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青 孫 強 冉 芳
(ThePracticalJournalofCancer,2023,38:0101~0105)
口腔癌為常見頭頸部腫瘤,好發(fā)于舌部、口底、頰黏膜等部位,早期癥狀多表現(xiàn)為黏膜硬結、表皮潰瘍等[1-2]。手術是臨床治療口腔癌的重要手段,通過切除腫瘤組織,能夠阻止其持續(xù)侵害周圍正常組織及轉移,以延長患者生存時間,提高遠期生存率[3]。傳統(tǒng)手術入路需切開下唇、下頜骨等組織,以獲得良好手術視野,雖可切除腫瘤組織,但術后易形成縫線瘢痕,影響面部美觀度,影響患者生存質量[4-5]。下頜骨舌側松解進路手術則為另一種入路方式,其經下頜骨舌側松解入路,術中不僅能夠獲得良好手術視野,還能夠避免對下唇等組織造成損傷,減少口腔功能損害及面部瘢痕[6]。鑒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下頜骨舌側松解進路治療口腔癌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選取76例我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口腔癌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2組,各38例。本研究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對照組26例男性,12例女性;年齡45~67歲,平均年齡(56.27±5.14)歲;腫瘤部位:16例舌體,12例舌根,10例口底;體質量指數(shù)18.4~27.8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shù)(23.16±1.87)kg/m2;臨床分期:19例Ⅰ期,13例Ⅱ期,6例Ⅲ期;病程1~4個月,平均病程(2.77±0.63)個月。觀察組25例男性,13例女性;年齡43~66歲,平均年齡(56.19±5.08)歲;腫瘤部位:15例舌體,13例舌根,10例口底;體質量指數(shù)18.5~27.8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shù)(23.21±1.82)kg/m2;臨床分期:20例Ⅰ期,12例Ⅱ期,6例Ⅲ期;病程1~4個月,平均病程(2.82±0.58)個月。組間資料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納入標準:經病理確診為口腔鱗狀細胞癌;臨床分期Ⅰ~Ⅲ期;均行手術治療;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肝腎衰竭;臨床資料缺失;精神嚴重障礙;凝血系統(tǒng)缺陷;心肺功能欠佳;合并其他惡性腫瘤。
觀察組予以下頜骨舌側松解進路手術:局部麻醉后,常規(guī)手術部位,頸部舌骨處切口,自一側胸鎖乳突肌后緣至對側胸鎖乳突肌后緣,若存在淋巴結轉移,則需附加切口,行改良頸部淋巴結清掃術;腫瘤位置明確后,舌側下方牙齦溝切開,分離下頜骨內側骨膜,充分顯露術野,直視下切除腫瘤,并將舌及口底組織復位后,在口腔內側進行縫合。對照組予以傳統(tǒng)下唇裂開進路手術: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后,下唇正中切口,逐步分離皮下組織,沿肌層表面向后翻瓣,自唇頰瓣入路后,暴露腫瘤位置,直視下完成切除,之后進行皮瓣修復,術中依據需求進行淋巴結清掃。
(1)臨床療效:顯效:腫瘤徹底切除,口腔組織恢復正常;有效:腫瘤徹底切除,口腔組織逐漸恢復;無效:術后病情控制,但存在殘留腫瘤組織。(2)手術情況:比較2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3)口腔功能:術前及術后6個月,由專業(yè)醫(yī)師評估2組口腔功能,包括語言功能、進食功能及咀嚼功能,其中語言功能用漢語語音清晰度測試字表評價,指導患者以漢語正確讀出文字,語言清晰度=正確讀出字數(shù)/字數(shù)表總數(shù)×100%;進食功能以進食食物狀態(tài)評價,分為正常飲食、半流食及鼻飼,分別對應3、2、1分,得分越高進食功能越好;咀嚼功能以咀嚼效率進行評價,指導患者咀嚼2 g花生,測定咀嚼效率,咀嚼效率=(咀嚼前重量-殘留固體)/咀嚼前重量×100%。(4)生存質量:術前及術后6個月,采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生活簡易量表(WHOQOL-BREF)評價生存質量,共生理、心理、社會、環(huán)境4個領域,各100分,分值高生存質量佳。(5)預后情況:隨訪3年,記錄2組生存情況。(6)并發(fā)癥:口底瘺、傷口感染、皮瓣壞死等。
2組總有效率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264,P=0.608)。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2組手術情況相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2組手術情況對比
觀察組術后語言清晰度、進食功能評分及咀嚼效率較對照組高,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3。
表3 2組口腔功能對比
觀察組術后生存質量中生理、心理、社會及環(huán)境領域評分較對照組高,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4。
表4 2組生存質量對比
隨訪3年,觀察組存活率為92.11%(35/38),與對照組的89.47%(34/38)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00,P=1.000)。
對照組出現(xiàn)傷口感染4例,口底瘺3例,皮瓣壞死2例,發(fā)生率為23.68%(9/38);觀察組出現(xiàn)3例傷口感染,2例皮瓣壞死,發(fā)生率為13.16%(5/38)。2組并發(fā)癥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401,P=0.237)。
口腔癌病因復雜多樣,吸煙、飲酒為重要誘因,在長期煙酒刺激可引起不同程度口腔黏膜炎性增生,久之進展為鱗狀細胞癌[6-7]。咀嚼檳榔也是重要誘因,檳榔在咀嚼過程中可釋放致癌化合物,并會引起口腔黏膜機械性損傷,進而增加癌變風險[8-9]。手術為治療口腔癌首選方案,但口腔呈腔穴狀,解剖結構較為特殊,對術中操作造成一定限制,臨床需選取適宜的入路方式,以提高手術效果[10-11]。
下唇裂開進路手術為傳統(tǒng)入路方式,為滿足手術視野需求,術中需切開下唇或下頜骨,以保證腫瘤充分顯露,雖能夠良好切除腫瘤組織,但對口腔組織結構破壞較大,不利于術后吞咽、咀嚼等功能恢復[12-13]。同時,下唇裂開進路手術后形成的瘢痕可降低面部美觀度,增加患者社交過程中心理負擔,不利于術后生存質量改善。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總有效率、手術情況、術后3年存活率、并發(fā)癥相比無差異;觀察組術后語言清晰度、進食功能評分及咀嚼效率高于對照組,術后生存質量中生理、心理、社會及環(huán)境領域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下頜骨舌側松解進路治療口腔癌的臨床療效可與傳統(tǒng)入路相當,但下頜骨舌側松解進路創(chuàng)傷更小,利于患者口腔功能恢復,從而更好改善術后生存質量。究其原因,隨著醫(yī)學水平的提高及患者對美的需求,臨床在手術方案制定過程中不僅需要滿足腫瘤切除需求,還需充分考慮患者術后功能恢復及外觀需求,因此,術中有效減輕口腔組織損傷尤為重要[14-15]。下頜骨舌側松解進路則是為滿足臨床需求演變而來的改良入路方式,主要經頸部舌骨處切口開展手術,經下頜骨舌側松解入路可獲得良好手術視野,能夠減少下唇裂開、下頜骨切口等操作步驟,既可以滿足手術視野需求,又可減少對口腔內組織及結構的破壞,利于術后咀嚼、語言及進食等多方面功能的恢復。此外,該入路手術能夠避免面部術后留下瘢痕,滿足患者對面部美觀的需求,有利于術后生存質量的改善。
綜上所述,下頜骨舌側松解進路手術治療口腔癌與傳統(tǒng)手術效果相當,但其能夠進一步減輕口腔組織損傷,加快術后語言、吞咽等功能恢復,改善術后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