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暉
(黔南廣播電視臺,貴州 都勻 558000)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在與其他人相處的過程中外在形象非常重要。在新聞采訪中記者與采訪對象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本質(zhì)上是一個相互之間建立聯(lián)系的過程,如果受訪對象不愿意與記者建立聯(lián)系,不愿意與記者進行溝通和交流,采訪工作勢必無法進行[1]。因此,應快速建立起良好的外在形象,給受訪對象留下深刻的印象,讓他們愿意配合記者完成各項采訪活動,建立起人際關(guān)系和社會聯(lián)系。
民生新聞記者在接觸采訪對象時,需要先給他們留下好的印象,俗語說“先敬衣冠再敬人”,在社會上人們習慣于通過一個人的穿著打扮來判斷他的職業(yè)、收入、愛好、性格等特點。當被采訪的對象從新聞記者身上看到自己的需求后,那么便會主動嘗試與新聞記者建立聯(lián)系。比如,民生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中,被采訪對象可能會有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想要獲得媒體幫助的需求。民生新聞記者在采訪受訪對象之前要認真收集和分析材料,分析受訪對象的實際需求,進而靈活調(diào)整自己的外在形象。當受訪對象發(fā)現(xiàn)自己的需求能夠得到滿足,那么他們就會主動配合民生新聞記者完成各項采訪活動。比如,當民生新聞記者衣著比較簡單樸素,穿衣風格與受訪對象比較類似,那么這就是在向受訪對象傳遞一種信號即“我們是一類人,我更能夠理解你的內(nèi)心世界”。如果新聞記者的衣著比較有文化氣息,那么就是在向受訪對象傳遞著“我們有社會公知,相信文化的力量,從文化的角度去獲取事實真相”。
民生新聞記者在與受訪對象之間建立起聯(lián)系之后,就要結(jié)合新聞主題來設(shè)計采訪提綱,然而受內(nèi)外部各種各樣的原因限制,受訪對象很難把自己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流露和表達出來。如果民生新聞記者在采訪之前不能夠提前做好充分的準備,那么就容易獲得一些無效和沒有價值的新聞信息,或者獲得比較少的對于新聞報道起重要作用的信息[2]。同時,整個采訪活動的時間相對有限,要想在較為有限的時間內(nèi)獲得盡可能多的新聞信息,那么就需要新聞記者提高采訪效率,提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增強采訪的針對性。新聞記者要設(shè)置好提問提綱,在采訪過程中按照提綱去進行采訪,尤其是對于一些關(guān)鍵的重要的信息,更要時刻注意。
民生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中,要努力與采訪對象營造良好的溝通氛圍,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民生新聞記者要營造良好的外在物理環(huán)境。外在物理環(huán)境指的是記者要積極構(gòu)建一個安靜的不受別人或少受外界打擾的采訪環(huán)境。在整個環(huán)境中采訪對象能夠感受到安全感,不管是其人身安全還是財產(chǎn)安全,都能夠得到充分的保護,只有這樣他們才會更愿意配合記者去完成整個采訪活動,主動透露自己的心聲,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反之,如果沒有一個安全的環(huán)境,那么他們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就會大打折扣,容易出現(xiàn)焦慮煩躁的心情。比如,民生新聞記者可以給受訪對象營造一個他們熟悉的環(huán)境,或者讓他們在自己非常熟悉的環(huán)境中接受采訪。同時,民生新聞記者在采訪的過程中也要努力防止采訪活動被周圍的人打斷,避免周圍其他人的干擾,要讓受訪對象始終感覺自己是整個采訪活動的中心,鼓勵他們敞開心扉,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第二,營造良好的內(nèi)在精神方面的氛圍。內(nèi)在精神方面的氛圍指的是記者要想與采訪對象之間能夠開展高質(zhì)量的采訪活動,那么就需要與他們形成一種情感共鳴。換言之,如果受訪對象認為記者值得自己信賴,那么他們就會更愿意表達自己的想法,吐露自己的心聲,而記者也能夠從中獲取到更多的信息。如果受訪對象感受到新聞記者內(nèi)心的真誠,認為記者是非常值得信賴的,自己也非常喜歡記者這種性格的人,那么他們就會愿意主動配合記者完成整個采訪活動。所以從民生新聞記者的角度來看,在與受訪對象進行溝通交流的過程中,要持續(xù)給他們帶來值得信任和值得傾訴的感覺[2]。例如,中央電視臺在報道一起農(nóng)民工討薪的新聞事件時,記者在進行采訪中意識到農(nóng)民工們受到了很大的心理壓力,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接受采訪,此時新聞記者就先去減輕受訪對象的心理負擔,通過和他們拉家常,遞上一根煙,給上一瓶水,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關(guān)心,也讓他們更加信任自己,之后再慢慢引入采訪話題,最終完成了采訪任務。
