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喜忠,宮美鳳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當前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手段,公共體育課課程思政是其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陡叩葘W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在公共基礎課程方面指出“體育類課程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愛國主義教育和傳統(tǒng)文化教育,培養(yǎng)學生頑強拼搏、奮斗有我的信念,激發(fā)學生提升全民族身體素質的責任感”,這是公共體育課課程思政的直接指引?!蛾P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指出“高等教育階段體育課程與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相結合,培養(yǎng)具有崇高精神追求、高尚人格修養(yǎng)的高素質人才”“弘揚中華體育精神”“涵養(yǎng)陽光健康、拼搏向上的校園體育文化,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增強文化自信,促進學生知行合一、剛健有為、自強不息”,這些是公共體育課課內外一體化、“教/學、練、賽”全過程的融入思政教育的方式和內容。本文所述體育運動課程不含智力類體育運動項目。
有研究依據(jù)項群理論分類指導思想,將具有相似德育元素體育課程歸類,分為團體項目、民傳體育、耐力類、競技對抗項目、表現(xiàn)難美項目、智力項目等課程群[1]。有研究以安全教育與自衛(wèi)防身課程為例,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yǎng)、憲法法治意識和道德修養(yǎng)五個維度融入課程思政[2]。有研究以排球、武術、跆拳道、啦啦操等具體項目課程為研究對象,闡述課程思政建設。有研究基于組合創(chuàng)新開設紅色體育課程,以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為背景,將戶外游戲、軍事操練、生產勞作、危機應對、文藝宣傳等創(chuàng)編為體育活動融入課程思政教學[3]。
從體育的發(fā)展歷史看,體育最初來源于生產、生活、軍事等社會行為,體和育本來就是融為一體的,隨著社會進步分工細化,逐漸發(fā)展成為休閑和鍛煉的方式,通過各級賽事的推廣賦予了相應的國家、社會價值。體育課程思政既要回歸體育本源,強化人本身的成長,又要挖掘和提升其社會價值,體現(xiàn)體育背后蘊含的樂觀奮進的處世態(tài)度、團結協(xié)同的合作精神、頑強進取的奮斗精神、理性辯證的成敗勝負觀。
體育技能傳授是T字形的,課上教授內容、學生掌握是基本面;若要提升運動水平,需要在課下進行反復練習。體育課程思政融入是啞鈴型的,教師端要練好內功著力提升課程思政能力、積累思政案例,是厚積;在課程教學中通過思政融入、啟發(fā)和引導學生,是薄發(fā);學生端需要在體育訓練比賽中運動和感悟體育思政,是升華。
教師需要做到厚積薄發(fā)。體育教師作為課程思政的主力軍,要及時進行自我判斷以提升自身業(yè)務水平,是否準確了解各級課程思政文件精神,是否跟蹤最新課程思政教學學術、教學競賽等,是否積極參與課程思政內部會議、及時完善教案等,是否領悟中華體育精神、冬奧精神、女排精神等體育相關精神,是否了解自身授課項目的歷史、重要人物、重要事件,是否了解自己學校在授課項目的人、事、賽等。體育課程相同或相近項目一般是多人講授,需要各自提升的過程中加強項目內部人員的溝通和交流。思政內容在挖掘的過程中,邏輯線原則上不要太長,從一個小融入點論證好幾層才凝練出思政元素,會讓學生感覺有不適。體育教師在實踐中,可以以現(xiàn)有的教學內容和過程進行挖掘思政元素,也可以主動出擊,改變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互動或集體運動環(huán)節(jié),開展課內教學比賽,把具有體育特質的思政元素有機融入。
