學生各類數據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匯總和分析,使思政教育不限于課堂教學,還可通過各種移動互聯(lián)工具、互聯(lián)網平臺傳播學習資源。大學生運用智能設備,接受思政教育更加順利,理解思政教育內容更加全面、深刻。數字化時代的大學生積極運用大數據思維并參與大數據的應用。雖然大數據的應用存有一定的信息泄漏風險,但大學生仍對數字化保持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對于思政教育者來說,一方面,當新的信息技術被開發(fā)和使用后,由于受到技術與人文失衡的影響,人們對技術的認知和反應正相關(12)王雪俏:《大數據優(yōu)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高教學刊》2019年第2期,第179-181頁。。在信息化、數據化的新時代,思政教育者對大數據平臺下教學體系和工具的接受度、精準度不高,對大數據這一信息技術的態(tài)度也不夠積極。另一方面,技術技能不完善、專業(yè)技術人員缺乏、數據平臺不暢通等問題,使思政教育者對大數據的應用效果產生懷疑,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數字化進程。因此,思政教育者的數字化意識有待加強、能力有待提升。思政教育者對信息技術、大數據的適應程度遠遠落后于大學生的接受程度,這就產生了新的矛盾。
為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實效性,須切實把握大學生思想發(fā)展的動態(tài)規(guī)律。而對這一規(guī)律的認識,主要依靠對大學生思想軌跡和情感傾向的實時了解。以往大學生表達情感的方式較為單一和被動,思政教育者通常采用個體面對面交流、團體訪談、集體座談和群體抽樣調查等手段,收集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信息。隨著大學生主體意識和隱私意識的增強,師生關系出現(xiàn)了異化,使大學生與思政教育者的交流變得困難。數字化背景下,各種智能終端和技術自發(fā)地為大學生思想和情感的表達提供了更便捷、更廣闊、私密性更強的空間,同時在自我表達情感和思想的過程中處于潛意識輸出的狀態(tài),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這種情感和思想表達的真實性(13)包雷晶:《青年思潮的數字化引領——基于大學生微信使用情況的實證研究》,《思想理論教育》2016年第6期,第74-78頁。。思政教育者可利用大數據技術記錄數據的行為,隨時收集呈現(xiàn)大學生思想發(fā)展和行為軌跡的相關信息,以盡早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tài)。互聯(lián)網的普及讓大學生接觸到海量信息,傳統(tǒng)教學中思政教育者的權威性逐漸弱化。思政教育者對于大學生信息接收渠道的改變沒有作出積極反應,他們缺乏共情的“諄諄教誨”“苦口婆心”,使教育效果日漸式微。此外,社交平臺的普及使大學生的思想和情感表達呈現(xiàn)出多樣性。若仍將傳統(tǒng)信息的獲取方式作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徑,必會錯失掌握大學生真實且全面信息的機會。這將引發(fā)大學生情感表達多元化與思政教育者了解大學生思想情感渠道不充分之間的新矛盾。
隨著大數據應用范圍的不斷擴大,其價值被深入挖掘。若對大數據的認知和運用不當,可能會損害大學生的切身利益。當前,大數據技術的使用者和數據的生產者之間是不完全匹配的,大數據被一些企業(yè)或機構收集并加以分析和利用。高校利用大數據來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若方式運用不當,也會出現(xiàn)盲目崇拜大數據的現(xiàn)象,造成“數據失真”“數據依賴”的異化風險。受技術和人員等條件的限制,高校在學生信息的收集、分析、儲存和可視化等方面,往往需要與第三方機構合作,可能會面臨數據真實性和技術性的挑戰(zhàn)。如果不采取措施對數據信息加以保護,可能會出現(xiàn)數據被誤用、濫用、盜用的情況。當前,大數據已經滲透到各行各業(yè),思政教育者既要積極主動接受大數據對教育形式帶來的變化,也要避免“一切依靠數據”的錯誤認知,還要學習和有效應用大數據技術。一項決策不能缺少數據的有力支撐,但僅僅依靠數據做決策是存在風險的。完全依靠數據信息,把高校思政教育全盤納入大數據系統(tǒng),對超越文化或常識的異常數據視而不見,容易產生數據崇拜、主體性缺失的風險。思政教育的主客體作為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要素,需要具備較高的人文情懷。人文情懷作為思政教育的內在精神屬性,是衡量社會進步和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包含著對尊嚴的維護、對價值的追求和對命運的關切。大數據的運用和價值的擴大,離不開思政教育主客體良好的選擇能力、敏銳的洞察能力、精準的判斷能力。
在數字化技術的助推下,由人物、環(huán)境因素組成的“原子世界”逐漸演變成數字化生成的“比特世界”。高校思政教育作為現(xiàn)實世界的組成部分,同樣受到大數據的影響。高校應當把握機遇,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大數據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和前瞻性。
數字化技術具備“連接”“共生”的本質,與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等高度契合,對打破思維定式和思維慣性、突破思維障礙、構建創(chuàng)新模式具有指導意義。思政教師要積極運用數字化技術,改進思維方式、創(chuàng)新學習模式。
