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順
過年,
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件大事
兒時,母親給我講過很多有關(guān)過年的歷史故事、過年的重要性、老北京人過年的一些習(xí)俗,對母親講的所有,我記憶猶新,至今無一遺忘。記得母親給我講過:過年的歷史很悠久,除夕的日子更重要,這天最重要的內(nèi)容是“守歲”。我長大后看過晉代的《風土記》記載:“蜀之風俗,晚歲相與饋問,謂之饋歲,酒食想邀為別歲,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意思是:除夕夜大家相互問候贈送,長幼聚歡,終夜不眠,等待著天明,這樣稱守歲。由此得知,我國晉代時就有百姓通宵守歲的習(xí)俗。
不過,守歲還有其他說法:古時除夕夜遍燃燈燭,相傳這是“照歲”,是為了來年家中財富充實。依照這些風俗,家家戶戶在除夕夜要將房間所有燈都打開,而且是通宵不關(guān)燈,燈火通明地合家歡聚,喜洋洋地迎接新年到來。我記得兒時看過一本書,其中有對習(xí)俗解譯,那是一本民國年間的書,書名記不得了,書中介紹守歲的意思更多是為了不睡覺,避免睡覺時做到不好的夢,避免不吉祥而為之。無論是什么說法,守歲的風俗在我國已是由來已久。
受母親講給我故事的影響,自幼就將過年作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情,多年來一直是沿襲著那些“老理兒”,循規(guī)蹈矩著母親帶著我一起過年的那些習(xí)慣:大掃除、年夜飯、貼春聯(lián)、穿新衣、吃餃子、壓歲錢、吃年糕,等等。在兒時的除夕,家里的年夜飯都是很豐盛的,且必有魚,象征著來年富富有余。正月初一我會早早起床,去父母房間去送祝福語,然后快樂地接過父母給的壓歲錢,盡管我自幼從不自己花錢,即使是壓歲錢也是由父母帶著我外出時才使用,得到錢也是高興的,可能是人與生俱來就是這樣吧!參加工作有了收入后,父母就不再給壓歲錢了;至成家以后,我就開始給父母壓歲錢,祝愿父母歲歲平安,其意義是大于錢的。
兒時,我對過年重視還有一層意思,就是過年的幾天可以大飽口福。那時的市場供應(yīng)比較匱乏,很多食品只在過年時才有供應(yīng),如炒大花生、葵花子等,因這些食物是平時吃不到的,過年也成為我“舌尖上的節(jié)日”。逢元旦過后,就盼著春節(jié)的到來,期待著口福,也翹首盼著新衣服。以往過年雖物質(zhì)不豐富,但年味卻實足很多,如今過年也是孩子們快樂得日子,可年味相對以往還是淡了很多。如今市場繁榮,各種物品供應(yīng)的極大豐富,想吃什么想買什么都隨時可得,人們幾乎天天都在過年。這些年來倡導(dǎo)城市不燃放煙花爆竹確實是減少了空氣污染,也減少了因燃放花炮而受傷的孩子,但孩子們過年的喜慶勁也隨之少了一些,缺少了孩子們的熱鬧,也就少了些年味。
兒時,逢春節(jié)雖對吃和穿很在乎,而能讓我興趣盎然的還是放鞭炮和放假。放鞭炮是男孩子最喜歡的,那時父親擔心我小,從不給我買爆竹。母親作為教育工作者,更深曉孩子心理,幾乎每年的春節(jié)前夕都給我買幾包小鞭,小鞭就是最小的,只有一響鞭炮,擔心父親阻止,母親總是悄悄地塞給我。畢竟我還小,整串的鞭炮還真是不敢放,就一個個拆下來,抓上一把裝進兜里,偷偷地跑到胡同外面去玩。在路邊看到其他孩子能手里拿著放,但我是不敢,只是把拆散的小鞭塞到磚墻縫里,再用燃燒的香棒去點小鞭的引線,急忙閃身等著鞭炮聲。小鞭并不是每個都能燃響,一些不響的小鞭也不舍得扔掉,掰成連體的兩半,再塞進磚縫,固定好后去點燃斷口的火藥,發(fā)出火光和“呲呲”的聲音,同時伴隨著一股硫磺味的藍煙。
