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妹,黃小珍,吳婷春,藍新
梅州市中心血站,廣東 梅州 514021
獻血是現今血液來源最為安全的方式。血液采集后經過一系列的制備、檢驗,血站會將合格的血液按各醫(yī)院的需求運輸至血庫儲存?zhèn)溆?,在該過程中需要嚴格把控運輸安全性[1]。近年來,我國臨床對于血液的需求不斷攀升,而且血液在運輸及采集過程中均會有一定的因素導致血液廢棄,故對于血液質量安全性的要求增大[2]。保證血液質量安全性的因素主要包括采集血液的過程、采集血液后血液的儲存管理、血液運輸及獻血者自身機體情況,為保證血液質量,需在以上主要因素中加以控制,提升各環(huán)節(jié)的把控,從根本上提升血液來源的質量,必須在運輸中保證血液安全,進而提升采供血血漿的血液質量情況[3]。為探究針對采供血過程中關鍵因素的把控對于血液質量的影響情況,本研究納入20000例于本院進行無償獻血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將研究成果發(fā)表如下。
本研究經過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開展。研究對象選擇202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0日于本中心進行無償獻血者20000例,納入對象均與其溝通,征得其同意。其中,把202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0日時段無償獻血者10000例作為對照組,男6753例,女3247例,年齡20~54歲,平均(32.15±5.21)歲,體重45.7~71.2kg,平均(61.23±5.36)kg,脈搏60~100次/min,平均(75.64±4.61)次/min。把2021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時段無償獻血者10000例作為觀察組,男6428例,女3572例,年齡19~51歲,平均(31.87±5.36)歲,體重45.6~72.1kg,平均(62.35±5.28)kg,脈搏62~97次/min,平均(74.68±4.79)次/min。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及體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入選標準:選取無償獻血者均為自愿獻血,且獻血者對研究開展知曉同意。
剔除標準:伴有血液疾病者,中斷此次研究者。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采供血過程管理,嚴格按照獻血法及《血站技術操作規(guī)程(2019)版》的要求進行采血,不予以其他干預。
觀察組采用采供血過程關鍵點管理,主要包括:①整體制度管理。成立質量管理小組,由組長及組員共同構成,組長由科室負責人擔任,組員由采血站護士擔任。由組長組織開展會議,共同研討采供血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根據提出的問題,討論其改善方法,并查找對應文獻作為理論參考,組間會議中,完善血站在采供血時的具體工作制度,并任命一名小組成員為監(jiān)督員,負責整個采血過程的監(jiān)督工作,任命另一名成員作為健康教育普及人員,負責對獻血者進行獻血的相關知識的講解,提升對于獻血的認知情況,并在獻血前告知采血后針眼的止血方式及手臂的維持情況,預防血液回流,并在獻血后,觀察30min后,未發(fā)生不良反應即可離開。組間進行穿刺培訓,提升采血人員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減輕二次穿刺對獻血者帶來的痛感,減輕痛感造成的緊張情緒。組長及監(jiān)督人員每周對采血站護理質量進行評定,針對相關發(fā)生問題對現有的制度進行修正,實現實時制度完善,提升總體質量。②獻血者管控。根據獻血標準對獻血者進行嚴格把控,嚴格按照征詢體檢要求進行體檢,詢問獻血者的最近幾天內飲食情況及身體情況,并在獻血前適當補充些水分,保障血液質量,從源頭處對血液進行把控。③血液采集管控。定期檢查血液采集設備情況,按要求對儀器設備進行消毒,保持采血環(huán)境的通風,保證空間潔凈。在采血時,認真核對獻血者信息,檢查是否正確,采血前檢查血袋是否有漏氣、保養(yǎng)液霉變、渾濁等情況。嚴格按照要求進行血液采集,保證操作過程中穿刺部位無菌。在采集結束后,再次核對獻血者的信息,對獻血者穿刺部位進行止血,然后將熱合好的血袋存放于2~6°的儲血冰箱內。血液運輸中,確保血袋無污染、無滲漏等情況出現,并全程保證低溫冷鏈管理。④血液保存管理。采血后,對不同血型的血液進行分組存放,存放血液的環(huán)境必須保持在2~6°。定期對庫存血液進行整理、盤點,在發(fā)放時嚴格按照“先進先出”原則,并做好血液出入庫等記錄工作。
1.3.1 疼痛評分
觀察兩組獻血者穿刺后的疼痛情況,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評估疼痛[4],讓患者在標有10個刻度(從左向右0~10分)的直線上劃線,0分為無痛,10分為劇痛,不能忍受,其中輕度疼痛為1~3分,中度疼痛為4~6分,重度疼痛為7~9分。于術后1~3d進行比較。
1.3.2 血液管理情況及分類情況
觀察兩組間的血液報廢情況及分類錯誤情況,其中分類錯誤包括獻血者登記表錯誤、檢驗分類錯誤及標簽粘貼錯誤。
1.3.3 獻血者不良反應情況
觀察兩組獻血者獻血后的不良反應情況,記錄其頭暈、嘔吐及出汗情況。
1.3.4 采血過程中穿刺情況及不良事故發(fā)生情況
觀察兩組采血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血液運輸中的不良事故發(fā)生情況,不良事故包括血液滲漏、破袋及脂血情況。