思政教育者要運用數字化思維方式,作出創(chuàng)造性轉化。一是依據數字化生活的特點及規(guī)律,在大學生群體中強化“自由、平等、互助”的意識,充分把握數字化技術帶來的便利。在思政教育工作過程中,以“自主健康”的自由性思維、“和諧共生”的平等性思維、“交流溝通”的互助性思維為創(chuàng)新模式,形成思政教育主客體間的良性教育關系。二是樹立“專注、專業(yè)、精準”的目標,找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點和難點,打造專業(yè)化、精準化、卓越化的思政教育隊伍,開發(fā)學生真心“點贊”、朋友圈“霸屏”、媒體群“爆款”的思想教育“產品”,力爭把思政教育工作做到細處,落到實處(14)龔成:《數字化生存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中國礦業(yè)大學2019年博士學位論文,第96-97頁。。三是在學校形成“協(xié)同、聯(lián)動、共享”的新局面,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開展思政教育活動。高校各部門、各層級之間要充分協(xié)同,各類線上線下平臺要充分聯(lián)動,各類教育教學資源要充分整合共享,形成一體化、全方位的工作格局。思政教育要突出便捷、即時的特點,通過教師的整合、引導,將低成本、瞬息萬變的碎片化信息轉變?yōu)榭山M織、可利用、系統(tǒng)化的思政教育資源,以最便捷、最高效、最易于接受的方式傳遞出去,形成即時互動的教育新態(tài)勢(15)劉宏達、廖寅瑋:《依托大數據治理優(yōu)勢加快構建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創(chuàng)新體系》,《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年第19期,第25-28頁。。四是在社會中形成“跨界、創(chuàng)新”的新形勢。受數字化技術發(fā)展的影響,思政教育的宏微觀環(huán)境都發(fā)生了變化,在文化環(huán)境、網絡環(huán)境、教育環(huán)境的復雜變化中,要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技術聯(lián)通社會發(fā)展、創(chuàng)新實踐的功能,打破教育的常規(guī)和范式,促進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平臺和資源的聯(lián)動、聯(lián)通與聯(lián)合,在融合行業(yè)、發(fā)展產業(yè)的過程中,實現(xiàn)教育理念、方式和方法的創(chuàng)新升級,進而促進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提質增效。
網絡輿論作為網絡輿情的多元化集合,成為人們表達觀點、發(fā)泄個人情緒、影響行為態(tài)度和思想認知的強大力量。正向的輿情對承載社會責任發(fā)揮積極作用,是維護社會穩(wěn)定、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的有力武器。高校應重視輿情引導,加強全面輿論育人,切實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16)段玉紅:《大數據助力職業(yè)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思考——評〈大數據時代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優(yōu)化研究〉》,《中國科技論文》2021年第4期,第463頁。。
一是善用輿情事件,引導和鼓勵學生在輿情危機面前發(fā)表正面輿論,增強其對輿論育人的體會和實效性的感知。例如,在年輕群體中,電子競技運動備受追捧,EDG俱樂部奪得英雄聯(lián)盟S11賽季全球總冠軍后,作為俱樂部資質最深、具有廣泛影響力的運動員明凱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電競運動員入黨的行動值得廣泛宣傳,也值得大學生思考。思政教育者可利用這一行動,引導大學生利用網絡搜集相關素材、發(fā)表看法,這一輿情事件在年輕群體中所產生的積極傳播和帶動作用,是傳統(tǒng)思政教育形式所不能及的。二是提高思政教育者應對輿情和引導輿論的水平,打造一支高水準的輿論育人隊伍。思政教育者要謹記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經常上網看看,潛潛水、聊聊天、發(fā)發(fā)聲,了解群眾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議,積極回應網民關切、解疑釋惑”(17)《習近平講故事: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2018-09-13,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913/c64094-30289863.html。,切實有效地推進“輿論場育人”的新方式,將輿論場變成高校育人的軟環(huán)境,將輿論育人變成提振當代大學生思政教育效果的有力方法。三是建構一套有效且具有本校特色的輿論育人系統(tǒng),推進思政教育的輿論場域育人工作。不斷優(yōu)化校園輿論生態(tài),打通輿論傳播隔閡,將高校“官方”的正式輿論場域與師生“民間圈群”的非正式輿論場域相融合,及時傳播和回應與本校及師生群體密切相關的輿情,促成輿論和諧生成、正向傳播。四是強化與社會主流輿論相融合,形成校內外正面輿論的良性互補,擴大輿論工作的輻射范圍,防止不良輿論在高校的傳播,加大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影響力和公信力,放大輿論的正效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數字化技術的誕生構建出人類生存和實踐的虛擬空間,虛擬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逐漸達成相互交織、相互塑造、相互融通的和諧狀態(tài),雙方共同促成了多樣而全新的存在樣態(tài)。正是這種亦實亦虛的存在狀態(tài),決定了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需要采用虛實結合的方法(18)胡子祥、余姣:《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變革及對策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5年第2期,第74-77頁。。
