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索并踐行新的課堂教學模式,能夠充分發(fā)掘學科育人價值,通過促進育人方式、學習方式變革助力學生學會探索世界和發(fā)現(xiàn)生活美,打造“融合至美”課堂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對“四元五環(huán)”模式下小學語文“融合至美”教學現(xiàn)狀展開分析,可知圍繞“讀、思、議、用”四元素開展課堂教學,并通過“情境導入、問題分析、互動交流、質疑解答、延伸運用”五個環(huán)節(jié)指導學習,能夠加速語文學科和美育融合,使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形成較高綜合素養(yǎng)。圍繞新模式下小學語文教學現(xiàn)狀及問題展開分析,結合實踐提出情境激趣、問題穿插、多元互動等有效教學策略,可以將“融合至美”課堂教學落到實處,為加快語文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四元五環(huán)”模式;小學語文;“融合至美”;有效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2)43-0066-05
一、 引言
按照新課標要求,小學語文應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指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同時,通過巧妙融合語文和美術等學科展現(xiàn)語言美、環(huán)境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創(chuàng)造等思維的同時,引導學生加強美德和審美積累,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開展小學語文“融合至美”教學,需運用“四元五環(huán)”模式循序漸進地將知識點和美育內容聯(lián)系在一起,環(huán)環(huán)相扣地引導學生實現(xiàn)從融入課堂到融合學科的跨越,有效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達成學科育人目標。
二、 “四元五環(huán)”模式下小學語文“融合至美”教學現(xiàn)狀
以“四元五環(huán)”模式為基礎開展小學語文教學,目前教師主要通過翻轉課堂、小組合作等形式打造多元互動課堂。具體來講,就是在引導學生完成語文教材課文內容閱讀后,根據(jù)教師提出的任務開展小組合作,通過互動討論完成任務,加強語文知識和技能運用。按照教師的設計,將課堂劃分為“情境導入、問題分析、互動交流、質疑解答、延伸運用”五個階段,組織學生開展學習、交流等活動,引導學生完成知識內化和語言遷移運用。采取該種教學模式,使學生帶著困惑閱讀課文,能夠做好文本內容記錄,并通過自主思考問題探究解決思路。圍繞導學問題組織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在強化學生表達能力、概括能力等能力培養(yǎng)的同時,可以使學生發(fā)生思維碰撞,強化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最后要求學生運用學習到的知識解決新的問題,可以實現(xiàn)知識再理解和鞏固,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但從“融合至美”教學角度來看,圍繞閱讀問題實現(xiàn)各個環(huán)節(jié)串聯(lián),依然難以有效促使學生融入課堂中學會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和探索美,不利于語文學科和美育融合,難以取得理想教學效果。
三、 “四元五環(huán)”模式下小學語文“融合至美”教學問題
結合小學語文教學現(xiàn)狀,對“四元五環(huán)”模式下“融合至美”教學問題進行深入探究,明確加強語文教學和美育融合的改革目標,才能探索出適合素質教育改革要求的教學方法,充分發(fā)揮新模式的作用與價值,推動學生全面發(fā)展。
(一)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
實施“四元五環(huán)”教學,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不高,顯然無法達到使學生深入思考和探索的目標。受這一因素影響,教師在開展各環(huán)教學活動時都面臨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如在互動交流環(huán)節(jié)學生存在私下嘮嗑、嬉戲等舉動,造成活動效果不佳。分析問題產(chǎn)生原因,能夠發(fā)現(xiàn)學生缺乏閱讀興趣,僅僅為配合教師開展學習活動,面對教師提出的任務也缺少深入探究的熱情。追根究底,與教師未能為學生提供感興趣的內容有關,忽視了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導致學生被動接受教師的安排,難以主動開展互動交流等學習活動。長久以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都以教師為主導,要求學生跟上教師的節(jié)奏參與各種教學活動,但推行“四元五環(huán)”模式,強調實施生本教育,要求教師完成自主學習、互動合作的課堂打造,通過調動學生積極性為語文課堂注入活力。違背這一基本原則,說明教師對新模式的理解不透徹,依然將重心放在“如何教”上,而并非是研究學生“如何學”。伴隨著素質教育改革不斷推進,教師需重新找準自身定位,在語文教學中扮演引導者的角色,確保學生可以主動閱讀、思考、討論和運用語文知識,以便從中獲得豐富感悟,為語文教學和美育融合提供機會的同時,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上取得進步。