觀察組獻血者穿刺后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獻血者之間VAS 評分對比()
表1 兩組獻血者之間VAS 評分對比()
觀察組的血液報廢情況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獻血者登記表錯誤、檢驗分類錯誤及標簽粘貼錯誤情況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之間的血液報廢情況及 分類情況對比[n(%)]
觀察組獻血者獻血后頭暈、出汗及嘔吐等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均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兩組獻血者不良反應情況對比[n(%)]
觀察組采血者的穿刺成功情況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血液運輸中的不良事故發(fā)生情況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4。
表4 兩組采血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血液運輸中的不良事故對比[n(%)]
無償獻血是現今獲得臨床所需血液的重要途徑,獻血者的血液質量情況為提升血液質量的基礎[5]。隨著社會逐步發(fā)展,無償獻血被廣大人民群眾所熟知,現今無償獻血已經成為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良好發(fā)展趨勢。調查顯示,參加無償獻血的人數正處于逐年上升的態(tài)勢。在該種態(tài)勢的影響下,無償獻血人數增多,血液存儲量提升,血站對血液質量的把控將變得相對困難[6]。在采血過程中采血人員往往需要同時采集兩位不同獻血者的血液,同時采血人員需要長時間工作,工作量的增加較易引發(fā)一定的個人情緒及疲乏情況,這些不利因素均對血液質量具有一定的影響。采血人員及獻血人員的管理情況均屬于血站的管理制度問題,血站的管理情況與獻血者的健康情況、血液的整體質量情況均具有一定的關聯(lián)[7]。因此加強血站管理對于血液質量具有較高的意義。本研究針對關鍵點進行針對性管理,進行針對性的預防措施,及時發(fā)現并處理工作漏洞,做好獻血前、獻血中、獻血后的監(jiān)控,質量管理才能落到實處,并減少采血工作過程中的差錯,提高獻血者對血站的滿意度、信任度[8]。首先成立管理小組,內部進行技術培訓,提高采血人員的穿刺技術,減輕二次穿刺帶來的傷害,同時也縮減采血時間,提升血流速度,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血液采集。共同探究影響血液質量的相關因素,并根據影響因素制定對應管理制度,任命監(jiān)督員及健康教育普及人員,健康教育普及人員向獻血者普及獻血的相關知識,并詢問其近期身體情況,對于不適合獻血者及時勸返[9],保證其身體健康情況,減少進行常規(guī)獻血檢查耗費的時間。監(jiān)督員負責定期檢查采血員的工作情況,保證血漿分類情況,提高血液質量。及時檢查采血設備情況,定期維護,對采血設備及儲血冰箱按時完成清潔消毒工作,防止交叉感染。給獻血者提供一個溫馨的獻血環(huán)境,定時打掃并保持采血室空氣流通,減少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提升大腦清醒程度。采血前,認真核對獻血者基本信息,杜絕差錯,檢查血袋質量,防止血液污染。血液在保存時,時刻注意其處于冷鏈狀態(tài),有效保證血液質量。定期檢查血液存儲情況,針對久置血袋及時進行處理。
通過研究結果中顯示,觀察組的獻血者穿刺后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觀察組采血者的穿刺成功情況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表明組間進行采血技術培訓,能夠提升穿刺能力,減輕由于穿刺不成功帶來的二次疼痛情況,降低獻血者由于反復穿刺引發(fā)的不良情緒,提升采血效率。
結果顯示,觀察組獻血者登記表錯誤、檢驗分類錯誤、標簽粘貼錯誤情況及血液運輸中的不良事故發(fā)生情況均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表明設立監(jiān)督人員針對采血過程進行抽查,能夠提高采血人員的工作質量,組織技能培訓,規(guī)范采血過程的基本操作,從而降低血液分類錯誤情況。針對血液后續(xù)存儲情況,進行嚴格的冷鏈管理,定期檢查血袋儲存情況,并保證采血時血袋質量,從而減少運輸及儲存期間血液報廢情況。嚴格把控獻血者的各項篩查指標,以防止不符合獻血條件的獻血者進行獻血,既要保障獻血者的健康,也要保證采集血液的安全,從根本上降低血液的報廢率。
結果顯示,觀察組獻血者獻血后頭暈、出汗及嘔吐等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均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表明設立健康教育專員,通過獻血前針對獻血者進行知識普及,告知其獻血后的止血操作,及時止血,減輕血液反流情況。加之對其獻血前的相關一般情況的問詢,將不符合的獻血者提前勸返,保證獻血者的平均體質水平,進而提升其血液質量,保證血液符合采用標準,提升血液質量檢驗效率[10]。
綜上所述,在采供血過程中,針對其中的關鍵控制點進行管理,不僅能夠減輕獻血者的穿刺痛感、還能降低血液分類出錯情況、減少獻血者獻血后的不良反應及運輸中不良事故的發(fā)生,從根本上提升了血液質量,對增加血液貯存情況,具有較好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