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理珍
(甘肅省通渭縣第一中學,甘肅通渭 743300)
高中階段的學生面臨著來自學校、家庭的多重壓力,極容易產生心理健康問題。高中生的心理健康不僅關乎個人的成長,更是全社會廣泛關注的群體性問題之一。近年來,各地學校高度重視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建設,取得了豐碩的成績,但也暴露出一定的問題。以學校為主體的心理建設缺少系統(tǒng)性的安排,更多情況下所追求的是在某一方面的“單點突破”,如增加心理輔導課程、實施“心理導師”制度等,所取得的成效并不理想,對全面把握并提升高中生的心理健康貢獻有限。針對這一問題,文章在分析高中生心理健康現(xiàn)狀與心理健康教育現(xiàn)狀的同時,提出了一系列以問題為導向的解決方案,供學校按需要進行選擇。
調研結果表示,超過70%的高中生感受到壓力,只有不到20%的學生認為當前的壓力適中且沒有對心理健康造成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壓力較大的學生群體往往是學習成績中等偏上的學生,“兩個極端”(學習成績前10%與后10%)的學習壓力反而相對較小。由此可見,學習壓力雖然是高中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成因之一,但是來源并不相同。具體而言,這一壓力來源于三個方面:其一是家庭、學校、教師等外部壓力,學校等對于學生的評價往往以學生的學習成績?yōu)榛鶞?,導致學生產生了較大的學習壓力;其二是學生自身的學習壓力,學生對自身成績的升降較為敏感,當長期沒有進步甚至出現(xiàn)退步時就會產生較大壓力;其三是社會帶來的壓力。社會對于學生的評價也較為單一,過于關注學習成績,導致學生壓力較大。
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還來源于社交焦慮。學生在時間與空間上與社會存在一定的疏離,正常的社交需求無法得到有效滿足。加上高中生正處于生理、心理的成熟期,對于交友、戀愛等均具有正常需求,這些需求如果無法通過有效途徑進行了解與滿足,容易影響心理健康。
在高中階段,學校高度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但是受到教學時間與師資力量的影響,教學成效并不盡如人意。當前,高中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過以下三種方式來進行。
首先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增設心理健康課程,教師在課堂中會講解心理健康的作用與意義,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行為與思想,使其遇到困難及問題時能夠進行有效溝通與排解等。其次是通過多種課外活動實現(xiàn)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如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等活動,活動中融合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強化。最后是以心理健康教師或校外第三方心理健康咨詢機構為主體開展的其他活動,如宣講會、心理干預訓練、座談會等,在了解學生心理訴求及現(xiàn)狀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對個別學生開展心理干預。
上述三種方式是高中階段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不同學校會根據(jù)自身的師資力量等軟硬件條件進行選取。其中心理健康課程作為“必選項”,是教委對學校課程建設情況的考察內容之一,因此應用范圍最廣。后兩種方式無論是在應用范圍還是在應用效果上均參差不齊,對于解決高中階段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貢獻差異較大。
心理教育依然采用“單打獨斗”的方式來進行。無論是學校增設的心理教育課程,還是利用宣講、輔導等課外模式,均沒有形成有效的體系化建設,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沒有形成持續(xù)性的關注,對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也缺少持續(xù)性的干預。基于這一現(xiàn)狀,高中心理教育很難調動起有效的資源,也無法得到其他學科教師的有效支持。例如班主任雖然應該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擔負起監(jiān)護的責任,但實際教學中往往由于繁重的教學任務及班級管理事務,很難調動精力關注學生的心理問題,以至于在學生產生心理問題或出現(xiàn)異常行為時,錯過了最佳的干預時間。心理輔導教師雖有意愿,但也常常受到時間、精力等客觀條件的影響而顯得“力不從心”,無法形成有效的干預效能。
高中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三種表現(xiàn)形式。其一是通過專項教育的方式來進行,如增設心理健康課程對學生進行集中教育。此種模式多以理論教學或案例分析為主,學生很難產生共情,教學效果很難得到保證。此外,心理健康課程還存在課時較少、學生集中度不高、缺少實踐等客觀問題。其二是以個別疏導的方式來進行,如開設心理輔導室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然而高中生群體對心理健康問題較為敏感,主動進行心理咨詢的學生十分有限,以至于輔導工作很難發(fā)揮實效。其三是以各類活動為載體,例如進行心理講座等方式。與課堂教學類似,此種方式存在時間隨意性較大、學生集中度分散、缺少實踐等問題,導致教學效果很難得到提升。
無論是心理教育課堂還是心理健康活動,都無法有效解決課時不足、師資力量不夠的問題,高中階段的學生的主要精力依然是學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只是輔助學生成長的一種工具。當前,教師群體對于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相對不足,尤其是在學科教育中未對心理健康進行有效融合,使得“雙育”教學依然停留在初級階段。造成此種現(xiàn)象的原因有兩個方面,其一是教師缺少必要的心理學知識,很難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心理學內容,也無法對學生的心理及行為進行引導;其二是教師缺少課堂融合的概念與意識,無法做到有效融合,也缺少融合的主觀能動性。除此之外,關于學生心理教學的案例、理論等內容來源較為有限,使得部分教師出現(xiàn)“力不從心”的狀態(tài)。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依靠心理教師的輔導、干預等僅能夠做到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被動防守”,即當學生出現(xiàn)心理健康問題時對其進行處置。而最好的“防守”是“進攻”,如果校園環(huán)境能夠得到有效的治理與建設,則有助于降低對學生的不良影響,降低心理健康問題發(fā)生的概率。然而,當前一些學校的心理健康環(huán)境建設還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教師、家庭及社會對于學生的評價方式依舊以單一的成績?yōu)橹?,學?;顒泳o緊圍繞學習展開,缺少課外活動及其他非考試項目的輔導,導致學生的壓力無法得到有效緩解;另一方面,學校環(huán)境對學生交流以及學生與社會的接觸還存在一定的“限制”,學生無法及時獲得校外信息,基本的社會交往需求很難得到滿足。
