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旭艷,王 堅,李小玲,羅觀洋,魏曉丹,楊少峰,楊 潔
(泉州市中醫(yī)院,福建 泉州 362000)
泉州王氏中醫(yī)痔科歷史悠久,從清康熙年間傳承至今已歷十四代三百余年。王氏中醫(yī)痔科代代相傳,不斷總結研究,形成了較為完整的中醫(yī)痔科學術思想、特色療法、特色方藥。2019 年泉州王氏中醫(yī)痔科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成為福建省首批中醫(yī)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2020 年被評為泉州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22 年被評為福建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福建省極具影響力的傳統(tǒng)醫(yī)藥專科之一,其影響力亦遠播東南亞國家。
泉州歷史悠久,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唐宋以來,泉州地位日益重要,宋元時期是海外交通貿易巨埠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之一。地理位置上,泉州地處低緯度東南沿海,東臨臺灣海峽,枕山面海,氣候上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氣候溫暖多濕。飲食習慣上,泉州人以喜食海鮮肥甘厚味為主。泉州飲食文化既受中原影響,又與海外飲食習慣相互交融,同時泉州人“靠海吃?!?,喜軟嫩鮮美的海鮮。泉州人久居濕熱地理氣候環(huán)境,飲食偏好海鮮及肥甘厚味,故易生濕積熱。濕熱下注直腸、肛門,則易發(fā)痔病。
泉州“靠山面?!保炀土巳萑恕案移磹坳J、勇于開拓”的豪邁氣概,同時沿海地帶便捷的海外交通,使得泉州人能夠快速接收并融合新思想、新事物。泉州王氏中醫(yī)痔科在此背景下,傳承祖?zhèn)鞯膫鹘y(tǒng)中醫(yī)特色思想、醫(yī)法方藥,同時學習當時西方先進醫(yī)學思想和技術,做到中西醫(yī)結合、兼容并蓄。
王氏中醫(yī)痔科一世祖王雨前為康熙時期莆田的秀才、鄉(xiāng)紳、名醫(yī),居湄洲島,時至今日湄洲島上依然流傳“大姓謝九連,小姓王雨前”的地方諺語。中醫(yī)師王雨前治病救人、樂善好施的故事在湄洲島傳頌三百余年。王氏中醫(yī)痔科傳至清同治時期,學醫(yī)族人分為三支,分別為王九傳、王九煜、王古立,皆為地方名醫(yī)。
第十代傳承人王古立,生于同治六年(1867年),擅祖?zhèn)髦炭漆t(yī)術,對中藥散劑、膏劑外用有獨到創(chuàng)新之處,王古立傳子王鴻珠。
第十一代傳承人王鴻珠(1914—1996 年),從小學習中醫(yī)經典古籍及采藥、制藥技術,掌握家傳的各種特色療法和方藥,其將祖?zhèn)魍庥蒙┟胤浇Y合其多年臨床經驗所研制的中成藥“賽霉安散”無償獻給國家。同時兼容并蓄,學習西醫(yī)外科醫(yī)術、麻醉技術,用切開療法結合掛線療法,且不剝除管壁,配合使用祖?zhèn)魉幧?、藥膏,?chuàng)造出一套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肛瘺的獨特方法,有效減少患者的痛苦并縮短療程。1937年,王鴻珠舉家定居泉州,在西街24號開設“圣潔痔科醫(yī)所”,懸壺濟世,并開館授徒。后來,王鴻珠的徒弟把醫(yī)館開到了中國香港地區(qū)、馬尼拉、吉隆坡,推動了中醫(yī)在東南亞的傳播。1957年“圣潔痔科醫(yī)所”并入“泉州市中醫(yī)聯(lián)合門診部”,1958 年并入“泉州市人民醫(yī)院”,80 年代隨泉州市人民醫(yī)院中醫(yī)藥部分并入新成立的“泉州市中醫(yī)院”。王家三代五人在該院肛腸科工作,歷任三任科室主任,分別為王鴻珠、蔡愛珍夫婦,王鴻珠長子王泉英、三子王美容,王鴻珠之孫王堅。王鴻珠傳子王泉英、王美容。
