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大新,李猛,楊惠云,王思奇,鄭延波
(1.中國石油潤滑油重點實驗室,遼寧 大連 116031;2.中國石油大連潤滑油研究開發(fā)中心,遼寧 大連 116031)
近年來,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電力行業(yè)綠色低碳轉型趨勢明顯,烏東德、白鶴灘等世界排名前列的超大型水電站相繼建成投產(chǎn),水力發(fā)電等可再生能源發(fā)電的發(fā)展越來越引人關注。根據(jù)國家能源局發(fā)布的《2020年可再生能源發(fā)展情況》,截至2020年底,我國水電裝機(含抽水蓄能)3.7億kW,同比增長3.4%,水電發(fā)電量13552億kW時,同比增長4.1%。
某水力發(fā)電站安裝6 臺總裝機180 萬kW的水輪發(fā)電機組,擔負著調峰、調頻的重任,在省電網(wǎng)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水電站的液壓控制系統(tǒng)是決定水輪發(fā)電機組正常運行的關鍵設備,液壓系統(tǒng)潤滑油路見圖1。
圖1 某水電站液壓系統(tǒng)潤滑油路示意
該系統(tǒng)自投產(chǎn)以來一直使用某品牌的汽輪機油,該油品在液壓系統(tǒng)中產(chǎn)生大量的膠狀物和黑色油泥,附著在設備核心動作部件上,如過濾器、管線、電液伺服閥等,影響到核心部件的正常動作,經(jīng)常使核心部件出現(xiàn)卡澀、調整滯后、對電氣信號輸出無響應等問題,使機組調速器液壓系統(tǒng)發(fā)生抽動,而由此原因引起的被迫停運次數(shù)逐年增多。文章對現(xiàn)場收集的在用油樣進行分離,得到油泥和過濾掉油泥的在用油,并對其新油、在用油、油泥進行元素分析、紅外分析、理化分析、熱穩(wěn)定性模擬試驗,探索油泥形成的原因。
油泥是油品老化反應或是油品污染而導致生成的不溶物[1]。初始時油品受到污染或氧化,生成的過氧化物進一步縮聚反應生成高分子量的聚合物[2],這些溶解于油中的極微小的亞微米顆粒逐漸增加、團聚,當達到油的飽和度后析出,遷移到極性設備表面,形成不溶物,這種不溶物就是油泥。
油泥產(chǎn)生的機理主要有油品氧化、熱降解、絕熱壓縮和靜電荷放電[3]。
絕熱壓縮,又稱為微燃燒,油品在系統(tǒng)內循環(huán),很可能卷入極細小的氣泡,這些極細小的氣泡受到擠壓體積迅速變小,導致絕熱壓縮,氣泡周圍的油溫急速升高,可達500 ℃以上,導致油品局部炭化,形成油泥。絕熱壓縮造成的局部高溫,會加速油品氧化和熱降解,從而加速形成油泥[4]。
收集現(xiàn)場采集的新油A,收集壓油罐和集油槽中含油泥的在用油,呈黑色渾濁不透明狀,樣品的外觀詳見圖2。
圖2 含油泥的在用油外觀
對含油泥的在用油進行離心分離,分離過程見圖3,得到油層和油泥層,然后對分離后的油泥層進行多次石油醚清洗、沉降、烘干,得到黑色粉狀油泥B,見圖4。對分離后的油層進行過濾,得到透明的在用油樣品C,見圖5。
圖3 含油泥的在用油分離過程
圖4 分離出的油泥B外觀
圖5 分離過濾后的在用油C
試驗樣品信息說明見表1。
表1 試驗樣品信息說明
試驗儀器信息見表2。
表2 試驗儀器信息
