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家敏 曹永麗 丁霞 倪倩
原發(fā)性腎病綜合征(PNS)是最常見的兒童腎小球疾病之一,其發(fā)病率為(1.15~16.9)/100 000,僅次于急性腎炎[1]。PNS 是由于腎小球毛細血管壁選擇性濾過屏障通透性增加,大量白蛋白從尿液中丟失,以水腫、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癥、高脂血癥為主要特征,是中國兒童慢性腎衰竭的重要病因。由于血漿白蛋白、Ig、補體因子的丟失以及糖皮質激素(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的使用,導致PNS 患兒免疫功能下降[2-3]。感染是PNS 并發(fā)癥之首,也是疾病復發(fā)、加重的重要誘因,其中以呼吸道感染為主,常見的呼吸道感染病原體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肺炎鏈球菌(SP)和肺炎支原體(MP)等[4]。感染的早期識別、病情的合理評估對避免PNS 復發(fā)、改善預后有重要意義。
RSV 可在宿主體內長期存在,通過持續(xù)低水平復制來逃避免疫監(jiān)視,引起患兒免疫功能紊亂或直接損傷細胞或組織。從PNS 患兒呼吸道分泌物中分離出的最常見病毒為RSV[5]。Zhai 等(2016年)報道,被RSV 感染的SD 大鼠可建立大鼠腎病模型,并出現腎臟組織足細胞腫脹,足突腫脹融合、彌漫性消失及微絨毛變性等腎病綜合征(NS)的病理變化,隨RSV 感染滴度的增加,大鼠尿蛋白也明顯增加,不同時間段均可在病變部位觀察到明顯的RSV 特異性G 蛋白表達以及RSV結構顆粒。Zhang 等(2016 年)報道,RSV 感染后期動物模型的呼吸道癥狀消失,但仍可以在腎小球檢測到RSV 的G 和F 蛋白,而且蛋白尿排泄、水腫和足突消失更為明顯。上述研究表明,RSV感染可誘發(fā)腎損傷,持續(xù)感染或再感染會加重腎損傷。RSV 蛋白主要集中在腎臟感染細胞的細胞核中,因此可提取相應細胞核進行相關研究,或許可以為探索RSV 具體的腎損傷機制提供新思路。
硫酸乙酰肝素(HS)和乙酰肝素酶(HPSE)是RSV 感染后腎損傷炎癥反應啟動的關鍵物質。HS 是腎小球濾過膜電荷屏障的主要成分,也是RSV 入侵靶細胞的重要受體。HPSE 是目前發(fā)現的哺乳動物中唯一能降解腎小球基底膜HS 側鏈的酶[6]。當PNS 患兒感染RSV 后,病毒通過正、負電荷機制與HS 鏈結合進入腎臟細胞復制、生長,隨后通過活化細胞外信號調節(jié)激酶(EPK)和p38絲裂原蛋白激酶(p38 MAPK)信號通路,激活血清核因子κB(NF-κB),HPSE 表達增加或活性增強使HS 側鏈分解,導致腎小球基底膜破裂和毀損,產生蛋白尿。HPSE 還能促進促纖維化的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過度表達,TGF-β 刺激堿性成纖維細胞因子產生從而促進上皮間充質轉換、激活相關信號轉導以及調節(jié)其自分泌循環(huán),導致腎臟纖維化[7-8]。HPSE 抑制劑是PNS 新型治療方案研究熱點,聯(lián)合激素治療可進一步提高PNS 療效,目前腎臟相關HPSE 研究進展見表1。
表1 腎臟相關HPSE 抑制劑研究進展