民生新聞記者在開展采訪工作的過程中,與采訪對象進行溝通交流時要多傾聽、多提問,既要快速獲得有用的新聞信息,又要形成與受訪對象之間的情感共鳴,發(fā)掘更多的更有報道價值的新聞信息,為開展新聞報道工作提供重要的支持。民生新聞是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guān)的,而且絕大多數(shù)的民生新聞的主體都是廣大的普通群眾,他們平常很少接受媒體采訪,也不具備接受采訪的經(jīng)驗,與新聞記者進行溝通交流的過程中容易產(chǎn)生害怕恐懼的心理,而這種情緒就會極大地影響他們與記者之間的正常溝通和交流。一些民生新聞的當事人了解整個新聞事件的前因后果和基本經(jīng)過,但是如果對于記者的采訪有著恐懼和害怕的心理,那么他們就不愿意把自己掌握的信息向記者進行傳達。此時此刻民生新聞記者要有耐心,循序漸進地去引導他們,敞開自己的心扉,介紹關(guān)于整個事件的詳細信息[4]。另外,由于每個人的成長環(huán)境、受教育水平都有很大的差異,所以不同人的性格脾氣、說話辦事的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為了能夠快速適應不同性格的人,記者在開展采訪工作的過程中可先拋出幾個問題,判斷受訪對象當時的狀態(tài)以及對于采訪活動的態(tài)度,然后再有針對性地去調(diào)整自己的采訪思路,最終達到最好的采訪效果。除此之外,民生新聞記者要提高自身的專業(yè)能力和綜合業(yè)務素養(yǎng),要能夠熟練地掌握并應用多種采訪技巧,努力緩解受訪對象的心理緊張感、焦躁感和恐懼感,拉近與受訪對象之間的距離,讓雙方能夠在一個比較愉悅和輕松的氛圍中來完成整個采訪過程。例如,民生新聞的內(nèi)容都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guān),而其中一些人之所以不愿意接受記者的采訪,主要是擔心自己會受到相關(guān)利益方的報復,擔心會威脅到自身的財產(chǎn)甚至生命安全。
例如,某地方電視臺報道了一起環(huán)境污染事件,當?shù)匾患一て髽I(yè)的污水排放不達標,造成了數(shù)千名村民的飲用水被污染。電視臺記者在化工廠采訪企業(yè)負責人時,其堅決拒絕記者采訪,而且也不承認污染問題是由自己的企業(yè)造成導致的,導致整個采訪陷入了僵局。但是電視臺記者秘密采訪了這家企業(yè)的幾名員工,這些受訪對象都承認該廠秘密修建了一道暗河,會將一些未經(jīng)處理的污水通過暗河排出。當電視臺記者掌握了充足的證據(jù)之后,上報給了當?shù)氐沫h(huán)境監(jiān)管部門。最后企業(yè)被停工整改,直到合格后再重新開工。電視臺記者完成了采訪目標,同時也幫助當?shù)卮迕窠鉀Q了問題。民生新聞記者在開展采訪工作的過程中,應當在采訪結(jié)束后與采訪對象進行進一步的溝通,讓他們能夠理解記者,這不但能夠讓問題得到有效解決,而且還可以去進一步核實采訪資料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從而讓整個新聞作品更加具有權(quán)威性。
“接近吸引”指的是用較短的時間來快速吸引對方的注意力,讓對方愿意與自己溝通交流,共同圍繞某個主題進行討論和研究。
第一,民生新聞記者在開展采訪工作的過程中,要充分了解受訪對象的實際需求,要讓受訪對象能夠認識到記者的到來,能夠幫助他們解決自己的問題,滿足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只為了完成記者個人的采訪任務[5]。比如,民生新聞記者在開展采訪工作的過程中,為了快速拉近與受訪對象之間的心理距離,可以先與受訪對象聊一些他們的興趣愛好、自己的工作等內(nèi)容,快速建立起同理心,及時消除他們的防備心理,減少溝通上的隔閡,增強受訪對象對新聞記者的信任感,讓采訪對象緩解緊張情緒,感受到整個采訪活動的輕松愉快,從而更愿意與記者進行溝通交流。
第二,民生新聞記者在開展采訪工作的過程中,要讓受訪對象感受到被尊重、被認可和被人需要。在開展采訪活動之前,民生新聞記者可以詢問受訪對象希望在哪個地點進行采訪,想要說什么話題,不想要提到什么話題,要讓受訪對象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一方。當受訪對象認為自己獲得了一定的選擇權(quán),記者也非常尊重他們的選擇后,那么他們就會更愿意去信任記者,主動配合整個采訪活動。通常情況下,民生新聞記者可以把受訪對象熟悉的場所作為采訪地點,也可以向受訪對象出示與整個新聞事件有關(guān)的圖片或者視頻材料,建立起信任感。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記者在采訪過程中如果需要打開錄音或錄像設(shè)備,那么就需要提前和采訪對象溝通,告知整個采訪活動會有錄音或錄像。只有得到了采訪對象的同意之后,才可以正式進行采訪。