對于油泥的分析,鄭延波等人采用濾膜比色法[5],但該方法檢測的是漆膜傾向指數(shù),而不是油泥組成,劉中國等人嘗試使用熱分解等分析方法分析油泥的組成[6]。為了分析油泥組成和形成的原因,文章對油泥B、在用油C、新油A進行元素分析,結果見表3。
表3 油泥B、在用油C、新油A的元素分析結果
從表3可知,油泥B主要由以下元素組成:Fe(27%),O(24%),C(13.64%),Zn(14.1%),S(6.48%),H(3.56%),Ca(1.12%),以上各元素共計約92%。新油A不含F(xiàn)e、Cu、Pb等金屬元素,而在用油C含少量的Fe、Cu、Pb等金屬元素,初步推測,油泥B中Fe、Cu、Pb等金屬元素來源于設備磨損。新油A的Zn含量為90.6 μg/g,而在用油C的Zn含量只有9.84 μg/g,這說明在使用過程中Zn含量在不斷消耗。推測油泥B中的Zn、S來源于油品中的添加劑, C、H、O可能來源于油品的氧化產(chǎn)物或油品熱氧化產(chǎn)物。
對新油A、在用油C進行紅外分析,紅外譜圖對比見圖6。
圖6 新油A及在用油C的紅外譜圖對比
從圖6可知,3648 cm-1處的尖峰是抗氧劑屏蔽酚-OH的伸縮振動[7],該處的峰面積變化可代表屏蔽酚抗氧劑的剩余量。通過峰面積積分計算,在用油的屏蔽酚抗氧劑尚剩余34%[8],表明在用油C發(fā)生了一定程度的熱氧化。紅外譜圖中未見1720 cm-1左右的羰基吸收峰,也說明油品未發(fā)生整體氧化。與新油相比,在用油在1660 cm-1和1697 cm-1處多了兩個較弱的峰,這可能是烯烴雙鍵的伸縮振動或酮羰基的伸縮振動[9],烯烴可能是裂解產(chǎn)物,酮可能是氧化產(chǎn)物。
對油泥B進行紅外分析,紅外譜圖見圖7。
圖7 油泥B的紅外光譜
從圖7可知,譜圖中沒有明顯的-CH3、-CH2和苯環(huán)的典型吸收峰,說明油泥B中的有機物不含以上烷基結構。結合油泥B的元素含量分析,油泥中的有機物可能以-CS、-CO或-SO結構為主。3120 cm-1的吸收峰可能是由于-OH的締合產(chǎn)生,1085 cm-1可能來源于-C=S鍵的伸縮振動,1017 cm-1可能來源于-S-O鍵的伸縮振動,858 cm-1可能來源于-C-O-C鍵的伸縮振動,665 cm-1可能來源于-C-S鍵的伸縮振動,532 cm-1可能來源于-S-O鍵的彎曲振動[9]。
為了進一步分析油泥形成的原因,對新油A和在用油C進行了理化分析,結果見表4。
表4 新油A和在用油C的理化分析結果
從表4可知,與新油A相比,在用油C的黏度變化不大,氧化誘導期的數(shù)值還剩余50%以上,進一步說明在用油C發(fā)生了一定的熱氧化,這與紅外分析的結論一致。在用油的酸值增加較多,結合前面的元素分析和紅外分析,推測油品中的添加劑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鋅(ZDDP)發(fā)生分解[10],鋅和部分硫沉積在油泥中,磷酸部分留在油中,使得酸值增加。在用油C的閃點增加了12 ℃,推測氧化可能導致部分聚合,一部分分子量較小的烴類揮發(fā),使得油品的閃點增加。在用油C中還有0.4%的戊烷不溶物,說明經(jīng)過濾后的油中仍存在極性較強的油泥前體。
