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經歷過軍訓結束后,大伙對教官依依不舍,哭得不能自已的場面?又或者是在畢業(yè)晚宴上,同學們抱頭痛哭,恍如經歷一場生離死別的情景?那一刻,你若是看到某個人無動于衷,可能還會認為對方冷血。可如今,同學大多不再聯(lián)系,也早就忘記了教官長啥樣。仔細回想,你當時之所以會哭可能并不是因為感情深厚,而是因為周圍的人都哭了。如果真是如此,那么恭喜你,那時的你已經陷入“刻奇”(kitsch)的陷阱中去了。
所謂“刻奇”,原義指的是美學范疇的低俗品味,后著名作家米蘭·昆德拉將其引申為人性中軟弱的自我欺騙。它指的是廉價的、不真實的情感體現(xiàn),目的是感動和討好自己。比如,你哭不是真的傷心,而是因為你認為自己應該要傷心,并通過傷心來取悅自己?!翱唐妗边^去是指類似于個人的矯情,如今逐漸演變成了集體無意識的情感膨脹。我們在感傷的同時,會把它打造成某種崇高的情感,并借此來“綁架”別人。
比如“今夜我們是××人”等眾口一詞的表達就是集體“刻奇”的體現(xiàn)。這一切背后更多的是我們的從眾心理在作怪。
“從眾”幾乎可以被用在我們生活中的各個方面。消費、戀愛、就業(yè)、投資,等等都能搭上從眾的順風車。如果你心里清楚做某件事對自己意義不大,且在你的圈子里做這件事的只有你一個人,那你絕不會去做這件事。比如考某個含金量低的證書、報某個技能培訓班,等等。一旦周圍人都跑去做時,你也下意識跟著去做了。
實際上,不只是人類,動物界從眾行為也并不罕見。比如我們熟知的行動非常統(tǒng)一的魚群??茖W發(fā)現(xiàn),它們一起游動并不全是為了覓食或調節(jié)水溫,更多的不過是隨大流而已。因為如果特立獨行的話,就容易置身于危險的境地,甚至喪失性命。類似的例子,還有鳥群、蜂群、蟻群等。從某種意義上說,動物的從眾是出于生存壓力的一種本能行為。
那么,我們人類又為什么喜歡從眾呢?一直以來,人們普遍認為從眾主要是群體壓力導致的。當處在一個集體中,做出與眾不同的行為容易招致他人的排擠,甚至是孤立。要知道,很少人能在自己的團隊中長期忍受厭惡而無動于衷。為了得到群體中其他成員的喜歡和認可,我們往往會自主地選擇從眾。此外,從眾還可能是因為群體會提供有用的價值。這也反映了我們容易受到周圍信息的暗示,并熱衷于將他人的言行作為行動的參照。
為了維護自己的獨特性,有時我們還會特意尋求與別人迥然不同的觀點。比如當被強制要求做某一件事的時候,我們往往更傾向于反抗。當我們和其他人太不一樣時會感覺不舒服,但一旦我們和周圍的人完全一樣的話,也同樣會產生不適感。這種不適感容易將我們推向另一個極端:只是為了反對而反對。比如對于開頭提到的“刻奇”,當下也有許多人舉起了反“刻奇”的大旗。但如果這種做法不是出于客觀看法與評價,而是用反對來標榜自己的獨特,那么,反“刻奇”其實也是一種“刻奇”。
如果從眾是大腦不自主的選擇,那么避免從眾也是我們挑戰(zhàn)本能的表現(xiàn)了。前提是這樣的挑戰(zhàn)還得建立在我們保持獨立思考的基礎上。
(賀帥薦自《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