(二)課堂問題設計不合理
在“四元五環(huán)”模式下,教師需將問題當成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串聯(lián),引導學生思考、探究和解決。但在問題設計不合理的情況下,則難以驅動學生有效思考和分析,給知識的層層遞進呈現(xiàn)帶來了不良影響。首先,一些問題的設計缺乏足夠關聯(lián)性,容易導致教學結構被打亂,造成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缺乏邏輯性,引發(fā)學生思維混亂,不利于學生形成清晰的學習思路。受這一因素影響,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喪失目標的情況,難以深刻領會語文教學意義和價值,給學生發(fā)現(xiàn)和理解學科美帶來困難,最終造成語文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其次,教師設計的問題形式單一,多為引導式問題,學生可以輕松通過短時間閱讀找到答案,無須深入思考和討論,最終導致教學被迫中斷,教師需要重新提問才能延續(xù)課堂教學,造成各個環(huán)節(jié)串接不暢。對小學生來講,長期面對單一形式的問題也將缺乏興趣,難以起到激趣、啟發(fā)等作用。最后,部分教師依然偏重于知識傳授,單純圍繞課文知識點提問,注重學生閱讀水平的提升,未能從學生情感、態(tài)度等各方面進行引導,導致學生難以通過思考問題形成深層思維和良好綜合素養(yǎng)。因此實施新的教學模式,教師還應革新教育理念,合理進行語文教學設計,確??梢杂行е笇W生在語文學習上實現(xiàn)層層遞進。
(三)語文與美育融合不足
在現(xiàn)代社會,是否具有審美能力關系到人能否積極、樂觀地生活,因此沒有美育的教育不能稱為完美教育。語文作為綜合性學科,涉及科學、藝術等多學科知識,能夠為美育實施提供豐富素材。但從小學語文教學效果來看,明顯存在與美育融合不足的問題。在教學改革研究中,教師將“四元五環(huán)”模式當成是重心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方法,但卻忽視了改革的最終目標,即通過打造高效課堂推動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使學生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小學生正處于認識世界的階段,在缺少生活閱歷的情況下需要通過閱讀開闊視野。因此開展語文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在語文教學中融入美育目標不僅能夠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和培養(yǎng)學生對美的感受力、創(chuàng)造力等能力,同時也能幫助學生形成美的思想、品格和情操,推動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使學生成為擁有健全人格的人。但語文教學和美育融合不足,導致教師在實施“四元五環(huán)”教學時過分看重教學效率,缺乏對學生思想、情感等各方面發(fā)展需求的關注,導致語文學習與學生實踐生活缺乏聯(lián)系,對學生創(chuàng)新思想、審美意識等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產(chǎn)生的作用有限。而無法通過語文學習感受和認識美,無法幫助學生產(chǎn)生持久學習語文的動力,導致語文教學難以發(fā)揮促進學生全方位發(fā)展的價值。
四、 “四元五環(huán)”模式下小學語文“融合至美”有效教學策略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以打造“融合至美”課堂為目標合理運用“四元五環(huán)”模式,應做到以生為本,采取有效對策充分調動學生主動積極性的同時,使教學環(huán)環(huán)相扣,促進語文和美育的深度融合,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一)情境激趣,引導閱讀