PNS 是一種慢性疾病,許多“長鏈”免疫機制參與其中,包括:①樹突狀細胞(DC),DC 是重要的抗原呈遞細胞,表達C 型凝集素受體(CLR)和Toll 樣受體(TLR)。在RSV 感染過程中,CLR介導病毒侵入DC,刺激DC 成熟和T 淋巴細胞活化,伴隨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復合體(MHC)Ⅰ類分子、MHC Ⅱ類分子和共刺激因子等的上調,破壞PNS 患兒免疫反應和免疫耐受之間的平衡,加重疾病發(fā)展。這種相互作用也可能使RSV 溶解并釋放其特有的G、F 蛋白,與靶細胞黏附、融合引起腎臟的炎癥損傷。TLR 如TLR3 可以識別RSV糖蛋白。RSV 誘導的腎病大鼠模型研究顯示,感染早期腎組織中TLR3 表達明顯升高。可能是RSV在復制時雙鏈RNA 被TLR3 識別,通過髓樣分化因子88(MyD88)非依賴途徑導致多種致炎或抗炎細胞因子、趨化因子、活性氧和活性氮等表達上調,增強機體先天性免疫,在誘導免疫耐受的同時造成腎損傷,導致尿蛋白水平逐漸升高和足突融合[16]。②IL-17 和IL-6,RSV 誘導的腎病動物模型研究顯示血清IL-17 和IL-6 水平升高,再感染時細胞因子水平高于初次感染。Zhai 等(2016年)報道,IL -6 和IL-17 可與系膜細胞和腎小管上皮細胞上的受體結合,導致多種趨化因子的釋放,這些趨化因子可以向腎臟募集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從而引發(fā)腎損傷。其進一步的臨床研究顯示,PNS 患兒尿液中IL-17 的排泄量與尿蛋白的排泄量成正比,而且與PNS 患兒病情的嚴重程度及足細胞損傷的指標相關。IL-17 通過一種依賴于NF-κB的方式,激活凋亡相關因子(Fas)/含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8(caspase-8)/caspase-3 凋亡通路,誘導足細胞凋亡造成腎損傷[17]。
目前尚無有效抗RSV 治療藥物和RSV 疫苗獲得臨床使用許可,臨床上以對癥治療為主,故預防是RSV 管理的關鍵。目前被動免疫研究取得頗大進展,其中短效單克隆抗體(mAb)如帕博利珠單抗,是唯一被FDA 批準使用的疫苗,可以有效預防1 歲以內早產兒RSV 感染,但國內臨床尚未引進[18]。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COVID-19)是由SARSCoV-2 感染引起的新型傳染性疾病。各年齡段人群均對SARS-CoV-2 易感。與成人相比,兒童通常為無癥狀感染或臨床表現較輕,發(fā)生率及病死率低[19]。COVID-19 可引起嚴重的呼吸道癥狀,還會累及大腦、心血管及腎臟等。迄今關于兒童PNS與SARS-CoV-2 相關的研究非常少,COVID-19 是否會加重患兒病情或增加復發(fā)率應當成為一個關注點。
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SARS-CoV-2 陽性病例統(tǒng)計,10 歲以下兒童占比不到1%,平均年齡為6.7 歲[20]。意大利一項大數據研究中,在慢性腎臟病或應用免疫抑制劑治療的患兒中尚未發(fā)現嚴重的COVID-19 病例,感染者癥狀輕微,慢性腎臟病患兒的血清陽性率較低,與健康兒童相近[21]。在同一批人群中的159 例使用CD20 單克隆抗體免疫抑制治療的PNS 患兒中,均未出現COVID-19 的臨床癥狀,說明免疫抑制劑的使用不會增加PNS患兒感染SARS-CoV-2 的風險[22]。
COVID-19 是否導致兒童PNS 復發(fā)以及其大流行對兒童PNS 復發(fā)率的影響尚未明確。Harambat等[23]回顧性分析了2020 年PNS 患兒的復發(fā)次數(0.78 次)與2019 年同期(0.91 次),2 年間復發(fā)次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在此期間也未見患兒感染SARS-CoV-2,研究者認為尚無直接證據證明上述2 個時期的PNS 復發(fā)程度存在差異,但結果的普遍性值得懷疑,因為該結果可能跟疫情嚴格管控有關。Morello 等[24]則認為,COVID-19 大流行期間兒童PNS 復發(fā)風險無增加,可能是免疫抑制治療在減少復發(fā)方面發(fā)揮作用,復發(fā)可能是PNS 患兒感染SARS-CoV-2 的一種并發(fā)癥。近期研究表明,PNS 患兒復發(fā)率達到54.5%,22.7%的患兒出現中-重度COVID-19,11.3%的患兒發(fā)展為3期急性腎損傷(AKI),4.5%的患兒發(fā)展為激素抵抗性NS,死于呼吸衰竭和休克;與緩解期PNS 患兒相比,復發(fā)性PNS 患兒在COVID-19 期間出現嚴重并發(fā)癥的風險是其6 倍,如嚴重AKI(2~3 期)、休克、呼吸衰竭、腦病甚至死亡[25-26]。
