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雯雯,李 旺,蘇 婷,宋永輝,王 燕,弓 瑩,2,張昊晨,王夏輝
(1.榆林學院陜西省低變質(zhì)煤潔凈利用重點實驗室,陜西 榆林 719000;2.榆林學院榆林市煤化工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重點實驗室,陜西 榆林 719000;3.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陜西省黃金與資源重點實驗室,陜西 西安 710055)
蘭炭廢水來自中低溫焦化的熄焦過程,蘭炭廢水有著極其復雜的組成成分,包括硫、氰、硫氰化物和氨氮等無機物,以及煤焦油和單多環(huán)芳香族化合物等有機污染物[1]。因此,蘭炭廢水具有化學需氧量(COD)高、毒性大、可生化性差、色度高、成分復雜的特點,屬于較難處理的一種廢水[2]。
電化學氧化法具有綠色環(huán)保、簡單高效的優(yōu)點,是一種很有前景的處理工業(yè)廢水的方法[3]。三維電化學反應(Three-dimensional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3D-ER)是在傳統(tǒng)的二維電化學反應(2D-ER)的基礎上添加第三個電極,因而在能耗、電流效率、成本和污染物去除率等方面優(yōu)于2D-ER[4]。3D-ER可有效處理印染廢水[5]、氨氮廢水[6]、醫(yī)藥廢水[7]、酚類廢水[8]、焦化廢水[9]等,目前關于3D-ER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外加電壓、pH值、三維電極的種類及添加量等因素對廢水中有機物去除率的影響,但針對3D-ER處理反應前后廢水中有機物成分變化情況的研究較少。
基于此,本文以石墨電極片為陰陽極、活性炭為顆粒電極,構(gòu)建了3D-ER體系用于處理蘭炭廢水,研究了不同因素對蘭炭廢水COD去除率和比耗能的影響,并采用氣相色譜-質(zhì)譜聯(lián)用(GC-MS)、傅里葉紅外光譜(FT-IR)和紫外光譜(UV)對3D-ER處理前后蘭炭廢水中有機物成分變化進行分析,以明確其中有機物的去除轉(zhuǎn)化機制。
試驗試劑:硝酸、鉬酸銨、硫酸銀、硫酸汞、硫酸、鄰菲啰琳、乙醇(95%)、無水硫酸鈉、硫酸亞鐵,購自天津市科密歐化學試劑有限公司;硫酸亞鐵銨、重鉻酸鉀、硫酸鋁鉀、過氧化氫、氫氧化鈉,購自天津市致遠化學試劑有限公司;活性炭(AC)購自江蘇省南林炭素有限公司。AC的參數(shù)如下:平均粒徑為80~200目;比表面積為550~600 m2/g;碘吸附量為600~650 mg/g;灰分<1%。
試驗所用蘭炭廢水來自陜西省某焦化廠,蘭炭廢水的水質(zhì)指標如下:COD為(345.5±15.2) mg/L;氨氮濃度為(12.7±3.8) mg/L;pH值為8.0±0.3。
試驗儀器:離心機(TGL-16G,廣州科學儀器有限公司)、電子分析天平(FA1104N型,上海精密科學儀器有限公司)、電熱鼓風干燥箱(101型,北京科偉永興儀器有限公司)、pH計(PHS-25型,上海精密科學儀器有限公司)、直流電恒壓電源(eTM-305DP,東莞市同門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氣相色譜/質(zhì)譜聯(lián)用儀(QP2010 W/ORP230 V型,日本島津公司)、紫外分光光度計(UV-2450型,日本島津公司)、原位紅外光譜儀(TENSOR27型,德國布魯克有限公司)。
直流電由恒壓電源提供,陽極和陰極均為石墨電極片(30 mm × 40 mm ×3 mm),兩電極間的距離保持25 mm。將燒杯中加入200 mL蘭炭廢水,以0.1 mol/L的Na2SO4溶液作為電解質(zhì),調(diào)節(jié)pH值,加入定量吸附飽和的AC,磁力攪拌,開啟電源進行3D-ER。