在情境創(chuàng)設環(huán)節(jié),應加強學生的學情分析,結合學生興趣、愛好設計合理的生活情境,激發(fā)學生文本閱讀興趣。如在學習《珍珠鳥》《落花生》等文章時,內容描繪了生活中的有趣畫面,目的是引導學生以小見大,從中體會豐富人生感悟和美好情懷。以追求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統(tǒng)一為目標開展教學,還應認識到小學生生活閱歷較少,部分學生生活中接觸到的事物較少,直接創(chuàng)設與文章內容相關的情境,然后要求學生閱讀文章內容,可能難以使學生產(chǎn)生情感共鳴。結合學生的學情,同時融合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學生較為常見的生活情境,如早晨起來看到窗邊嘰嘰喳喳的麻雀、到動植物公園游玩時看到感興趣的事物等情境,喚醒學生內心記憶的同時,使學生自然而然地融入認真觀察周圍事物的狀態(tài)中,調動學生有限經(jīng)驗促使學生產(chǎn)生了解文學大師感興趣事物的欲望,使學生在認真品讀的過程中體會生活美、自然美。在濃厚興趣的驅動下,學生才能自主閱讀,體會語文學習樂趣,為學生后續(xù)開展探究、思考活動奠定扎實基礎。
小學生往往欠缺抽象思維能力,因此需要教師創(chuàng)設直觀情境幫助學生理解語文學習相關內容,有目的地開展閱讀活動。在圍繞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創(chuàng)設情境時,教師還應不斷創(chuàng)新內容展現(xiàn)形式,確保順利達成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的目標。如在學習《盤古開天地》等內容時,神話本身受到了多數(shù)學生的喜愛,但由于神話多采用虛幻想象和夸張手法,容易導致學生在閱讀時出現(xiàn)注意力分散的情況,造成學生在閱讀后難以有效掌握文本內容和體會神話特點。為解決問題,教師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可以借助繪本、動畫等形式展現(xiàn)文章內容,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把握內容重點。具體來講,就是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盤古化作的天地圖,請學生指出自己好奇的部分,思考這一部分是如何形成的。帶著各自的疑問,學生將通過閱讀了解盤古開天地的過程,對盤古犧牲自己創(chuàng)造天地的緣由、過程進行分析,充分發(fā)揮想象力體會英雄的不易和偉大,深刻感悟神話精神。因此通過情境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對文章產(chǎn)生深刻理解,能夠增強學生閱讀學習效果和體悟。
(二)問題穿插,深化思考
在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階段,教師應完成完整問題網(wǎng)絡的構建,確保網(wǎng)絡層次分明、結構清晰,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和邏輯,把握問題間的緊密關聯(lián)。為此,教師應加強課本研究,在掌握主旨和思想情感的基礎上,對語文結構進行詳細分析,圍繞主線做好問題鏈設計,確保可以引導學生系統(tǒng)思考,幫助學生產(chǎn)生完整認知。例如,在學習《地震中的父與子》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先提出“發(fā)生了什么”的疑問,學生在閱讀文章后,教師可以提出“你認為他們偉大嗎?為什么值得被記錄?”的問題,引導學生從文章中查找證據(jù)證明人物形象的偉大。在學生給出相關句段后,教師可以提出“你認為父親走向廢墟時想的是什么?要是你會是怎樣的心情?”等問題,將學生逐步帶入到文章背景中,促使學生深入思考主人公的處境和做出選擇背后的深刻情感,完成對文章的深度解讀。在問題網(wǎng)絡的引導下,學生可以從最開始關注文章情節(jié)轉變?yōu)殛P注人物形象,認真研讀文章語言,掌握描寫人物形態(tài)、動作的句子,最后體會文章傳遞的思想情感,逐步完成文章深度思考和學習。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還應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思維空間,確保學生可以充分發(fā)揮觀察和想象力,結合自身思維特點和認知水平對文本進行思考和分析,產(chǎn)生各自的閱讀感受,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需求。結合這一目標,教師應注重開放性問題的設計,促使學生主動探索和發(fā)現(xiàn),提升學生邏輯思維成熟度。例如,在學習《伯牙絕弦》的內容時,在學生完成文章閱讀后,教師可以提出“伯牙彈的是什么琴,彈得好嗎?”的問題,使學生根據(jù)各自的理解想象當時的場景,給出“伯牙彈的古琴,優(yōu)美動聽、扣人心弦”“彈的號鐘琴,聲音洪亮、激蕩”等不同的答案,促使學生主動探索和驗證,思考和理解“為什么說鐘子期是知音?”。此外,教師也可以提出“既然伯牙彈得好,以后不彈了是不是很可惜?”的問題,促使學生從藝術欣賞、紀念友誼等不同角度發(fā)表各自的看法,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啟迪。在完成從簡單到復雜、從封閉到開放性問題回答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從理解文章字詞過渡到理解文章內涵、情感,深刻認識到語文學習的意義。