COVID-19 引起的腎損傷在兒科中并不少見。研究顯示,因COVID-19 住院的患兒AKI 發(fā)生率為1.2%~44.0%,而PNS 是AKI 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27]。目前僅有數例兒童感染SARS-CoV-2 時新發(fā)PNS 的報道,SARS-CoV-2 可能是兒童新發(fā)PNS的觸發(fā)因素。對COVID-19 確診期間新發(fā)PNS 的成人患者進行腎活組織檢查(活檢),均發(fā)現彌漫性足細胞足突消失;在我國COVID-19 合并腎損傷患者的尸檢報告中,在足細胞內發(fā)現具有明顯刺突的冠狀病毒樣顆粒簇,同時發(fā)現COVID-19 患者SARS-CoV-2 的受體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上調,其腎小管中SARS-CoV-2 核蛋白抗體免疫染色陽性,提示SARS-CoV-2 可侵入腎組織。另外,SARS-CoV-2 具有特定的腎臟嗜性,ACE2 受體在腎小管上皮細胞及足細胞中表達,SARS-CoV-2通過ACE2 優(yōu)先靶向腎小球細胞,說明即使COVID-19 病情不嚴重,患者也存在廣泛的腎損傷[28-29]。
對于PNS 患兒合并COVID-19 的治療有以下建議:如無癥狀或輕度癥狀,可繼續(xù)當前的免疫抑制治療方案,不必減少或增加激素用量,密切監(jiān)測病情是否復發(fā)或加重,如是否出現水腫、低血容量、蛋白尿等;中至重度癥狀患兒則需要減少免疫抑制治療并監(jiān)測并發(fā)癥,如心肺衰竭和AKI[24]。
SBP 在PNS 患兒中的發(fā)生率為2%~6%,病死率約為1.5%,遠高于成人患者,通常發(fā)生在PNS病程的前2 年[30]。SP 是一種能在上呼吸道定植的共生莢膜細菌,PNS 本身存在免疫紊亂及補體依賴性調節(jié)作用減弱,對莢膜類細菌的清除延遲,導致SP 容易通過血液循環(huán)滲透擴散[31]。大數據統(tǒng)計,45% PNS 患兒存在細菌感染,采集其血液及腹水培養(yǎng)顯示SP 占91%,在陽性腹水樣本中,SP占100%。由于部分PNS 患兒發(fā)現SBP 時臨床癥狀不明顯易導致漏診,甚至出現膿毒血癥等情況,進一步誘導PNS 復發(fā)及腎功能惡化。因此高度懷疑感染時所采用的抗菌藥物應當覆蓋SP 并加強隨訪,避免延誤病情。研究表明,青霉素是預防PNS 患兒發(fā)生SP 感染的有效方法。有關PNS 患兒發(fā)生SBP 的病理生理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可能是SP 通過生殖道、胃腸道、呼吸道等血源性擴散進入腹腔引起腹膜炎。除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的使用會增加感染風險外,目前考慮的機制還有以下幾點:①由于血清IgG 和補體旁路活化途徑I 因子、B 因子水平降低,補體系統(tǒng)依賴性調理作用和T 淋巴細胞功能減弱,在增加細菌的易感性同時對細菌的吞噬作用下降。②PNS 患兒的血清白蛋白水平與腹膜炎之間也存在相關性,據統(tǒng)計,血清白蛋白 ≤15 g/L 的患兒繼發(fā)腹膜炎的概率是白蛋白>15 g/L 患兒的9.8 倍,血清白蛋白水平<15 g/L 是預測PNS 患兒發(fā)生SBP 的獨立危險因素。低白蛋白血癥還會導致腹水的二次增加,且腹水中補體和Ig 含量被進一步稀釋,從而降低腹膜腔的殺菌活性。③組織水腫,如腸壁水腫或胃腸道靜脈充血可能促進細菌向腹膜內滲透[30-32]。