第十二代傳承人王泉英(1944 年—),是主任中醫(yī)師,曾任泉州市中醫(yī)院肛腸科主任、福建中醫(yī)藥大學教授、福建中醫(yī)藥學會肛腸分會副會長、泉州市中醫(yī)學會肛腸分會會長。王泉英從小在父親醫(yī)館里長大,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下,1964 年考入福建中醫(yī)學院中醫(yī)學本科,畢業(yè)后從事中醫(yī)痔科40 余年,曾任泉州市中醫(yī)院肛腸科主任。王泉英教授在長期的臨床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提出肛腸科的手術應是一種“精細整形手術”的概念,采用手術治療肛腸疾患必須“輕創(chuàng)護肛”。王泉英教授不斷學習和應用新技術,2001 年引進并開展排糞造影技術,先后對因“直腸前突”“直腸黏膜套疊”“恥骨直腸肌失弛緩綜合征”等原因引起的便秘患者施行手術治療。同時,王泉英教授充分利用閩南的人文地理優(yōu)勢,開展對外交流,先后應邀赴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等國家及香港地區(qū)講學和交流,被馬來西亞中醫(yī)師公會聘為顧問。時至今日,退休后的王泉英教授仍活躍在臨床指導工作中。王泉英教授推動了泉州市肛腸學界重視現代科技、中西醫(yī)結合、傳承與創(chuàng)新并重的重要學術變革。王泉英傳子王堅。
第十三代傳承人王堅(1972 年—),是主任中醫(yī)師,泉州市中醫(yī)院肛腸科學科帶頭人,泉州市中醫(yī)院肛腸二區(qū)主任,福建中醫(y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泉州市第十六屆人大代表。王堅師從父親王泉英教授,盡得王泉英教授真?zhèn)?,擅長肛腸科各種疾病的中西醫(yī)綜合治療,并勇于探索創(chuàng)新,對肛腸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有較深的造詣,尤其對復雜性肛瘺、重度痔、便秘等疾病的治療有豐富的經驗,其提出以“直腸黏膜柱狀縫扎加恥直肌掛線術”治療直腸黏膜內脫垂型便秘,取得良好臨床效果[1]。同時,王堅在祖?zhèn)髅胤降幕A上研制了王氏清涼膏、王氏痔瘡膏、王氏金創(chuàng)藥、小兒紅屁屁軟膏、王氏潰瘍散等膏藥、散劑,廣泛應用于臨床,取得顯著效果,其中王氏痔瘡膏和王氏清涼膏被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收錄于“中醫(yī)傳統(tǒng)知識保護名錄和數據庫”,其項目編碼分別是33505020055、33505020064。
泉州王氏中醫(yī)痔科對于肛腸疾病的診治方法及辨證思維多種多樣,其主要學術思想總結起來可以歸納為以下7 點:①注重立心為本、以仁御術;②重視臟腑辨證;③強調內外同辨、內外同治的整體觀;④堅持從濕、從瘀論治痔病的學術特點;⑤輕創(chuàng)護肛,重視肛門功能保護與復原的微創(chuàng)思想;⑥防病保健,重視盆底及全身功能鍛煉的治未病思想;⑦獨樹一幟的外治法,以化毒燥濕收斂為主法,以特色丹、膏、散劑為手段,以早、準、精、少、勤為施藥特點[2]。
3.1 注重立心為本、以仁御術 泉州王氏中醫(yī)痔科流派認為:醫(yī)乃仁術,以德為先,必須以仁為宗旨和歸宿,“仁”是醫(yī)德的核心所在。泉州王氏中醫(yī)痔科有著閩南人固有的包容性和樂善好施的精神品質,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想病患所想,痛病患所痛,把病人當朋友。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以患者為中心,推己及人,不計名利。對患者無論貧富貴賤、長幼妍媸,均一視同仁。慈悲濟世,不圖名利,這是中華醫(yī)學崇尚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泉州王氏中醫(yī)痔科相傳十三代的座右銘與人生追求。
