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以來,在進行玉米種植時,廣大農戶都會選用這種新型的寬窄行玉米種植技術,這主要是因為在對這一種植技術進行應用時,能夠使種植者的勞動強度有效降低,更有助于培肥土壤肥力,使得土壤生態(tài)環(huán)境能夠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有效改善,這樣就能夠增強玉米根系生長能力,并增加玉米植株葉面積,更加有效積累干物質重量,從而能夠有效提升玉米品質以及總產量。
在進行玉米種植時,如果采用的是以往的密植種植法,那么植株之間的距離就會相對較小,使其相互之間被遮擋,這樣就會導致作物的采光與通風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從而會影響玉米的正常生長。為了能夠將這一難題有效解決,寬窄行種植技術就應運而生。這一技術能夠通過科學的方式精準的定位玉米種植的合理間距,使得玉米植株之間不會出現(xiàn)相互遮擋的情況,接收光照的面積也會因此而更大,與此同時,玉米植株之間保持適當?shù)木嚯x還有利于促進田間空氣流通速度的提升,從而為玉米植株進行充分的光合作用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基礎,并促進玉米總產量的明顯提高。
寬窄行種植技術在玉米種植過程中的應用,不僅可以促進玉米植株光合作用的增強,而且還有利于土壤蓄水保墑作用的提升,使得玉米植株能夠從中獲得充足的營養(yǎng)與水分。在應用這項技術時,水分可以被保儲于寬行區(qū)域內,這樣就能夠為玉米植株的生長提供源源不斷的水分。另外,在使用這一技術時,還能夠對玉米地塊中的種植區(qū)與修整區(qū)進行合理劃分,第一年在耕作區(qū)進行種植,下一年則是在休息區(qū)進行種植,通過這樣的輪換耕種,能夠促進土壤恢復時間的大大縮短,使得土壤質量得到有效改善,并增加了肥沃程度,而玉米植株在這一技術的應用下能夠明顯增加根系數(shù)量,土壤中所蘊藏的營養(yǎng)資源也就能夠被植株更多的汲取與吸收,同時,其根系的大量增加能夠使其生長的更牢固,進而將抗風能力提升。由此可見,寬窄行種植技術的應用有利于土壤蓄水保墑作用的增強,并促進土壤利用效率的提高,為玉米增產增收的實現(xiàn)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基礎。
雖然在進行玉米種植時應用密植種植技術能夠為玉米的種植量以及生長水平線、高度等提供一定程度上的保證,不過并不能為其采光與通風提供保障,這就會造成玉米根部長時間都在潮濕燥熱的條件下,從而會對其正常呼吸帶來不同程度的不良影響,作物在進行養(yǎng)分吸收時,速度也會明顯減緩,在此情況下,就難以確保玉米的質量與產量。而寬窄行種植技術在玉米種植過程中的合理應用,能夠科學調節(jié)玉米的生長方式,使得玉米植株間不會出現(xiàn)相互影響的情況,并確保良好的通風性與光照吸收,以助其充分的進行光合作用,這樣玉米在生長過程中就能夠獲取充分的養(yǎng)分,從而促進玉米產量與品質的整體提高。
寬窄行種植技術在玉米種植中的應用,具有以下特點。第一,把壟作轉變?yōu)槠阶?。在進行玉米種植之前,需要將整地工作好做,使得玉米種植土地更加平整,這就是平作。以往在進行玉米種植時,主要是壟作方式,這樣不利于農機具的順利、有效操作,而在平作中則能夠彌補這一不足之處,并能夠有效提升土肥的利用效率,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寬窄行壟倒茬種植。第二,在玉米種植中通過對寬窄行種植技術的利用,有助于全面改善傳統(tǒng)玉米種植中的三產三趟方式,只深松一次就能夠將所有作業(yè)程序全部完成,這樣更有助于節(jié)約人力資源、物力資源以及財力資源。第三,傳統(tǒng)的壟上玉米種植方式在寬窄種植技術的應用過程中能夠得到全面轉變。也就是在實際種植過程中,沒有必要通過土地深翻起壟,將玉米種植在壟上。而是利用寬窄行種植技術合理的劃分出平整土地的寬行、窄行,以助于寬窄行的交替種植。
在進行玉米種植過程中,要想更好的應用寬窄行種植技術,就需要對土地進行修整。在秋天將玉米收完之后,很多秸稈碎葉就會遍布地面,這就需要在進行整地深翻時,將其全部清理掉,第二年整地時,將殘枝敗葉再清除一遍。在使用寬窄行種植技術時,不需要向以往一樣進行起壟作業(yè)以及鎮(zhèn)壓作業(yè),而且用平作來替代,通常情況下,寬行在80 cm左右,窄行則是寬行的一半左右,在對苗帶中間進行施肥時,則可以使用自制的小鏵來完成,這樣追肥效果會更加理想。