一是引導大學生以健康向上的現(xiàn)實生活豐富精神世界。通過互聯(lián)網渠道、網絡社區(qū)、網絡媒體等平臺,實施思政教育工作,開展富有吸引力的文化活動,做到生動有效的教育引導。同時,要特別重視開展現(xiàn)實世界的面對面引導,以虛擬世界的思想融通、更具精準有力的“在場”交流,滿足大學生的精神訴求,助推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二是加強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整體設計。高校思政類微信公眾號承載思政教育傳播的重任,但鮮有大學生主動關注,成效并不顯著。如果過于重視“線上”虛擬網絡的傳播而忽視“線下”面對面的思想引導,那么如火如荼的“網絡思政教育工作”可能導致思政教育工作的停滯甚至倒退。因此,既要推進網絡虛擬空間的教育引導,也要潛心客觀現(xiàn)實世界的教育引導,使兩者融合發(fā)展,構建起虛實結合的育人模式。三是防止虛擬生存對現(xiàn)實生存的反噬。在綜合推進網絡育人的同時,要觀照思政教育對象在現(xiàn)實生活的實踐行為,把虛擬生活實踐之“虛”與現(xiàn)實生活實踐之“實”有機融合起來。虛擬生存與實踐只能作為現(xiàn)實生存實踐的適度延伸,杜絕以虛擬實踐淡化和替代現(xiàn)實實踐。四是始終牢牢抓住社會主流意識背后人的現(xiàn)實實踐的本質屬性,要認識到對大學生全面發(fā)展起決定性作用的始終是現(xiàn)實實踐,滿足人類生活意義的前提是現(xiàn)實生活的有效交往、倫理道德、實踐能力和需求達成,否則人的虛擬生存與虛擬發(fā)展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因此,在數字化背景下,將虛實結合的方法始終貫穿于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全過程,是實現(xiàn)社會發(fā)展、人的發(fā)展的根本。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要堅持立德樹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強化思想引領,牢牢把握高校意識形態(tài)工作領導權。”(19)習近平:《堅持立德樹人思想引領 加強改進高校黨建工作——在第二十三次全國高等學校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講話(2014年12月28日)》,2014-12-29,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2/29/c_1113818177.htm。在數字化背景下開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堅定不移地履行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使命,堅持主旋律和吸引力相結合,突出強化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教育。
一是引導大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堅持高校思政教育的守正創(chuàng)新。數字化時代的信息傳播具有速度快、容量大、共享范圍廣的特點,對大學生的認知產生了強烈的沖擊,也考驗著他們的信息辨別能力,可能會引發(fā)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危機。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要時刻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堅定大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使他們以更加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迎接挑戰(zhàn)。二是開展針對性教育,建設富有思想性、教育性的工作平臺,運用生動鮮活、易于接受的話語闡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豐富的案例詮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易于引起大學生共鳴的方式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三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高校是培養(yǎng)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陣地,可通過建立微博、微信公眾號,進駐抖音等方式,在自然狀態(tài)下使大學生間接接受并認同主流意識形態(tài),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指引大學生的人生方向,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同時,要避免因數字化技術帶來的多元價值“入侵”而使部分大學生陷入價值迷亂、精神迷茫、思想迷失等困境。四是開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宣傳教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由一系列的理論創(chuàng)新、實踐創(chuàng)新和戰(zhàn)略創(chuàng)新構成,其核心內容是“八個明確”“十四個堅持”,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依據。思政教育者要借助互聯(lián)網傳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積極打造“有生氣”“接地氣”的官方網站,向大學生精準推送思政教育的學習內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著高校開展思政教育的發(fā)展目標和改革路徑,也為數字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指明了方向。
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大數據技術是時代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求和必然趨勢。高校應當以積極的姿態(tài),將大數據技術與思政教育相融合,繼續(xù)深化相關理論與實踐研究。在數字化背景下,高校提升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面臨諸多挑戰(zhàn),如思維定式與創(chuàng)新意識、對新技術的積極接受和消極質疑、認知渠道的單一和情感表達的多元、對人文精神的追求和數據盲目崇拜的侵襲等沖突。高校要將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與數字化、輿論場域相結合,與主流意識相結合,更要虛實結合,以保障此項工作的順利推進。本文對高校思政教育融合數字化發(fā)展作出了嘗試性的回答,但仍需進一步探討一些深層次問題,如在數字化持續(xù)發(fā)展與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過程中,相關問題會不斷顯現(xiàn),需要在理論和實踐方面不懈努力,探索更有效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