為了進一步分析油泥形成的原因,采用實驗室試驗模擬油泥生成。SH/T 0565采用95 ℃,在水、銅鐵絲催化下通氧氣1000 h模擬氧化油泥生成[11],王輝等人采用成漆板試驗分析基礎油種類對油泥生成的影響[12],劉中國等人探索加熱加壓等條件模擬油泥生成[13],孫大新等人參照JISK 2541模擬油泥生成[14],ASTM D7873 Dry-TOST試驗考察的是旋轉氧彈下降到新油的25%時油泥生成量,試驗時間較長,而且操作復雜繁瑣[15]。
文章對新油A采用熱穩(wěn)定性試驗(SH/T 0209)[16]模擬氧化過程測定油泥量。試驗條件:200 mL油品,銅棒和鋼棒做催化劑,135 ℃,168 h,試驗結束后測定油泥量。試驗結果見表5。
表5 新油A的熱穩(wěn)定性試驗結果
對試驗后的油樣D和油泥E進行元素分析,對比新油A和試驗后的油樣D的元素變化,結果見表6。
表6 新油A熱穩(wěn)定性試驗后的元素分析
表5的數(shù)據(jù)表明新油A熱氧化穩(wěn)定性較差,在135 ℃下即可產(chǎn)生較多的油泥,超過200 mg/100 mL。由表6可知,試驗前后油樣的元素分析結果對比表明,新油A中的Zn進入到油泥E中,這與現(xiàn)場采集的在用油C和油泥B中Zn元素的變化趨勢一致。這說明ZDDP的熱分解和熱氧化產(chǎn)生的縮聚物是油泥B的最初來源之一,該油泥作為磨??蛇M一步引發(fā)金屬的磨損,導致油泥中含有大量的Fe元素。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油泥B主要含有以下幾類物質:(1)Fe,由設備磨損造成;(2)Zn,由油中的添加劑熱分解造成;(3)碳硫氧化物或碳氧化物,可能是油分子氧化產(chǎn)生。潤滑油的局部過熱和油品氧化可能是導致油泥生成的原因之一。
通過對該水電站液壓系統(tǒng)潤滑油系統(tǒng)示意圖1的分析,該系統(tǒng)的6.4 MPa壓力主要由壓縮空氣提供,當壓力突降時才由泵補充。高壓油罐中的壓縮空氣與潤滑油直接接觸,導致大量的空氣溶解在潤滑油中,當含有空氣的油通過泵時,氣泡受到絕熱壓縮,其周圍的油溫會迅速升高,可能會達到500 ℃以上,足以引起油品熱氧化和ZDDP的分解[10]。
由此推測油泥B的生成過程如下:液壓系統(tǒng)中6.4 MPa的壓縮空氣大量溶于潤滑油中,在經(jīng)過泵時氣泡發(fā)生絕熱壓縮,使得周圍油溫迅速升高,導致油品熱氧化和添加劑ZDDP分解,產(chǎn)生固體顆粒。該固體顆粒作為磨粒導致金屬發(fā)生磨粒磨損,磨損時產(chǎn)生大量的熱又進一步促使油品氧化,如此往復循環(huán)。最終油泥B中的Zn、S來源于添加劑ZDDP的熱分解,C、H來源于油品的熱分解,O來源于氧氣或一些含氧元素的添加劑,F(xiàn)e來源于初始油泥導致的磨粒磨損。
(1)通過對新油A、在用油C及油泥B的元素分析、紅外分析、理化分析,判斷ZDDP添加劑的熱分解和油品熱氧化產(chǎn)生的縮聚物是油泥B的初始來源之一,初始油泥作為磨粒導致了金屬的磨損。該水電站液壓系統(tǒng)中的壓縮空氣大量溶于油中,氣泡的絕熱壓縮可能是引發(fā)大量油泥生成的原因之一。
(2)采用熱穩(wěn)定性方法對新油A進行氧化模擬試驗,并對試驗后油樣D和油泥E進行元素分析,通過元素對比結果表明,新油A中的Zn進入到油泥E中,這與現(xiàn)場采集的在用油C和油泥B中Zn元素的變化趨勢一致。這證明ZDDP的熱分解沉積和油品熱氧化是油泥B的最初來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