直到上小學(xué)高年級后我才向母親要錢買爆竹,為什么要自己買?就是要嘗試玩點威力響聲大的。我兒時,花炮品種很少,大多是些傳統(tǒng)的爆竹,如“麻雷子”“二踢腳”等。麻雷子是一響的,但聲響太大,我沒敢玩過,只偶爾玩玩兩聲響的二踢腳,記得最便宜的二踢腳是7分錢兩個。
我第一次放二踢腳是一個晚間,怕爆竹炸傷手,就將二踢腳的尾部塞進反扣著的花盆底孔中,然后彎著腰點燃它的引線,引線放出絲絲火光時就趕緊躲到墻角觀望著。可能是二踢腳被塞得太緊,點燃后,只聽到一聲巨響,二踢腳拖著小花盆像是火箭一樣飛起,畢竟是拖著重物,飛起得不高,剛越過房頂,第二聲就爆響了,花盆沒有了提升動力便自由落體摔到地面,“啪”的一聲碎成多塊。過年摔碎東西可不是件小事情,趁著天黑的掩護我趕緊跑到房后面躲起來,過了一會兒,就像沒事一樣再回屋里。時至今日,我還很清楚地記得二踢腳的這個“處女放”。
老北京人鐘愛的廠甸廟會
老北京春節(jié)時還有一項活動,就是要去逛廠甸,廠甸是“俗稱”,也是一個特指。舊時,有廟宇就有佛事,有佛事就會香客云集,逐漸就成為了廟會。北京城有眾多的廟會,其中只有廠甸不是用“廟會”為名。我兒時,廠甸設(shè)在和平門外琉璃廠附近的南新華街馬路上,因為南新華街兩旁并沒有寺廟,這便是老北京人不會稱“廠甸廟會”的緣由。廠甸每年只有春節(jié)期間的正月初一到初五的幾天在此舉辦,這時的這條街才稱廠甸。
早年的廠甸從西河沿往南,直到琉璃廠的中部,即南新華街十字路口一帶。據(jù)(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廠甸兒》:“廠甸在正陽門外二里許,古曰海王村,即今工部琉璃廠也?!?廠甸和海王村(今中國書店位置),遼時稱“海王村”,金代改稱“海王莊”。元代時這里開設(shè)了官窯,燒制琉璃瓦。到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修建外城后,這里變?yōu)槌菂^(qū),琉璃廠遷至門頭溝區(qū),但琉璃廠名字保留至今。
琉璃廠街的春節(jié)廠甸以民俗與文雅、商業(yè)與娛樂而著稱,與南京夫子廟、上海老城隍廟、成都的青羊?qū)m等,成為中國歷史悠久、內(nèi)涵深厚、特色鮮明的地區(qū)性民間廟會,1960年曾一度中斷。1963年,市政府重開了廠甸,全城轟動,又在“文革”時期消失。2001年又恢復(fù)了廠甸廟會,但因移到陶然亭公園內(nèi),與老廠甸的傳統(tǒng)內(nèi)容減少了很多,很多活動缺乏了地道的“京味”,更因缺少了琉璃廠濃郁的文化氣息,原味淡化了。
春節(jié)期間新華街這條路斷路,成為了“步行街”,任何機動都不能通行,平日通行于此的14路公交車,也是在廠甸路的兩端分段行駛。廠甸不需要門票,可以隨便出入,逛廠甸注重一個“逛”字,不在于買什么。廠甸最引男孩子興趣的就是空竹,春節(jié)期間,街巷院落都會此起彼伏地響起空竹“嗡嗡”聲,如今的空竹大部分是塑料制品的,當年的空竹而是木和竹做成??罩穹譃殡p響或單響,一端有竹質(zhì)帶有哨孔的圓盤空竹稱為單響,兩端都有圓盤的是雙響,雙響的空竹適用于女孩子或初學(xué)的男孩子,一般哨子也不多。哨子較最多的是單響空竹,哨孔可達30多個,哨盤也大一些,也有雙盤的,沒有些技術(shù)和力氣是玩不出它的魅力。