蘭炭廢水中有機物的成分采用氣相色譜/質(zhì)譜聯(lián)用儀測定,其處理方法、GC-MS程序升溫和參數(shù)設定參考文獻[1],其主要過程為:以二氯甲烷為萃取劑對蘭炭廢水中的有機物質(zhì)進行萃取,萃取液經(jīng)破乳、濃縮后,取1 μL萃取液進行有機物成分分析。蘭炭廢水COD采用重鉻酸鉀法測定。蘭炭廢水COD去除率(R)的計算公式為
(1)
式中:R為蘭炭廢水COD的去除率(%);C0為蘭炭廢水初始COD(mg/L);Ct為三維電化學反應t時刻蘭炭廢水COD(mg/L)。
比能耗(ECCOD)的計算公式為
(2)
式中:ECCOD為比耗能[(kW·h)/kgCOD];U為外加電壓(V);I為電流(A);t為反應時間(h);ΔCOD為3D-ER處理前后COD的變化(mg/L);V為溶液體積(L)。
2.1.1 外加電壓的影響
圖1為外加電壓對蘭炭廢水COD去除率和比能耗的影響。
圖1 外加電壓對蘭炭廢水COD去除率和比能耗 的影響
由圖1(a)可知:當外加電壓從4 V增加到6 V時,蘭炭廢水COD的去除率略微升高,這是因為較高的外加電壓會使更多的顆粒電極被極化,增大了有效電極表面積,促進了氧化還原反應的進行,從而提高了廢水COD的去除率;但當外加電壓繼續(xù)增加,蘭炭廢水COD的去除率明顯降低,這可能是由于電解電壓過高導致副反應加劇,不利于廢水中污染物的降解[10]。另外,由外加電壓與比能耗的關系圖[見圖1(b)]可知,隨著外加電壓的增大,比能耗增加迅速,即降解蘭炭廢水單位COD的耗電量提高,說明增大外加電壓不利于節(jié)電節(jié)能。因此,綜合考慮COD去除率和比能耗的變化趨勢,將3D-ER過程中最佳外加電壓確定為4 V。
2.1.2 活性炭(AC)投加量的影響
圖2為活性炭(AC)投加量對蘭炭廢水COD去除率和比能耗的影響。
圖2 活性炭(AC)投加量對蘭炭廢水COD去除率和 比能耗的影響
由圖2(a)可知:不投加AC時,電極的陽極氧化作用使蘭炭廢水中有機污染物得到了一定的降解,COD的去除率為33.3%;當AC投加量為10 g/L時,蘭炭廢水COD的去除率明顯增加為76.2%,這是因為粒子電極越多,電極的表面積越大,且大量AC電極的存在,相當于無數(shù)個微型電解槽,縮短了電極間距和反應物的遷移距離,強化了傳質(zhì)過程,促進了電化學反應的進行[11];當AC投加量增加到20 g/L,蘭炭廢水COD的去除率的增幅相對較小,可能是過多的AC投加量阻礙了電子的傳質(zhì)過程或引起短路,使電流效率降低,導致COD去除率的變化較小。另外,由圖2(b)可見,隨著AC投加量的增加,比能耗先迅速下降后緩慢下降。因此,綜合考慮COD去除率和比能耗的變化趨勢,將3D-ER過程中最佳AC投加量確定為10 g/L。
2.1.3 pH值的影響
圖3為pH值對蘭炭廢水COD去除率和比能耗的影響。
圖3 pH值對蘭炭廢水COD去除率和比能耗的影響
由圖3可知,當蘭炭廢水的初始pH值由3增加到7時,3D-ER使蘭炭廢水COD的去除率逐漸下降且比能耗逐漸增加。這是因為溶液pH值越小,溶液中的H+越多,溶液的導電性越強[12],同時酸性條件下較難發(fā)生析氧反應,因此可以生成更多的羥基自由基(HO·)[13],將有利于COD的降解。因此,綜合考慮COD去除率和比能耗的變化趨勢,將3D-ER過程中最佳溶液pH值確定為3。
已有研究表明,3D-ER過程中HO·是主要的活性基團[14],而叔丁醇(TB)是HO·的捕獲劑,因此本文通過捕獲試驗研究了TB投加量對蘭炭廢水COD去除率的影響,其試驗結(jié)果見圖4。
圖4 叔丁醇(TB)投加量對蘭炭廢水COD去除率 的影響
由圖4可知,隨著TB投加量的增加,蘭炭廢水COD的去除率降低,說明HO·是本試驗中主要的活性基團。
為了考察石墨電極片的循環(huán)穩(wěn)定性,在每2 h更換一次廢水和AC且石墨電極片不更換的情況下進行了蘭炭廢水降解試驗,其試驗結(jié)果見圖5。
