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莉
(左云縣林業(yè)局,山西 大同 037100)
左云縣蒼頭河為黃河水系發(fā)源地,是黃河保護和治理的首要環(huán)節(jié)。五路山生態(tài)保護和治理區(qū)屬黃河流域,境內(nèi)梁峁起伏,溝壑縱橫,山高、溝深、坡陡,地形支離破碎。目前,五路山大部分地區(qū)為宜林荒山荒地,水源涵養(yǎng)能力差,水土流失嚴重,迫切需要提高黃河流域森林覆蓋率,構筑黃河生態(tài)屏障。五路山生態(tài)保護和治理工程的實施,對維持河岸連通性、保持水土、提供生物棲息地等起著重要作用。
左云縣三屯鄉(xiāng)五路山地區(qū)土層較薄,陽坡布滿巖片,受雨水沖刷和風的影響,水土流失嚴重。地表多礫石,土壤多礫質(zhì),溝壑眾多,植被稀疏。左云縣水土流失類型以水力侵蝕和重力侵蝕為主,水力侵蝕分布于大面積的荒山荒坡和林地上;重力侵蝕以十里河周邊為主,且極為嚴重。
依據(jù)左云縣林地變更調(diào)查結果,五路山地區(qū)土地面積1.90×104hm2,非林地用地面積1.11×104hm2,林業(yè)用地0.79×104hm2。林業(yè)用地中有林地0.22×104hm2,灌木林地0.10×104hm2,疏林地0.07×104hm2,未成林地0.18×104hm2,苗圃地0.02×104hm2,宜林荒山荒地0.21×104hm2。植被稀疏,品種單一,林地樹種多為落葉松、楊樹,且存在品種老化、缺苗斷壟、高低不齊的問題,裸露地較多,森林覆蓋率約16.5%。
按照統(tǒng)籌規(guī)劃、合理布局、完善功能的原則,合理規(guī)劃利用空間。分段設置景觀帶,充分考慮植物群落配置,在堅持原生態(tài)的基礎上考慮治理要求,統(tǒng)籌布局。
在保護和治理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地形地貌。植物選擇以抗逆性強、耐旱、抗寒及抗病蟲害的優(yōu)良鄉(xiāng)土樹種為主。根據(jù)造林地立地條件,選擇生物學、生態(tài)學特性適宜的樹種,以提高成活率,減少改造成本。
樹立并堅持科學的生態(tài)修復觀,既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依靠自然,又要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茖W選擇并劃定生態(tài)修復區(qū)的范圍,制定規(guī)劃,加大投入,積極采取新技術、新材料等輔助性措施,為加快恢復創(chuàng)造條件。
根據(jù)五路山地區(qū)立地條件及土地利用現(xiàn)狀,分類提出改造措施,注重效果的同時兼顧經(jīng)濟效益,提高工程的整體品質(zhì),確保生態(tài)保護和治理達到理想效果。
加大保護力度,提高防火監(jiān)測預警能力;加強植被保護,堅持生態(tài)優(yōu)先原則,堅決反對以犧牲環(huán)境為代價來謀取經(jīng)濟的發(fā)展。
3.1.1 樹種配置
樟子松、油松、云杉、楊類(新疆楊、山楊、河北楊、小葉楊)、山杏、沙棘、丁香、黃刺玫。
3.1.2 造林模式
造林模式I:樟子松/油松/云杉,純林種植。沿地形脊線或谷線劃分片區(qū),沿等高線栽植,適于陰坡、半陰坡立地類型。
根據(jù)坡度及土層厚度,分別栽植不同規(guī)格苗木,原則上土層厚、坡度緩的地段栽植大規(guī)格樹種;土層薄、坡度陡的地段栽植小規(guī)格樹種。以下造林模式均與此相同。
造林模式Ⅱ:樟子松/油松、云杉混交造林。混交比例為7∶3,混交模式為塊狀混交。沿地形脊線或谷線劃分片區(qū),沿等高線栽植,適于陰坡、半陰坡、陽坡、半陽坡立地類型。
造林模式Ⅲ:楊類(新疆楊、山楊、河北楊、小葉楊),純林種植。適于陰坡、半陰坡、陽坡、半陽坡中下部及丘陵區(qū)。
造林模式Ⅳ:山杏/沙棘/丁香/黃刺玫,純林種植或塊狀混交種植?;旖环N植比例為5∶5,適于陽坡、半陽坡中下部及丘陵區(qū)。
造林模式Ⅴ:油松/樟子松/云杉、山杏/沙棘/丁香/黃刺玫混交造林?;旖槐壤秊?∶3,混交模式為塊狀混交。沿地形脊線或谷線劃分片區(qū),沿等高線栽植,適于陽坡、半陽坡立地類型。
造林模式Ⅵ:油松/樟子松/云杉、楊類混交造林。混交比例為6∶4,混交模式為塊狀混交。沿地形脊線或谷線劃分片區(qū),沿等高線栽植,適于陽坡、半陽坡立地類型。
造林模式Ⅶ:油松/樟子松/云杉、楊類、山杏/沙棘/丁香/黃刺玫混交造林?;旖槐壤秊?∶2∶2,混交模式為帶狀混交。按針葉樹、闊葉樹、小喬及灌木沿等高線從上往下交替帶狀栽植,適于陰坡、半陰坡立地類型。
造林模式Ⅷ:楊類、山杏/沙棘/丁香/黃刺玫混交造林。混交比例為3∶7,混交模式為塊狀混交。適于溝谷和丘陵區(qū)。
3.2.1 樹種配置
樟子松、油松、云杉、楊類(新疆楊、山楊、河北楊、小葉楊)、山杏、沙棘、丁香、黃刺玫。
3.2.2 造林模式
造林模式I:樟子松/油松、云杉混交造林。混交比例為7∶3,混交模式為塊狀混交。沿地形脊線或谷線劃分片區(qū),沿等高線栽植,適于陰坡、半陰坡、陽坡、半陽坡立地類型。
造林模式Ⅱ:楊類(新疆楊、山楊、河北楊、小葉楊),純林種植。適于陰坡、半陰坡、陽坡、半陽坡中下部及丘陵區(qū)。
造林模式Ⅲ:山杏/沙棘/丁香/黃刺攻,純林種植或塊狀混交種植。種植比例為5∶5,適于陽坡、半陽坡中下部及丘陵區(qū)。
造林模式Ⅳ:油松/障子松/云杉、山杏/沙棘/丁香/黃刺玫混交造林?;旖槐壤秊?∶3,混交模式為塊狀混交。沿地形脊線或谷線劃分片區(qū),沿等高線栽植,適于陽坡、半陽坡立地類型。
造林模式Ⅴ:油松/樟子松/云杉、楊類混交造林?;旖槐壤秊?∶4,混交模式為塊狀混交。沿地形脊線或谷線劃分片區(qū),沿等高線栽植,適于陽坡、半陽坡立地類型。
造林模式Ⅵ:油松/樟子松/云杉、楊類、山杏/沙棘/丁香/黃刺玫混交造林?;旖槐壤秊?∶2∶2,混交模式為帶狀混交。按針葉樹、闊葉樹、小喬及灌木沿等高線從上往下交替帶狀栽植,適于陰坡、半陰坡立地類型。
造林模式Ⅶ:楊類、山杏/沙棘/丁香/黃刺玫混交造林。混交比例為3∶7,混交模式為塊狀混交。適于溝谷和丘陵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