教學過程要少而精傳遞和融入課程思政內容。課程思政內容融入在理論環(huán)節(jié)以講授口述為主。體育教學在室內場館或室外場地,大部分情況下不具備多媒體教學的條件,通過視頻、圖像、動畫等展示不可行,只有通過教師在有限的講授時間內進行融入。融入思政內容必須精煉且時間短,學生對體育課程的定位是基于運動實踐的課程,過多說教會沖擊教學效果;體育的公共屬性決定了經典的體育故事和人物都是耳熟能詳?shù)?,學生與教師信息差不大,要取得良好的思政效果,需要教師能凝練講要點。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開展思政,要依照教師說得清、邏輯理得緊、學生聽得順的原則,有所講有所不講,一些環(huán)節(jié)要做到做思政但不說思政。體育的定位首先是享受樂趣,讓學生不能對體育教學產生負面印象。教學現(xiàn)場可以通過動作習練實時反饋思政效果,在過程中的體驗、落地、反饋。
學生需要在運動實踐中體悟思政。體育課程的特殊性在于其實踐性,無論是運動技能還是課程思政內容,都可以在訓練比賽中檢驗出來。在訓練中能否展現(xiàn)出來積極心理、默契配合、協(xié)作補臺、相互鼓勵、堅韌不拔等;在比賽中能否展現(xiàn)出來規(guī)則意識、頑強拼搏、不畏對手、百折不屈、不言放棄、突破自我等。這些需要學生在持續(xù)的訓練中、關鍵的比賽中,去理解體悟、去互相影響,讓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學生能夠帶動其他同學,把思政寓于體育運動能力的培養(yǎng)之中,促進體育育人的效果。
首先是所有體育項目都蘊含的思政內容,如,愛國主義、家國情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這些內容更容易在理論授課環(huán)節(jié)開展,可以是集中理論課程學時上講授,也可以是實踐授課過程中的講解部分融入。這部分內容和其他理論課重疊度較高,可以提綱挈領抓亮點,突出實效。
其次是不同類體育項目所具有的思政內容,如下表1所示。
表1
此類型思政內容融入分為三個層面,在教學過程中全員全要素融入,教師通過課堂講授、自身示范、指導學生等環(huán)節(jié),充分開展課程思政;在日常訓練中參與學生能切身體驗感受,通過運動鍛煉把思政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比賽中強化參賽學生的思政教育,同時示范輻射感染其他同學。為推進體育課程思政的開展,需要從三個方面加強體系建設,加強教師為主導的體育教學班級建設,在班級內部形成良好的運動氛圍,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能夠自發(fā)的踐行課程思政的內容;加強學校體育氛圍和體育社團建設,讓體育活動成為校園一道風景線,在運動中踐行體育思政;構建常態(tài)化的校園賽事體系,盡可能覆蓋所有課程項目,在比賽中強化體育思政效果,輻射引領校園體育整體水平。
第三是源于體育高于體育做體育思政。體育課程項目眾多、各具特點,體育與其他教育存在交叉融合。民傳體育、體育舞蹈、瑜伽等項目,可以把體育與美育融合,在音樂、形體美、服裝選擇等方面進行交叉融合,突出思政在教育過程中的價值。一些體育項目可以做動作的自我編創(chuàng),與創(chuàng)新教育相結合,激發(fā)學生對體育的理解和熱愛,提升體育教學的高階性。
在基本方式分類上,一是外在融入方式,從項目的中外發(fā)展歷史、重要人物、經典賽事挖掘世界、國家、社會層面思政元素,競技水平高、經歷豐富的教師也可親身示范,以個人經歷闡述體育精神,從外而內、從虛而實。二是內在凝練方式,體育運動本身就是思政實踐的過程,可以實時檢驗學習及思政教育效果,通過自身鍛煉感受體悟體育思政,內外合一改造身體的同時錘煉意識,從內而外、從實而虛。
在具體教學實施上,一是橫向遷移,就是把體育教學過程中的知識點延伸擴展到其他方面,如,體育課制度和體系擴展到制度自信、把訓練比賽中的協(xié)作精神遷移到學業(yè)生活中的合作品質;二是縱向提升,就是把現(xiàn)有的體育知識、體悟凝練提高到更高層面,如,體育規(guī)則提升到法制意識、堅持運動提升到堅韌不拔品質等。