圖5 石墨電極片循環(huán)穩(wěn)定試驗結(jié)果
由圖5可知:隨著石墨電極片循環(huán)次數(shù)的增加,蘭炭廢水COD的去除率逐漸下降,經(jīng)過5次循環(huán)后,COD的去除率降至49.7%;第6次循環(huán)將石墨片陰、陽極互換,COD的去除率有明顯的增加,說明石墨電極片的循環(huán)穩(wěn)定性較好[15]。
2.4.1 GC-MS分析
為了進一步分析3D-ER處理前、后蘭炭廢水中有機物成分的變化,采用GC-MS方法對蘭炭廢水中有機物成分進行了檢測,其檢測結(jié)果見圖6和表1。
圖6 三維電化學反應(3D-ER)處理前后蘭炭廢水的GC-MS圖
表1 三維電化學反應(3D-ER)處理前后蘭炭廢水中有機物組成
由圖6和表1可知:初始蘭炭廢水中含有苯、甲苯、乙苯、二甲苯、苯酚、2-甲基酚、3-甲基酚、2,4-二乙基苯酚、4-丙烯苯酚、鄰苯二甲酸酯、苯胺、2-萘胺等有機物;經(jīng)3D-ER處理后,蘭炭廢水中僅檢測到苯、甲苯和乙苯3種有機物,表明3D-ER可以降解蘭炭廢水中大部分復雜的有機物。
2.4.2 FT-IR分析
FT-IR光譜經(jīng)常用于檢測物質(zhì)的官能團及化學鍵,3D-ER處理前后蘭炭廢水的FT-IR圖,見圖7。
圖7 三維電化學反應(3D-ER)處理前后蘭炭廢水的 FT-IR圖
由圖7可知:3 450 cm-1處的衍射峰對應分子內(nèi)締合的O—H振動峰,2 026 cm-1處的衍射峰對應C≡C鍵伸縮振動峰,1 630 cm-1處的衍射峰對應苯環(huán)或酯類O—H的振動峰,1 095 cm-1處的衍射峰對應C—O的伸縮振動峰,812 cm-1處的衍射峰對應苯環(huán)的伸縮振動峰,621 cm-1處的衍射峰對應胺類N—H的面外彎曲振動峰[16]。
以上分析結(jié)果說明,蘭炭廢水中存在芳香烴及胺類物質(zhì),3D-ER處理前、后峰的位置不變,但對應峰的面積減少了,說明蘭炭廢水中有機物的含量相應地減少了。另外,2 360 cm-1和2 341 cm-1處的衍射峰分別對應S—H的彎曲振動峰和O—H的伸縮振動峰[17],由圖7中插圖可見,3D-ER處理前后圖譜中兩峰均增大,這主要是源于3D-ER中的電解質(zhì)Na2SO4。
2.4.3 UV分析
UV光譜可用于推測廢水的物質(zhì)組成、含量及結(jié)構(gòu),3D-ER過程中不同時刻蘭炭廢水的UV圖,見圖8。
圖8 三維電化學反應(3D-ER)處理過程中不同時刻 蘭炭廢水的UV圖
由圖8可知:3D-ER過程中不同時刻蘭炭廢水的UV圖中主要出現(xiàn)了兩個峰,其中200~250 nm間的吸收峰對應單環(huán)芳烴的E1吸收帶和飽和烴衍生物,250~300 nm間的吸收峰對應單環(huán)芳烴的B吸收帶、多環(huán)芳烴的E2吸收帶和氮雜環(huán)類有機物的E2吸收帶[18-19];隨著反應時間的延長,兩個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說明經(jīng)3D-ER處理后蘭炭廢水中的有機物被不斷地降解,其含量降低;另外,250~300 nm間的吸收峰首先消失,說明蘭炭廢水中大分子有機物首先被降解為小分子有機物,此結(jié)果與GC-MS和FT-IR分析結(jié)果一致。
本文采用3D-ER處理蘭炭廢水,結(jié)果表明:AC的加入極大地提高了蘭炭廢水COD的去除率,并在最佳工藝條件下,即外加電壓為4V、AC投加量為10 g/L和pH值為3時,蘭炭廢水COD的去除率為76.2%;HO·是3D-ER過程中主要的活性基團,石墨電極片具有較好的循環(huán)穩(wěn)定性;采用GC-MS、FT-IR光譜和UV光譜對3D-ER處理前、后蘭炭廢水中有機物成分進行分析的結(jié)果基本一致,說明蘭炭廢水中大分子有機物首先被降解為小分子有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