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茶文化源遠流長的道理,說得太多太濫了,不說也罷。過去,老上海的租界里的“西仔”喝咖啡,吃面包什么的,被很多人津津樂道。上海老城廂或者老居民區(qū)很多,茶館很是普及,上海人稱為“茶館店”,小時候我牽著父親衣腳去徐鎮(zhèn)路老街茶館店飲茶,那情景至今還歷歷在目。可見,現(xiàn)在年輕的父母,要多帶小孩兒去游歷,孩子的許多見識是書上讀不到的。
言歸正傳,為什么江南各地上了年紀的老人喜歡去茶館吃茶呢?也是生活方式使然。1990年我去廣州拜訪已故民俗學(xué)家蕭亭先生,他早晨4點半就來我的旅館叫起我,然后趕到茶樓店喝一個時辰茶,讓我領(lǐng)教了廣州茶館早市的熱鬧與豐富。
至今我還保留著喝濃茶的習(xí)慣,為什么要喝濃茶?蕭亭老先生曾經(jīng)告訴我,吃早茶,早茶需濃,可潤喉清目。我覺得有道理,經(jīng)過一個晚上的睡眠,濃茶可以潤喉、潤腸道,清目,就是讓目力更濟。廣東人喝茶可以喝到晌午,中午飯后,許多人還泡一壺新茶,邊喝邊聊,稱為午茶。午茶要熱,又能利尿爽身。至于“夜茶”,不大聽說過,當然也有三五知己、親朋好友傍晚時聚在一起,捧著紫砂壺,飲上一個黃昏,然后就去吃晚飯了,有的人將此稱為“夜茶”,夜茶當然宜淡,否則影響睡眠。
我想說的題目是“停繰或焙茗”,這句唐詩,出自唐代江南大詩人皮日休,他老人家在《太湖詩·崦里(傍龜山下有良田二十頃)》:“釣罷時煮菱,停繰或焙茗?!鼻耙痪浜美斫?,不釣魚時就煮菱,菱是江南水生植物,江南人很熟悉,后一句則是不工作時就煮茶品茗,也就是喝茶。
關(guān)鍵是對“繰”的理解,“繰”有 兩個 讀 音,一為“qiāo”,一為“sāo”。前者是縫紉方法,做衣服邊兒或帶子時把布邊兒往里頭卷進去,然后藏著針腳縫,裁縫師傅的“繰邊”,后人將“繰邊”寫作“撬邊”,上海話又引申出做事做人不地道的叫“撬邊模子”;后者則是同“繅”,江南蠶桑之鄉(xiāng),將蠶繭抽出蠶絲的工藝都稱“繅絲”,舊時絲綢行業(yè)里許多繅絲廠。這樣看來,“繰”是否就是勞作和各種作業(yè)的代名詞?
“停繰或焙茗”,當然不是說不要勞作而喝茶,不勞作,難道喝西北風(fēng)去?無論什么事情,總是要建設(shè),要創(chuàng)造,這句詩顯然指的是勞作間隙的煮茶和品茗。千百年來,這句話還是鼓勵人們多喝茶。我理解,在生活中,還是少說話,包括寫文章發(fā)表的意見。一是年歲漸長,閱盡滄桑;二是對戾氣也要有所忌憚,怕說錯了話,招惹是非,所以近來自覺地把嘴閉上了一半,盡量少說話,少喝酒,重點還是工作之余多喝茶,強身健體。然多年養(yǎng)成的習(xí)慣,改也難??!
家里各種茶具也是不少了,不過我喝茶的方式,還是“牛飲水”——用電水壺?zé)粔剡^濾過的清水,用的是一個老藝術(shù)家做的瓷杯,一大把茶葉放進去之后,用開水一沖,看著茶葉上下翻滾,最后又紛紛落在杯底,沉浮起落,不也是人生的寫照么?
“停繰或焙茗”,也談不上什么高雅低俗,也詮釋不了生活的本質(zhì)意義,生活的本質(zhì)應(yīng)該是創(chuàng)造,創(chuàng)造的最終目的應(yīng)該是享受,但創(chuàng)造和享受的基本條件是自由,身心的自由,自由地去創(chuàng)造去享受一切人間的美好,可能就是我們生活的終極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