抖空竹的歷史很悠久,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三國時期曹植就曾作過一首《空竹賦》:“嗡聲脆響穿時空,千載不乏人傳承?!薄端疂G傳》一百一十回中,宋江也有《風箏詩》:“一聲低來一聲高,嘹亮聲音透碧霄??沼性S多雄氣力,無人提攜漫徒勞?!彪m然小說是后人描述,但也證明那個時代,抖空竹已經(jīng)很常見了??罩裢娴募挤ê芏啵呤挚梢园芽罩穸兜梦宋隧?,還能將它拋向空中,墜下來的空竹能穩(wěn)穩(wěn)接住,繼續(xù)去抖。更有技巧者,可以玩出花樣,如:“騙馬”“猴爬桿”“抽漢奸”,等等。抖空竹也從中得到無盡樂趣,充實了孩子們寒假生活。
廠甸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突出的項目是風箏,風箏古稱“紙鳶”,是中國人的發(fā)明。在資料上看到:美國華盛頓宇航博物館大廳就懸掛著一只中國風箏,它邊上寫著:“人類最早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英國博物館還把中國的風箏稱為“中國第五大發(fā)明”。有史料記載,中國風箏大約是在14世紀傳入歐洲,是飛機發(fā)明的啟蒙物。
風箏的種類繁多,老北京的風箏應(yīng)該隸屬于硬翅類,是用上下竹條做成的,最普及的風箏就是沙燕。沙燕:頂部呈大半圓形,有兩個翅膀一樣的雙臂,下面是三角形雙腿,整個風箏是左右對稱,白色高麗紙上用五顏六色的水彩勾畫出各種藝術(shù)造型。在廠甸還可以看到其他形式風箏:鷹、燕、蜻蜓、蝴蝶、蝙蝠等。民間對春天放風箏是懷有自己一些愿望的,當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風箏隨風飄逝,象征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在《紅樓夢》中就有李紈勸林黛玉放風箏時說:“放風箏,圖的就是這一樂,所以叫放晦氣。你該多放些,把病根兒帶去就好了。”
廠甸也是北京風味小吃的大聚會,這里有一攤接著一攤不同特色小吃,也可聽到悠揚洪亮的叫賣聲,引著眾人停下注目一下。孩子們都愛吃甜食,尤其是那雪白的艾窩窩、黃澄澄的豌豆黃、豆面裹著的驢打滾、炸時吱吱叫的灌腸和寓意深刻的年糕,以及現(xiàn)場沖制的面茶和杏仁茶。雖然那時人們的經(jīng)濟收入并不是很富裕,家長們還是在過年時盡可能地滿足孩子們的愿望,逛廠甸的孩子們少有空口或空手而歸的。
其實,廠甸的標志性食品還是屬于京味十足的大串糖葫蘆和用繩子穿著的大串山里紅,長串糖葫蘆是用荊條穿成長達一米多的大個山里紅,山里紅表面刷上飴糖水,頂部粘著各種顏色紙三角旗子,多數(shù)來逛廟會的人會舉著這種大串糖葫蘆,不粗壯的荊條在幾十個大山里紅的重量墜壓下,顫顫巍巍地晃動著,頗為熱鬧。大掛山里紅是把百余顆山里紅用結(jié)實棉線繩穿成一圈,像朝珠一樣掛在孩子胸前,隨走隨拽下一顆塞到嘴里。大糖葫蘆和大掛山里紅都是過年時獨有,平日是見不到的。每年父親帶著我逛廠甸都會給我買這長長大糖葫蘆,不過這是要帶回家吃的,路上只吃艾窩窩、茶湯、切糕等。
廠甸給我留下深刻記憶的是那些民間傳統(tǒng)手工制作的小擺件,如“吹糖人”等。一個獨輪木車,架個小煤爐熬制糖稀,滾燙的糖稀在藝人熟練動作下,瞬間被制作成了栩栩如生的各種造型,類似手工技藝的還有“捏面人”和“風車”等。孩子們有的手中拿著色彩斑斕、各種造型的面人,有的手舉花花綠綠發(fā)出“嗒嗒”響聲的風車,喜慶氣氛就別提多濃厚了。
在廠甸,還有文人墨客,收藏家鐘愛的書畫古玩、金石玉器、經(jīng)史子集、文房四寶等文化商品。琉璃廠一帶是京城最大的文化場所,春節(jié)期間的廠甸也不乏平時的雅趣,榮寶齋的字畫、一得閣的墨水、筆墨紙硯、文玩字畫一應(yīng)俱全。每逢春節(jié)時,我仍然會回味著當年逛廠甸的場景,每想起兒時過年的一些事,仿佛又回到我的兒童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