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是一個緩慢且隱性的轉變過程。學生在學校感受到的壓力與挫折并不會第一時間顯現(xiàn),而是在長期難以自我排解與增壓過程中逐漸惡化,最終導致心理健康問題的出現(xiàn)。學生在校時間有限,因此家庭需要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及時觀察和識別。當前,家庭教育的關注點更多停留在學生的學習成績與在校表現(xiàn)上,對于可能出現(xiàn)的心理健康問題明顯重視不足。部分家庭即使在收到心理教師的健康“預警”后,也往往片面地認為是學生階段性的表現(xiàn),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也無法形成有效的配合,這也是大多數(shù)高中生心理問題產生及惡化的原因之一。
針對片面化心理教育所帶來的力量不足等問題,學校要通過建立具有聯(lián)動功能的立體心理輔導體系予以解決。
具體而言,要達成高中階段是心理健康問題多發(fā)時間段的基本共識,學校要明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體系化建設思路,將更多的師資力量融入體系建設之中。如建立以心理輔導教師為核心的網格化心理管理體系,心理輔導教師作為第一層級網格,主要負責對學生指定干預方案,對重點學生實施心理輔導與干預。班主任及教導主任作為二級網格,需要對所屬班級內的學生進行重點關注,對于可能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予以識別與上報。各課教師作為第三級網格主體,需要配合班主任對班級進行細分,通過交叉認知及重點關注的方式提高識別比例,并配合心理輔導教師完成干預實施。除此之外,學校也要有意識地將家長納入觀察網格中來,以形成學生心理健康的“家校共建”體系。
針對心理教育缺少創(chuàng)新的問題,學校及教師可以通過開展活動的方式提高教育的多元化。根據(jù)不同學生的需求,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建設可以通過如下三個層級來予以教學。
第一層次為普適教學,面向全體學生,活動內容以減壓為主。學生的各類壓力是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來源,因此學校在心理教師的規(guī)劃下可以定期開展減壓活動,讓學生的壓力得到科學的宣泄。第二層次為談話教學,面向重點學生群體,活動內容以心理教師談話為主,通過此種方式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及動態(tài)變化,并利用傾聽等方式進一步疏導學生的壓力并找尋心理健康問題的根源。第三層次為綜合干預教學,面向重點關注學生,通過此種方式進一步運用心理學手段解決學生的心理將康問題。
針對缺少課堂融合的問題,學校要主導體系建設,為教師的課堂融合提供平臺與基礎,具體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方面,學校要組織教師進行相關技能的培訓,提高教師的心理學理論水平,為教學融合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教師之間要形成關于學生心理健康的有效交流,激發(f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動性。學校還要構建以心理教師為主的教研團隊,對心理學在學科中的融合方法、內容、方式及注意事項等內容進行研究,指導一線教師的融合行為。另一方面,教師要主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并評估教學效果,發(fā)現(xiàn)其中可能存在的不足與缺點。與此同時,學校要以多種方式鼓勵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心理教育內容,將其納入教師的教學創(chuàng)新績效考核體系,從而實現(xiàn)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引導。
校園環(huán)境的優(yōu)化有助于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建設更為人性化的校園環(huán)境能夠消除或減緩學生的壓力,并使學生在與社會的接觸中獲得更強的心理“抗性”,進而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心理健康的隱患問題。具體的校園環(huán)境建設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入手。
其一對學生開展立體評價,允許學生在非學習層面上取得成就并獲得應有的認同,教師要努力挖掘學生的閃光點,避免學生出現(xiàn)過大的學習壓力。其二開展更為豐富的校園活動,通過引導學生在藝術、體育、文藝等方面的多元發(fā)展,建立學生學習壓力的舒緩機制與方法。其三構建學校與社會的互通平臺,加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讓學生能夠在表達、展現(xiàn)自我的過程中完成心理的健康成長。
針對家庭教育缺少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與配合的問題,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需要打通家長這一“關卡”,通過家長會、宣講會等方式讓家長明確家庭教育在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中的關鍵性作用,讓家長掌握必要的心理建設與干預知識,構建家長與教師之間的良性溝通平臺。通過上述建設,家庭能夠有效承擔起學生校外時間心理健康“觀察員”的角色,并在必要時能夠緊密配合心理健康教師的工作,對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分析,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疏導。此種方法不僅能夠解決高中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更能夠從根本上改善學生的家庭環(huán)境與家庭關系,避免心理健康問題出現(xiàn)的可能。
針對當前學生抗壓能力較弱、心理健康情況較差等客觀問題,學校及社會有必要高度重視對高中生的心理建設輔導?,F(xiàn)有的教學模式很難產生理想的心理輔導效果,學校需要針對問題制定具體的解決方案,利用體系化建設形成全校學生心理健康的網格化體系,對師資力量進行有效補充;利用模式創(chuàng)新與課堂融合,彌補學校心理建設中的軟硬件不足,并形成全動員的基本范式;通過對校園環(huán)境的改善以及家校模式的應用,將學生的壓力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并進行有效引導,從而將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使學生更為輕松地投入學習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