第三,民生新聞記者要讓采訪對象感受到,記者并不只是為了獲得結(jié)果而進行采訪,不只是為了完成整個新聞作品的制作任務而進行采訪,更重視整個采訪的過程。反之,如果目的性過強,那么受訪對象將無法體會到記者的真誠,也就更不愿意去信任記者,可能只說一些不重要的或者不夠關(guān)鍵的信息,這樣也會影響整個采訪活動的質(zhì)量。
從采訪對象的角度來說,他們是否愿意配合民生新聞記者去完成整個采訪活動,最為關(guān)鍵的一個要素就是記者的行為是否具有足夠的吸引力,能否吸引采訪對象的關(guān)注和信賴。
第一,任何一個采訪對象都有著被關(guān)注的需求。從采訪對象的角度來說,如果他們看到了一名記者前來采訪時,已經(jīng)提前準備了大量的材料,也已經(jīng)列好了問題提綱,對于整個采訪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各種情況都提前與自己進行溝通,那么他們就會感受到記者非常重視本次采訪活動,也非常重視與自己的采訪感受,他們會認為前來采訪的記者非常專業(yè)和認真,也就更愿意主動把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傳達給記者。
第二,民生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中需要重視傾聽,也要善于傾聽,通過眼神、肢體語言或者表情的互動,全面接受采訪對象所傳遞的信息。比如,記者在采訪時點頭微笑給予鼓勵,配合采訪對象的語言和情感表達。當采訪對象感受到記者正在認真傾聽自己所表達的各種信息,同時又能夠得到記者的反饋和互動,那么他們就會愿意表達出更多更有用的信息[6]。
第三,新聞記者在與采訪對象進行溝通的過程中,可以使用一些信號來給予被采訪對象一些信息,讓他們認識到記者正在充分獲取自己的信息以及運用自己專業(yè)的知識和能力去分析提煉信息,讓自己所傳達的信息具有更強的影響力,從而達到預期的目的和效果。
民生新聞記者在與采訪對象進行溝通過程中,也可以通過一些舉動,讓他們意識到其中的一些信息是非常關(guān)鍵和有用的,需要進一步去詳細進行描述講解。記者在采訪過程中,對于這些關(guān)鍵的信息可以通過請采訪對象重復性地進行描述,讓他們意識到這一段信息屬于關(guān)鍵的信息,通過自己的這種描述來進一步判斷是否出現(xiàn)了曲解的問題。
在民生新聞的采訪中,記者可以向采訪對象提出問題,從而與被采訪者建立起很好的交流關(guān)系,并與被采訪者在心理上產(chǎn)生很好的互動。高品質(zhì)的問題能讓記者與采訪對象之間的心理交互發(fā)揮出更大的作用,進而促進記者采訪的成功。在采訪過程中,如果遇到的是非合作性的被采訪者,那么通過靈活而有效的問題,也能夠獲得出乎意料的采訪結(jié)果[7]。在這種情況下,民生新聞的記者在進行采訪時,應該采取靈活的提問方式,注意采訪的技巧和手法,以便與被采訪者形成良好的心理互動通道。首先,把握詢問的時機,獲取所需的資訊。在實際操作中,當被采訪者不肯配合時,可以向他們大膽激問,使其不得不直面想要逃避的問題。其次,耐心策動,尋找突破口。對新聞記者來說,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夠的耐心,在對某些批判性和曝光性的事情進行采訪的時候,被采訪者通常不愿意合作,應該運用啟發(fā)式或引導式的方式,向他們提出問題,并與被采訪者進行及時的交流。在這個過程中,記者應該提供與新聞事件有關(guān)的材料,并保持與被采訪人的良好對話關(guān)系,耐心地開導并尋找突破口,從而獲取更多有價值的新聞信息。最后,要有藝術(shù)地表達問題。民生新聞記者在進行采訪時,要注重報道客體的特性和自身的專業(yè)素質(zhì),從一定程度上來說,記者自身的專業(yè)素質(zhì)和道德素質(zhì),將會決定采訪是否成功。在訪談中,體現(xiàn)出對采訪對象的人文關(guān)懷,才能更好地發(fā)掘事件的新聞價值。
綜上所述,采訪是記者和采訪對象之間互動的過程,需要采訪對象的配合。同時,新聞記者要想獲得好的采訪效果,需要得到采訪對象的支持,要準確把握與采訪對象之間的關(guān)系,結(jié)合新聞所涉及到的領(lǐng)域以及內(nèi)容,根據(jù)不同受訪對象的性格特點,靈活運用采訪技巧。新聞記者要主動拉近與采訪對象之間的距離,加強與他們之間的互動和交流,更好地達成采訪的目標,完成采訪的任務,進而制作出更高質(zhì)量的民生新聞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