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①,生長明妃②尚有村。
一去紫臺③連朔漠,獨留青冢④向黃昏。
畫圖省識⑤春風面⑥,環(huán)珮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選自《唐詩三百首》,蘅塘居士編選,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0年版)
【注釋】
①荊門: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市西北。
②明妃:指王昭君。
③紫臺:漢宮,紫宮,宮廷。
④青冢:指王昭君的墳墓。
⑤省識:略識。
⑥春風面:指王昭君的美貌。
—— 鑒賞空間 ——
唐代宗大歷元年(公元766年),杜甫寓居夔州期間曾寫下五首詠懷古跡詩,本詩是其中的第三首。同為借古諷今,《赤壁》以一件古物——折戟來詠懷,本詩則借王昭君的遭遇來抒發(fā)情感。和《赤壁》不同的是,本詩首聯(lián)即交代地點以及詠懷對象——昭君村,頷聯(lián)想象豐富,以“紫臺”與“青冢”的色彩對照,“朔漠”與“黃昏”的意境渲染,營造出悲涼蕭瑟的氛圍,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詩人反思昭君一生不幸的原因,想象昭君魂魄月夜歸來的幽美情景,并將其化入后世傳承不衰的琵琶曲中,與荒漠青冢和月下幽魂共同構(gòu)成了最富有詩意的典型昭君形象。
—— 讀有所思 ——
清人李子德評價此詩:“只敘明妃,始終無一語涉議論,而意無不包?!毕胍幌?,本詩和《赤壁》最后兩句在表達方式上有何不同?各自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