3.2 重視臟腑辨證 泉州王氏中醫(yī)痔科認為臟腑辨證是中醫(yī)肛腸臨床辨證論治的核心部分。第十代傳承人王鴻珠先生曾治病患薛某,女,51 歲,就診時訴排便困難3 年余,平素無便意感,常常4~5 d不大便,患者下意識去排便,雖用力努掙,大便仍難以排出,常覺大便至肛門,但遲遲不得下,排出大便質軟而形細,量少,排完仍有便意感,便后疲乏無力,時有腹部脹滿不適,面色萎黃,納谷不香,食少,善太息,全身乏力,氣短懶言。舌質淡胖,苔白膩,脈弦細。辨證時結合患者飲食不節(jié)、失于調養(yǎng)等原因造成脾胃虛弱,運化失常,機體不得水谷精微之養(yǎng),后天之氣無所生。另脾主升,胃主降,脾胃氣機失調,當升不升,當降不降,滯于腹中,發(fā)為此病。其病位在脾胃,屬于脾胃虛弱,以致中氣不足、運化無力,治以健脾補氣,方選用補中益氣湯加減,使脾升胃降自如,腑氣乃通。
3.3 強調內外同辨、內外同治的整體觀 泉州王氏中醫(yī)痔科在肛腸疾病的診治中始終重視整體觀念,強調內治法與外治法互相配合,既注重整體調理,又注重局部的治療。第十代傳承人王鴻珠先生曾治病患姚某,男,29 歲,就診時訴10 年前無明顯誘因骶尾部出現一包塊,伴疼痛,患者未予重視及診治,之后骶尾部包塊自行破潰,流出黃稠樣膿液,疼痛即減,但潰口久不愈合,反復腫痛、流液。肛檢見截石位6 點距肛緣20 cm 的骶尾部可見一小潰口,邊緣凸起,稍感壓痛,周圍皮膚無波動感,潰口中隱約可見一毛發(fā)狀物,少許分泌物,未觸及條索狀物通及肛內。診為正虛邪戀型尾閭竇道,在治療上采用內治法與外治法相結合,外治予行骶尾部藏毛竇切開手術治療,內治以托里消毒散加減水煎口服(術后前5 d)扶正祛邪、托毒外出,術后配合賽霉安乳膏藥捻紗條引流,賽霉安散噴灑創(chuàng)口。治療后肌肉長勢良好,至月,創(chuàng)面幾愈;復行五日,瘍面得收。本案患者骶尾部竇道反復腫痛、流液,濕熱之邪日久,耗傷人體氣血,導致機體正氣虛弱,無法抑制毒邪,當人體正氣有所恢復,邪毒就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壓制,反復正邪相爭,故見尾閭竇道腫痛反復發(fā)作;另尾閭竇道正邪交爭日久,交爭之處必轉為虛,故見局部肉芽疏松,抵御之勢乏力;舌紅,苔薄黃,脈細,均為體有邪熱留戀,而正氣虛弱無力御邪外出之象。患者正邪交爭日久,病灶不祛,正氣漸虛,御邪無力,唯有手術祛除病灶,術后配合局部去腐生肌之品,輔以內用扶正托里祛邪氣之品,方可收獲良效。
3.4 堅持從濕、從瘀論治痔病 泉州地處沿海,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暖多濕,加上當地飲食、生活習慣,使得濕、瘀成為痔病的兩大主要原因。在治療痔病患者,泉州王氏中醫(yī)痔科著重從濕、瘀兩個致病因素入手,常用王氏清涼膏、王氏痔瘡膏等清熱利濕、活血化瘀之品。第十三代傳承人王堅主任在祖?zhèn)髅胤降幕A上,研制出王氏痔瘡膏,以冰片、生石膏、珍珠粉、朱砂為主原料,調制時采用傳統(tǒng)方法將上述4 味藥調制成2 種基質,根據病情需要按不同比例把2 種基質調制成藥膏,外用時制成藥捻紗條或者直接外敷。在治療血栓性外痔瘡、嵌頓痔中,往往再配以血竭、黃柏等藥。方中冰片清熱止痛;生石膏清熱瀉火,斂瘡生肌;珍珠粉、朱砂均解毒生??;黃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血竭活血化瘀定痛。諸藥并用,相輔相成,共奏清熱祛濕、活血化瘀、斂瘡生肌之功。
3.5 輕創(chuàng)護肛,重視肛門功能保護與復原的微創(chuàng)思想 泉州王氏中醫(yī)痔科認為肛管有著獨特的解剖結構,對日常的排泄功能起著精細制約的作用,任何一個結構被破壞,都會引起其功能的減弱,甚至破壞肛周形態(tài)結構,所以“輕創(chuàng)護肛”一直是泉州王氏中醫(yī)痔科堅持的理念?!拜p創(chuàng)護肛”不僅僅指在手術中“微創(chuàng)”,而是應該貫穿于治療的整個過程,體現在治療方法的選擇、手術方式的選擇、手術操作過程及術后的治療中。第十二代傳承人王泉英教授曾提出:在肛瘺手術中“低位切開高位引流,膿腔應合理處理,主管道切開支管引流,不剝除管壁等術式的改進”,術中在解決患者痛苦的前提下,注意手術中的操作細節(jié),縮小患者傷口,精確掌握肛管解剖結構,盡量減少和避免術后肛門缺損的形成。