(三)多元互動,碰撞思維
語文課堂時間有限,想要使學生進行多維互動和交流,從中獲得豐富感悟和體會,教師可以面向學生設置不同的議題,使學生根據(jù)各自感興趣的議題進行互動討論,開展探索性學習活動,從不同角度對文本進行挖掘。例如,在學習《橋》的內容時,可知文章作為微型小說,具有微、新、奇、密的特點,教師可以分別圍繞寫法特點、人物特點和語言特點設置議題,結合學情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小組,分別開展組內學習活動,引導學生探究文章的美,分別感受文章的構思美、人物美和語言美。在學生完成互動討論后,各小組選派代表講解文章的美,加強組間互動討論,能夠使學生思維得到啟發(fā),從多個角度學習文本內容。組織學生開展多元評價活動,通過對學生的觀點進行整合、評價和修改,能夠使學生對文章內容產(chǎn)生全面認知。而學生通過自評、互評等方式認識到自身在語文學習中的優(yōu)缺點,加強自我反思,主動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的同時,形成從多角度思考文本內容的思維、習慣,可以使思維、能力等各方面取得發(fā)展。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溝通討論機會,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積極開展自主討論,發(fā)生思維碰撞的同時,得到思維鍛煉和思路開拓,產(chǎn)生對語文內容的濃厚興趣,促使學生在課下進一步溝通、討論,自主開展語文學習活動。例如,在組織學生開展“快樂讀書吧”的活動時,引導學生討論四大名著中的經(jīng)典人物,能夠使學生根據(jù)各自的閱讀情況談論諸葛亮、林黛玉、武松等人物性格,表達各自的喜好。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能夠發(fā)現(xiàn)林黛玉不僅多愁善感,同時也十分有才華和思想,對人物產(chǎn)生全面認識,在腦海中建立立體化的形象,幫助學生今后更好地開展閱讀活動。在學生經(jīng)過深入討論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圍繞感興趣的人物創(chuàng)作一篇作文,加強讀與寫的活動。結合自身語言積累和情感體會,學生在深入思考的同時,可以通過合理聯(lián)想加強語言輸出,平衡自身閱讀理解和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發(fā)展。
(四)緊扣疑惑,增進體驗
學生在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過程中,也將不斷產(chǎn)生懷疑,教師應當鼓勵學生進行深入探索,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質疑習慣,使學生獨立進行研究性學習,獲得豐富學習體驗。例如,在學習《小蝸?!返膬热輹r,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能產(chǎn)生如此“膽小”的蝸牛怎么值得作者敬佩的疑問。圍繞這一問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自主查找令人敬佩的語句,使學生通過“垂直向上”“殼重”“掉下再上”等描述意識到“小小蝸?!本哂胁慌码y、不怕重、不怕摔的精神。結合自身經(jīng)歷,學生能意識到在遇到困難時,能鼓起勇氣反復克服困難需經(jīng)歷艱難的心理斗爭,從質疑蝸牛的“膽小”轉變?yōu)檎J識到蝸牛的“勇敢”。經(jīng)過互動討論,學生也可以進一步認識到看事物不能單純通過表象就判定其“膽小”,而是應當學會換位思考,體會面對打擊毫不退卻的行為和精神的可貴,從而深化學生對文章內容和表達思想情感的認識,體會到語文學習的趣味性。
語文課堂上供學生思考和討論的時間有限,因此一篇文章通常需要經(jīng)歷幾節(jié)課才能講完,容易導致學生喪失興趣和探究欲望。為解決問題,教師在每節(jié)課結束前可以圍繞學生疑惑引導學生進行課后探索,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使學生學會平時主動發(fā)現(xiàn)和探索。例如,在學習《慈母情深》的內容時,學生閱讀到母親毫不猶豫為“我”買《青年近衛(wèi)軍》的故事,也會聯(lián)想到日常自己父母的做法,進而對父母不同的做法產(chǎn)生疑惑。為幫助學生自主探尋正確的答案,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我認識很多不同的母親,她們的做法不同,但是你能從中看到相同的情感,是不是與你們的父母有著共同點呢?”的問題,引導學生閱讀梁曉聲的《母親》等相關文章。經(jīng)過反復閱讀,學生可以意識到母愛的表達方式盡管并不相同,但母親都抱有愛子之心,深切體會到慈母深情。在下節(jié)課的教學中,面對教師提出的“為什么作者說手里拿的不是錢?”的問題,使學生聯(lián)想作者母親極度貧困的境地而感受無私的母愛,實現(xiàn)作品主題升華的同時,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