體育教學一般分為獲知體育知識、進行運動實踐、領悟體育本身等階段,通過“知、練、悟”最后做到知行合一,內化成自身的運動習慣和思維方式。課程思政開展的方式,一是通過教師言傳讓學生了解體育的基本內容,運用傳授、要求、鼓勵、指正等方式,在語言表達的過程中融入思政的元素。二是通過教師身教讓學生直觀的學習體育的動作,帶領學生通過個體反復習練、組隊協(xié)同、比賽對抗等方式運動實踐學習體育,這是體育課程的主體,在此過程中,具有體育特質的課程思政元素要充分融入并在實踐中反饋調整。三是學生自述感悟,體育課程教學是從說到做然后再到說的過程,學生能夠提升體能、掌握技能,最后到理解、闡述體育,是課程高階性的體現(xiàn),讓學生在體育中感受體育思政并能按照自己的理解領悟陳述出來,才是真正的內化于心。
體育課程的特點是要課內外一體化、教(學)練賽全貫通,除課內教師授課,推動體系育人、整體育人。每一個部分或環(huán)節(jié),要充分考慮學生感受,論證可行性,適時融入,務求實效。
思政案例要完備分類。近幾年,各高校都在積極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建設課程思政(示范)課、思政案例庫,且具備初步的規(guī)模。體育教師要加強自主學習和資料收集整理,按照各自學校的課程思政案例的規(guī)范和標準,撰寫自己課程的案例。在實踐過程中,可以充分借鑒公開的案例庫內容,根據(jù)自身授課風格,依照授課進度形成獨特的課程思政授課鏈條,分門別類,盡可能的覆蓋齊全,作為授課的基礎儲備。
教學文案要規(guī)范聚焦。要把課程思政作為教學設計的重要部分在教學大綱中寫明講清,如教學目標、主要任務、核心要點、基本原則等要根據(jù)課程思政要求進行完善和提升,要明確思政主題。在教案或者教學日志中,要把每節(jié)課的思政融入的內容要點、方法手段、意外處置等點到講明,作為依據(jù)和教學遵循,涉及知識點要全、準、精。同時,教師也要學會“記筆記”,把在授課過程中學生的反饋、自己授課的即時心得,能夠記載下來,日積月累,行成具有特色的教學文案。文案水平是可以顯性評估教師具備的體育課程思政能力。
授課過程要靈活進退。在授課過程中,教師需要做到教學有規(guī)范,教法有創(chuàng)新。教學經驗較淺的老師,要按照大綱、教案中規(guī)中矩推進課程;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授課方式。課程思政的基礎是課,然后是思政,開展思政前提是一門好課。要做學情分析,體育課程受時間、溫度等影響,特別是戶外課程受天氣影響較大,學生上課狀態(tài)會有波動,學情分析很重要。不同年級學生的思想成熟度差異明顯,相同的課程內容,在融入課程思政時,需要區(qū)別對待。若學生興奮度低,則需要通過游戲的方式活躍氣氛,調動積極性后開展教學。課程思政過程中要考慮學生的接受情況,要等時機成熟了再開展,學生狀態(tài)良好的時候可以融入思政,其接受度會好。教師狀態(tài)不好時,說教式思政不要開展,可以以練載道;當狀態(tài)好的時候可以以言載道。切不可體育教學變思政說教,避免每節(jié)課強拉硬拽,為了思政而思政,與課程本身教學內容顛倒,根據(jù)教學進程可進可退、可增可減。
評價反饋要定量定性。常規(guī)的體育課程評價是成熟的,課程思政是隱形融入,教學文案的評價相對容易,但其教學效果的評價是難點。在定量評價方面,需要做思政但不說思政,通過間接的方式去表征思政效果,所選指標應該具備直觀可測量的方式,如,個體鍛煉類,可通過課上運動量和課后鍛煉量的前后變化比對印證堅韌不拔、自我突破;個體競技類,可通過其參加比賽對抗的頻次來印證百折不屈、永不放棄;團隊對抗類,可通過比賽中處理逆境來印證集體攻堅、大局觀念;團隊合作類,可通過同學之間的幫扶處理方式來印證接納融入、團結奉獻。定性的方式,可以采用學生自我陳述,從中尋找學生體悟的內容;對于大量的陳述內容,可以通過詞頻分析了解思政的效果。定性方式需要在課程中去灌輸和引導,才能獲得相關的內容。
高校公體課程思政要緊扣體育實踐性的特征,回歸體育本源,強化學生身心健康的成長,又要提升體育具有社會公共屬性的價值。要根據(jù)不同的思政元素,采用不同的方式寓思政與課堂學習、課下習練、體育比賽之中。教師要做到教中思,學生要做到練中悟,才能讓體育課程思政見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