3.6 防病保健,重視盆底及全身功能鍛煉的治未病思想 泉州王氏中醫(yī)痔科非常重視日常對肛腸疾病預防的宣教,強調作息規(guī)律,堅持體育鍛煉,飲食合理科學,心態(tài)平和,清心寡欲。肛周肌肉作為盆底肌肉重要的組成部分,泉州王氏中醫(yī)痔科在治療上尤其注意其功能的保護與鍛煉,如對于輕度直腸脫垂、直腸黏膜內脫垂的患者,強調練習提肛運動保健操以達到預防相關疾病發(fā)生的重要性,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手術治療。肛腸疾病多由不良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引起,故針對肛腸疾病應防重于治,積極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增進血液循環(huán),加強局部的抗病能力,保持肛門的清潔,勤換內褲,便后立即清潔肛門。并積極防治肛門其他疾病,如肛隱窩炎等,以避免轉變?yōu)楦匕b;避免久坐,特別是在濕地久坐;宜食用清淡、易消化食物,少食辛辣刺激、肥甘食物,積極防治便秘和腹瀉;增強體質,提高自身正氣以提升抗病能力。
3.7 獨樹一幟的外治法 在泉州王氏中醫(yī)痔科獨樹一幟的外治法中,以賽霉安系列中成藥的應用最為知名。1959 年響應國家號召,王鴻珠先生將祖祖輩輩代代相傳三百余年的外用散劑秘方結合多年臨床經驗所研制的中成藥“賽霉安散”無償獻給國家,體現了老一輩醫(yī)學工作者高尚的醫(yī)德和無私的情懷。此獻方的義舉,一時在泉州傳為美談。賽霉安散化腐、生肌、抑菌、抗炎效果很好,不僅在肛腸科有良好的臨床療效,在婦科、產科、口腔科、兒科、皮膚科方面也有很好的運用,時至今日很多人一出生首先接觸到的藥就是賽霉安散,因為全國各地很多產科都把賽霉安散當成新生兒臍粉使用。王鴻珠先生當年以“賽霉安”命名這款“祖?zhèn)髅胤?、神奇藥粉”,意思是賽過那時盛行的西藥(霉素和磺胺),彰顯那個時代中醫(yī)人的底氣和自信。后來,王鴻珠先生因身患十二指腸潰瘍,當時各種治療均未能痊愈,他想到賽霉安散有抑菌、抗炎的良好作用,對于體表各種創(chuàng)傷和潰瘍都有去腐生肌,迅速修復的功效,于是王鴻珠先生調配改進處方,并且以身試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療效,因此機緣研制出“賽胃安膠囊”。其具有止血、消炎、收斂、促進肉芽新生和潰瘍面愈合的功效,用于胃、十二指腸潰瘍,急、慢性胃炎,食道炎,口腔炎的治療。王鴻珠先生和王泉英教授,又在祖?zhèn)髅胤降幕A上結合大量臨床實踐和研究,以“賽霉安散”為基礎,研制出“賽霉安乳膏”,其具有清熱止血、收斂祛濕、化腐生肌的功效,臨床用于牙周潰瘍、皮膚碰傷、刀傷、慢性潰瘍、子宮頸糜爛、陰道炎、痔瘡、肛瘺、褥瘡的治療。賽霉安系列中成藥包括賽霉安散(國藥準字Z35020130)、賽霉安乳膏(國藥準字Z20025799)、賽胃安膠囊(國藥準字Z35020131),至今仍是國家級保密中成藥處方。由于療效顯著,聲名遠播,賽霉安系列中成藥成為泉州市出口創(chuàng)匯的拳頭產品,并獲得“福建省優(yōu)質產品”的榮譽稱號。如今,世界五大洲都能買到出產于泉州的賽霉安系列中成藥。
中醫(yī)學術流派的形成與發(fā)展、爭鳴與滲透,是促進中醫(yī)學術傳承發(fā)展、臨床療效穩(wěn)步提高、理論體系不斷完善的重要推動力,是中醫(yī)學術特色的重要體現形式[3]。泉州王氏中醫(yī)痔科歷經時代更迭,頑強地穿越了三百多年的時光,跨越歷史的洪流,至今仍活躍在古城泉州,造福一方百姓,是福建省乃至全國中醫(yī)肛腸學界都有一定影響的中醫(yī)特色??疲侵嗅t(yī)學術流派萌芽、發(fā)展、成熟的一個典型縮影。在今后的發(fā)展中,泉州王氏中醫(yī)痔科要繼承其獨特的學術思想、特色療法、特色方藥,進一步整理并完善學術流派脈絡體系,突出中醫(yī)特色優(yōu)勢,結合現代科研手段,更好地為人民健康服務,更好地發(fā)揚中醫(yī)藥文化,促進中醫(yī)藥事業(yè)的繁榮發(fā)展,為福建肛腸科走向全國中醫(yī)肛腸學界的前列做出應有的努力與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