增強免疫對于預防PNS 患兒發(fā)生SP 感染至關重要,SP 莢膜是主要的毒力因子,是研制SP疫苗的免疫學基礎。我國相關指南以及免疫實踐咨詢委員會(ACIP)、改善全球腎臟病預后組織(KDIGO)指南和意大利、日本、印度相關指南均建議PNS 患兒接種SP 疫苗,多項研究證明SP 疫苗對PNS 患兒安全有效,目前尚無明確證據顯示疫苗會引起PNS 的復發(fā)或加重[33-35]。目前可用的SP疫苗主要是多糖蛋白疫苗(PPV)和多糖蛋白結合疫苗(PCV)。建議在疾病早期進行疫苗接種,可以預防相當大比例的SP 感染,相關文獻接種建議見圖1[36]。PPV23 接種率為6%~65%,接種率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臨床工作中缺乏疫苗咨詢,以及醫(yī)師對PNS 患兒疫苗接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缺乏深入了解,應當引起重視。
圖1 PNS 患兒SP 免疫途徑
MP 是一類最小、最簡單的原核生物,細胞壁的缺乏令支原體膜可與宿主膜直接接觸,膜成分獲得轉移或交換。MP 在PNS 患兒呼吸道感染中的占比逐漸升高,但關于MP 對PNS 患兒的影響機制并不清楚,其對PNS 病情是加重還是緩解的說法仍存在爭議,國內外相關研究較少。
MP 感染對腎臟損害的確切機制尚不明確,目前有3 種假說:①MP 通過直接侵害腎臟,從而導致腎實質的損害;②MP 與腎小球存在部分相同抗原,感染后產生的抗體與腎小球的自身抗原形成原位免疫復合物,引起腎損傷,或由于MP 的毒素直接損害腎臟,致腎臟一些隱蔽的抗原暴露或產生一些新的抗原而引發(fā)自身免疫反應;③循環(huán)免疫復合物對腎臟的潛在損害。
莫錦麗(2009 年)所進行的回顧性研究發(fā)現,與單純PNS 患兒相比,PNS 合并MP 感染患兒的發(fā)病年齡大、少尿發(fā)生率低、水腫和蛋白尿持續(xù)時間短,病情恢復快,且MP 感染不影響PNS 患兒對激素治療的反應性,提示MP 通過某種機制緩解PNS。但其中的機制未明,猜測可能是MP 與麻疹病毒類似,作為一種非特異性刺激物,通過抗原-抗體反應來激活多種免疫細胞產生IFN 提高機體抗感染能力,同時激活單核吞噬系統(tǒng),重新調整、清除或釋放基膜上的免疫復合物,促進腎臟修復,減少尿蛋白。
呼吸道感染作為PNS 復發(fā)的觸發(fā)因素,有4項小型研究發(fā)現,在上呼吸道感染期間每日服用小劑量激素(15 mg/m2)可能降低PNS 復發(fā)的風險,但是結果受研究地區(qū)和人群選擇的限制,缺乏一定的準確性。但近年英國的一項大數據研究結果表明,上述方案并不能降低PNS 復發(fā)的風險[37]。
PNS 合并呼吸道感染除上述常見的病原體之外,還有流行性感冒病毒、柯薩奇病毒、腺病毒、銅綠假單胞菌、副流感嗜血桿菌、白假絲酵母等,對PNS 患兒的疾病轉歸及療效存在一定的影響,需收集更大的樣本量,通過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探索其具體機制?,F國內外PNS 合并呼吸道感染的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不同的病原體對該病的影響機制各不相同。大部分研究指出,合并感染會加重PNS 病情,延長病程,這也是PNS 復發(fā)的危險因素;也有少數說法正好相反,提出某些病原體感染通過減輕臨床癥狀來緩解病情,具體機制集中在免疫長鏈反應中,引發(fā)免疫紊亂的真正因素仍有待發(fā)掘。同時,感染的早期識別、病情的綜合評估及激素、免疫抑制劑的合理使用對預防PNS 復發(fā)、改善患兒預后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