在精耕細作后,就應該及時進行玉米播種,首先,要選育優(yōu)良的玉米品種,這會極大的影響著玉米的產量與品質,所以在進行選種時,既有較強抗病性與產量高的種子是首選。在選擇品種時一定要結合實際情況來進行,對種植區(qū)域的氣候條件、環(huán)境狀態(tài)以及土壤土質、水源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這樣才能夠選出最適合種植的種子。同時,作為種子的玉米應該是籽粒非常飽滿的。其次,要對適合的播種時間掌握好,通常情況下,谷雨前后是玉米播種的最佳時間段,也就是在4月20號左右,具體播種時間要根據(jù)不同地區(qū)的實際情況來確定。最后,玉米播種,通常情況下,在播種前7 d左右,需要選擇陽光充足的時候將選好的種子進行晾曬,之后再進行播種。將玉米種植坑底部施加上適量的磷肥與氮肥,這樣當種子發(fā)芽后能夠獲得充足的營養(yǎng),將淺淺一層薄土覆在底肥上就可以進行玉米播種,種子數(shù)量一定要控制好,當種子都播完之后,用一層薄土覆在上面,只需要蓋住種子,并且要盡可能的薄,這樣種子才能夠更好的發(fā)芽與生長。
不管是沙壤土,還是粘土,都可以進行玉米種植,不過在種植前需要測量土壤的酸堿度以及鹽堿度。通常情況下,pH值為5~8的土壤最適合進行玉米種植與生長,不能將玉米種植在鹽堿地,因為玉米的耐鹽堿力相對較差,在這樣的條件下,玉米植株是難以成活的。同時,在對玉米地進行施肥時,肥料中含有氯的一定不能使用,一旦使用這種肥料,那么就會嚴重危害玉米植株的正常生長。當種子發(fā)芽后,要全面認真的檢查幼苗,以便于及時去除多余的幼苗,并缺苗位置進行及時補種。具體而言,也就是當玉米幼苗處于三葉期之前,有連續(xù)3株缺苗情況,就需要及時進行補苗工作,在補苗時,可以選擇將帶土的幼苗進行補栽,也可以進行補種,不過一般情況下不建議采用補種的方法。另外,如果玉米幼苗過密,還應該進行適當?shù)拈g苗與定苗,將生長比較緩慢的弱株拔出,這樣有利于促進玉米植株健康度的整體提高,也能夠保持正常的生長密度,從而更有助于玉米植株進行光合作用以及吸收足夠的營養(yǎng),使其能夠生長的更加快速。通常情況下,間苗時間最好是在幼苗長出1~2葉時進行,定苗時間最好是在幼苗長出3~4葉時進行,而在間苗過程中,一定要堅持留下壯苗、去除弱苗;留下健康的幼苗,去除病苗等原則,在晴天的下午進行間苗、定苗作業(yè),效果會更加理想。在間苗與定苗作業(yè)的同時,需要將雜草及時清除。
在應用寬窄行種植技術進行玉米種植時,需要注重施肥的科學性與合理性。一般情況下,可將玉米施肥具體劃分為4個階段。第一階段,基肥。在進行玉米播種時,就需要先施用基肥,這樣能夠在玉米的正常發(fā)芽與生長中發(fā)揮出基礎保障作用,只有將基肥施好,才更有助于實現(xiàn)玉米的高產優(yōu)質。第二階段,齊苗肥。玉米幼苗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會呈現(xiàn)出一定的差異性,生長速度也不是一樣的,有些幼苗長勢非常好,有些幼苗長勢則相對較弱,這樣在施肥時,就需要將玉米幼苗的生長程度作為參考依據(jù),適當?shù)臑殚L勢較弱的幼苗加肥。第三階段,提苗肥。當玉米植株長到40 cm左右時,就需要進行提苗肥的適當施加,這一階段的施肥不僅有利于促進玉米生長速度的加快,還能夠發(fā)揮出促進花期的作用。第四階段,促果肥。通常情況下,當玉米結穗后就可以施加促果肥,也就是適量的葉面肥與少量的硼肥與鉀肥按照一定比例進行噴施,這樣有助于加快玉米果穗的生長速度,并結出更飽滿的玉米顆粒,同時更有助于玉米的催熟。
根腐病、頂腐病以及粗縮病等都是玉米種植中比較常見的病害。其中玉米植株中胚軸以及整個根系不斷變成褐色、并變得越來越軟,甚至出現(xiàn)腐爛現(xiàn)象,多數(shù)情況下都是由腐霉菌引發(fā)的根腐病,一旦感染這種病害,就會嚴重阻礙玉米植株根系的正常生長,使得植株又矮又小,葉片也呈現(xiàn)出病態(tài)黃,甚至導致幼苗死亡。為了有效的防治這種病害,就需要將滿適金種衣劑在播種前進行噴施,如果玉米幼苗的上部葉在生長過程中出現(xiàn)畸形、皺縮或者扭曲時,那么多數(shù)情況下都是頂腐病,可以使用多菌靈可濕劑粉劑(50%)進行防治。除此之外,還需要重視起玉米種植過程中的防蟲工作。一般情況下,在播種之前,就需要將進行一次防蟲處理,避免害蟲將玉米種子咬傷或者是吃掉,這樣才更有助于將玉米種子的發(fā)芽率提高。另外,在玉米幼苗生長過程中,需要將幼苗檢查工作做好,倘若發(fā)現(xiàn)有害蟲,就需要及時將害蟲消滅,這樣才能夠為玉米植株的健康成長提供可靠保障。
玉米收獲工作完成過程中需要去除玉米稈,不過一定要注意玉米的留茬,這樣能夠為玉米的下一次播種提供相應的養(yǎng)分,使得還田效果能夠更加理想。用玉米茬當做肥料,除了能夠為玉米播種提供養(yǎng)分之外,還有利于發(fā)揮其疏通土壤的作用,使得土壤能夠實現(xiàn)更好的重復利用。所以,玉米留茬工作一定要在收割玉米稈時做好,一般10~20 cm為最佳的留茬高度。
綜上所述,在進行玉米種植時,應用寬窄行種植技術,不僅有利于促進玉米產量與質量的整體提高,而且還有助于對耕地土壤的肥力進行有效的保護。這種耕作方法具有一定的保護性特征,不過在實際應用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為了能夠使這一技術得到更廣泛的應用與推廣,就需要與時俱進,不斷的優(yōu)化與創(chuàng)新,使得我國在進行農業(yè)生產與發(fā)展中,能夠獲得新技術、新方法,從而促進我國糧食產量的顯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