(五)拓展運用,表達審美
在小學階段,開展語文教學目的是引導學生學會感受和表達。在完成優(yōu)美句段學習后,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拓展運用,融合自身情感進行審美表達,從而使學生的思維、能力、情感等獲得全方位發(fā)展。例如,在學習《富饒的西沙群島》的內容后,學生不禁希望看到美麗的西沙群島,從中體會祖國山河的美好和富饒。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將想象中的內容畫下來,繪制出海底各種形狀的珊瑚、分散在各處的海參等,同時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描繪文章未寫的空白之處,表達對祖國山河的深厚情感。圍繞各自的繪畫內容,學生可以對文章段落進行仿寫,加強習作手法練習,將生動的文字和鮮活畫面融合在一起,加深對文章情感理解的同時,融入自身情感和思維,獲得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還應組織豐富活動引導學生表達。如在學習《游子吟》的內容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將詩歌內容改編成舞臺劇,使學生融合文學、音樂和美術藝術表達母愛、孝心等要素,加強對美好事物的探索和表現(xiàn)。在文本編創(chuàng)的過程中,學生結合生活經(jīng)驗對“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內容進行具象化處理,以合唱形式進行詩歌吟唱,并通過設計美工道具輔助演繹故事情節(jié),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強化感知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培養(yǎng)。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學生將反復閱讀詩歌內容,進行深入思考和討論,最終根據(jù)各自的理解進行表達,從中獲得喜悅和成就感,對故事產(chǎn)生持久探索興趣。結合語文學科性質,引導學生進行跨學科探索,加強學生的美育教學,能夠使學生情操得到陶冶,學會借助文學、音樂等各種形式表達思想和情感。
五、 結語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堅持做到以育人為本,探索課堂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道路,通過打造“融合至美”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運用“四元五環(huán)”模式開展教學,在深入理解“讀、思、議、用”四元素內涵的基礎上,可以通過情境激趣等手段使學生積極思考和探索,加強語用能力鍛煉。通過巧妙設問和多元互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探索,加強“情境導入、問題分析、互動交流、質疑解答、延伸運用”五個環(huán)節(jié)的串聯(lián),使學生逐步得到思維、語用等各方面能力的發(fā)展。此外,圍繞學生感受組織開展豐富教學活動,給學生帶來豐富體驗的同時,引導學生加強美的探索和創(chuàng)造,從而有效推動學生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杰.長文短教的教學模式初探:以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課文為例[J].教師博覽,2022(27):95-96.
[2]李敏.人文技術視野下勤美課堂范式之我見:以人教版小學語文為例[J].名師在線,2022(25):73-75.
[3]潘子驍.“轉詩成劇”:小學語文與藝術學科融合探究——以人教版五年級《游子吟》跨學科主題學習為例[J].文教資料,2022(16):31-34.
[4]李秀俊.“四元五環(huán)”教學模式在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的應用對策探析[J].考試周刊,2022(16):78-83.
[5]易蓓.小學語文課堂中“提問策略”的運用:以部編版教材六年級上冊《伯牙鼓琴》課堂教學為例[J].教育家,2021(41):58-59.
[6]鄭歡.從“情”出發(fā) 依“體”而教:例談部編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神話文本教學策略[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1(14):89-90.
[7]陳華忠.“四元五環(huán)”教學的研究與實踐[J].教書育人,2020(34):30-32.
課題項目:文章系福清市教育科學研究課題“‘四元五環(huán)’模式下‘融合至美’語文有效教學策略研究”(編號:FQ2021ZX003)階段成果。
作者簡介:薛惠娟(1971~),女,漢族,福建福清人,福清市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